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英迪拉·甘地

鎖定
英迪拉·普里雅達希尼·甘地(印度文:इन्दिरा प्रियदर्शिनी गाँधी;英文:Indira Priyadarshini Gandhi,1917年11月19日—1984年10月31日),原名英迪拉·普里雅達希尼·尼赫魯,印度政治家,兩屆印度總理(1966年1月24日—1977年3月24日,1980年1月14日—1984年10月31日),也是印度迄今為止唯一一位女性總理。印度首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的女兒。
英迪拉·甘地早年就讀於印度國際大學牛津大學等名校,因故肄業歸國。1938年加入印度國大黨,同年任議員。印度獨立後,任尼赫魯的私人秘書,並從事婦女、兒童等社會活動。1959年任國大黨主席。1964年任新聞廣播部長。1966年當選為國大黨議會黨團領袖,並出任總理。1967年和1971年兩次蟬聯總理。其間曾兼任外交、財政、能源、國防、內政、空間和計劃部長等職。在此期間,國大黨分裂為英迪拉派和反對派,導致1977年大選失敗,隨後辭職。1980年再度出任總理兼國防、計劃和原子能部長。1984年遇刺身亡,終年66歲。 [7] 
甘地是印度現代最為著名及存有爭論的政治人物之一。她一方面為印度在冷戰時期的發展作出了不少的貢獻,但另一方面亦因政治管理上的方針而令其政績上蒙上陰影。因其領導印度的16年間的政治方針相當硬朗、立場堅定,故後人亦稱其為“印度鐵娘子”。
概述內圖片來源 [4] 
中文名
英迪拉·普里雅達希尼·甘地
外文名
इन्दिरा प्रियदर्शिनी गाँधी(印地文)
別    名
英迪拉·普里雅達希尼·尼赫魯(原名)
性    別
國    籍
印度
民    族
印度斯坦族
出生地
印度北方邦安拉阿巴德
出生日期
1917年11月19日
逝世日期
1984年10月31日
畢業院校
印度國際大學(肄業)
牛津大學(肄業)
政    黨
印度國民大會黨
主要成就
印度第一位女總理
贏得第三次印巴戰爭的勝利,肢解巴基斯坦
使印度成為世界第六個核國家
信    仰
印度教

英迪拉·甘地人物生平

英迪拉·甘地成長經歷

英迪拉·普里雅達希尼·尼赫魯(英迪拉一譯英吉拉,本詞條以之作為簡稱)於1917年11月19日出生在英屬印度北方邦安拉阿巴德,“英迪拉”在印地語中的意思為“月亮王國” [13]  。她的家族被稱為尼赫魯家族,其祖先是來自查謨·克什米爾邦和德里的婆羅門家族。英迪拉的祖父潘迪特·莫蒂拉爾·尼赫魯是安拉阿巴德的一名訟務律師,也是印度國民大會黨早期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曾擔任主席一職,亦是著名的《尼赫魯報告》的作者。該報告規劃了有關印度未來的政府體制,以對抗當時的英國殖民政府。英迪拉的父親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則是一位受過高等教育的律師。英迪拉是尼赫魯與妻子卡瑪拉的獨生女。 [6]  在她出生的那段時期,尼赫魯開始與“聖雄”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聯手推動印度獨立運動
英迪拉·尼赫魯幼年與聖雄甘地的合照
英迪拉·尼赫魯幼年與聖雄甘地的合照(2張)
英迪拉和她的母親一直都疏遠尼赫魯家族,所以她從小就只能從多病的母親身上獲得關愛,而她祖父和父親的政治身份亦令她難以與同輩的人親近,故此英迪拉鍛煉出了堅強、獨立自主的個性。1936年,卡瑪拉與病魔掙扎多年後,終因肺結核去世,當時英迪拉只有19歲。在她的童年時期中,並未曾享受過一段穩定的家庭生活,這對其日後的性格發展亦有很大影響。自卡瑪拉去世後,英迪拉逐漸填補母親的空缺,肩負起照顧父親的責任。 [9] 
自1926年起,英迪拉進入瑞士日內瓦國際聯盟學校讀書,後轉到貝克斯新聞學校。1927年12月回到印度,進入安拉阿巴德的瑪麗修女院學校。1929年,12歲的英·尼赫魯聚集一班少男少女創立“猴子旅”(名字源自印度教史詩《羅摩衍那》,傳説中毗濕奴的一個化身羅摩在與邪惡勢力作鬥爭時,得到一羣猴子的幫助,英迪拉認為他們就有如這班猴子),為國大黨擔任參加遊行集會、散發宣傳品等工作。另外,尼赫魯因從事獨立運動的關係,房子經常有警察嚴密看守,傳聞指出英迪拉常替父親帶出一些重要文件,以轉交其他獨立運動人士。 [6] 
1931年,英迪拉轉入普納學校學習。1934年升入詩人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創辦的加爾各答國際和平大學印度國際大學,後因陪母親出國看病而中途退學。1937年去英國牛津大學薩莫維爾學院攻讀政治、歷史和人類學。 [6]  [30]  在此期間,她廣泛地閲讀有關藝術、考古學、建築學及宗教思想方面的書籍,廣泛地參與各類活動。但因成績不佳(主要指必修的拉丁語)及身體原因(求學期間前往瑞士治療疾病),加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阻隔,使英迪拉未能獲得牛津大學的學位便回到印度了。 [26] 

英迪拉·甘地涉足政壇

由於從小就接觸政治鬥爭,英迪拉感受到“生活變得十分緊張” 。同時承認“與任何國家自由鬥爭有關的任何事物都能使我着迷” ,“由於政治鬥爭,我自己的童年過得很不正常,充滿了孤獨和不安”。 [37] 
1938年,英迪拉加入了國大黨。1942年3月26日,她嫁給了之前同在英國留學的費羅茲·甘地,從此改名為英迪拉·普里雅達希尼·甘地,因此被稱為甘地夫人 [4]  婚後不久,英迪拉因參加反英運動而被捕入獄,一年後獲釋。1947年印度共和國宣告獨立後,她出任其父、首任印度總理尼赫魯的私人秘書,並從事婦女、兒童等方面社會活動。 [6]  在印度獨立與分裂的過程中,英迪拉為數以百萬計的巴基斯坦難民組建難民營、以及為病人提供藥物資助。這是她首次於公共事務上出力,亦是她未來踏足政壇的一次寶貴經驗。
1954年,英迪拉曾隨尼赫魯訪問中國。1953年至1957年任中央社會福利委員會主席。1955年任國大黨領導機構一工作委員會委員。1956年至1960年任全印青年大會主席。1957年,當選為國大黨中央選舉委員會委員,參與挑選黨的議員候選人這重要工作。1959年至1960年間,她參加國大黨主席的競選併成功當選,並同時兼任其父親的幕僚長。 [6]  [27]  在此期間,英迪拉還陪同尼赫魯訪問過美、蘇、法等國,出席每年的英聯邦總理會議,還參加了萬隆會議和其他國際會議,會見和接待了不少國家元首和知名人士。她還先後擔任國大黨工作委員會委員等職務,並於1959年被選為國大黨主席(任期11個月,因照料重病的丈夫離任,1960年丈夫病逝後又重返政壇)。這段經歷,使她積累了豐富的政治和外交經驗。 [8] 
年輕時的英迪拉
1962年印度舉行第三屆大選,英迪拉為國大黨開展競選活動。當中印邊境自衞反擊戰爆發後,她成為當上國防委員會委員,曾親臨前線“鼓舞士氣”。 [8]  由於尼赫魯反對用人唯親,故英迪拉未參加1962年國大黨主席位置的競選。 [34] 

英迪拉·甘地當選總理

英迪拉·甘地 英迪拉·甘地 [9]
1964年5月27日,尼赫魯逝世,能夠繼任總理是年近七旬的財政部長莫拉爾吉·蘭奇霍季·德賽,在黨內是一位飽經憂患的資深領導人,能力強但固執,當時的國大黨主席的卡瑪拉季趁機聯合黨的地方實力派(這一夥人被稱為辛迪加派)排斥德賽。結果58歲的不管部部長拉爾·巴哈杜爾·夏斯特里接任總理,夏斯特里為擴大同盟,力邀英迪拉擔任新聞廣播部長,她同時當選為聯邦院議員。 [6]  她控制着政府的宣傳機器,參加重要的外交、政治活動。此年10月,蘇聯領導人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下台,英迪拉訪蘇,以瞭解這一政治變動是否會影響印蘇關係。1965年2月,她代表夏斯特里訪蘇,向蘇聯再次保證印度不會脱離不結盟運動等。 [8] 
在夏斯特里組閣後不久,印度南方爆發了反印地語騷動,當時官方正打算通過印地語作為國家官方語言,但在南方的一些地區根本並不使用印地語,在不滿情緒下,當地人民爆發了騷動。事件發生後,英迪拉趕往馬德拉斯(今金奈)處理。在那裏,為自己樹立了一個良好的形象。雖然夏斯特里在初時頗為照顧英迪拉,但事實上甘地又是他最重大的政敵之一,故此二人開始產生矛盾。 [34] 
1965年9月第二次印巴戰爭開始時,英迪拉選擇往克什米爾首府斯利那加度假。當時巴基斯坦部隊正集結於相當接近的位置,有不少人都勸她改往查謨或德里等較為安全的地方,但英迪拉卻堅持己見。她重整了當地政府並邀請傳媒到訪,務求令國家民眾消除疑慮。當時的大眾就形容甘地為“一羣婦人內閣中唯一的男子漢”。1966年1月,夏斯特里在蘇聯的塔什干與巴基斯坦總統阿尤布·汗簽署《塔什干宣言》之後數小時突然去世。當其死訊傳到印度首都後,引起國大黨領導層的混亂,一場激烈的繼承權爭奪戰展開。為了阻止德賽的再次上台,辛迪加派看上了毫不起眼的甘地,當時的國大黨主席卡馬拉奇認為英迪拉在全國都享有盛名,且又是尼赫魯的女兒,故推選其出戰總理一職,並獲得10個邦的首席部長所支持。故此,年僅47歲的英迪拉宣佈參選,並於1966年1月19日的選舉中在議會兩院獲得355票,超過德賽所得的169票逾倍,5天后,印度總統薩瓦帕利·拉達克裏希南任命英迪拉為總理。 [6]  英迪拉順利地繼承了尼赫魯的政治事業,成為印度歷史上第一位,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位女性總理。 [9]  印度一些史學家稱這一時期為“尼赫魯之後時期”,亦稱“英迪拉時期”。 [8] 
英迪拉繼任總理後,起初由於缺乏執政經驗,她頗為小心謹慎,顯得魄力不足。但英迪拉善於在實踐中學習,積累經驗,很快她處理問題的能力就顯示出來,雷厲風行和果斷成了她辦事的風格。英迪拉就任頭一年,政績斐然。國大黨內那些對她的能力抱懷疑態度的人,也對她增加了信任感。而以為這個年輕的女總理好駕馭的辛迪加派,對她初步顯露出的才華感到吃驚,對其辦事鋒芒的鋭利頗有疑懼。黨內外儘管對她的政策的評價褒貶不一,但對她具有政府領導人的才能則很少人再懷疑。 [1]  [34] 
1967年2月,在印度第4屆人民院的選舉中,英迪拉在國大黨面臨着極大困難的情況下,領導本黨取得了勝利,由她組成了新一屆政府。 [6]  然而,躊躇滿志的英迪拉卻不得不與黨內的辛迪加派和右翼保守勢力周旋乃至攤牌,她渴望在執政黨中建立起自己不可動搖的、至高無上的地位,她不想向任何人妥協,國大黨的分裂在所難免。 [34] 
英迪拉·甘地
英迪拉·甘地(3張)
在1967年國大黨年會上,辛迪加派成員之一斯達瓦納哈利·尼賈林加帕當選黨主席。他指定的工作委員會絕大多數成員屬右翼和辛迪加派,英迪拉提名的幾位左翼候選人均被拒絕。英迪拉為了擺脱辛迪加派的控制,為了增加在與辛迪加派交鋒中的政治資本,提出了一系列激進的政策。結果,黨內紛爭加劇,辛迪加派和右翼公開反對其政策。例如,英迪拉提出的對大銀行實行國有化的政策,就遭到代表黨內右翼的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德賽的抵制,他甚至公開説:“只要我是財政部長,這件事就不能實行;如果總理非要做,她就自己當財政部長吧。”英迪拉毫不示弱,1969年5月解除德賽財政部長的職務,自己兼任財政部長,但仍希望德賽留任副總理一職,德賽拒絕留任,退出內閣。 [34] 
與辛迪加派的攤牌則因1969年5月總統扎基爾·侯賽因的去世而提前到來。總統人選空缺後,英迪拉與辛迪加派的鬥爭達到了白熱化。在國大黨內提名總統候選人時,英迪拉便與辛迪加派針鋒相對。辛迪加派為加強自己的地位,提名其成員桑吉瓦·雷迪為候選人。英迪拉認為辛迪加派的目的是利用總統權力牽制她,便提名賈·拉姆為候選人。結果在黨內表決時,雷迪得到多數票。在總統選舉時,作為黨的領袖,英迪拉沒有支持本黨的候選人雷迪,轉而支持現任副總統瓦拉哈吉里·文卡塔·吉里作為獨立候選人競選,同時,號召國大黨的兩院議員和邦立法院的議員不要受任何約束,只憑良心投票。結果,吉里當選。英迪拉大獲全勝。 [34] 

英迪拉·甘地內外政策

  • 對外事務
英迪拉曾經説:“什麼是我們的外交政策呢?有的人用‘不結盟’一詞來表達我們整個的外交政策。我們有點不那麼拘泥於‘不結盟’這個詞的含義,也就是説,我們主張獨立地判斷一切問題。我們不希望同任何集團或任何國家拴在一起。”她還提到:“外交政策必須以一個國家的歷史和地理背景為基礎。換句話説,我們是從自己所居住的地方去觀察世界的。”
事實也正是如此。英迪拉上台時,第二次印巴戰爭剛剛結束,但兩國間的敵意沒有絲毫的減弱,而印度與中國存在漫長的邊界糾紛,以及1962年印度在中印邊界戰爭失敗的陰影,都困擾着她。 [37] 
從地緣政治和國防安全的角度來看,印度為了確保在南亞的霸權地位,就必須打擊、削弱巴基斯坦,使其不能成為它的安全威脅。然而,根據當時的地理形勢,印度被東巴基斯坦(今孟加拉國)和西巴基斯坦(今巴基斯坦)夾在中間,而且巴基斯坦又積極參加美國籌建的東南亞條約組織巴格達條約組織,以應對印度的威脅。英迪拉上台正是關於第二次印巴戰爭的《塔什干協議》簽署之際。儘管雙方同意用和平的手段解決爭端,但彼此的真實想法都心照不宣。 [37] 
面對這樣的周邊國際形勢,英迪拉打出反華的旗幟,使美蘇競相援助印度,而蘇聯更是不遺餘力。英迪拉清楚,她的明顯投向蘇聯的外交政策遭到了不少國家的反對,但是她認為:“我們的國家利益要求我們利用願意幫助我們自力更生的任何力量,來建設我們的經濟和國防。”
實際上,印度在東西方兩大陣營的對抗中,實行的是左右逢源的政策,既不得罪美國,又要靠緊蘇聯,以至於英迪拉自己也看到,"在許多情況下,我們支持西方國家。這時東方集團就批評我們,説我們脆弱。同樣地,在我們支持蘇聯的時候,或者説,在我們可能更多地支持亞非集團國家的時候,西方世界就攻擊我們。"
儘管如此,英迪拉的外交政策有其成功之處。她在大力加強印蘇關係的同時,保持了與美國的正常聯繫。此外,還利用印度在不結盟運動中的崇高地位,積極拓寬在亞非國家中的外交關係,又利用印蘇建立的特殊關係,牽制了巴基斯坦。 [37] 
雜誌中的英迪拉·甘地
雜誌中的英迪拉·甘地(2張)
此時,巴基斯坦國內正陷於分裂。當時巴基斯坦大部分的政府官員、軍隊長官都是西巴基斯坦人,這一狀況引起了不少東巴基斯坦孟加拉人的不滿。1966年,東巴基斯坦成立了人民聯盟要求實行聯邦制,令東巴能得到自治權利以及經濟獨立。在1970年的巴基斯坦大選中,人民聯盟獲得大勝,並於翌年與總統會談要求自治但遭到拒絕。1971年3月25日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頒佈了軍事管制條例,將人民聯盟的骨幹成員逮捕,引起東巴基斯坦人的強烈反對。由於大批東巴基斯坦的孟加拉人湧入印度國境避難,英迪拉政府遂以此為契機通過了協助東巴基斯坦分離分子的決議,於1971年4月開始對西巴展開零散的攻擊,並於同年11月21日展開大規模進攻。12月16日,陸軍總參謀長薩姆·馬內克肖指揮印軍戰勝了駐守東巴基斯坦的守軍,身為總理的英迪拉宣佈於翌日停火,第三次印巴戰爭隨之結束。及後,東巴基斯坦在印度協助下獨立,建立孟加拉國。 [34] 
在1971年的戰事中,美國曾派遣第七艦隊到孟加拉灣戒備,並警告印度不要利用東巴基斯坦的種族屠殺為藉口,而對西巴基斯坦、以及有主權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進行大規模的攻擊。美國的這種行徑令印度與其的關係更加疏遠,有見及此,英迪拉開始加速制定一系列新的國防以及外交方針。印度和蘇聯在之前已簽訂友好與合作條約,亦令印度在這次戰事中獲得更多政治以及軍事上的支援,從而在這次戰事中獲勝。 [34] 
戰後,英迪拉邀請新任的巴基斯坦總統阿里·布托西姆拉作一星期的會談。在談判幾乎破裂之際,印巴雙方突然簽署了《西姆拉協定》,註明克什米爾地區的主權爭端應以談判與和平方式解決。英迪拉因此和約被印度輿論猛烈批評,認為她應該利用手上的9萬3000名巴基斯坦戰俘作為籌碼,以取回克什米爾的土地。但這項條約確實減低印巴雙方在不久將來會發動戰爭的可能性,從而亦避免了聯合國或其他國家干涉事件。在不牴觸一些敏感問題的前提下,英迪拉允許印巴貿易正常化,但很多其他往來則仍凍結多年。 [34] 
1971年肢解巴基斯坦的成功,使英迪拉一時間成為印度的“民族英雄”,印度國內出現了一股熱的“英迪拉浪潮”。正因如此,她擺脱了執政初期信心不足的精神狀態,開始大刀闊斧地展開經濟政策的調整。 [37] 
  • 內政事務
英迪拉上台後,繼承了前任夏斯特里的政策,停止執行第四個五年計劃,轉而實行三個經濟年度計劃,改善印度經濟的形勢。隨後開啓第四個五年計劃。英迪拉執政期間,印度國民收入開始增長,農業生產穩定上升,供應狀況得以改善。 [37] 
經過1960年代的農業改革以及政府資助的投入,印度由長期糧食短缺轉變為糧食出口國,亦令商業作物更多元化,這次改革亦被稱為“綠色革命”。 [33]  與此同時,被稱為“白色革命”的向學童提供牛奶的計劃也有效地解決了營養不良問題。 [34] 
英迪拉時期,印度科學技術發展所取得的成就更是引人矚目,其在航空、航天、原子能等領域均取得較大的成就。 [37]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便是印度核試驗的開展。英迪拉政府判斷中國的核武器發展將對印度構成威脅,以及認為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並無意促成印度的穩定,故加速了本國的核發展。1974年,印度成功在拉賈斯坦邦的博克拉進行一次不公開的核試驗,此次核試驗的非官方代號為“微笑的佛祖”。雖然這次核試是被形容為以和平為目的,但毫無疑問地印度在當時已成為新晉的、世界第六個核國家。這次舉動亦導致了日後巴基斯坦的核發展。 [9]  [14]  [14] 
然而,在工業生產領域,英迪拉麪臨的挑戰極為嚴峻。工業部門特別是公營企業效率低下。經濟發展資金緊張,能源短缺,交通運輸滯後等阻礙經濟發展的問題依然存在。
英迪拉政府調整經濟發展戰略,雖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重工業佔用投資過多的局面,但又不可能完全停止對在建重點項目的開支,積重難返,並不是通過經濟政策的調整就能完全解決的。這一問題也是導致她1977年下台的原因之一。 [37] 

英迪拉·甘地緊急狀態

1971年訪美時的英迪拉·甘地與美國總統尼克松 1971年訪美時的英迪拉·甘地與美國總統尼克松 [4]
英迪拉政府在1971年大選獲勝後開始面臨重大考驗 [6]  。官僚主義及貪污等都令國家的經濟和管理出現危機。雖然綠色革命令印度低下層人士的生活獲得一點改善,但改善的速度和幅度並不足以應付巨大的失業率。另外,政府又與英迪拉的幼子桑賈伊·甘地的馬魯迪公司簽訂合約授權他們去生產首批本地生產的車輛,但這家公司一輛車也沒能生產出來。 [34] 
同時,有人指責英迪拉實施獨裁統治。看起來,在與辛迪加派和德賽的爭鬥中,她佔了上風,但是,黨內矛盾和積怨卻越發深厚了。辛迪加派和德賽不肯就此罷手,他們利用其在國大黨工作委員會中的微弱優勢,對英迪拉實行制裁,1969年11月2日他們宣佈英迪拉被開除黨籍,同時,要求國大黨議會黨團重新選舉領袖,一心要把她從總理位置上拉下來。國大黨議會黨團的280人中的220卻投票支持英迪拉,其餘62人卻分裂出去另組國大黨組織派,這次分裂不僅黨元氣大傷,還造成了整個國家人們觀點上的不一致和政治傾向的轉變。 [6]  同時,英迪拉為鞏固自己的權力地位,變得更加強硬和專橫,政策也更加趨於激進。黨內民主越來越缺乏了,而黨內專制的傳統卻用到了極限。 [34] 
英迪拉曾運用其在國會的多數席位去修改憲法、以及削減各邦在聯邦系統下所被賦予的能力。議會曾多次指責敵對黨系所管理的邦份為“無法治及混亂”,並強制執行“總統規條”,以奪回這些邦的控制權。另一方面,某些官員又對英迪拉過度扶持其子桑賈伊而表示不滿。不少過去的著名自由運動人士如賈耶·拿蘭恩等都站出來發表言論對抗英迪拉政府。 [34] 
另外,英迪拉的政敵亦宣稱她在1971年的大選中舞弊。在1975年6月,安拉阿巴德的印度最高法院發現英迪拉在大選期間派一個公務員在自己的競選陣營裏服務。從技術角度來講,該次選舉應該作廢。所以法院裁定她要退位並在未來6年中禁止參加選舉。 [9] 
縱然當時的議會被認為是於黑幕之下運作,但卻這次是首次有法院對貪污下達了裁判。英迪拉固然提出上訴,但她的政敵卻咄咄逼人要求她辭職。他們在全國發起示威,示威後期演變成騷亂。人民黨則勸喻警方如果被要求開槍鎮壓時不要執行。公眾的不滿、艱難的經濟環境、以及反應遲鈍的政府令印度的時局愈演愈烈。其後,一場巨大的集會包圍了議會和英迪拉的居所,要求她下台。 [34] 
英迪拉隨即要求支持她的總統法赫魯丁·阿里·艾哈邁德頒佈國家進入緊急狀態。在確保了國家緊急狀態的實行後,她下令警察和軍隊鎮壓示威和騷亂,並下令逮捕敵對政權的領導層,而這些被逮捕的人士當中,有很多都是在獨立前曾反抗英國而下獄的鬥士。在所有印刷媒體在被新聞廣播部長所控制的情況下,警察從而亦獲得了無限的權力和撥款。大選則被無限期延後,所有非執政黨控制下的地方政府都被解散。印度的街頭小巷貼滿了英迪拉的肖像,上面寫着“英迪拉就是印度,印度就是英迪拉”。 [9]  [34] 
英迪拉亦在未經過國會的詳細討論的情況下,推行了一系列的增加賦税和政制修改的政策。英迪拉曾經嘗試去動議修改國家法律,務求在國家緊急狀態被解除後,她能免於被政治起訴。英迪拉又要求總統頒佈“特別法”,讓她能不經國會去執行法令。新聞廣播部長因德爾·庫馬爾·古傑拉爾因不滿在政務上受到英迪拉和桑賈伊的過分掣肘而辭職。除這些極少數例子外,幾乎所有人都默默遵從着英迪拉政府的管治方式。 [34] 
英迪拉·甘地在辦公室中通電話 英迪拉·甘地在辦公室中通電話 [9]
緊急狀態政策維持了19個月。在這段時間裏,國家在經濟上有了顯著的進展。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大部分的暴亂都得到平息,政府的效率也提高了。縱然貪污情況依然存在,但一些熱心的政府官員則協助減免了一些税項。英迪拉公佈了經濟改革的20點綱領,包括土地改革、降低物價、打擊偷税漏税、加強許可證管理等措施,使農業和工業的生產量得到了提升,令印度的財政狀況可以立足於國際社會上。但另一方面,不少政治人士被逮捕下獄。期間,桑賈伊強制清除在德里的貧民窟,令數十萬計的人民流離失所,數千人被殺;進行了強制絕育的措施。這些強硬的舉措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穩定了國家的混亂局勢。 [9]  [34] 
1977年,英迪拉倡議印度再舉行大選,由於其受歡迎程度比先前預估的為低,結果於同年3月的大選中遭受慘敗,而她出乎意料地自願辭去總理職務。此時,英迪拉競選人民院議員也告失敗,同年12月,她宣佈退出國大黨工作委員會。 [6] 

英迪拉·甘地轉敗為勝

英迪拉·甘地 英迪拉·甘地
在1977年的大選中,人民黨獲得大勝,而英迪拉的長期政敵德賽則成功登上總理寶座。國大黨亦因而分裂,英迪拉派在國會的影響力被降低。人民黨的元老查蘭·辛格則下令逮捕甘地和桑賈伊·甘地。但是,英迪拉的被捕和被長期審訊,卻令她在公眾建立了一個被政府逼害的無助女人的形象,反而幫助了她的政治重生。1978年11月,英迪拉當選為人民院議員,12月因阻撓議會調查桑賈伊的案件被開除出人民院。 [6]  [34] 
印度人民由於依然面對着艱難的生活,故此開始對執政的人民黨不滿。英迪拉則發表公開講話,為國家在緊急狀態時所犯下的錯誤道歉,試圖重新建立起自己的形象。1979年6月,因未能解決國內的經濟困難,德賽宣佈辭職並由查蘭·辛格接上總理之位。辛格嘗試組織一個由人民黨主導的政府,但並得不到很大的支持。故此,辛格提出與英迪拉派的國大黨合作,但卻引起了黨內某些人士的不滿。不久之後,當時的總統雷迪下令解散國會重選,而英迪拉則在當時撤回她對辛格的協助。重選後,英迪拉獲得大勝,於1980年1月14日又一次就任印度總理,兼國防部長,計劃部長和原子能部長。 [6] 
英迪拉第二次執政後,因痛感權力失而復得的艱難,因此對權力更加執著,她把黨政大權完全集中在自己手裏。她不是從自身的方面去總結過往的幾年裏她的主要同僚離她而去的原因,相反,她不再相信高級同僚中的任何人。她總是疑神疑鬼,覺得自己被那些她曾“信賴”的人給“出賣”了。英迪拉傾力清除政府部門中佔據要職但對她不夠忠誠的官員,在這一過程中,一些有能力、誠實正派的官員受到了冷遇;而一些被證明缺乏才能的官員,卻因對英迪拉的“忠心不二”被任命擔任重要和敏感的職務,一批唯唯諾諾的人進入了她的內閣,這些人對她言聽計從。英迪拉變得更為偏執,除了親生兒子外,她不再信任任何人,她的所作所為看起來是決意要把一個政黨“完全置於她和她兒子的控制之下”。英迪拉開始着力培植他的兩個兒子,“黨內人士過去向英迪拉宣誓效忠,經常是一天幾次。現在他們隨風轉舵地改了宣誓內容,同時向英迪拉和她的‘家族’表達忠誠” [3]  [34] 
在政治上集權的同時,英迪拉在經濟上實行調整和有限度的開放政策,使經濟很快有了好轉;外交上,她在大國之間力求平衡,仍然高舉不結盟的旗幟,提高了印度國際地位。這一切都使其執政地位得到鞏固,英迪拉再度成為了不少人崇拜的領袖。 [26] 
但在接班人的問題上,英迪拉遇到了難題。早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桑賈伊就被推選為她理想的、也是當然的接班人。英迪拉第二次出任總理後,更是處心積慮地為他的升遷創造條件,讓桑賈伊擔任印度人口最多、政治地位最重要的北方邦首席部長的活動很快便展開了。1980年6月23日,33歲的桑賈伊又被任命為國大黨總書記之一。可是,僅僅20天后,桑賈伊就因飛機失事,突然死亡。 [9]  英迪拉在巨大的悲痛中,又把原本對政治不感興趣的大兒子拉吉夫召回到身邊,並努力為他創造步入政壇的條件。一年後,拉吉夫當選為議員。從此,英迪拉就讓他總管自己的一切內外聯絡,代表她去各地視察工作,聽取彙報,傳達她的指示,其用意顯而易見,是讓他儘快熟悉政務和人事,瞭解下情,並參與決策。這樣歷練了兩年後,拉吉夫又被任命為國大黨總書記之一,負責黨務工作。對英迪拉這種不遺餘力地培植家族勢力的做法,黨內外議論紛紛,頗有微詞,但是,英迪拉卻一意孤行,此時的國大黨(英)作為執政黨已經完全成為她個人獨裁的工具。在再尋扶植對象的同時,桑賈伊的遺孀瑪尼卡·甘地不甘心將要到手的權力丟掉,而公開與婆婆對抗,一時間婆媳之爭成為國內外的話柄。 [26] 
1970年代的英迪拉·甘地

英迪拉·甘地遇刺身亡

1983年的英迪拉·甘地 1983年的英迪拉·甘地 [4]
在20世紀80年代初,印度國內局勢動盪不安,突出反映在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劇。地方政黨如雨後春筍般地發展壯大,地方分離主義勢力也此起彼伏。為了保障國家的統一,英迪拉決定加強中央的權威,採取中央集權的做法,削弱地方勢力,但是這些做法沒能緩和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反而加劇了緊張形勢。 [9] 
其中最令英迪拉頭疼的是旁遮普地方分離主義運動。以賈奈爾·辛格·賓德蘭瓦勒(一譯賓德拉瓦爾)為首的錫克教原教旨主義勢力,自她初任總理時,便在旁遮普地區不斷製造暴力事件,甚至要求建立獨立的國家——卡利斯坦。國大黨政府與賓德蘭瓦勒進行了數次談判,但是效果不佳。錫克教極端主義勢力在1983年先後製造了一系列針對印度教徒的暴力襲擊事件。當時,佔全國大多數人口的印度教徒希望政府保障他們的安全,而英迪拉為了在大選前樹立起自己的形象,遂於1984年6月6日發起“藍星行動”,出動印度陸軍攻打錫克教的聖地金廟,擊殺了賓德蘭瓦勒。這次事件造成646人死亡,4712人被拘捕。而傷亡者和被捕者都以錫克人為主。這次軍事行動雖然鎮壓了錫克教極端主義勢力,但被錫克教徒認為是政府對聖地的褻瀆以及對錫克人的屠殺,所以某些錫克極端分子便揚言要殺死英迪拉報復。當時,總理府的安全顧問曾提議英迪拉撤走在她身邊的錫克教人士,但英迪拉為免印度教和錫克教雙方矛盾加劇而婉拒,這就為她的死亡種下了禍根。 [9] 
1984年10月31日上午近10時,英迪拉吃過早飯後,離開她在新德里的寓所,步行前往政府大廈南區的總理辦公室會見準備採訪她的英國演員彼得·烏斯蒂諾夫。在走到便門口時,英迪拉遭到她的3名錫克教警衞中的兩人(本特·辛格、薩特萬特·辛格 [29]  )輪流開槍射擊(事後的屍檢指出,她身上的槍傷多達30多處,分別由一把左輪手槍和衝鋒槍造成)。 [6]  [16]  警衞隨即投降並被捕,其中一人當場被趕來的衞隊士兵開槍打死,兩人負傷後被關到提哈監獄,之後被絞死。 [11]  隨後,英迪拉迅速被送進全印醫學研究所進行緊急搶救,終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於當地時間下午2時20分逝世,享年66歲。 [13] 
英迪拉·甘地的葬禮
英迪拉·甘地的葬禮(2張)
英迪拉遇刺身亡的消息傳出後,全國掀起了反錫克教徒的暴動,一些印度教徒高喊“英迪拉·甘地是我們的母親,而這些人殺了她”的口號,在德里持續暴動數日,不少錫克教徒在這場混亂中被殺死或無家可歸(死亡數目估計在3000到10000人之間 [11]  )。同年11月3日,印度政府為英迪拉舉行國葬,60多萬的送葬隊伍幾乎使靈車無法通行。下午3時50分,她的葬禮在甘地陵所在的亞穆納河畔按印度教的傳統儀式進行,她的遺體被火化 [29]  火葬地點被稱為Shakti Sthal,其中還立有一塊紀念碑,以示紀念。 [4]  [20]  [26] 
英迪拉在遇刺前一天曾説過這樣的一段話:“我一生人都用來為人民服務。即使我死了,我相信、我每一滴血都會用來哺育印度,讓她變得更加強大。” [13]  她的去世,也標誌着其對印度長達16年的統治自此結束。
葬禮圖冊參考資料 [29] 

英迪拉·甘地為政舉措

英迪拉·甘地政治

  • 完成對國大黨的絕對控制
英迪拉上台伊始,面對的是國大黨內的一大批擁有實力的元老派勢力,自己處於相對脆弱的地位。她所以被推上總理的寶座,本身就是黨內各派鬥爭妥協的結果。除了支持英迪拉上台的“辛迪加”外,各邦的國大黨領袖也分享了黨內的權力。
為了擁有真正的執政地位,英迪拉利用其總理職位,繞過元老派而推行自己的政策,並在身邊聚集一批親信,即所謂的“英迪加”集團,以對抗“辛迪加”等傳統的實力派人物。
面對勢力強大的元老派人物,英迪拉利用元老派間的矛盾,堅決拒絕了莫拉爾吉·蘭奇霍季·德賽要求兼任內政部長和擁有凌駕於其他內閣部長之上的權力的企圖,及至1969年7月,英迪拉終以德賽阻撓她推行銀行國有化為由迫使他辭職,緊接着又挫敗元老派們推選尼蘭·桑吉瓦·雷迪為總統的圖謀。英迪拉明顯的敵對行動終於激怒了元老勢力,11月12日,國大黨主席尼賈林加帕宣佈把英迪拉驅逐出黨。但早有準備的英迪拉成立了以她為首的執政派國大黨,擁有人民院的228個席位,而德賽的組織派國大黨僅有65個席位,英迪拉獲勝,從而確立了她在國大黨內唯一領袖的地位。
 [37] 
國大黨的第一次大分裂,並沒有徹底肅清英迪拉的異己力量,所以,當1978年12月布拉曼朗達·雷迪宣佈把她逐出國大黨(執)時,英迪拉“立即毫不猶豫地準備脱離舊黨成立新黨”,組建英迪拉派國大黨。國大黨的再次大分裂,使英·甘地進一步肅清了黨內的離心分子,為再度上台執政作好了組織上的準備。 [37] 

英迪拉在黨內廣泛培植親信,用個人任命製取代以往的協商選舉的傳統。國大黨第一次大分裂後,英迪拉更是不允許黨內出現多中心。對於內閣成員的任命,她不同國大黨議會黨團協商,也不徵求黨內其他領導人的意見。在黨的組織方面,國大黨第一次分裂後,各級臨時委員會便取代了從中央工作委員會到縣的執行委員會去管理黨務;第二次大分裂後,黨的辦事機構的人事任免、國大黨工作委員會和邦的執行機構的組成人選等,都要由她決定。在長期的政治鬥爭中,英迪拉能夠熟練地駕馭黨內各派力量。 [37] 
在完成了對黨、中央政府和邦政府的權力控制,鞏固了自己在這些領域中的唯一領袖地位後,英迪拉繼承了父親尼赫魯培養繼承人的做法,先後把兩個兒子桑賈伊·甘地、拉吉夫·甘地推上政治舞台。 [37] 
正是通過這一系列的手段,英迪拉確立和鞏固了她在國大黨內的集權地位,也為她的執政帶來了便利。 [37] 
作為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國,印度自1952年提出人口控制計劃。1970年代中期,英迪拉政府修改了憲法,推行強制性節育。在1975年印度全國緊急狀態期間,英迪拉的幼子桑賈伊·甘地開始發起為很多窮人男子絕育的行動,很多人把此稱為是“可怕的行動風潮”。英國BBC報道稱,自印度人口控制計劃1970年代開始以來,有無數的育齡男女死於節育手術事故。 [2] 

英迪拉·甘地經濟

  • 重視農業
英迪拉非常重視農業問題。她上台伊始,她就集中力量解決糧食問題,把國民經濟發展的重點從重工業和基礎工業轉移到農業上。 [31]  她繼續椎行夏斯特里政府已經開始了的“綠色革命”,進行農田基本建設,大力推廣農業機械化,不斷增加對農業的投資,取得了較好的結果。糧食產量大增,緩和了糧食供應的緊張狀況,並完全扭轉了2
0世紀60年代初期糧食依靠進口的局面。 [37] 
  • 發展外向型經濟,調整收支
在強調發展農業的同時,英迪拉政府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以對付日益加劇的外匯危機。採取積極的步驟,鼓勵產品出口。1966年6月,英迪拉上台不久即宣佈盧比貶值36.5%,這是印度獨立以來從未有過的重大舉動。同年8月,又全面改組國家計劃委員會。此後陸續採取措施,恢復某些產品的出口補帖,創辦自由貿易區和發展對外經濟技術援助,促進印度產品和技術的出口,擴大對外勞務輸出。經過這些調整,印度基本上控制住了國際收支狀況的惡化,而且外匯儲備在1984年11月初,達到了637.4億盧比,創歷史最高紀錄。 [37] 
  • 工業
在工業方面,印度經過多年努力,已建成一個門類比較齊全、具有一定現代化水平的工業體系,能夠自制飛機、汽車、遠洋輪船和各種精密機牀和儀器。 [31] 

英迪拉·甘地軍事

英迪拉·甘地科技

英迪拉對發展核爆炸技術表現出興趣,而當時20世紀70年代伊始,印度用於測試核試驗理論數據的普爾納姆反應堆達到臨界值,進行核試驗的技術準備趨於完成。1972年,英迪拉視察了巴巴原子能研究中心,中心向甘地展示了一個木製的核爆炸裝置模型。英迪拉視察後指示科研人員製造核爆裝置,這是對和平目的核爆炸試驗的口頭授權。1973年至1974年,英迪拉政府作出同意核試驗的決定。1974年5月,印度在拉賈斯坦邦的博克蘭沙漠進行了一次非官方代號為“微笑的佛陀”(Smiling Buddha)的不公開的核試驗,爆炸了第一枚核裝置,使印度成為世界第六個核國家 [9]  [14]  [36]  印度的成功,也促使巴基斯坦下決心研製自己的核武器,從而把印巴間的軍備競賽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核和導彈能力的競賽。印度的核計劃也成了印美關係中的一個長期爭執的問題。 [14] 
同時,印度在這一時期發射了自行設計和製造的人造衞星和通訊衞星,並能製造短程火箭。 [30] 

英迪拉·甘地外交

英迪拉統治時期,與蘇聯形成特殊關係,與美國關係則屢有波折。儘管英迪拉政府仍宣稱印度未放棄不結盟的立場。英迪拉,但其所奉行的不結盟政策在實質上與尼赫魯時期的不結盟已大相徑庭。英迪拉政府的智囊認為,20世紀50年代印度的不結盟是消極的,以中立作為防禦武器,而印度在對華戰爭中的失敗已證明此路不通,因此需要推行所謂的“積極的不結盟”。英迪拉政府強調“印度的中立政策也需要以軍事為基礎”,“以軍事實力為後盾而呼籲和平比之於無軍事實力的軟弱呼籲要強有力。”英迪拉的外交實踐表明,她突出軍事作為達到外交目標的手段,並從尼赫魯積極介入國際事務的政策轉向更多關注國家利益和南亞地區的實用主義。從此,印度便進入以靈活依靠某一超級大國大力擴充軍事為特色的所謂“積極的不結盟”時期。 [38] 
  • 對南亞諸國
英迪拉·甘地與鐵托(左)、納賽爾(右)在一起 英迪拉·甘地與鐵托(左)、納賽爾(右)在一起 [30]
英迪拉·甘地上台執政後,在對外政策上改變了尼赫魯温和的理想主義外交政策,轉而採取了強硬姿態,把南亞作為自己的勢力範圍,不容地區外勢力干涉。英迪拉第一次執政時期所採取的強硬政策、大國外交政策和不結盟政策等都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並由此確立了印度在南亞的大國地位。這種政策損害了印度不結盟領袖形象,造成鄰近國家,尤其是南亞諸鄰國對印度的提防和恐懼。 [15]  [37]  為對抗與美國結盟的巴基斯坦,英迪拉於1971年3月與蘇聯簽訂具有軍事性質的《印蘇和平友好合作條約》。 [6] 
英迪拉第二次執政後,仍把與蘇聯的密切特殊關係作為印度對外政策的主線加以維持。此時,英迪拉政府在1971年通過第三次印巴戰爭肢解巴基斯坦,促使孟加拉國獨立;1975年吞併錫金。在此時期,印度不允地區外大國插足南亞,以確保印度的主導地位,即所謂的“英迪拉主義”:南亞國家不應該向任何地區外國家尋求援助,如果確實需要外部的援助,這些國家應該尋求印度的幫助。這一思想的出台,在南亞國家中引起了震驚,使得印度的鄰國與印度的關係變得緊張起來。 [15]  而孟加拉國獨立之後,印孟之間原先被東、西巴基斯坦間的矛盾掩蓋着的利害矛盾,隨即也開始急劇地走向表面化。 [14] 
  • 與美、蘇
英迪拉政府根據國家利益的需要和國際環境的變化部分地調整了其對外政策,更加強調實際利益,在更多地向蘇聯靠攏的同時而與美國相對疏遠。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南亞地區的爭奪使印度從中漁利,因自身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印度從美、蘇雙方同時獲取援助。終英迪拉執政時期,印美關係既摩擦不斷,又相互需求,兩國關係動盪跌宕。 [15]  [38] 
兩位“鐵娘子”—甘地夫人與撒切爾夫人
圖冊主要參考資料 [9] 
  • 與中國
經歷了對同中國對抗而損害了印度利益的長期反思之後,英迪拉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派出了印方率先撤回的駐華大使。 [14]  總的來説,她一如既往地堅持印度一向奉行的原則:贊同中國在西藏和台灣問題上的立場,支持中國重返聯合國。不過雙方僅就經濟、文化領域的合作簽署了幾項協議,實施了代表團和專家級互訪,關係沒有實質性的變化。在英迪拉執政的後期,印中關係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32] 
  • 其他國家
1980年7月,英迪拉政府承認越南扶持的柬埔寨韓桑林傀儡政權柬埔寨人民共和國 [6]  在最後一屆任期內,英迪拉仍然高舉不結盟運動的旗幟,於1983年3月當選為不結盟運動主席。 [26]  [30] 

英迪拉·甘地歷史評價

印度著名詩人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曾稱英迪拉是“我們這裏的瑰寶”。 [30] 
意大利記者奧莉婭娜·法拉奇對英迪拉有以下的描寫:她的相貌很動人,她有一對淡啡色而又略帶哀傷的美麗眼睛,臉上總是掛著一絲奇妙、高深莫測卻又能引起人們好奇的微笑。 [31] 
中國學者王聯曾總結道:……英·甘地時代是印度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多事之秋。甘地夫人以極大的勇氣與毅力,面對變亂紛繁的國際國內形勢,採取積極步驟,力圖挽救國家經濟,提高印度的國際威望,從而鞏固其在國內的執政地位,無疑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英·甘地的內外政策,並非都是靈丹妙藥。無論是在國大黨內還是在人民院。都受到不少的批評,……
更為嚴重的是,她的經濟政策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印度經濟面臨的問題,而她個人對國大黨的獨斷專橫的統治,重用親信,也使黨的組織力量遭到削弱,集體協商為她的個人專斷所取代,黨內派系鬥爭激烈,腐敗之風盛行,從而又進一步削弱了黨的組織。……因而,她執政的16年中,印度社會的"二元社會"現象並未有所改變。 [37] 

英迪拉·甘地人物榮譽

英迪拉·甘地的紀念郵票及雜誌封面形象
英迪拉·甘地的紀念郵票及雜誌封面形象(4張)
1971年,勝利結束第三次印巴戰爭後,獲印度總統瓦拉哈吉里·文卡塔·吉里授予的印度國寶勳章 [21] 
2011年,獲得孟加拉國追授的“孟加拉自由榮譽獎”(孟加拉國政府授予外國人或非孟加拉國民的最高榮譽,以表彰其在孟加拉國獨立戰爭中的對孟加拉人的支持)。 [22] 
2007年,在印度NDTV電視台於印度獨立60週年之際展開的一項“印度最偉大偶像”的全國民意調查中,英迪拉·甘地得到的票數位居第四,僅次於“聖雄”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特蕾莎修女及工業大亨傑漢吉爾·拉坦吉·達達波伊·塔塔 [19] 
2020年,英迪拉·甘地被美國《時代週刊》評為100位影響世界的偉大女性中1976年的“年度女性”。 [23] 

英迪拉·甘地軼事典故

英迪拉·甘地個性

英迪拉·甘地的英雄形象一直深入民心,但同時她的性格也和父親一樣不太喜歡與人接觸。這多數是因為她童年的動盪生活影響,雖然她對她的父親和家族充滿自豪,但她卻難以發展出一個普通人應有的社交生活。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左右,她曾經和一個紐約記者多洛菲·諾文通過通信而相熟,但由於政治立場問題而中斷了聯絡。所以除了政壇盟友外,她沒有私下的知己。她的孩子們都在英國唸書,不過都沒有取得學位。 [35] 
英迪拉的個性比較特別。有人説她是個非常孤僻的人,説這位夫人是“冷酷”的;但對某些人而言,她似乎又很靦腆,會在他們面前侷促不安;而對另一些人來説,她又顯得傲慢與冷淡。在外交場合,據會晤過她的人説,除了斯文的微笑和頻頻點頭以外,她沒有過多的應酬話。談話時,很注意聽對方講,而她則很少開口。英迪拉對家中的僕人和秘書人員,尤其對那些為尼赫魯家服務的僕人非常和氣,她同那些為她工作的人保持着同事關係,而不拘泥於禮節。她有着廣泛閲讀的興趣,幾乎可以涉獵國內外大多數雜誌。她能閲讀法文、德文報刊,對詩歌和電影以及有關環境問題的書籍也頗感興趣。英迪拉在日常生活中,養成了比較有規律的生活習慣。 [35] 
英迪拉最疼愛她的小兒子桑賈伊。不少史學家認為桑賈伊利用了她對自己感情上的依賴。可能因為桑賈伊有其父親費羅茲的影子,而且英迪拉覺得桑賈伊因為父親之死而不滿她,英迪拉所以竭力去取悦他。當時拉吉夫已經長大亦沒有政治束縛,故此甘地的母愛幾乎都傾注於年少的桑賈伊身上。結果卻演變成後來英迪拉對桑賈伊政治上的過分支持,而背棄了民主,腐敗以及濫用權力。拉吉夫曾説他永遠不會原諒弟弟對母親1977年大選失利之後的所作所為。

英迪拉·甘地婚姻

關於英迪拉·甘地與費羅茲·甘地的相遇,有這樣的一個説法:費羅茲年輕時參加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經常參加一些遊行活動,在一次遊行過程中,他正好碰到英迪拉的母親卡瑪拉暈倒,就將其護送回家,由此結識了英迪拉。費羅茲對英迪拉是一見鍾情,隨即展開了熱烈的追求。但是當時,追求英迪拉的優秀青年很多,其中,英迪拉最欣賞的是一位叫法蘭克·奧博多爾夫的德國教師,她並沒有看上這位中等身材、其貌不揚的費羅茲。兩人最終走到一起,主要是因為卡瑪拉的病。卡瑪拉患了肺結核,病情惡化,轉到瑞士療養。費羅茲當時在英國唸書,經常前往瑞士探望卡瑪拉,照顧得無微不至。卡瑪拉去世後,是費羅茲陪伴英迪拉度過了最悲傷的時刻。母親的離世,父親的繁忙,讓英迪拉更加珍惜費羅茲的陪伴。最終,英迪拉選擇了這個出生于于一個普通的海軍軍官家庭的拜火教徒為配偶。她説服了父親,不顧社會上的非議,嫁給了費羅茲。 [9] 
費羅茲和英迪拉新婚時期 費羅茲和英迪拉新婚時期
英迪拉和費羅茲在經歷了曲折與非議之後,最終走向了婚姻的殿堂,然而,二人婚後的生活並不如意。結婚後,費羅茲依靠尼赫魯的關係,獲得了在國大黨內一些臨時的工作機會,但這並不能為他們帶來穩定、豐厚的收入,夫妻二人還時不時接受尼赫魯的經濟支持。不久,他們的長子拉吉夫來到人世,此時兩人生活漸漸步入正軌,費羅茲工作上遇到很多問題,生活上經常傳出與其他女人的曖昧傳聞。英迪拉對此十分生氣,她回到父親那裏生活。費羅茲不但沒有反省自己的行為,反而對一位穆斯林婦女動了真情,甚至向英迪拉提出離婚的要求。英迪拉本人不願意離婚,尼赫魯也認為應該儘可能地維護婚姻。尼赫魯出面干預,結束了這次離婚風波。婚姻雖然維持下來,但是費羅茲和英迪拉之間的感情已經出現了難於修復的裂痕。此時,英迪拉決定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照顧尼赫魯的生活和事業,她長期居住在德里,費羅茲繼續在勒克瑙生活,長期分居讓兩人的關係更加冷漠。 [9] 
隨着英迪拉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照顧父親與政治事務中時,費羅茲也開始在政界活躍起來。在1952年,費羅茲當選北方邦的議員。當選議員後,他大膽批判權威,揭發了一些國家保險業的醜聞,為自己樹立了一個反政府貪污的戰士形象。這一事件亦令到財政大臣、亦是尼赫魯的助手下台。這種行事風格為他迎來了很多支持者。後來,他更是支持喀拉拉邦的共產黨上台執政,而英迪拉卻奉父命,攜帶大筆資金來到喀拉拉邦,運用收買分化等手段將共產黨政權顛覆下去。當英迪拉擔任國大黨主席之職時,費羅茲甚至在政治上挑戰和敵對她,兩人的婚姻關係再次敲響警鐘。直到1957年印度大選後不久,費羅茲因為不規律的生活節奏以及吸煙酗酒的習慣,患上了心臟病,英迪拉回歸家庭,花更多地心思照顧費羅茲。這一事件戲劇性地挽救了夫婦二人瀕臨破裂的婚姻。英迪拉悉心照料患病的丈夫,令她和費羅茲以及孩子們之間的關係拉近了。但好景不長,1960年9月8日她正在國外陪伴父親出國訪問之際,費羅茲終於因病過世。 [9]  在以後的歲月裏,英迪拉從來沒有承認自己的婚姻是不成功的,但她的眼睛裏從此總有一股淡淡的哀傷。

英迪拉·甘地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簡介
祖父
潘迪特·莫蒂拉爾·尼赫魯
曾任國大黨主席,致力於反抗英國殖民者。
父親
印度獨立後的首任總理。
母親
卡瑪拉
/
丈夫
費羅茲·甘地(1912年—1960年)
曾任印度國會議員。
長子
拉吉夫·甘地(1944年—1991年)
1984年到1989年任印度總理。1991年遇刺身亡。其妻索尼婭·甘地為印度國大黨主席、團結進步聯盟主席。
幼子
桑賈伊·甘地(1946年—1980年)
在英迪拉執政時期對其產生了重要影響。
孫子
拉胡爾·甘地(1970年—)
拉吉夫之子。現任國大黨黨主席。
瓦倫·甘地(1980年—)
桑賈伊·甘地之子。
孫女
普里揚卡·甘地(1972年—)
拉吉夫之女。
注:英迪拉·甘地的丈夫費羅茲·甘地(Ghandy)與印度獨立運動的領導人甘地(Gandhi)並無血緣關係,其姓氏的英文拼寫也不同。其家族全稱應為尼赫魯—費羅茲·甘地家族。 [18] 
參考資料 [5]  [9]  [17]  [26] 

英迪拉·甘地後世紀念

  • 紀念建築
印度的英迪拉·甘地國際機場、英迪拉·甘地國立開放大學(1985年創立 [28]  )及英迪拉·甘地國立藝術中心都是為了紀念她而命名的。每年的10月31日,印度德里的甘地夫人紀念館,都有大量遊客前來祭奠英迪拉·甘地。 [13] 
  • 紀念獎項
1986年起,印度國大黨(英迪拉派)也設有“英迪拉·甘地民族團結年度獎”,獎勵那些為鞏固印度的統一和團結作出一定貢獻的個人或組織。 [24]  印度政府設立有以英迪拉·甘地姓名命名的“英迪拉·甘地和平獎”。 [12] 
  • 紀念地名
印度國土最南端的島嶼(位於尼科巴羣島中)被命名為英迪拉角。 [25] 
  • 紀念活動
英迪拉逝世後,印度每年都以各種方式紀念這位傑出的女政治家。 [26]  2009年,時任印度團結進步聯盟、國大黨主席索尼婭·甘地(英迪拉·甘地的兒媳)在新德里出席英迪拉·甘地遇刺25週年紀念儀式。 [1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