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是一門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四年,授予文學學士學位。該專業學科基礎包括外國語言學、外國文學、翻譯學、國別與區域研究、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具有跨學科特點。還可與其他相關專業結合,形成複合型專業,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1]
。
- 中文名
- 英語
- 外文名
- English
- 專業代碼
- 050201
- 專業層次
- 本科
- 學科門類
- 文學
- 專業類別
- 外國語言文學類
- 修業年限
- 四年
- 授予學位
- 文學學士
英語設置背景
編輯英語是全球化時代絕大多數國際型活動的首選工作語言。作為公認的使用最普遍的國際通用語言或全球通用語,英語被廣泛地運用於會議、期刊和圖書出版、新聞傳播等方面。
在此情形之下,世界各地的高等教育院校和教育機構多數都開設了包括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等不同形式的英語教學課程,聘請和培訓各類英語師資承擔教學任務,英語教材和教輔材料更是種類繁多,形式多樣。與此同時,各種類型的社會辦學機構也紛紛推出英語教學課程,與英語水平測試相關的各種培訓班更是隨處可見。
[3]
英語發展歷程
編輯英語近代歷史
中國近代教育史上,最先創辦的新式學校都是外國語學校,都是以培養外語人才為主的學校,主修英語等主要的西方與東方語言,其中最早的一所是1862年建立的京師同文館,最初學制三年,主修外文和漢文,後來改為八年制,1865年年改為高等學堂,課程大量增加。該館畢業生張德彝在1895年出版了中國第一部英文文法書《英文話規》。
1912年,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9月,教育部公佈了學制系統,從這時開始,中國的大學和專門學校中開始設置了外國語專業,英語專業是其中主要的語言專業。
1922年10月,由當時國共兩黨共同創辦的上海大學成立,設有英國文學系。
1941年,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創辦延安大學,1944年改名為延安外國語學校,設有英文系,有60餘名學員,他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多成為外交、對外文化交流、外語教學和研究工作崗位上各個部門的領導和骨幹。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全國共有205所高等學校,其中41所學校設有外國文學或英國文學系科。當時國立中央大學外文系教師人數最多,為33人;清華大學外文系教師人數為28人;同時,還有10所學校設有外語(英語)師範系科,包括北京師範大學。
英語建國初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因為倡導要向蘇聯學習,成立了不少俄文專修學校,高校也隨即設立俄語專業,英語專業的建設處於停滯狀態,被嚴重壓縮。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時,撤銷合併了大部分高校的英語專業,僅剩9所高校擁有英語專業(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西北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外國語學院、華東師範大學)。
隨着中華人民共和國逐項事業的發展,國家開始意識到1952年對西方主流語言的調整存在問題,不利於國家對外交流,於是從1956年開始逐漸在綜合性大學與師範院校恢復或增設英語專業,至1956年底,擁有英語專業的高校恢復到了23所。隨後一些新成立的高校,如1959年成立的北京廣播學院(今中國傳媒大學),1960年成立的上海對外貿易學院(今上海對外經貿大學)都開設有英語專業。
1961年4月,中共中央宣傳部召開了高等學校文科教材編選計劃會議,統一思想部署教材編寫工作。在此次會議期間,由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外國語學院、上海外國語學院等單位討論和制定了一份5年制的英國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方案。這份教學方案,除了明確培養目標外,對課程設置做了較詳細的規定——主要是語言和文學類課程,包括英語語言理論、各國文學史以及英美文學作品選讀等。
1962年開始,各種外語新教材相繼問世。
1963年9月,國務院同意國家計劃委員會和教育部修訂1954年出台的《高等學校通用專業目錄》,與英語專業相關的內容分為兩個部分,一是°五、師範部分”,其中有“英語”專業,專業編號為050004;二是“六、文科部分”,其中有“外國語言文學”專業,專業編號為060005。
1964年10月,教育部制定了《外語教育七年規劃綱要》,在其中,將英語確定為學校教肓中的第一外語,並指出:“目前高等外語院系培養出來的學生,在數量和質量上都遠不能滿足國家社會主義建設和外事工作的需要,整個外語教育的基礎同國家需要很不適應,呈現出尖鋭的矛盾。”該《綱要》提出了發展外語教育的方針,對於外語專業畢業生的水平提出了具體要求,提出了要“舉辦研究班,擴大招收研究生”,提出要“新建和擴建一批高等外語院校”。
英語“文革”時期
1966年,開設英語專業的院校達到額74所。同年6月,”文革“開始,《外語教育七年規劃綱要》所提出的發展目標、具體措施等被迫停止。
“文革”期間,外語專業的建設與發展遭到了嚴重破壞,很多外語院系停止招生。
1970年之後,有一些西方國家如意大利、加拿大、英國、德國等相繼與中國建交,特別是1971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復,加上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國的對外交往日漸擴大,對於外語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在這種形勢下,1970年7月,北京大學西語系開始試點招收工農兵學員,10月15日,國務院電報通知各地,當年高校招生按照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關於招生(試點)請示報告執行。據此,部分高校開始招收工農兵學員。1970年8月,北京外國語學院相繼恢復招生,招收工農兵學員,學制改為3年。
1971—1977年間,根據中央的指示,北京、上海、廣州等外國語學院和各地高校的外語系相繼開始招生工農兵學員。
“文革”結束以後,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當年起,外語院系的學制改為四年。
英語改革開放
1978年8月28曰至9月10曰,教育部在北京召開全國外語教育座談會,提出了《加強外語教育的幾點意見》。
1979年4月,國家教委下達了《外語學院英語專業四年制教學計劃(試行草案)》《綜合大學英國語言文學專業四年制教學計劃(試行草案)》《高等師範院校英語專業四年制教學計劃(試行草案)》。
1978年開始到20世紀80年代初,一批中央和地方理工類重點大學率先開辦了“科技英語”或者“專門用途英語”專業。
20世紀80年代初,受國家教委的委託,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材編審委員會英語組開始着手起草高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有關基礎階段和高年級英語教學的兩個大綱經教材編審委員會英語組審訂通過後,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國家教委高教司批准後在全國實施。這兩個教學大綱對全國各類英語專業均有指導作用,是高校英語專業組織教學、編寫教材與檢查教學質量的依據。
1984年年底,全國開設英語專業的高校達到262所。
1985年,國家教委開始着手修訂《普通高等學校社會科學本科專業目錄》,於1987年形成了徵求意見稿,與英語專業有關的本科專業有7個:英語(英語語言文化)、英語語言文學、專門用途外語(科技)、專門用途外語(旅遊)、專門用途外語(外貿)、專門用途外語(外事管理)、語言學。此後一段時期,英語專業過於單一的四年制學制變為彈性學制、從過去單一語言人才向複合型人才轉向、從單一語言專業教學向多科或複合型專業轉變。
1990—1991年,高校英語專業四、八級考試推出。
1992年,原國家教委在原外語專業教材編審組的基礎上,組建了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下設有英語指導組,後來改稱為分委員會。
1998年,教育部高教司頒發了《關於外語專業面向二十一世紀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首次提出了“寬口徑、應用型、複合型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
2000年3月,《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經教育部高教司批准頒佈實施,明確提出:英語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具有紮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廣博的文化知識並能熟練的運用英語在外事、教育、經貿、文化、科技、軍事等部門從事翻譯、教學、管理、研究等工作的複合型英語人才。”《大綱》明確了英語專業必須開設英語專業技能課程、英語專業知識課程及相關專業知識課程三類課程。
2004年3月,經過修訂後的《高校英語專業四級考試大綱》和《高校英語專業八級考試大綱》發佈。同年底,《高校英語專業四級口試大綱》出台。
2005年,《全國英語專業八級口試與口譯考試大綱》正式出版。
英語培養目標
編輯旨在培養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紮實的外語基本功和專業知識與能力,掌握相關專業知識,適應中國對外交流、國家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各類涉外行業、外語教育與學術研究需要的英語專業人才和複合型外語人才
[1]
。
英語培養規格
編輯- 學制與學位
基本修業年限:一般為四年,各高校可根據實際情況實行彈性學制,允 許學生在 3 - 6 年內完成學業。
授予學位:對按規定修滿學分並符合培養方案要求的學生,授予文學學士學位。
- 素質要求
應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良好的道德品質,中國情懷與國際視野,社會責任感,人文與科學素養,合作精神,創新精神以及學科基本素養。
- 知識要求
應掌握外國語言知識、外國文學知識、國別與區域知識,熟悉中國語言文化知識,瞭解相關專業知識以及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形成跨學科知識結構,體現專業特色。
- 能力要求
英語課程體系
編輯英語總體框架
課程體系包括通識教育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培養方向課程、實踐教學環節和畢業論文五個部分。
課程設置應處理好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語言技能訓練與專業知識教學、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外語專業課程與相關專業課程、課程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係,突出能力培養和專業知識構建,特別應突出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並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建立動態課程調整機制。
英語理論課程
- 通識教育課程
識教育課程分為公共基礎課程和校級通識教育課程兩類。
公共基礎課程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理論、信息技術、體育與健康、軍事理論與訓練、創新創業教育、第二外語等課程。
校級通識教育課程一般包括提升學生知識素養、道德品質與身心素質的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課程。
- 專業核心課程
專業核心課程分為外語技能課程和專業知識課程,課時應占專業總課時的50%—85%。
外語技能課程包括聽、説、讀、寫、譯等方面的課程;專業知識課程包括外國語言學、翻譯學、外國文學、國別與區域研究、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的基礎課程,以及論文寫作與基本研究方法課程。
專業核心課程構成有綜合英語、英語視聽説、英語口語、英語閲讀、英語寫作、英語語法、英語演講、英語辯論、英漢/漢英筆譯、英漢/漢英口譯、語言導論、英語文學導論、跨文化交際、西方文明史、 學術寫作與研究方法等。
- 培養方向課程
英語實踐教學
旨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主要包括專業實習、創新創業實踐、社會實踐、國際交流。
專業實習旨在培養學生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創新創業實踐旨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開展學科競賽、學習興趣小組、學術社團、創新創業項目等實踐活動。
社會實踐旨在幫助學生了解民情和國情,增強社會責任感。開展社會調查、志願服務、公益活動、勤工助學、支教等社會實踐活動。
英語畢業論文
畢業論文旨在培養和檢驗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理論知識研究並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畢業論文選題應符合專業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寫作應符合學術規範,可採用學術論文、翻譯作品、實踐報告、調研報告和案例分析等多種形式。
英語教學條件
編輯英語教師隊伍
- 師資結構
有條件的高校應聘請外籍教師,應用型專業應聘請行業指導教師。
專任教師應不少於6人,一般應具有博士學位;專業生師比不高於18:1。
- 教師素質
(1)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規定的資格和條件,履行相關義務;
(2)具有外國語言文學類學科或相關學科研究生學歷;
(3)具有豐厚的專業知識,熟悉外語教學與學習的理論和方法,對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知識有一定了解;
(4)具有紮實的外語基本功、教學設計與實施能力、課堂組織與管理能力、現代教育技術和教學手段的應用能力,以及教學反思和改革能力;
(5)具有明確的學術研究方向和研究能力。
外籍教師的聘任應根據崗位需要,達到上述條款中所有適用標準。
- 教師發展
各高校應制定科學的教師發展規劃與制度,通過學歷教育、在崗培養、國內外進修與學術交流、行業實踐等方式,使教師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優化知識結構,提高專業理論水平與教學和研究能力。
英語設備資源
- 教學設施
教學場地和實踐場所在數最和功能上應滿足教學需要,並配備專職人員對教學設施進行日常管理和維護。根據國家教育部對本科專業設置的要求,生均教學行政用房面積一般不小於9平方米;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不低於3000元;每百名學生教學用計算機不少於10台,每百名學生多媒體教室和語音室座位數不少於7個。
- 信息資源
圖書資料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與科研所需;管理規範,共享程度高;生均圖書不少於100冊,並有一定比例的外文圖書和報刊;生均年進書量不少於4冊。
擁有專業相關的電子資源;擁有覆蓋學習及生活場所的網絡系統;具備開發和運行網絡課程的基礎條件。
- 實踐教學
英語教學經費
英語質量保障
- 教學要求
(1)遵循英語專業教學大綱;
(2)融合語言學習與知識學習,以能力培養為導向,重視語言運用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3)因材施教,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重視啓發式、討論式和參與式教學方法的使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
(4)合理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注重教學效果。
- 教學評價要求
評價應以促進學生學習為目的,根據培養方案確定評價內容和標準,選擇科學的評價方式、方法,合理使用評價結果,及時提供反饋信息,不斷調整和改進教學。
評價應注重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
- 質量保障體系
教學過程質量監控機制要求:應建立教學過程質量監控機制,各教學環節有明確的質量要求,定期進行課程設置和教學質暈評價。
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要求:應建立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以及社會評價機制,對培養方案是否有效達到培養目標進行定期評價。
英語培養模式
編輯- 中國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歷史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英語專業教學有主要有三個階段:以培養語言技能為主的外語教學第一階段,以培養複合型外語人才為主流的第二階段,以培養多元化、多層次的創新型外語人才為目標的第三階段。
第一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由於學生入學水平和政治環境的限制,對語言技能的培養是英語專業教育的主題內容。期間也包括個別院校和教授發起的教學實驗,如20世紀60年代以聽説帶動讀寫的“聽説法教學實驗、北京外國語大學李秉漢教授“以內容為主、將內容與語技相結合”的教學法、20世紀80年代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李筱菊教授倡導的“交際教學路子”等。
第二階段,隨着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英語教學開始提倡培養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有“英語+專業(如英語+新聞、英語+經濟)”“復語(如英法雙語、英德雙語)”和“主輔修”。
第三階段,通過借鑑中國以外的語言培養模式,加強批判性思維和邏輯性思維的培養,以英語演講為代表的英語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開始在各個高校受到重視。這種方式的實質,就是使英語專業學生成為既有文化知識,同時又有語言技能的通才
[7]
。
- 獨立學院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從人才培養活動的整個過程出發:由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內容、培養過程、培養規格等要素構成的一個綜合體。
英語發展前景
編輯英語人才需求
2002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社會進入高速發展時代,對外貿易總額持續增加,社會對專業英語人才需求總不斷增加,社會要求高校培養高質量的英語人才,與入世前相比,與中國以外的交流越來越廣,內容越來越深奧,為此,英語人才不僅具備基本的語言能力,同時也應具備相應實踐能力
[8]
。
英語考研方向
英語就業方向
英語專業(教育方向):畢業生適合在中小學、幼兒園以及其他類型、層次的英語培訓機構從事英語教學工作和教育管理工作;其次在各類各級公司、企業從事一般性翻譯或外貿工作。
英語專業(國際商務管理方向):畢業生適合在貿易公司、涉外機構、外商投資企業、跨國公司、金融國貿等單位從事文秘、翻譯、業務人員或行政管理人員等工作,同時也可在各級政府涉外部門、各類外向型企業或公司以及銀行、保險、海關、邊防及科研等部門工作。
英語專業(翻譯方向):畢業生可在涉外機構、外資企業、銀行、保險、海關、邊防、新聞出版、教育、科研、旅遊等部門從事翻譯、研究、教學和管理等工作,同時也可以選擇留學、考研或國外就業。
英語專業(旅遊方向):畢業生可在旅行社旅遊管理諮詢公司、旅遊電子商務企業、旅遊規劃策劃機構、旅遊營銷策劃企業、旅遊管理景區等從事英文導遊、旅遊公司導遊服務工作、外聯銷售工作、旅行社基層經營管理工作,各涉外單位的翻譯、文秘等工作。畢業生也可擔任涉外賓館接待及管理人員、外明企高級文員、外向型企業一般管理員。
[10]
英語開設院校
編輯北京 | |||
北京大學 | 清華大學 | 中國人民大學 |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 |
國際關係學院 |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 外交學院 |
北方工業大學 | 北京聯合大學 | 首都師範大學 | 中華女子學院 |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 北京體育大學 |
華北電力大學 | 中央財經大學 | 中國政法大學 | 北京外國語大學 |
北京中醫藥大學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 北京師範大學 | 中央民族大學 |
中國傳媒大學 | 北京林業大學 | 中國農業大學 | 北京郵電大學 |
北京化工大學 | 北京科技大學 | 北京理工大學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北京工業大學 | 北京交通大學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 北京語言大學 |
北京城市學院 | 北京郵電大學世紀學院 | -------- | |
天津 | |||
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 | 天津農學院 | 天津商業大學 | 天津財經大學 |
天津理工大學 | 天津科技大學 | 天津工業大學 | 中國民航大學 |
天津體育學院 | 天津外國語大學 | 天津城建大學 | 天津大學 |
南開大學 | 天津天獅學院 | -------- | -------- |
上海 | |||
復旦大學 | 上海海關學院 | 上海海洋大學 | 上海海事大學 |
上海政法學院 | 上海電機學院 | 上海體育學院 | 上海理工大學 |
上海師範大學 | 華東政法大學 | 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 |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
上海電力大學 | 上海第二工業大學 | 上海大學 | 華東理工大學 |
同濟大學 | 東華大學 | 上海外國語大學 | 華東師範大學 |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 | 上海交通大學 | 上海建橋學院 | 上海杉達學院 |
上海興偉學院 | -------- | -------- | -------- |
重慶 | |||
重慶文理學院 | 重慶三峽學院 | 四川外國語大學 | 長江師範學院 |
重慶理工大學 | 重慶科技學院 | 西南政法大學 | 重慶工商大學 |
重慶師範大學 | 重慶醫科大學 | 重慶郵電大學 | 重慶交通大學 |
西南大學 | 重慶第二師範學院 | 重慶大學 | 重慶人文科技學院 |
重慶移通學院 | 重慶外語外事學院 | 重慶對外經貿學院 | 重慶工商大學派斯學院 |
河北 | |||
防災科技學院 | 邯鄲學院 | 衡水學院 | 河北民族師範學院 |
華北理工大學 | 河北工業大學 | 張家口學院 | 河北北方學院 |
保定學院 | 石家莊學院 | 河北體育學院 | 河北金融學院 |
唐山師範學院 | 廊坊師範學院 | 邢台學院 | 河北科技師範學院 |
河北建築工程學院 | 石家莊鐵道大學 | 華北科技學院 | 河北經貿大學 |
河北師範大學 | 河北工程大學 | 燕山大學 | 河北大學 |
滄州師範學院 | 河北地質大學 | 北華航天工業學院 | 河北科技大學 |
燕京理工學院 | 河北東方學院 | 河北外國語學院 | 河北傳媒學院 |
河北農業大學現代科技學院 | 燕山大學裏仁學院 | 華北理工大學冀唐學院 | 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大學 |
華北理工大學輕工學院 | -------- | -------- | -------- |
河南 | |||
安陽師範學院 | 鄭州大學 | 鄭州師範學院 | 新鄉學院 |
許昌學院 | 洛陽理工學院 | 河南工程學院 | 平頂山學院 |
黃淮學院 | 河南科技學院 | 洛陽師範學院 | 周口師範學院 |
商丘師範學院 | 南陽師範學院 | 信陽師範學院 | 新鄉醫學院 |
河南中醫藥大學 | 鄭州輕工業學院 |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
河南師範大學 | 河南農業大學 | 河南工業大學 | 河南理工大學 |
河南科技大學 | 河南大學 | 河南城建學院 |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 |
南陽理工學院 | 安陽工學院 | 中原工學院 | 安陽學院 |
鄭州財經學院 | 商丘學院 | 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 | 鄭州工商學院 |
信陽學院 | 鄭州商學院 | 鄭州科技學院 | 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 |
黃河科技學院 | 鄭州經貿學院 | -------- | -------- |
山東 | |||
臨沂大學 | 山東女子學院 |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 | 齊魯師範學院 |
濟寧學院 | 泰山學院 | 棗莊學院 | 濱州學院 |
菏澤學院 | 山東體育學院 | 山東工商學院 | 山東財經大學 |
德州學院 | 濰坊學院 | 濟寧醫學院 | 泰山醫學院 |
濰坊醫學院 | 山東交通學院 | 齊魯工業大學 | 山東師範大學 |
山東建築大學 | 青島大學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 中國海洋大學 |
青島農業大學 | 魯東大學 | 曲阜師範大學 | 山東中醫藥大學 |
山東農業大學 | 濟南大學 | 青島理工大學 | 青島科技大學 |
煙台大學 | 聊城大學 | 山東理工大學 | 山東科技大學 |
山東政法學院 | 山東大學 | 濰坊理工學院 | 青島工學院 |
山東協和學院 | 齊魯理工學院 | 山東英才學院 | 濰坊科技學院 |
煙台南山學院 | 青島濱海學院 | 青島恆星科技學院 | 青島城市學院 |
山西 | |||
呂梁學院 | 忻州師範學院 | 晉中學院 | 太原師範學院 |
運城學院 | 山西大同大學 | 山西師範大學 | 山西醫科大學 |
山西農業大學 | 太原科技大學 | 中北大學 | 山西大學 |
太原理工大學 | 山西師範大學現代文理學院 | 山西大學商務學院 | 長治學院 |
安徽 | |||
安徽大學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合肥工業大學 | 安徽工業大學 |
安徽農業大學 | 池州學院 | 蚌埠學院 | 合肥學院 |
銅陵學院 | 滁州學院 | 皖西學院 | 黃山學院 |
宿州學院 | 巢湖學院 | 淮南師範學院 | 安慶師範大學 |
安徽科技學院 | 阜陽師範大學 | 合肥師範學院 | 安徽建築大學 |
淮北師範大學 | 安徽工程大學 | 安徽財經大學 | 安徽師範大學 |
安徽理工大學 | 馬鞍山學院 | 安徽外國語學院 | 安徽信息工程學院 |
安徽新華學院 | 安徽三聯學院 | 合肥經濟學院 | -------- |
江西 | |||
九江學院 | 宜春學院 | 南昌師範學院 | 萍鄉學院 |
豫章師範學院 | 江西警察學院 | 新餘學院 | 井岡山大學 |
江西科技師範大學 | 贛南師範大學 | 上饒師範學院 | 江西中醫藥大學 |
南昌工程學院 | 景德鎮陶瓷大學 | 南昌航空大學 | 江西師範大學 |
江西農業大學 | 華東交通大學 | 江西理工大學 | 南昌大學 |
東華理工大學 | 江西科技學院 | 南昌理工學院 | 江西師範大學科學技術學院 |
南昌航空大學科技學院 | 贛南科技學院 | 南昌大學科學技術學院 | 景德鎮藝術職業大學 |
江蘇 | |||
南京大學 | 東南大學 | 河海大學 | 西交利物浦大學 |
江蘇第二師範學院 | 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 | 泰州學院 | 常熟理工學院 |
南京審計大學 | 蘇州科技大學 | 鹽城師範學院 | 南京曉莊學院 |
淮陰師範學院 | 江蘇理工學院 | 南京工程學院 | 金陵科技學院 |
徐州工程學院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 南通大學 | 江蘇師範大學 |
南京醫科大學 | 南京林業大學 | 南京工業大學 | 江蘇科技大學 |
南京郵電大學 | 江蘇大學 | 揚州大學 | 南京師範大學 |
蘇州大學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 南京理工大學 | 中國藥科大學 |
南京農業大學 | 江南大學 | 中國礦業大學 | 鹽城工學院 |
常州工學院 | 江蘇海洋大學 | 南京財經大學 | 無錫太湖學院 |
三江學院 | 宿遷學院 | 蘇州城市學院 | 中國礦業大學徐海學院 |
南京理工大學泰州科技學院 | 無錫學院 | 蘇州科技大學天平學院 | -------- |
浙江 | |||
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 | 浙江外國語學院 | 衢州學院 | 麗水學院 |
浙江財經大學 | 浙江傳媒學院 | 台州學院 | 浙江海洋大學 |
寧波工程學院 | 浙江科技學院 | 中國計量大學 | 嘉興學院 |
浙江農林大學 | 温州大學 | 浙江工商大學 | 浙江師範大學 |
浙江理工大學 |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 浙江工業大學 | 寧波大學 |
浙江大學 | 杭州師範大學 | 紹興文理學院 | 湖州師範學院 |
浙江樹人大學 | 浙江萬里學院 | 寧波財經學院 | 温州商學院 |
嘉興南湖學院 | 浙大城市學院 | 同濟大學浙江學院 | 温州肯恩大學 |
湖北 | |||
武漢大學 | 華中科技大學 | 武漢理工大學 | 湖北第二師範學院 |
荊楚理工學院 | 湖北科技學院 | 湖北理工學院 | 湖北文理學院 |
湖北民族大學 | 湖北汽車工業學院 | 武漢輕工大學 | |
湖北中醫藥大學 | 武漢紡織大學 | 武漢工程大學 | 湖北工業大學 |
武漢科技大學 | 江漢大學 | 三峽大學 | 長江大學 |
湖北大學 | 中南民族大學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 華中農業大學 |
華中師範大學 | 漢江師範學院 | 武漢體育學院 | 湖北警官學院 |
湖北經濟學院 | 湖北師範大學 | 黃岡師範學院 | 武漢學院 |
武漢華夏理工學院 | 武漢晴川學院 | 湖北商貿學院 | 文華學院 |
武漢工程科技學院 | 武昌理工學院 | 武漢工商學院 | 武漢東湖學院 |
漢口學院 | 武漢生物工程學院 | 武漢傳媒學院 | 武昌工學院 |
武昌首義學院 | 湖北恩施學院 | 武漢紡織大學外經貿學院 | 長江大學工程技術學院 |
湖南 | |||
湖南大學 | 中南大學 | 湖南師範大學 | 長沙師範學院 |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 湖南財政經濟學院 | 湖南女子學院 | 湖南第一師範學院 |
湖南工學院 | 懷化學院 | 湖南文理學院 | 湖南工商大學 |
湘南學院 | 衡陽師範學院 | 湖南工程學院 | 湖南城市學院 |
長沙學院 |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 湖南中醫藥大學 | 湖南農業大學 |
湖南工業大學 | 南華大學 | 吉首大學 | 湘潭大學 |
湖南科技大學 | 長沙理工大學 | 長沙醫學院 | 湖南應用技術學院 |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 | -------- | -------- | -------- |
廣東 | |||
華南師範大學 | 暨南大學 | 中山大學 | 東莞理工學院 |
嶺南師範學院 | 廣州大學 |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 廣東海洋大學 |
廣州中醫藥大學 | 華南農業大學 | 廣東工業大學 | 五邑大學 |
深圳大學 | 汕頭大學 | 廣東第二師範學院 |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 |
廣東技術師範大學 | 廣東財經大學 | 廣東金融學院 | 韶關學院 |
嘉應學院 | 韓山師範學院 | 惠州學院 | 廣東藥科大學 |
廣東醫科大學 |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 | 肇慶學院 |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 |
廣州商學院 | 廣東培正學院 | 廣東白雲學院 | 廣東科技學院 |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 | 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 |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 | 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 |
吉林大學珠海學院 | 中山大學南方學院 |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 | -------- |
廣西 | |||
梧州學院 | 廣西科技大學鹿山學院 | 桂林旅遊學院 | 廣西科技師範學院 |
廣西民族師範學院 | 賀州學院 | 百色學院 | 廣西財經學院 |
玉林師範學院 | 廣西科技大學 | 桂林理工大學 | 廣西民族大學 |
廣西師範大學 | 廣西醫科大學 |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 廣西大學 |
河池學院 | 右江民族醫學院 | 廣西外國語學院 | 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 |
廣西師範大學灕江學院 | 桂林理工大學博文管理學院 | -------- | -------- |
雲南 | |||
雲南大學 | 昆明理工大學 | 西南林業大學 | 雲南師範大學 |
昆明學院 | 普洱學院 | 昭通學院 | 保山學院 |
文山學院 | 大理大學 | 雲南民族大學 | 雲南財經大學 |
曲靖師範學院 | 楚雄師範學院 | 紅河學院 | 雲南工商學院 |
雲南大學旅遊文化學院 | 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 | -------- | -------- |
貴州 | |||
貴州醫科大學 | 六盤水師範學院 | 貴陽學院 | 安順學院 |
凱里學院 | 貴州民族大學 | 貴州財經大學 | 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 |
遵義師範學院 | 黔南民族師範學院 | 遵義醫學院 | 貴州師範大學 |
貴州大學 | 貴州醫科大學神奇民族醫藥學院 | 貴州大學明德學院 | 貴州大學科技學院 |
四川 | |||
四川文理學院 | 西南醫科大學 | 西華大學 | 四川大學 |
阿壩師範學院 | 四川農業大學 | 西南財經大學 | 西南交通大學 |
成都師範學院 | 西昌學院 | 成都學院 | 內江師範學院 |
樂山師範學院 | 川北醫學院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 四川輕化工大學 |
西南石油大學 | 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 | 西華師範大學 | 四川師範大學 |
成都中醫藥大學 | 西南科技大學 | 成都理工大學 | 西南民族大學 |
電子科技大學 | 攀枝花學院 | 宜賓學院 | 綿陽師範學院 |
四川民族學院 | 四川工商學院 | 成都文理學院 |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 |
成都東軟學院 | 西南科技大學城市學院 | 西南交通大學希望學院 | 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 |
四川大學錦江學院 | 吉利學院 | -------- | -------- |
陝西 | |||
長安大學 | 陝西科技大學 | 西安交通大學 | 西北大學 |
西北工業大學 | 陝西師範大學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
陝西學前師範學院 | 商洛學院 | 安康學院 | 西安文理學院 |
西北政法大學 | 西安財經大學 | 西安醫學院 | 西安外國語大學 |
西安工業大學 | 西安工程大學 | 西安石油大學 | 西安科技大學 |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 西安理工大學 | 延安大學 | 寶雞文理學院 |
咸陽師範學院 | 陝西理工大學 | 榆林學院 | 渭南師範學院 |
陝西中醫藥大學 | 西安郵電大學 | 空軍工程大學 | 陝西國際商貿學院 |
西安翻譯學院 | 西安外事學院 | 西安歐亞學院 | 西安培華學院 |
西京學院 | 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 | -------- | -------- |
青海 | |||
青海民族大學 | 青海師範大學 | -------- | -------- |
寧夏 | |||
寧夏師範學院 | 北方民族大學 | 寧夏大學 | 寧夏理工學院 |
黑龍江 | |||
黑河學院 | 綏化學院 | 哈爾濱體育學院 | 牡丹江師範學院 |
大慶師範學院 | 黑龍江科技大學 | 黑龍江工程學院 | 東北石油大學 |
哈爾濱商業大學 | 哈爾濱師範大學 | 東北農業大學 | 哈爾濱理工大學 |
齊齊哈爾大學 | 佳木斯大學 | 黑龍江大學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東北林業大學 |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 | 哈爾濱工程大學 | 黑龍江工商學院 |
哈爾濱劍橋學院 | 哈爾濱華德學院 | 黑龍江外國語學院 | 齊齊哈爾工程學院 |
哈爾濱石油學院 | 黑龍江東方學院 | 黑龍江財經學院 | 哈爾濱遠東理工學院 |
吉林 | |||
北華大學 | 吉林大學 | 延邊大學 | 長春工業大學 |
吉林工商學院 | 長春師範大學 | 白城師範學院 | 通化師範學院 |
吉林工程技術師範學院 | 吉林農業科技學院 | 吉林化工學院 | 吉林財經大學 |
東北電力大學 | 吉林師範大學 | 吉林農業大學 | 長春理工大學 |
長春大學 | 長春財經學院 | 吉林外國語大學 | 長春科技學院 |
長春光華學院 | 吉林建築科技學院 | 長春大學旅遊學院 | 東北師範大學人文學院 |
遼寧 | |||
大連海洋大學 | 大連海事大學 | 遼寧科技學院 | 遼東學院 |
大連外國語大學 | 鞍山師範學院 | 大連民族大學 | 瀋陽航空航天大學 |
瀋陽化工大學 | 渤海大學 | 瀋陽師範大學 | 遼寧師範大學 |
遼寧中醫藥大學 | 大連工業大學 | 遼寧工業大學 | 大連交通大學 |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 | 瀋陽建築大學 | 瀋陽工業大學 |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
瀋陽理工大學 | 遼寧大學 | 東北大學 | 瀋陽大學 |
大連大學 | 遼寧理工學院 | 瀋陽城市學院 | 大連科技學院 |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 | 大連東軟信息學院 | -------- | -------- |
西藏 | |||
西藏民族大學 | 西藏大學 | -------- | -------- |
新疆 | |||
伊犁師範大學 | 喀什大學 | 新疆師範大學 | 新疆醫科大學 |
塔里木大學 | 新疆農業大學 | 新疆大學 | 石河子大學 |
昌吉學院 | 新疆財經大學 | 新疆理工學院 | -------- |
內蒙 | |||
河套學院 | 內蒙古財經大學 | 集寧師範學院 | 赤峯學院 |
呼和浩特民族學院 | 內蒙古大學 | 呼倫貝爾學院 | 內蒙古醫科大學 |
內蒙古師範大學 | 內蒙古農業大學 | 內蒙古工業大學 | 內蒙古民族大學 |
內蒙古科技大學 | 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師範學院 | -------- | -------- |
海南 | |||
瓊台師範學院 | 海南師範大學 |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 | 海南大學 |
三亞學院 | 海口經濟學院 | -------- | -------- |
福建 | |||
寧德師範學院 | 廈門大學 | 福州大學 | 福建師範大學 |
福建農林大學 | 福建技術師範學院 | 三明學院 | 閩江學院 |
莆田學院 | 龍巖學院 | 閩南師範大學 | 泉州師範學院 |
福建工程學院 | 廈門理工學院 | 福建醫科大學 | 集美大學 |
華僑大學 | 福州工商學院 | 福州外語外貿學院 | 仰恩大學 |
福州大學至誠學院 | 集美大學誠毅學院 | -------- | -------- |
甘肅 | |||
蘭州大學 | 甘肅民族師範學院 | 河西學院 | 蘭州城市學院 |
甘肅政法大學 | 蘭州財經大學 | 天水師範學院 | 隴東學院 |
西北師範大學 | 甘肅農業大學 | 蘭州交通大學 | 蘭州理工大學 |
西北民族大學 | 蘭州財經大學隴橋學院 | -------- | -------- |
- 參考資料
-
- 1. 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90-95
- 2. 英語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 .河海大學外國語學院 [引用日期2020-04-06]
- 3. 張寶林.語言培訓服務國家標準研究: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6:100-101
- 4. 郭英劍.新中國英語專業教育70年——歷史考察與反思[J].語言教育,2019,7(04):2-18+50.
- 5. 教育部關於印發《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管理規定》等文件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引用日期2020-04-05]
- 6. 王立非.英語教育再出發:英語專業教育的歷史使命與現實擔當[J].山東外語教學,2019,(1):47-49.
- 7. 羅志勇. 獨立學院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天津大學,2015.
- 8. 朱蕾.高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7(06):407.
- 9. 劉敏,仇衞琴.淺談英語專業考研[J].科技信息,2014(13):266+254.
- 10. 張哲華.英語專業導論: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7
- 11. 英語 開設院校 .中國高校之窗[引用日期2020-04-05]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