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英格·克里斯滕森

鎖定
英格•克里斯滕森(Inger Christensen,1935-2009),丹麥女詩人。生於1935年1月16日。1962年出版首部詩集《光》(Lys)。此後出版了《草》(Graes,1963)、《它》(Det,1969)、《四月的信》(Brev i April,1979)、《字母表》(Alfabet,1981),以及《蝴蝶谷》(Sommerfugledalen,1991)。在這些作品中,除數學之外,她也從法國作曲家梅西安美國語言學家諾姆•喬姆斯基的作品中得到靈感。
中文名
英格·克里斯滕森
外文名
Inger Christensen
出生日期
1935年
逝世日期
2009年

英格·克里斯滕森人物介紹

克里斯滕森被公認為丹麥最重要的實驗詩人,在她最著名的詩作——寫於1981年的《字母表》中,運用了斐波納契數列,完成了從字母a(abrikostraerne,杏樹)到n(nat,夜)的一組序列。在斐波納契數列裏,每一個數等於前面兩數之和,例如0,1,1,2,3,5,8,13,21……音樂和詩歌中都有類似運用。

英格·克里斯滕森人物生平

1994年,瑞典學院向克里斯滕森頒發了有“小諾貝爾”之稱的北歐文學獎。此後14年,她幾乎年年被看好能更進一步贏得諾貝爾文學獎,但至死未能如願。

英格·克里斯滕森出版著作

克里斯滕森在其《字母表》中,第一個字母寫了一行,第二個字母兩行,第三個三行,第四個五行,以此類推:
1杏樹存在,杏樹存在
2歐蕨存在;以及黑莓,黑莓溴氣存在,以及氫氣,氫氣
3蟬存在;菊苣,鉻,橘樹;蟬存在;鉻,松,柏,小腦
4鴿子存在,做夢者,以及玩偶;殺人者存在,以及鴿子,以及鴿子;霧,二氧芑,以及日子;日子存在,日子和死;以及詩存在;詩,日子,死……
原詩每個章節,皆以首字母相同的名詞構成。由於英語與丹麥語的親緣關係,該詩英譯尚能在很大程度上保留這一特性。《字母表》是一首詩,也是一部詩集。第一部分的一行佔去一頁,第二部分的兩行亦佔一頁,此後紙上詩句逐漸增多,連同詩中那些黑色的詞彙,如化學物質、可以瘋狂蔓延的蕨類、“死”,令讀者的壓迫感不斷戲劇性地增強,一頁高過一頁。“槍存在”,“槍和悲號的女人們,擠滿 / 如同貪婪的貓頭鷹存在”。到了字母h的部分,則出現了“半死”和“饑荒”。此後雖也有“愛存在”,它帶來的悲傷卻多過温暖。繼而“原子彈存在”,長崎的死者,“氫彈存在”……“沒有更多 / 可言;我們殺人 / 多過所知 / 多過所感;沒有更多 / 可言; 我們仇恨;沒有更多……”

英格·克里斯滕森個人生活

克里斯滕森於2009年1月2日在哥本哈根去世,享年7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