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英德

(廣東省清遠市代管的縣級市)

鎖定
英德,廣東省轄縣級市,由清遠市代管。英德位於南嶺山脈東南部,廣東省中北部,北江中游。南宋慶元元年(1195年),升英州為英德府,自始得英德之名。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英德府為英德路總管府;至大元年(1308年)復降為州。明初洪武二年(1369年),改英德州為英德縣。1994年1月,英德撤縣設市(縣級市),由清遠市代管。英德市面積5634平方千米, [33]  是廣東省面積最大的縣級行政區。1996年,英德被評為廣東省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截至2020年10月,英德市下轄1個街道、23個鎮。 [24]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英德市常住人口為941325人。 [32] 
英德河流水系除北江滃江連江三大過境河流外,集雨面積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16條。英德土質較肥沃、氣候較滋潤,形成優質米、油料、甘蔗、蠶桑、茶葉、蔬菜、水果、筍竹等商品生產基地,其中筍竹種植面積40萬畝,被農村農業部定為全國農業產業化試點市(縣)之一。是廣東省直管縣財政改革試點 [40] 客家小吃頗具特色。竹筍、豆腐、腐竹非常有名,竹筍爽香脆嫩、豆腐絲滑 [1]  ,享有廣東水泥之鄉、廣東石灰岩溶洞之鄉、中國英石之鄉、“中國紅茶、綠茶之鄉”、“中國麻竹筍之鄉”的美譽。
2021年,英德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03.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1.0%,兩年平均增長8.1% [37] 
2018年11月,榮登“2018中國幸福百縣榜” [2]  。2020年12月,社科院發佈《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報告400強名單》,英德排第301名 [3] 
中文名
英德市
外文名
Yingde City
別    名
英州
行政區劃代碼
441881
行政區類別
縣級市
所屬地區
廣東省清遠市
地理位置
廣東省中北部
面    積
5634 km²
下轄地區
1個街道、23個鎮(2020年6月) [24] 
政府駐地
英城街道
電話區號
0763
郵政編碼
5130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寶晶宮仙橋地下河九州驛站、溶洞温泉、英西峯林
火車站
英德站英德西站
車牌代碼
粵R
地區生產總值
403.7 億元(2021年) [37] 
人    口
941325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

英德歷史沿革

先秦以前
英德歷史悠久。從寶晶宮古河牀膠結堆積層中發現的打製石器表明:英德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可追溯到10萬年以前。舊石器時代晚期,今英紅鎮雲嶺獅石山牛欄洞裏生活着一羣原始先民。新石器時代早期,在今青塘鎮四周的石灰岩溶洞中居住着一羣原始先民,過着採集和狩獵的生活。新石器時代晚期,這羣先民從洞穴搬遷到靠近河岸的台地和山崗,開始刀耕農業和漁獵生活。
先秦時期,英德之地屬南越 [6]  ;戰國時期,屬楚地。秦時屬南海郡
兩漢、三國、兩晉時期
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95年間,漢高祖在英德之地設置湞陽(今英德市英中、英東地區及翁源縣和新豐、佛岡縣部分地區)、含洭(今英德市英西地區)2縣,屬南越國。東漢沿西漢舊制,湞陽、含洭2縣同屬荊州桂陽郡。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省陽山縣入含洭縣。
公元265年(三國吳甘露元年),析含洭縣桃鄉復置陽山縣;湞陽、含洭2縣屬荊州始興郡。
公元280年(西晉太康元年),湞陽、含洭2縣改屬廣州始興郡。公元307年(永嘉元年),湞陽、含洭2縣改屬湘州始興郡。公元328年(東晉咸和三年),湞陽、含洭2縣改屬荊州始興郡。
南北朝時期
公元452年(南朝劉宋元嘉二十九年),湞陽、含洭2縣改屬廣州始興郡;三十年,復歸湘州始興郡。公元467年(劉宋泰始三年),改湞陽縣為貞陽縣,貞陽、含洭2縣仍屬湘州始興郡;六年,在貞陽縣西60裏置岡溪縣。公元472年(劉宋泰豫元年),貞陽、含洭2縣屬湘州廣興郡。
公元479年(南齊建元元年),貞陽縣複名湞陽縣,與含洭縣同屬湘州始興郡。
公元507年(梁天監六年),在含洭縣置衡州和陽山郡,治所均在含洭縣;湞陽縣屬衡州始興郡,含洭縣屬衡州陽山郡。公元553年(梁承聖二年),析湞陽縣地置翁源縣;湞陽縣屬東衡州始興郡。公元560—566年(天嘉年間),改衡州為西衡州,治仍在含洭縣,含洭縣屬西衡州陽山郡,湞陽縣仍屬東衡州始興郡。
隋、唐、五代十國時期
公元589年(隋開皇九年),湞陽縣屬韶州;十年,含洭縣屬洭州,改湞陽縣為貞陽縣,改屬循州;公元596年(十六年),貞陽縣一部併入曲江縣;公元599年(十九年),貞陽縣改屬廣州;二十年,含洭縣屬廣州。公元601年(仁壽元年),廣州改稱番州。公元607年(大業三年),含洭縣屬南海郡。
公元622年(唐武德五年),在含洭縣地復置洭州,貞陽、含洭2縣屬之。公元627年(貞觀元年),貞陽縣複名湞陽縣,含洭縣改為浛洭縣,2縣屬廣州。公元742年(天寶元年),湞陽、浛洭2縣屬南海郡。公元758年(乾元元年),湞陽、浛洭2縣屬廣州。公元917年(五代十國南漢乾亨元年),升廣州為興王府,湞陽、浛洭2縣屬興王府。
公元920年(乾亨四年),在湞陽縣置英州,領湞陽縣。浛洭縣仍屬興王府。
公元971年(北宋開寶四年),浛洭縣改屬廣南東路連州;五年,因浛洭縣名之“洭”字與宋太祖趙匡胤的“匡”字同音,改浛洭縣為浛洸縣;六年,改屬英州。北宋乾興元年(1022年),因湞陽縣名之“湞”字與宋仁宗趙禎的“禎”字同音,改湞陽縣為真陽縣,與浛洸縣同屬英州。公元1120年(北宋宣和二年),英州被賜郡名真陽郡。
公元1195年(南宋慶元元年),升英州為英德府,屬廣南東路,轄真陽、浛洸2縣,自始得英德之名。
公元1278年(元至元十五年),改英德府為英德路總管府,屬江西行省廣東道;公元1286年(二十三年)降為散州。公元1301年(大德五年),復升為路,領真陽、浛洸、翁源3縣。公元1308年(至大元年)復降為州,領真陽、浛洸、翁源3縣。公元1314年(延祐元年),廢真陽、浛洸2縣並英德州,屬江西行省廣東道。
公元1369年(明初洪武二年),改英德州為英德縣,屬廣東行中書省韶州府。公元1569年(隆慶三年),劃英德縣象岡、甘棠2都(今英德市青塘、白沙2鎮和新豐縣交界的地方)以及河源、翁源2縣一部分地方設長寧縣(今新豐縣)。清沿明制,英德縣屬廣東省韶州府。公元1813年(嘉慶十八年),分英德縣大陂都高台、白石、獨石、逕頭4圖,巖下都虎山、觀音2圖及清遠縣一部分設立佛岡廳(今佛岡縣)。
民國時期,英德縣建置沒有大的變化。1949年4月,英德縣歸屬廣東省第三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英德,下轄英德、清遠、佛岡、新豐、翁源5縣。
1949年10月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解放英德縣城。 [35]  英德縣初隸屬北江臨時人民行動委員會,後先後隸屬北江人民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北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北江區專員公署、粵北行政公署、韶關專員公署、韶關專區革命委員會、韶關地區革命委員會、韶關地方行政公署、韶關市。1988年1月,清遠撤縣設市,英德縣從韶關市劃歸清遠市管轄。1994年1月,英德撤縣設市(縣級),仍屬清遠市。 [7] 

英德行政區劃

截至2022年,英德市有23個鎮、1個街道辦事處,有370個村、43個社區,5591個村民小組、740個居民小組。 [27] 
英德市行政區劃簡表
鎮名
村(居)委會名稱
村(居)民
小組數
英城街道
辦事處
長嶺、江灣、白沙、矮山坪、巖前、廊步、城南居委會、城中居委會、城北居委會、城西居委會、南山居委會
227
白沙鎮
白沙、水心、車頭、太平、紅星、會英、石園、新潭、雙星、門洞、太平居委會
180
青塘鎮
青北、新青、石聯、欖村、青南、榔社、建新、青塘居委會
161
橋頭鎮
板甫、仙蕉坑、紅橋、潭坑、五石、博下、聯羣、亞婆石、新益、石角、橋頭居委會
130
東華鎮
大船頂、重新、九圍、牛崗嶺、雅堂、雙寨、茶山、同樂、蒲嶺、古灘、塘下、金洞、九朗、黃陂、光明、東水、東昇、文南、魚灣、坣下、汶潭、文策、寶洞、文田、大鎮居委會、英華居委會、黃華居委會、魚灣居委會
605
橫石水
橫嶺、溪北、江古山、聯雄、羣星、塔崗、橫石水居委會
158
英紅鎮
水頭、新嶺、虎逕、錦田、星光、田江、紅旗居委會、紅橋居委會、紅衞居委會、紅光居委會、坑口咀居委會、雲嶺居委會
168
沙口鎮
園山、高橋、洲西、紅峯、平峯、石坑、新建、蕉園、羣英、清溪、官坪、冬瓜鋪、江溪、沙口居委會
263
望埠鎮
古村、崦山、青石、小逕、下塘、橋新、同心、鶴坪、黃田、朗新、壽塘、崩崗、蓮塘、望埠居委會、望河居委會、龍頭山居委會
260
大站鎮
聯豐、菜洲、江南、大塘、土景頭、大藍、丹洲、波羅坑、樟灘、黃崗、側塘、大站居委會
335
黎溪鎮
新村、大坪、黎明、恆昌、松柏、黎新、大埔、黎洞、鐵溪、大湖、湖溪、黎溪居委會
320
連江口
三井 、小舍、嚴村、下步、紅溪、銀坑、初溪、連樟、南坑、連江口居委會、城樟居委會
274
橫石塘
維塘、共耕、石門台、前峯、新羣、龍新、龍華、龍建、仙橋、橫石塘居委會、工村社區居委會
173
石牯塘
三聯、石下、八寶、堯西、黃洞、長江、永樂、石小、沙坪、螢火、鯉魚、聯山瑤族、石牯塘居委會
277
浛洸鎮
鎮南、三村、魚水、燕石、白米莊、魚咀、豐收、麻壢、張陂、三江、先鋒、福園、新平、五星、洭州居委會、荷州居委會、光南居委會
461
下石太鎮
燈塔、上石太 、沙崗、新聯、高洞、下石太 居委會
107
大洞鎮
龍潭、黃沙、麻蕉、黃塘、大田、廟坑、苗花、大洞居委會
183
西牛鎮
金塘、巖仔、張屋、塔江、上蚌、下蚌、上塘、下塘、江壩、上街、巖口、樓下、麻竹、牛江、古嶺、新城、上村、石下、蒲橋嶺、合頭、田寮、上良、塘面、深塘、梨樹下、巖坑、新屋、下新湖、上新湖、下寨、沙埌、石結路、田寮、大禾坪、埡田、丘屋、茶石松、羣山、上寨、胡屋、花園、下灣、逕下、凹背、紅山、寨下、壪角、街頭、水坑、元嶺、屋場、新樓、圍仔、塘下、塘尾、石寨、關屋、梯聯、分水坳、坪山、塘肚、團結、楊梅樹、納洞、大山尾、黎沙、梘坳、石獅、下角、小水、梅山、樓下、錢屋、下肖、上肖、山廠、上徑、下徑、下洞、禾灣、大份、單竹徑、童屋、石屋、中心、高陂、橫嶺、仁村、上塘、下塘、下壪、花樹腳、江下、塘尾、龍潭坑、羅屋、橫檔、下洞、地衝、新龍、衝頭、羅古灘、吉田、新田、坑尾、黃沙坑、鹿湖、劉府、田心、石角坑、山隊、金鋒、金仔頂、二聯、塘頭、吉水、園窩、塘背、塘壩、竹徑、大圍、高陂、昂壩一、昂壩二、大村、金鑑、西牛居委會
262
水邊鎮
熱水、白坑、烏城、五角、黃竹、流寨、水邊居委會
130
九龍鎮
新田、泉水、金雞、楓木、塘坑、河頭、金造、寶溪、太平、新龍、龍塘、寨背、大陂、石角、烏石、團結、九龍居委會
341
石灰鋪
光明、美光、勤豐、美村、石灰、子塘、惟東、友聯、保安、獨山、新聯、竹田、大田、三門、石灰鋪居委會
278
大灣鎮
麻步、中步、上洞、長山、布心、茅塘、小聯、古道、上壩、英建、藍山、雞蓬、瑤排、田心、旁腳、大灣居委會、青坑居委會、金灣居委會
505
波羅鎮
波羅、太平坪、建棠、沿沙、東風、板水、更古、烏田、前進
111
黃花鎮
放板、新民、城下、逕孔、公正、溪村、三山、平星、巖背、德崗、管塘、明逕居委會
260
參考資料 [27] 
 英德市地圖 英德市地圖

英德地理環境

英德位置境域

英德位於南嶺山脈東南部,廣東省中北部,北江中游。東鄰翁源縣新豐縣;南連佛岡縣清城區;西北與陽山縣接壤,西南界清新區;北與乳源縣曲江區相連。地理座標:北緯23°50′31″—24°33′11″,東經112°45′15″—113°55′38″。東起青塘鎮,西至黃花鎮,跨度約119千米。北自波羅鎮、南至黎溪鎮,跨度約78千米。全市土地面積5634平方千米(845.1萬畝)。 [1] 

英德地質

山城掠影 山城掠影
境內以變質砂岩砂礫岩長石石英岩硅質岩為主,地質構造屬北江干擾帶,經歷加里東、華力西—印支、燕山及喜山期構造階段,發生多次和多種性質的地殼運動。褶皺、斷裂及岩漿侵入活動比較突出,地貌上形成沖積平原、河谷平原,岩層走向有北、北東,也有西北走向東南,斷層、逆斷層隨處可見。由於備受各期運動的影響且這些影響互相抗衡,構造極端複雜,嚴格控制區內地貌形態的空間分佈,構成各種地貌類型的基本骨架。尤其是燕山運動時期,英德北緣和南部地區形成的兩列花崗岩侵入帶,含有豐富的有色金屬物;在岩溶區內,由於地下水運動,發育着大量的暗河地下溶洞 [1] 

英德地形地貌

英德 英德
周圍山地環繞向南傾斜的盆地主體從總體來看,英德地貌是一個周圍山地環繞向南傾斜的盆地。
英德盆地。盆地東面以滑水山山脈為界,北面是黃思腦山脈,南面為一羣花崗岩和低山、丘陵地區,西面主要是一列呈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屏障。
弧形構造明顯,嶺界排列有序山脈走向以北、北東—南,南西、東—西,西北—東南三向為主。英德地貌格局大致由這3種走向決定,其中,東部嶺谷為北東向,西部嶺谷為北西向,形成明顯的弧形構造。
中低山廣佈,侵蝕強烈境內大部分土地皆為山地,面積274.51萬畝,佔全市總面積的32.5%,其中海拔500—800米的低山143萬畝,佔總面積的16.9%。若把丘陵面積計入,丘陵、山地面積446.82萬畝,佔總面積的52.9%。
地貌類型主要有流水地貌岩溶地貌
流水地貌境內主要的地貌類型,遍佈於境內各地,其形態分為平原階地台地丘陵山地5種。
平原,按其大小,分為沖積平原、河台平原、山間平地3種。面積63.09萬畝,佔全市總面積的7.5%。主要分佈在大站、英城、浛洸、大灣、石牯塘、大鎮等地,是主要的農業用地。
階地,有河流階地、洪積階地、洪積沖積階地、洪積坡積階地。河流階地,境內階地的主要類型,面積95.5萬畝,佔全市總面積的11.3%。主要分佈在東部盆地及中部兩江盆地。
台地,介於階地與丘陵之間,比高小於80米、坡度小於15°的地貌類型,分為低台地、高台地。面積26.97萬畝,佔全市總面積的3.2%。主要分佈在東部盆地、中部盆地。
丘陵,境內的主要地貌類型之一,面積199.31萬畝,佔全市總面積的23.6%,分為低丘陵、高丘陵。
山地,境內的主要地貌類型之一,面積247.51萬畝,佔全市總面積的29.3%,分為低山、中山。
岩溶地貌境內發育着各種形態的岩溶地貌,主要有岩溶平原、岩溶台地、岩溶丘陵、岩溶山地。 [1] 
英德地處五嶺山地南緣,是一個周圍山地環繞向南傾斜的盆地。東面是滑水山山脈,北面是黃思腦山脈,南面是一羣花崗岩、低山及丘陵,西面主要是一列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屏障。
黃思腦山脈東西走向,長約40千米,橫亙於市境北部,是境內地貌格局的骨架山脈,對境內小氣候及河流水文等自然環境有明顯影響。該山脈有海拔逾千米的山峯70餘座,其中船底頂1586米(境內最高峯)、十二旗1150米、上天堂1366米、葉頂山1124米、大竹坪頂1324米、梅花頂1384米、黃思腦1364米、蘆古丁1092米。
滑水山山脈北、北東—南、南西走向,長約60千米,縱貫於市境東部,為東部滃江盆地與中部地區的自然界線,境內地貌格局的骨架山脈。該山脈有海拔逾千米的山峯30餘座,其中,雪山嶂1397米、君子嶂1135米、滑水山1142米、洋傘1004米。
五點梅花山脈西北—東南走向,長約30千米。該山脈構成中部地區與西部岩溶盆地的自然界線,主要山峯有:旗山1178米、五指山1144米、郎芒山850米、北山頂979米、五點梅花906米、馬路跳頂911米。
天堂山山脈東北—西南走向,長約18千米。該山脈為南部丘陵、山地地區主要山脈,對南部降水中心的形成有一定影響,主要山峯有:鵝公腦608米、人字腦830米、鶯哥頭901米、天堂山790米。
浪傘腦山脈東西走向,長約25千米。該山脈為南部丘陵、山地地區較主要的山脈之一,中部為北江“切”開處,形成大廟峽。 [1] 

英德土壤

英德 英德
1982—1983年英德第二次土壤普查資料顯示:英德土壤分為10個土類、15個亞類、52個土屬、145個土種。土壤面積789.12萬畝,佔全市總面積的93.4%,其中自然土682.47萬畝,佔80.8%;耕作土115.64萬畝,佔13.7%。自然土以赤紅壤紅壤紅色石灰土黃壤為主,分別佔自然土的48.7%、27%、15.8%和6.6%;耕作土以水稻土赤紅壤旱地、紅色石灰土旱地(紅火泥地)和潮沙泥土旱地為主,分別佔耕作土的64.8%、20.1%、7.9%和6.8%。
赤紅壤,境內數量最多的土壤類型,面積355.92萬畝,佔全市總面積的42.1%、土壤面積的45.1%。紅壤面積184.06萬畝,佔全市總面積的21.8%、土壤面積的23.3%。水稻土,境內數量最多的耕作土壤類型,面積74.98萬畝,佔全市總面積的8.9%、土壤面積的9.5%,廣泛分佈在低山丘陵區、河谷平原區和石灰岩峯林區。 [1] 

英德河流特徵

英德市 英德市
河流水系除北江、滃江、連江三大過境河流外,集雨面積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16條。
北江古稱溱水,珠江水系第二大河,有東西兩源,東源湞水發源於江西信豐縣石碣大茅山,西源武水發源於湖南臨武縣麻石坤。兩水匯合於韶關市區始稱北江。以湞水為主流。自韶關市區至佛山市三水區河口長258千米,經三水區思賢窖與西江匯合,主流由東平水道經獅子洋、虎門注入南海。在境內北起沙口鎮高橋村,南至清新縣舊橫石,縱貫境內98千米,境內以南集雨面積3.4萬平方千米,其中沿江兩岸直屬北江水系面積1817.1平方千米,佔全市總面積的32%。河面寬暢,除個別峽谷地段外,其餘河面寬在400米以上。河道坡度平緩,河牀平均坡度0.7‰。幹流沿岸除滃江連江匯入外,還有官田水、仙橋水、波羅坑水、黎洞水4條支流匯入。北江水系徑流豐沛,汛期平均徑流量115.8億立方米,佔全年徑流量的74.3%。湞陽峽、大廟峽等處流道緊束。常年可通航,上通韶關,下達廣州等地。
滃江發源於翁源縣船肚東,河面平均寬度80~90米,河牀平均坡度1.24‰。幹流自翁源縣官渡下榕角附近流入境內,沿途流經青塘鎮、橋頭鎮、東華鎮魚灣、大鎮和英德華僑茶場,在獅子口與白沙水合流後,經長湖於東岸咀匯入北江干流,全長173千米,其中境內流程69千米,集雨面積1289.5平方千米。幹流沿岸還有青塘水、橫石水、小北江水、大鎮水、白沙水、汶羅河水6條支流匯入,其中大鎮水、小北江水發源於境內,其餘支流分別發源於佛岡、新豐、翁源縣。徑流較充沛,汛期平均徑流量39.5億立方米,佔全年徑流量的79.3%。
連江又名小北江,古稱洭水,北江干流最大支流,發源於連州星子圩磨面石,上段稱東陂水,至連州市區後稱連江,經連州、陽山、英德3地於連江口匯入北江,全長262千米,全流域面積1萬平方千米。幹流自陽山縣在境內西北部入境,境內流程80千米,河牀平均坡度0.77‰,集雨面積2572.4平方千米,佔全市總面積的45.7%。幹流在境內經大灣鎮青坑、浛洸鎮張陂、西牛鎮、石灰鋪鎮、水邊鎮、連江口鎮,在江口咀注入北江,沿岸有波羅水、田心水、黃洞水、竹田水、青松水、水邊水6條支流匯入,雨量亦較充沛,汛期平均徑流量84.04億立方米,佔全年徑流量的81.3%。河牀較平緩,易發生洪災。幹流是溝通連州、陽山、韶關、廣州等的主要水運航道。 [1] 

英德氣候特徵

英德市風景
英德市風景(18張)
英德處於南亞熱帶中亞熱帶的過渡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盛行偏南的暖濕氣流,冬季盛行乾冷的偏北風。根據廣東省氣象局對自然季節的劃分方法,即以5天平均氣温的高低作為劃分四季的指標:平均氣温穩定在10℃以下,稱為冬季;穩定在22℃以上,稱為夏季;穩定在10~22℃之間,就是春季或秋季。英德的自然季節特色為:春季(3—4月)乍暖乍冷,多陰雨;夏季(5—9月)炎熱,多雨偶旱;秋季(10—11月)清涼乾爽、常旱;冬季(12月至翌年2月)少冷偶寒,雲多雨細。
英德氣候資源豐富,但天氣氣候災害種類也較多,且出現較頻繁,主要有低温陰雨倒春寒高温寒露風霜凍雷暴大風颮線冰雹等自然災害。
氣温多年平均氣温21.1℃,每年平均氣温在20.1~22℃之間變化。一年中最冷月在1月,平均氣温11.1℃,極端最低氣温-3.6℃(1961年1月19日);最熱月在7月,平均氣温28.9℃,極端最高氣温40.1℃(2003年7月23日)。
年平均霜日6天,平均初霜日為當年12月25日,終日為翌年1月22日。平均氣温日較差(一天中最高氣温與最低氣温之差)8.3℃;一年中12月平均氣温日較差最大達9.8℃,次大值出現在11月,為9.4℃;平均氣温日較差最小為4月。
降水年平均降水量1906.2毫米,豐水年最多達2657.2毫米(1975年),枯水年最少為1399.9毫米(1963年),最多年份與最少年份相差近1倍。一年中雨量多集中在4—9月,降水量1524.2毫米,佔全年的83%;其中4—6月降水量921.7毫米,佔全年的50.2%。英德南、北部形成降水較多的兩個地帶:黎溪鎮南部至連江口鎮,年平均降水量2100~2500毫米;橫石塘鎮北部山地,年平均降水量2100毫米。市內其他大部分地區年平均降水量1900毫米。
年平均降水(指日降水量≥0.1毫米)天數163.5天,佔全年天數的44.8%,最多年份達208天(1975年),佔全年天數的57%;最少年份129天(1977年),佔全年天數的35.3%。降水天數年內分配是春夏多,秋冬少。一年中5月最多,平均20.5天;11月最少,平均6.5天。
1994年6月18日23時至19日零時,英城北江最高水位34.51米,超過警戒水位(26米)8.51米,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最高水位。2006年7月18日,英城北江最高水位34.19米,超過警戒水位8.19米,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二極值。據歷史資料記載,20世紀英德最大洪水發生在1915年,英城北江最高水位37.03米;其次是1931年,英城北江最高水位35.52米。
蒸發年平均蒸發量1717.9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77%;最小相對濕度出現在秋冬季節,此時受冬季風控制,秋高氣爽,降水少,故濕度也小,相對濕度最小值為11%。按有關標準劃分:1—2月為濕潤;3—6月為很濕潤;7—9月為濕潤;10—11月為半濕潤;12月為半乾旱,相對濕度最小值11%。
日照年平均日照時數1631.7小時。每年時數介於1357.6~2210小時之間。一年中日照最多是7月,平均218小時,佔同期日照可照時數的52.5%;日照最少是3月,平均64.3小時,佔同期日照可照時數的17.3%。一年中平均有62.2%的白天時間,天空被雲、雨、霧遮蔽。
風力英德處於季風區,一年中季風的轉換主導着大部分風向的變化;另外,高山、丘陵、峽谷等地形影響風向。風向在各地有所差異,但主導趨勢仍然是冬季以盛行偏北風為主,夏季以盛行偏南風為主。
年平均風速1.7米每秒,每年平均風速多在1.8~2.2米每秒之間。一年中1月平均風速最大,平均風速2.3米每秒;6月、8月平均風速最小,平均風速均為1.2米每秒。受峯區、局地性熱對流、颱風等天氣系統的影響,英德出現8級或以上大風(相當於17米每秒以上)的天數年平均兩天,年出現最多天數為5天;一年中以7月出現的概率最高,平均0.5天。
根據風速自動記錄,任意10分鐘平均最大風速18米每秒,瞬時最大風速29米每秒,相當於11級大風,出現於1984年7月30日。 [1] 

英德自然資源

英德土地資源

農園
農園(3張)
英德是廣東省面積最大的縣級行政區。2018年,全市總面積5634平方千米,其中, 耕地911.09平方千米, 佔總面積的16.2%;園地111.48平方千米,佔2%;林地3779.82平方千米,佔67.1%;其他農用地209.02平方千米,佔3.7%;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260.46平方千米,佔4.6%;交通運輸用地40.57平方千米,佔0.7%;水利設施用地32.2平方千米,佔0.6%;未利用土地155.84平方千米,佔2.8%;其他土地133.73平方千米,佔2.4%。 [1] 

英德水資源

地表水境內的水源主要靠地表水,而地表徑流形成主要因素是降水量,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1900毫米。降水量自東向西漸增,差幅約100毫米。降水過程集中在4—9月,降水量1524.2毫米,佔全年降水量的80.2%,其中4—6月降水量921.7毫米,佔全年降水量的48.5%。北江,市境南端以上集雨面積3.4萬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155.8億立方米,其中汛期為115.8億立方米,佔全年的74.3%。滃江,集雨面積1289.5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49.8億立方米,其中汛期為39.5億立方米,佔全年的79.3%。連江,集雨面積2572.4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103.4億立方米,其中汛期為84.04億立方米,佔全年的81.3%。
英德地表水的來源,主要是由降水形成的地表徑流,岩溶區地表徑流比非岩溶區少,其中以溶蝕低山高丘陵、峯叢窪地類型最少,僅在雨季中才有少量地表徑流產生。全市平均地表徑流深1149.9毫米。受地質地貌和植被影響,徑流深存在差異。南部及西北部丘陵山地,徑流深大於東部的丘陵、台地及其平原地區。黎溪鎮至連江口鎮自南至北,徑流深1300~1500毫米;波羅鎮自北向南,徑流深1200~1300毫米;其他地區徑流深一般在1000~1100毫米。
地下水英德岩溶區缺少地表徑流,但地下水較豐富,非岩溶區地下水也有一定儲量,在利用上可作地表徑流的補充水源。據水文地質資料證明,英德地下水大體上分為三大類型,即鬆散巖類孔隙水、碳酸鹽巖類裂隙溶洞水、基岩裂隙水。
鬆散巖類孔隙水 主要分佈於北江、滃江、連江兩岸階地與石牯塘、橫石塘、大鎮等盆(谷)地中。碳酸鹽巖類裂隙溶洞水主要分佈在波羅、沙口、石灰鋪、大灣鎮青坑、浛洸鎮張陂、九龍、黃花等石灰岩地區。基岩裂隙水主要分佈在北部、東部和東南部等山地,其富水性變化受巖性和植被影響甚大。有關地質資料稱:僅橫石塘鎮至英德盆地(平原丘陵地)隱伏岩溶水,開採資源就達35.05萬立方米/天。有4處温泉資源,分別是望埠鎮温泉、橫石塘鎮熱水湖温泉、白沙鎮會英温泉、水邊鎮熱水温泉。
水力境內河牀落差大、水流急,水電資源理論藴藏量45萬千瓦,其中可開發的約35萬千瓦。農業灌溉,主要靠地表水。 [1] 

英德動物資源

英德地處山區,陸生動物資源豐富,主要分佈在石門台省級自然保護區,根據《廣東石門台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報告》,區內發現分佈的脊椎動物301種,其中兩棲綱14種、爬行綱14種、哺乳綱4種、鳥綱228種。在脊椎動物中,屬於國家一級保護的有黃腹角雉雲豹金雕烙鐵頭蛇6種,屬於二級保護的有穿山甲小靈貓斑林狸領角鴞等45種。昆蟲已鑑定的有456種,其中重點作為表示生態環境多樣性的昆蟲蝶類135種。江河魚類及水產動物品種有各種名貴魚類,如鰻鱺白鱔)、鰣魚三黎魚)、重唇魚䲘魚、赤眼鱷、長春鯿三角魴黃顙魚、鯰刺鰍、鱖魚(桂花魚)、鱸魚。江河水生動物有螺類貝類,名貴的龜類有(水魚)和水生保護動物黿(一級)、山瑞(二級)。20世紀70年代中期,在長湖水庫、連江口河段,分別捕獲1只40餘千克和1只30餘千克的大黿;1993年7月在沙口河段,又捕獲1只36.5千克的大黿。由於江河被工業廢水等污染,電、毒、炸魚嚴重,江河魚類日益減少,有些魚類甚至瀕於絕跡。為此,政府已採取措施,並在一些河段施放魚苗。 [1] 

英德森林資源

英德市地處南亞熱帶向中亞熱帶過渡地帶,地域廣闊,地形複雜,北部以中、低山地貌為主,保存着大片天然闊葉林;南部山地丘陵,以人工培育和改造的闊葉林為主;東部和中部以人工針葉林樹較多;西部石灰岩山區,林地生產條件較差。由於地貌、氣候、土壤的複雜多樣性,形成以森林為主的動植物共存的生態系統。根據2017年調查資料,有高等植物300多科980多屬2200多種,其中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桫欏觀光木穗花杉等19種。古樹名木629株,其中一級保護古樹8株、二級保護古樹29株、三級保護古樹592株。
2018年,英德市林業用地面積569.03萬畝,佔全市總面積的67.3%,其中有林地面積489.91萬畝,森林覆蓋率69.14%,活立木蓄積量2228.78萬立方米,林木年生長量在962026萬立方米,森林資源年消耗量556081萬立方米。 [1] 

英德礦產資源

英德成礦地質條件優越,礦產資源豐富。全市已發現礦產37種,主要有稀土石灰石大理石花崗岩等,儲量較大的有硫鐵礦8000多萬噸,鐵礦3000多萬噸,煤礦1.3億噸,大理石花崗石10億立方米,石灰岩面積80多萬畝,還有泥炭土稀土耐火黏土、水泥配料黏土石英砂礦硅石重晶石螢石英石等。 [1] 

英德人口

2019年末,全市户籍總户數30萬户,人口119.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5.4萬人,鄉村人口84萬人。常住人口98.98萬人,比2018年增加0.34萬人,出生率13.15‰,死亡率7.1‰,自然增長率6.05‰,城鎮比43.28%。 [4] 
2019年,英德市境內少數民族成分有30個、常住人口9266人(含流動暫住);户籍少數民族成分有27個、人口8766人,佔全市户籍人口0.74%,主要分佈在石牯塘、橫石塘、沙口、東華、橫石水5個鎮,主要聚居村(組)有石牯塘鎮聯山瑤族村(建制村),橫石塘鎮石門台村的南山、枕頭坳、銅鑼坪、老屋場瑤族村小組,沙口鎮滑水山瑤族村小組,東華鎮温塘山瑤族村小組和橫石水鎮唐皇山瑤族村小組。 [8]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英德市常住人口為941325人。 [26]  全市常住人口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942303人相比,十年共減少978人,下降0.10%,年平均增長率為-0.01%。 [29] 
全市共有家庭户282943户,集體户14777户,家庭户人口為881484人,集體户人口為59841人。平均每個家庭户的人口為3.12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55人減少0.43人。 [29] 
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932009人,佔99.01%;各少數民族人口為9316人,佔0.99%。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減少5045人,佔比下降0.47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4418人,佔比上升0.47個百分點。 [29]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492403人,佔52.31%;女性人口為448922人,佔47.69%。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5.16上升為109.69。 [31]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英德市常住人口為941325人。 [32] 

英德交通

英德市水路、公路、鐵路齊全,通信、信息網絡發達。
英德 英德
公路:南北走向暢通內陸及港澳地區的主幹線,東部有京港澳高速公路、106國道;中部(市區)有英佛一級公路接京港澳高速公路、銀英公路接廣清高速公路廣樂高速公路在市區西側約5公里處經過;西部有九龍到“51”路口的一級公路接107國道(清連高速)。東西走向的主幹線有省道347線和省道348線。2018年12月28日通車的汕昆高速公路橫穿英德市區北部,由東至西途經青塘、橋頭、東華、望埠、英紅、石灰鋪、西牛、九龍等鎮,並與京港澳高速、樂廣高速在英德境內交接,成為英德境內的第一條東西走向的高速公路,大大縮短了英東和英西地區的各鎮的交通往來時間。 [9] 
鐵路:京廣鐵路從市區東側約5公里大站鎮經過,設英德站。武廣高鐵(京廣)從市區西側經過,設英德西站
英德西站 英德西站
水運:北江航道、連江航道,經三水市思賢滘與西江相通,流入珠江三角洲網河區,幹流經由江門、中山注入南海。
2012年04月01日武廣高鐵英德西站正式開通運營,廣州至英德最低票價45元。從英德坐高鐵到廣州南站僅需37分鐘,到深圳北站76分鐘,這標誌着清遠英德正式走入廣深城市羣的“1小時經濟圈”,英德與珠三角地區的“同城效應”將顯現無疑。

英德政治

廣東省英德市委書記,英德市政府黨組書記、市長、一級調研員張楊彬 [23]  [34] 
英德市人民政府副市長、代理市長:林明曉。 [36] 
英德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公安局局長:王瓊。 [42] 

英德經濟

英德綜述

2021年,英德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03.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1.0%,兩年平均增長8.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80.0億元,同比增長15.5%;第二產業增加值為166.4億元,同比增長10.4%;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57.3億元,同比增長9.4% [37] 

英德第一產業

2019年,農林牧漁及服務業總產值108億元,增長5.2%,其中農業產值48.4億元,增長7.7%;林業產值15.8億元,增長8.0%;牧業產值25.6億元,下降2.9%;漁業產值3.7億元,增長6.0%;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4.5億元,增長7.4%。
2019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26萬畝,增長2.5%。其中,穀物播種面積53萬畝,增長0.5%;經濟作物種植面積27.6萬畝,增長1.6%;其他作物種植面積42萬畝,增長6.4%。經濟作物中甘蔗種植面積4.3萬畝,基本持平;油料作物種植面積16萬畝,增長2.8%;木薯種植面積6.3萬畝,與上年基本持平。其他作物中蔬菜(含菜用瓜)種植面積40.6萬畝,增長6.6%。
2019年,穀物產量17.1萬噸,增長2.3%;甘蔗產量34.7萬噸,與上年持平;油料作物產量3.3萬噸,增長4.1%;木薯產量7.5萬噸,與上年基本持平;蔬菜(含菜用瓜)產量78.9萬噸,增長7%;水果產量7.3萬噸,增長6%;茶葉產量0.8萬噸,增長35.2%。
2019年,肉類總產量4.8萬噸,下降12.4%。其中,豬肉產量3.3萬噸,下降17.5%;牛肉產量0.092萬噸,下降3%;家禽肉產量1.3萬噸,增長7.5%。全年水產品產量3萬噸,基本持平。 [4] 

英德第二產業

英德 英德
2019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30.4億元,增長12.5%。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02億元,增長6.7%。其中,國有企業增加值1.6億元,集體企業增加值0.01億元,股份制企業增加值40.5億元,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加值59.8億元。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增加值20億元,重工業增加值82億元。
在規模以上工業現代產業中,先進製造業增加值26億元,增長13.5%,其中高端電子信息製造增長28.7%,石油化學產業增長4.8%,先進輕紡製造業下降3.5%,新材料製造業增長33.9%。傳統優勢產業增加值62.4億元,增長4.2%,其中紡織服裝業下降9.8%,食品飲料業下降15.6%,建築材料業增長5.0%,金屬製品業下降0.1%,家用電力器具製造業增長8.7%。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1.3億元,增長9.1%。裝備製造業增加值2.7億元,增長5.9%。
2019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28.3億元,增長16.2%;利潤總額42.8億元,增長2.6%。 [4] 

英德第三產業

英德 英德
2019年,在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增長3.8%,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增長2.0%,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增長3.5%,金融業增加值增長10.9%,房地產業增加值增長7.2%。
全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3.7%。分類別看:食品煙酒類上漲9.5%,衣着類下降0.4%,居住類上漲1.4%,生活用品及服務類上漲2.9%,交通和通訊類下降0.2%,教育文化和娛樂類上漲0.8%,醫療保健類上漲0.4%,其它用品和服務上漲1.6%。
2019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0.88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員0.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4%,與上年末基本持平。 [4] 
國內貿易
英德 英德
2019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0億元,增長10.0%。分地域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00.3億元,增長9.7%;鄉村消費品零售額59.7億元,增長10.3%。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147.1億元,增長9.9%;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12.9億元,增長10.6%。 [4] 
對外經濟
2019年,進出口總額59.4億元,增長1.6%。其中,進口21.0億元,下降14.9%,出口38.4億元,增長13.8%。全年實際利用外資1.03億元,增長7.2%。 [4] 
旅遊
2019年,接待旅遊總人數1465.34萬人次,增長10.2%。實現旅遊總收入87.4億元,增長12.5%。接待入境旅遊人數2.7萬人次,下降50.9%。其中,港澳台同胞2.4萬人次,下降47%。全市年末有星級酒店2家。星級飯店客房511間。 [4] 
財政
2019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7億元,增長14.6%,其中税收收入15.3億元,增長19.3%。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4.1億元,增長3.8%,其中教育17.5億元,增長8.25%;科學技術1.56億元,增長82.4%;文化體育與傳媒1.8億元,增長1.99%;社會保障和就業10.65億元,增長19.57%;醫療衞生與計劃生育10.1億元,增長4.77%。 [4] 
金融
2019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446.7億元,增長12.1%。其中住户存款餘額316.2億元,增長11.5%;非金融企業存款餘額76.9億元,增長24.1%。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261.1億元,增長19.1%,其中住户貸款167.9億元,增長21.9%;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92.6億元,增長14.0%。 [4] 

英德社會事業

英德文化事業

2019年,全市有文化館1個,文化站24個,公共圖書館1個,圖書館藏書約29萬冊(含電子圖書8萬種/冊),博物館1個,劇場、影劇院4個,表演藝術團體1個,電影放映單位1個,電影放映場次4488場。廣播電台1座,電視發射與轉播台3座,有線數字電視用户8萬户,廣播人口覆蓋率100%。 [4] 

英德教育事業

2019年末,全市各類普通學校(包括幼兒園)552所,招生5.5萬人,在校生19.3萬人,畢業生4.9萬人,學校教職工數合計1.4萬人,其中專任教師1.2萬人。全市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學畢業生升學率為100%;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6.5%。 [4] 

英德醫療衞生

2019年,全市有衞生機構596個,牀位4628張。各級衞生技術人員5393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930人,註冊護士2552人。全年無償獻血5215人次,獻血量1293升。 [4] 

英德體育事業

2019年末,全市共有體育場館1個,共舉辦各類運動會26次,參加運動員1.9萬人。 [4] 

英德科學技術

2019年末,全市各類專業技術人員21420人,其中中級技術職稱以上10685人。年末全市受理專利申請677件,專利授權457件。高新技術企業54家。 [4] 

英德歷史文化

英德文化遺產

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英德市普查組新發現不可移動文物503處,其中包括46座特大的“四點金”客家四方圍樓,這將為研究地方客家建築文化和民情風俗提供翔實的數據。據瞭解,英德市內發現的圍樓分佈主要以橫石水、青塘、沙口等鎮為主,其他分佈在橋頭、東華、白沙、石牯塘、橫石塘、水邊、大灣、望埠、英城等鎮(街)。這些發現的圍樓多數以灰砂、黃糖、卵石砌就,少數如英城白沙村、沙口江溪村等地圍樓用青磚、卵石砌成。比較典型的圍樓有沙口鎮的長江壩圍樓、江溪老城,橫石水鎮的九龍樓、九牧樓、雙桂樓、白樓、選青樓等。 [25] 

英德地名由來

英德之名一説是因當地自古盛產英石有關,古有英州稱謂。至南宋慶元元年(1195年),英州升為“英德府”後,該名字沿用至今。另有寓意盛產美玉恩德盛行的美好地方之説。 [41] 

英德人文

歷史上的英德,除春秋和秦漢之際的中原居民南遷至此外,明清時期,大批客家人也由閩遷徙而來。移民在此落地生根,繁衍生息,不僅使先進生產力和生產技術迅速推廣,也使該地成為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交融的重要通衢與集散地。
在英德現有的110多萬人口中,八成以上為客家族羣,同時有少數瑤族生息的區域,另外小部分為廣府文化、潮汕文化羣體,形成了與廣州、清遠、佛岡以廣府民係為主流區域毗鄰的最大客邑,客家文化與特色鮮明突出。客家圍屋、牌坊、碑刻等猶存的歷史文物,見證了這座以客家文化為代表的粵北地域文化集大成者的獨特文化內涵。
文化交融下的結晶,便是在民間形成的文化自覺和風俗信仰:對曹主娘娘、西河峒主、舍人公等民間神明的崇拜,已成為英德民眾的一種公認的文化信仰;“十點梅花”鑼鼓樂、鬧花燈等富有特色的民間舞蹈音樂和儀式,已成為當地不可或缺的民俗;別具一格的漁民、瑤民風情習俗,南山、盲仔峽等民間傳説和客家山歌,印證了這方水土的獨特文化和樸質的風土人情。
英德自古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留戀於此,歸隱作詩、題詞寫曲、摩崖石刻。如唐代張九齡的《湞陽峽詩》、北宋文學家蘇東坡的《碧落洞詩》、北宋書法家米芾的《望夫崗》的題名和詩刻,宋代石汝礪的《聖壽禪寺水車記》、李修的《英州眾樂亭記》等詩文,均成為研究英德悠久文化的珍貴遺產,豐富了英德文化的寶庫。 [41] 

英德飲食

英德的客家人約佔總人口的70%,是客家人的故鄉。以英德農副產品及農家家禽為原材料,烹製出口味濃郁的菜餚,如九龍山水豆腐宴、風味農家豬手、蜜汁豬舌、風味燒鴨、肉丸、農家土雞湯、連江狗肉以及沙河粉、東鄉蒸肉、望埠腐竹等鄉土農家菜,包括獨具特色的客家美食,如九大簋擂茶粥 [41] 

英德茶史

英德被稱為“中國紅茶之鄉”,它的種茶歷史悠久,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源遠流長,其發展的軌跡可追溯到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朝,明代以前便成為當時廣東省11個產茶縣之一。 [41] 

英德語言

境內語言主要有客家話和廣州話(含廣州次方言)兩大類。客家話分佈於英東片的東華鎮、白沙鎮、青塘鎮、橋頭鎮、橫石水鎮,沙口鎮、英紅鎮雲嶺、橫石塘鎮、石灰鋪鎮、石牯塘鎮、波羅鎮、浛洸鎮、大站鎮黃崗、下石太鎮、連江口鎮、大洞鎮、西牛鎮的絕大部分村莊,以及望埠鎮、大站鎮、水邊鎮、大灣鎮的部分村莊。客家話的使用人口約佔全市户籍人口的64%。
廣州話主要分佈於英城街道及英中片、英西片的部分鎮。廣州次方言有附城話(源於客家話,異於客家話,也異於廣州話),分佈於望埠鎮、英城街道、大站鎮北江兩岸。還有九龍話,分佈於九龍鎮、黃花鎮。此外,黎溪鎮、水邊鎮、大灣鎮部分村莊使用廣州次方言。廣州話和廣州次方言的使用人口約佔全市户籍人口的29%。
浛洸鎮的華壩、花管灘、魚咀壩3個自然村的人口原籍潮汕,現內部仍使用潮州話。全市瑤族5000多人,使用瑤族語言。英紅華僑茶場、英德華僑茶場、黃陂華僑茶場3個華僑茶場使用普通話。 [5] 

英德宗教

2019年,全市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4大宗教,有宗教團體2個(市天主教愛國會、市基督教三自愛國會),依法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21處,其中佛教寺(庵)4處、道教宮觀3處、天主教堂1處、基督教堂13處,已備案宗教教職人員24名,各宗教信徒2萬多人。 [8] 

英德風景名勝

英德地文景觀類

英德為周圍山地環繞的向南傾斜的盆地,大部分土地為山地,千米以上的山地主要集中在北部。山間藏有飛瀑、峽谷、奇石,可遊可賞。地文景觀以山嶽型旅遊地、谷地型旅遊地、獨峯、峯叢、峽谷段落、岩石洞與巖穴等基本類型為主,代表性資源有寶晶宮、仙橋地下河、英西峯林走廊、飛來峽漂流、英西老虎谷暗河漂流、九州驛站-英德草原度假營地、南山、通天巖、長湖、茶趣園、茶葉世界、石景河和望埠英石長廊等景區(點)。
廣東英德石門台省級自然保護區:北迴歸線北緣的一顆綠色明珠。地處境內北部山區,是廣東省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也是全國面積較大的自然保護區之一。核心區在橫石塘鎮石門台村。主要保護對象為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與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過渡特徵的森林生態系統類型及其野生動物。
英德溶洞温泉:位於英德市望埠鎮,隨處體現健康休閒、快樂度假的經營理念。温泉SPA中心是度假區的一個核心項目,近6萬平方米的露天温泉SPA水療區,內設可容納800人同時更衣的大型男女賓更衣室;具站浴、坐浴功能於一體的淋浴室;近百個休閒足浴位。
石門台溯溪遊:位於石門台省級自然保護區內,是省內最好的溯溪遊線路之一。此河將石門台勾畫成千溝萬壑、幽深峽谷、湍流瀑布、深潭險灘、奇石千姿百態。沿途而上能體驗到大自然造化的獨特風光。
大峽谷:位於石門台省級自然保護區內,廣東省內最長最深的峽谷羣,2條100多米的瀑布飛流而下,氣勢磅礴,谷坡陡峭,奇峯林立,綠樹成蔭,沿谷景色變幻莫測。
大草原:位於天門溝附近海拔1100米的山頂上,登頂可欣賞方圓30平方公里的草原型草坡景觀,地勢起伏不超過10米,青草無邊,酷似“塞上草原風光”。
雪山嶂:位於沙口鎮,海拔1379米,山上植被茂盛,人跡罕至,自然環境優越。
天堂山:位於水邊鎮熱水村,山上有原始森林、珍稀動植物和天然淡水湖
英西峯林走廊:位於市區西南60多公里的九龍、黃花兩鎮之間。為岩溶地貌景觀和自然村落相結合的峯林峯叢地貌風光。其地質結構和桂林大致相似,形成於2億多年前,均屬峯林、峯叢地貌。廣東省內遊程最長、景點最多的峯林走廊,也是英石之奇、之麗、之秀的恢宏展示,被譽為“南天第一峯林風光”。
英西峯林走廊沿線有數十個景點。九龍鎮境內主要景點有洞天仙境、千軍峯林、帳篷露營、竹排漂游等,黃花鎮境內主要景點有彭家祠(小布達拉宮)、老虎谷暗河漂流、永豐橋(趙州橋第二)、明逕倒影、觀音谷、筆尖峯、英石峯林、古石寨遺地羣、陽巖洞和溪村峯林等。
寶晶宮風景名勝區:廣東省首批省級風景名勝區,由寶晶宮溶洞、碧落洞摩崖石刻、碧落湖、獅子山、英石園、奇石書畫館、摩崖石刻詩廊、水上高爾夫8大景點組成。
寶晶宮溶洞:廣東省規模最大、溶洞系統最複雜、最有科研價值的喀斯特洞穴之一,廣東最美的溶洞,也是重要的自然遺產。首屆2006廣東最受歡迎自駕遊十佳景區、中山大學地質地貌與旅遊綜合實習基地。擁有全國最大的溶洞倒影,素有“嶺南第一洞天”美譽,清遠八景之一。
南山風景區:位於市區南郊北江西岸,地勢險要,風光秀美,由18座山峯組成,最高峯鳴弦峯海拔189米。是廣東省摩崖石刻最為豐富的地方,廣東三大石刻之一。
碧落洞:距寶晶宮溶洞1.2公里。藴含着深厚的道教文化,洞中鐘乳石千姿百態,洞外山清水秀,吸引歷代遊人賞景賦詩、刻石留念。
通天巖:又名豬乸巖、九龍巖,大型喀斯特地貌溶洞。位於市區西南3公里處的石角頭山,洞內面積6600多平方米,4個大廳由神奇詭異的石林長廊連接,每個大廳各具特色。
陽巖洞:大型喀斯特地貌溶洞,位於黃花鎮巖背。初步探知主洞有4層5大廳,支洞無數。溶洞地處深山,少人涉足,洞內保留着純天然的狀態,鐘乳石保存完好。
洞天仙境:又名穿天巖,位於九龍鎮區西2公里,英西峯林走廊主要景點。由一個獨具特色的天然溶洞、一條清澈的黃花溪、一個疑是世外桃源的古村落組成。
湞陽峽:位於北江中游、市區南10公里處,以其“秀、奇、險、幻”而聞名,江峽沿岸還有九道灣、八丈石、盲仔石、犀牛石、將軍石等景觀。 [10] 

英德水域風光類

飛來峽漂流:位於“雲笑千山外,船犁萬頃波”的飛來峽庫區。漂流河道長6公里,起點在“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下,全程落差120多米,沿途有碧湖印月、碧溪瀑布、溪寨晨曦、急浪英姿、先祖遺蹟、流液瓊漿、碧水飛舟、萬綠桔紅等大自然美景。
仙橋地下河風景區:是一個山秀、水碧、石奇、洞幽深的迷人景區。
老虎谷暗河漂流:位於市區西南部的黃花鎮英西峯林走廊內,最大特色是漂流河道穿越800多米的巖洞。漂流時從長80米、寬1米的激流滑道閃電般飛奔而下(船速最高時速可達60公里)。2006年中國國際漂流大賽指定賽場。
石景河風景區:位於市區西部30公里的石灰鋪鎮美村。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溶洞暗河型自然風景區,有溪流貫穿其間,分為茶香園、竹趣園、石景河、水溶洞4大遊覽區
波羅河:位於市區西北部75公里的波羅鎮。波羅河環繞波羅鎮區,河水碧綠,有點涼意,兩岸羣山相夾,被稱為波羅河峽谷。
望埠鎮温泉:有李屋老温泉、望埠女足基地温泉山莊和英德溶洞温泉度假村。
橫石塘鎮熱水湖温泉:位於市區北部22公里的橫石塘鎮新羣村藍屋自然村。水温48°C—60°C,温泉水自然湧出地面,水流量3800立方米/晝夜。高温的泉井四周,卻樹林茂盛。
白沙鎮會英温泉:位於市區東部的白沙鎮會英村。
水邊鎮熱水温泉:位於市區西南部65公里的水邊鎮熱水村。泉源在小河側,自然湧出地面,湧水量大,水温42℃—55℃,水質清,有硫磺味。
碧落湖:位於市區西南7.2公里處的寶晶宮風景名勝區,是飛來峽水庫蓄水後北江水位抬升後形成的活水湖。
文婆山天湖:位於市區西南部的黃花鎮巖背,文婆山海拔1178米,為英西峯林走廊最高峯,稱為“峯林頂”。 [10] 

英德生物景觀類

英德國家森林公園:面積居全國同類國家森林公園之首。包括寶晶宮、通天巖、南山、仙橋地下河、長湖秀水、英西峯林走廊等8大景區115個景點,園內高等植物2325種,隸屬272科1035屬,其中國家重點保護的一、二級植物23種;野生脊椎動物28目72科351種,其中國家重點一級保護動物4種、二級45種,珍稀瀕危動物132種。
森林公園內雄峯林立、飛瀑清泉、霧潮雲海、奇松怪石、峽谷幽洞、高山平湖、原始森林、珍禽異獸、名勝古蹟等神奇靈秀的自然景觀 [10] 

英德遺址遺蹟類

牛欄洞洞穴遺址:位於英紅鎮雲嶺東2公里的獅石山南麓,因當地農民在洞中圈牛而得名,1983年發現。2002年被列為廣東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史老墩石器製作場遺址:位於市區北部的沙口鎮清溪村的北江畔。2002年被列為廣東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雲嶺獅石山中石器、古文化遺址和陳列館:雲嶺獅石山遺址(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早期):出土打製石器、蚌器、動物牙齒等化石。
萬人城遺址:又稱江口咀遺址,有各式陶片,以及殘銅斧1件、殘鐵刀1件、銅矛1件、鐵劍1把,經考證該遺址為漢代遺存,收藏入英德市博物館。1995年12月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八寶山礦舊礦址:位於市區西北部的石牯塘鎮,海拔1078米,原盛產鎢礦,山上懸崖峭壁多,植被茂盛,羣山連綿。
英德溶洞温泉度假村:位於市區北郊18公里的望埠鎮,由深圳市駿霖實業有限公司投資,按國家4A景區標準建設的一處以自然生態景觀為主題,集温泉養生、觀光旅遊、休閒度假、商務活動於一體的休閒度假地。
天門溝風景區:國家AAA級旅遊景區。自然風光優美,歷史悠久,具有豐富的古代交通文化。天門溝風景區有9站1廊等自然景觀,全長約5000米,海拔900米,常有云霧飄繞其中。
茶趣園:位於市區西郊2公里的馬口,為農業部撥專款、省農業廳定點的全省高香型茶樹育苗基地——英德市茶樹良種繁育示範場。一個以高香型茶樹育苗基地為基礎、以茶文化為主題、以弘揚中國茶文化為宗旨的生態旅遊觀光茶園。
茶葉世界:國家AAA級旅遊景區。位於市區北郊10多公里英紅鎮、北江畔,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開發的一個集觀光、休閒、科普於一體的茶葉生態旅遊新景點,茶園成片,綠樹成蔭。擁有華南地區最大的茶樹良種基因庫。
菜花峪:位於市區北部的沙口鎮東部石坑村、新建村一帶,英坑公路旁,英德國家森林公園——滑水山自然保護區內。廣東以油菜花為主題,結合鄉村風情的農業生態旅遊景區。
金山祖廟:廣東四大祖廟之一。
彭家祠:大小廳房數十間依山勢建築在一座造型如田螺的山上,一棟棟房屋從山腳一層一層盤旋至山頂,共計9層,恰如其分地與螺山融為一體,看不出一點雕琢的痕跡,這在我國建築上十分罕見。1995年12月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因其建築形式與西藏布達拉宮相近,又有“小布達拉宮”之稱。
蓬萊寺塔:全塔用青磚和紅磚構築,結構嚴謹,造型美觀,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
南山摩崖石刻:廣東三大石刻之一。位於市區南郊南山。南山地勢險要,風光秀美,由18座山峯組成,最高峯鳴弦峯海拔189米。
碧落洞摩崖石刻:位於距寶晶宮溶洞1.2公里的碧落洞。碧落洞藴含着深厚的道教文化,洞中鐘乳石千姿百態,洞外山清水秀。
觀音巖摩崖石刻:以其雄姿險勢、山奇水秀吸引名人墨客遊賞賦詩、刻石留念。
廣州會館:抗戰軍民合作站舊址,曾經是廣州商民在異鄉粵北會友議事、調解生意糾紛的場所。
莫公館:國民黨將軍莫雄公寓。
奇石長廊:英石主產區望埠鎮英山腳下省道347線和英坑公路兩旁,形成一條“丫”字形、長30多公里,以英石為龍頭,兼營黃蠟石、水石、麻石等,集旅遊、購石、賞玩於一體的奇石長廊。
東南亞民俗風情園:位於市區東部的東華鎮英德華僑茶場,歸難僑居住地。
錦潭水庫:庫區山巒迭嶂,千姿百態,奇峯倒影,綠水盈盈。
空子水庫:庫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植被豐富,山清水秀。水庫大壩下游是陡峭的峽谷。
長湖風景區:為英德國家森林公園核心地帶。前後兩段構成兩種不同的景觀:大壩以上10多公里,湖面一平如鏡,青山綠水;往上10多公里,兩岸峭壁懸崖,高聳雲天,谷深澗幽,山泉湍流不息。
黃洞水庫:水庫水質清澈,周圍森林原始茂盛,兩邊石壁陡峭儼如刀削般垂直,兩岸有奇石、石柱、奇峯。 [10] 

英德所獲榮譽

2020年2月,入選2020中國食品安全百佳縣市。 [11] 
2020年3月,入選第一批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縣”創建推評名單; [12]  2020中國慈善公益百佳縣市; [13]  2020中國青年樂業百佳縣市。 [14] 
2020年4月,入選2020中國夜經濟繁榮百佳縣市。 [15] 
2020年5月,入選2020全國傳播熱度百強市(縣級); [16]  入選2020中國百佳富氧縣市。 [17] 
2020年6月,入選2020中國最宜置業百佳縣市。 [18]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19] 
2020年6月,入選“2020中國縣域人口流入百強榜”,排名第99位。 [20] 
2020年8月,入選“2020全國縣域旅遊發展潛力百佳縣”。 [21] 
2020年12月,入選廣東省雙擁模範城(縣)名單。 [22] 
2020年12月,中國社科院發佈《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報告400強名單》,英德排第301名 [3] 
2021年6月21日,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單位。 [30] 
2021年7月,上榜2021年全國縣域旅遊發展潛力百佳縣,排名第23位。 [28] 
2022年4月14日,入選“賽迪顧問鄉村振興百強縣(2021)”名單,位列全國第97名。 [38] 
2022年5月,入選《2021年中國投資潛力百強縣》榜單,位列全國第90名。 [3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