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英千里

鎖定
英千里(1900—1969),名驥良,生於1900年11月11日,北京人,滿族。1913年,即被父親英斂之託雷鳴遠神父帶往歐洲去留學。1924年,英千里自英國倫敦大學畢業後回到中國,協助父親籌辦輔仁大學。從此,他投身教育事業。1927年起,任輔仁大學教授兼秘書長。抗日戰爭勝利後,任北平教育局長及社會教育司司長。1949年赴台灣省,後任教於台灣大學、輔仁大學等校。1969年病逝。著有《邏輯學》《認識論》《文藝復興時代英文學》等書。 [2] 
中文名
英千里
別    名
英驥良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滿族
出生日期
1900年11月11日
逝世日期
1969年10月8日
畢業院校
倫敦大學
主要成就
編寫台灣所有年級英文教科書
創辦台灣輔仁大學
出生地
北京
代表作品
《邏輯學》
職    稱
教授
職    務
校長

英千里人物簡介

英千里是英斂之之子,名驥良,1900年生於北京,1913年隨雷鳴遠神父前往歐洲留學。1924年,英千里自英國倫敦大學畢業後回到祖國,協助其父籌辦輔仁大學。自1927年起,英千里任輔仁大學教授兼秘書長,曾任北平天主教文化協進會理事、中國公教進行會評議,還曾在北京大學、師範大學等校講學,著有《邏輯學》《認識論》《文藝復興時代英文學》等書。 抗戰期間北平淪陷,有感於日軍的種種暴行以及有些知識分子在威逼利誘下開始墮落為漢奸,英千里與沈兼等人秘密組織炎武學社(簡稱“炎社”),熱情宣傳抗日救國主張,積極掩護優秀青年潛赴後方。該組織所以取名為“炎武學社”,有學習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不與異族合作之意。 [3] 
“炎武學社”由沈兼士任主席,英千里任書記長,主要宣傳抗戰救國和護送優秀學生前往抗日後方。不久,“炎武學社”改名為“華北文教協會”,內部組織結構基本沒有變化。由於積極抗日,英千里曾兩次被日偽當局逮捕,受盡酷刑,但仍堅貞不屈,歷時達三年之久。抗日戰爭勝利後,英千里任北平教育局局長及社會教育司司長,不久後辭職,回輔仁大學繼續任教,仍擔任秘書長,兼任北平天主教文化協進會理事。1949年英千里赴台灣,隨後任教於台灣大學、輔仁大學等校,後病逝於台灣。 [3] 

英千里人物軼事

英千里
英千里(2張)
英千里回國後先是在輔仁做教授,後又接受北京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的邀請,為兩校學生教授英國文學。那年頭,教授收入豐厚,同時打三份工的英千里最多時一個月能拿到1000塊大洋。英若識到現在還記得有一次父親領了薪水,“把大洋往桌子上一堆,讓我們小孩兒趴在桌子上抓着玩兒。”英千里在京郊買了別墅,每年夏天,一家人就坐着馬車從城裏到温泉別墅度假。後來,他又買了一輛福特牌轎車。英壯遙想當年,甚是感慨,“我爺爺當年那可是真正的大款啊”。同父親英斂之一樣,英千里也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他的孩子們全都受了洗禮,都有教名,英若誠從小就擔當教堂祭壇獨唱,禱告和讚美詩也是他們家庭生活的一部分。蔡葆真從未離開過中國,她父親為了讓她配得上那位留洋的準女婿,從小就把她送進教會學校,她同樣是一名天主教徒,精通英文和法文。這樣的夫妻在同時期的中國並不多見,在英若識的記憶中,“我們家的民主空氣一直很濃”。蔡葆真奉行“樹大自直”的教育理念,給予子女最大的自由空間。父親即便給他們立規矩,也“總是很紳士”。印象中父親只打過一次孩子。“我大哥若勤10歲的時候,説話冒犯了母親,父親讓他靠在桌子上,用一根手杖打他的屁股。這個過程他弄得像一個儀式一樣,我估計那可能是英國式的打屁股。”英若識對父親印象最深的是晚上的“牀邊故事會”,“我父親有3間書房,裏面堆滿了各種書籍,我們從小就在裏面胡亂看書。晚上他情緒一高,就把我們叫去,他躺在牀上,我們站在牀邊上。他給我們講希臘神話,《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基本上都講完了。每天都講一段,講得特別生動,我們特別感興趣,愛聽,太好玩了。” [1] 
抗日戰爭爆發後,英家失去了這份喜樂平靜。英千里和輔仁大學的一些愛國人士秘密成立了地下抗日組織“炎武學社”,由輔仁大學文學院院長沈兼士任主席,英千里任書記長,直接接受國民政府的指示,在學生中宣傳抗日思想,鼓勵學生投身抗戰。1942年日偽特務機關把他抓進監獄關了3個月,用盡刑罰,一無所獲,只好將他放了。1944年2月,他再次被捕,國民政府起初以為他已英勇就義,還在重慶為他舉行了追悼會。英寧為此特別欽佩他,“一個家族出名人不難,出英雄不易呀,老虎凳、辣椒水,那可是動真格的,老爺子一介寒儒,能視死如歸,不屈不撓,了不起。別人我不知道,反正我是做不到我爺爺那樣。”一年後,日本投降前夕,英千里在社會各界的營救下出獄。英若誠當時從天津聖路易中學畢業,已經獲得免試進入劍橋大學的資格。英千里與兒子長談了一次,“當初你爺爺把我送出去,是希望我從小就學習西方文化,從根本上了解西方世界的科技和文明,將來好為自己的國家做事,可他萬萬沒有想到,這造成我一生無法彌補的欠缺。我12歲出國,24歲回來,完全不瞭解中國社會,很多應該做又很想做的事情都做不了。”他勸兒子以自己為鑑,放棄劍橋,改在國內上大學,“千萬不要從一個外國學校出來,再進到另一個外國學校裏去。”英千里知西不知中,英若識講了一件趣事,“他12歲出國,像個外國人,中文不如英文好。他當教育局局長的時候,很多人找他題字,其實都是我母親代他寫的。” [1] 
抗戰勝利後,英千里作為抗日英雄受到國民政府的重用,做過北京市教育局局長和南京政府教育部的司長,但他的個性與官場格格不入,這個官當得很痛苦。英若識回憶説,“他很清高,官場那些亂七八糟的事情他都不懂,屬於一點不會來事的那種人。”英若識記得有人給他父親送過一塊銀盾,銀盾上刻了“步步高昇”4個字,“我父親當時就把這個人罵回去了,這是我親眼看見的。他一直保持着知識分子的人格,對官場很不適應。”英千里後來告誡他的子女,“長大之後,一不可為官,二不可從藝。” [1] 

英千里人物譜系

英斂之英千里的父親。
蔡葆真:英千里的妻子。
英若誠英千里的長子。
英達:英千里孫子。
家譜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
英純良(行五)(國民黨北平行政長官)
妻子:居志存,號承宣
英木蘭(女)聖名德蘭修女
丈夫:王繼昆1989年卒
-
-
子:英樹人
英斂之(赫舍裏·英華,字斂之)(行二)
創辦《大公報》及輔仁大學
妻子:愛新覺羅·淑仲
英千里,名驥良輔仁大學校長,馬英九老師
妻子:蔡葆真
英七香(女)早逝
英若敬子早逝
英若勤
英健
英明 (女)
英若誠:翻譯家
吳世良(妻):周恩來翻譯
英達
前妻:宋丹丹
妻子:梁歡
英如鑌(滿名巴圖)
英如鏑
英小樂(女)
-
英若聰
英壯
英凡 (女)
英若採(女)
-
英若識
英寧
英悦 (女)
英若智
-
英若嫺(女)
英茵
-
英木狄
-
參考資料
  • 1.    英千里告誡子女不可為官和從藝  .新浪網.2010-01-22[引用日期2012-11-01]
  • 2.    吳雅山作;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編;陳冬總主編,名人 遺範長存,北京出版社,2021.10,第248-249頁
  • 3.    左芙蓉著,民國北京宗教社團 文獻、歷史與影響,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03,第16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