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苦(讀作kǔ)是漢字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説文》中的小篆文字中。 [2]  本義是苦菜。後引申指苦味;也引申為痛苦,苦痛的意思。 [2] 
(基本信息欄參考資料:漢典網 [3]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總筆畫數
8
注    音
ㄎㄨˇ
結    構
上下結構
五    筆
adf(86版)
倉    頡
TJR
鄭    碼
eej
筆順編號
12212251
平水韻部
上聲七麌 [4] 
字    級
一級字(編號0999) [1] 
統一碼
基本區 U+82E6
異體字
造字法
形聲字

字源演變

字源演變流程圖 字源演變流程圖 [2]
“苦”字是形聲字。此字始見於《説文》中的小篆文字中。篆文的上部是一種植物的形象。下部是一個古字。到了漢代時期,與小篆文字相比,下部沒有變化,但其上部的“艸”逐漸變為“艹”。而漢代後期的“苦”字,其上部是將“艹”從中間斷開變為兩個“十”字。但隨着漢字的發展,又重現變回了“艹”。後面就沒有變化,直至發展到了現代漢語。
“苦”字由“艹”和“古”字組成。“”表義,是指一種草本植物。“”是“苦”的聲符。“苦”的本義是指苦菜。即茶。如《詩經》中説“採苦,採苦,首陽之下”。由於茶的味道是苦的,故也引申為苦味。苦味令人難受,由此也引申為難受、痛苦。”苦”還有竭力的意思。 [2]  [5] 

詳細釋義

字詞理解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苦菜。即茶。
bitter edible plant
“苦,大苦苓也。”——《説文》
“採苦採苦,首陽之下。”——《詩·唐風·采苓》
“濡豚包苦實蓼。”——《禮記·內則》
“天子於是食苦。”——《穆天子傳》
苦苣苦荼;苦賈
病;病痛。
illness;disease
“皆甚苦之。”——《呂氏春秋·貴卒》
“苦垮之家。”——《淮南子·精神》
形容詞
苦味。“甘”、“甜”相對。古稱“五味”之一。
bitter
“誰為荼苦。”——《詩·邶風·穀風》
“而凡味之似苦,亦命為苦。”——《廣雅》
“以苦養氣。”——《周禮·瘍醫》。
“苦勝辛。”——《素問·五運行大論》
“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明·劉基《苦齋記》
苦瓠子;苦豔豔;苦行苦荼
痛苦;困苦。
pain;suffering
“其毒大苦。”——《詩·小雅·小明》
“婦啼一何苦。”——唐·杜甫《石壕吏》
“俾困苦不可忍。”——清·方苞《獄中雜記》
“其平居常苦於多疾。”——宋·蘇軾《教戰守》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元·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 [13] 
苦厄;苦主;苦腦子;苦滴滴;苦淹淹;苦孜孜
刻苦。
hard
“蓋以苦學力文所致。”——白居易《與元九書》。
苦讀
勞苦;辛苦。
assiduous;hardworking
“母氏勞苦。”——《詩·邶風·凱風》
“辨其功苦。”——《管子·小筐》
“辨其苦良。”——《周禮·典婦功》
“從師苦而欲學之功也。”——《呂氏春秋·誣徒》
“雖臣虜之勞不苦於此矣。”——《韓非子·五蠹》
貧窮。
poor
“苦,窮也。”——《廣雅》
苦哈哈;苦混混;苦胎苦盡甘來;苦日子

憂傷;愁苦。

“人有大臭者,其親戚兄弟妻妾知識,無能與居者,自苦而居海上。”——《呂氏春秋‧遇合》

動詞
困擾;困辱。
perplex;puzzle
“長史自不欲苦物。”——《世説新語·賞譽》
苦計;苦恨;苦煎
使困苦,困於。
cause sb. suffering
“不苦一民。”——《戰國策·秦策》
“納至忠甚苦。”——《漢書·谷永傳》
“天下苦秦久矣。”——《史記·陳涉世家》
“若輩得無苦貧乎。”——明·崔銧《記王忠肅公翱三事》
恨,怨嫌
hate
“人苦不知足。”——《後漢書·岑彭傳》

厭惡。

“天下苦秦久矣。”——《史記‧陳涉世家》


緊迫。

“羣盜苦逼,求哀稱佛。”——唐玄奘《大唐西域記‧毘盧擇迦王傳説》


辛勤,刻苦。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孟子‧告子下》

副詞
竭力;盡力。
painstakingly;energetically;hard
“楊朗苦諫不從。”——《世説新語·識鑑》
“何必勞神苦思。”——宋·蘇軾《教戰守》
甚,很。表示程度。
very
“帝遂召武子苦責之。”——《世説新語·方正》
苦愛;苦會
幸好,幸虧。
fortunately;luckily
“這孟州城是個小去處,那土城苦不甚高。”——《水滸傳》
[3]  [6] 

常用詞組

苦艾、苦熬、苦不唧,苦不唧兒、苦差、苦差事、苦楚、苦處、苦大仇深、苦膽、苦杕、苦迭打、苦幹、苦根、苦工、苦功、苦瓜、苦果、苦海、苦寒、苦活,苦活兒、苦盡甘來、苦境、苦口、苦口婆心、苦苦、苦苦哀求、苦況、苦勞、苦力、苦楝、苦悶、苦命、苦難、苦惱、苦情、苦趣、苦肉計、苦澀、苦蔘、苦事、苦水、苦思、苦思冥想、苦痛、苦頭、苦味、苦笑、苦心、苦心孤詣、苦心經營、苦行、苦行贖罪、苦刑、苦役、苦因、苦齋、苦戰、苦中作樂、苦衷、苦竹、苦主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一】【艸部 康杜切(kǔ)
大苦,苓也。從艸古聲。 [7] 

説文解字注

大苦。逗,苓也。見邶風、唐風毛傳。釋艸苓作蘦。孫炎注云:今甘艸也。按説文苷字解雲甘艸矣。倘甘艸又名大苦,又名苓。則何以不類列而割分異處乎。且此雲:大苦,苓也。中隔百數十字又出蘦篆雲大苦也。此苓必改為蘦而後畫一。卽畫一之。又何以不類列也。考周時音韻。凡令聲皆在十二部。今之眞臻先也。凡霝聲皆在十一部。今之庚耕淸靑也。𥳑兮、苓與榛人韻。采苓,苓與顚韻。倘改作蘦則為合音而非本韻。然則釋艸作蘦、不若毛詩為善。許君𣃔非於苦下襲毛詩。於蘦下襲爾雅。劃分兩處。前後不相顧也。後文蘦篆必淺人據爾雅妄增。而此大苦苓也固不誤。然則大苦卽卷耳與。曰:非也。毛傳、爾雅皆雲卷耳、苓耳。説文苓篆下必當雲苓耳,逗卷耳也。今本必淺人刪其苓耳字。卷耳自名苓耳。非名苓。凡合二字為名者、不可刪其一字以同於他物。如單雲蘭非芄蘭、單雲葵非鳧葵是也。此大苦𣃔非苓耳。而苦篆苓篆不類廁、又其證也。然則大苦何物。曰沈括筆談雲。爾雅蘦大苦注云。蔓延生。葉似荷靑。莖赤。此乃黃藥也。其味極苦。謂之大苦。郭雲甘草。非也。甘草枝葉全不同。苦為五味之一。引伸為勞苦。
從艸古聲。康杜切。五部。 [8] 

康熙字典

申集上】【艸字部
《唐韻》康土切。《集韻》《韻會》孔五切。𠀤音䇢。《説文》:大苦,苓也。《詩·唐風》:採苦採苦,首陽之下。傳:苦,苦菜也。陸璣雲:生田及山澤中,得霜甜脃而美。謝靈運《山居賦》:二箭殊葉,四苦齊味。自注:四苦:靑苦、白苦、紫苦、黃苦。
又味也。《書·洪範》:炎上作苦。《詩·邶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薺。
又《集韻》:勤也。《孟子》:必先苦其心志。
又患也。《前漢·賈誼傳》:非徒病腫,又苦𨂂盭。
又《類篇》:急也。
又《博雅》:悵也。
又《揚子·方言》:快也。楚曰苦,秦曰了。郭璞曰:苦而為快,猶以臭為香,治為亂,反覆用之也。
又去聲。《正韻》:苦故切,音庫。困也。《西溪叢語》:今人不善乗船謂之苦船,北人謂之苦車。
又姓。大夫苦成,見《國語》。
又《通志·氏族略》:漢有會稽太守苦灼。
又果五切,音古。惡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辨其苦良。注:謂分別縑白之麤細。《齊語》:辨其功苦。注:功,牢也。苦,脃也。《史記·五帝紀》:河濵器皆不苦窳。注:苦,麤也。
又音怙。地名。《史記·老莊列傳》:老子者,楚苦縣厲鄕曲仁里人也。
◎按苦良,苦窳,功苦之苦,或作楛,或作沽,亦通盬,義同。《直音》:作苦。苦字從艸作。 [9]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 字形對比(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

書寫演示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o
王力系統
a
董同龢系統
ɑɡ
周法高系統
李方桂系統
kh
agx
兩漢
西漢


東漢




o


o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魚虞模

o
北魏後期北齊
魚虞模

o
齊梁陳北周隋
虞模

u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uo
擬音/王力系統

u
擬音/董同龢系統

uo
擬音/周法高系統

uo
擬音/李方桂系統

kh
uo
擬音/陳新雄系統

u [10-11] 

韻書集成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合口呼
次清
康杜切/苦故切
kʰuo
去聲

合口呼
次清
苦故切/康杜切
kʰuo
集韻

上聲

合口呼
次清
孔五切
kʰo

上聲

合口呼
全清
果五切
ko

去聲

合口呼
次清
苦故切
kʰo
韻略


上聲





孔五切

增韻


上聲





孔五切



上聲





公土切



去聲





苦故切

中原音韻

上聲
魚模



次清

kʼu
中州音韻


上聲
魚模





匡五切

洪武正韻

上聲


次清
孔五切
k‘u

上聲


全清
公土切
ku

去聲


次清
苦故切
k‘u
分韻撮要

陰上






[10-11] 

方言集匯

◎ 贛語:kuu3 苦寒出身
◎ 客家話:[台灣四縣腔] ku3 fu3 [東莞腔] ku3 [沙頭角腔] ku3 fu3 [寶安腔] ku3 fu3 [海陸腔] ku3 fu3 [梅縣腔] fu3 ku3 [陸豐腔] ku3 [客英字典] ku3 fu3 [客語拼音字彙] fu3 ku3
◎ 粵語:fu2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