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苦馬豆屬

鎖定
苦馬豆屬(學名:Sphaerophysa DC)是豆科苦馬豆屬植物,小灌木或多年生草本,無毛或被灰白色毛。奇數羽狀複葉;托葉小;小葉3至多數,全緣,無小托葉。總狀花序腋生;花萼具5齒,萼齒近等大或上邊2齒靠攏;花冠紅色,旗瓣圓形,邊緣反折,露出裏面,翼瓣鐮狀長圓形,龍骨瓣先端內彎而鈍;雄蕊二體,花葯同形;子房具長柄;胚珠多數;花柱內彎,近軸面具縱列髯毛,柱頭頂生,頭狀或偏斜。2種,主要分佈於西亞、中亞、東亞及西伯利亞。我國產1種。
中文名
苦馬豆屬
拉丁學名
Sphaerophysa DC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薔薇目
豆科
苦馬豆屬
亞    綱
原始花被亞綱
亞    目
薔薇亞目
亞    科
蝶形花亞科
山羊豆族
亞    族
魚鰾槐亞族
分佈區域
西亞、中亞、東亞及西伯利亞
命名者及年代
DC,1825
模式種
苦馬豆

苦馬豆屬形態特徵

小灌木或多年生草本,無毛或被灰白色毛。奇數羽狀複葉;托葉小;小葉3至多數,全緣,無小托葉。
總狀花序腋生;花萼具5齒,萼齒近等大或上邊2齒靠攏;花冠紅色,旗瓣圓形,邊緣反折,露出裏面,翼瓣鐮狀長圓形,龍骨瓣先端內彎而鈍;雄蕊二體,花葯同形;子房具長柄;胚珠多數;花柱內彎,近軸面具縱列髯毛,柱頭頂生,頭狀或偏斜。
莢果膝脹,近無毛,幾不開裂,基部具長果預,腹縫線稍內凹,果瓣膜質或革質;種子多數,腎形,珠柄絲狀。
染色體基數:x=8。 [1] 

苦馬豆屬分佈情況

2種,主要分佈於西亞、中亞、東亞及西伯利亞。我國產1種。 [1] 

苦馬豆屬下級分類

苦馬豆 Sphaerophysa salsula (Pall.) DC. [1] 

苦馬豆屬代表植物

苦馬豆Sphaerophysa salsula(Pall.) DC
半灌木或多年生草本,莖直立或下部匍匐,高0.3-0.6米,稀達1.3米;枝開展,具縱稜脊,被疏至密的灰白色丁字毛1); 托葉線狀披針形,三角形至鑽形,自莖下部至上部漸變小。葉軸長5-8.5釐米,上面具溝槽;小葉11-21片,倒卵形至倒卵狀長圓形,長5-15 (25) 毫米,寬3-6 (10) 毫米,先端微凹至圓,具短尖頭,基部圓至寬楔形,上面疏被毛至無毛,側脈不明顯,下面被細小、白色丁字毛;小葉柄短,被白色細柔毛。總狀花序常較葉長,長6.5-13 (17) 釐米,生6-16花;苞片卵狀披針形;花梗長4-5毫米,密被白色柔毛,小苞片線形至鑽形;花萼鍾狀,萼齒三角形,上邊2齒較寬短,其餘較窄長,外面被白色柔毛;花冠初呈鮮紅色,後變紫紅色,旗瓣瓣片近圓形,向外反折,長12-13毫米,寬12-16毫米,先端微凹,基部具短柄,翼瓣較龍骨瓣短,連柄長12毫米,先端圓,基部具長3毫米微彎的瓣柄及長2毫米先端圓的耳狀裂片,龍骨瓣長13毫米,寬4-5毫米,瓣柄長約4.5毫米,裂片近成直角,先端鈍;子房近線形,密被白色柔毛,花柱彎曲,僅內側疏被縱列髯毛,柱頭近球形。莢果橢圓形至卵圓形,膨脹,長1.7-3.5釐米,直徑1.7-1.8釐米,先端圓,果頸長約10毫米,果瓣膜質,外面疏被白色柔毛,縫線上較密;種子腎形至近半圓形,長約2.5毫米,褐色,珠柄長1-3毫米,種臍圓形凹陷。花期5-8月,果期6-9月。
產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青海、新疆。生於海拔960-3 180米的山坡、草原、荒地、沙灘、戈壁綠洲、溝渠旁及鹽池周圍,較耐乾旱,習見於鹽化草甸、強度鈣質性灰鈣土上。蒙古、原蘇聯也有。
植株作綠肥及為駱駝、山羊與綿羊的飼料。地上部分含球豆鹼;入藥可用於產後出血、子宮鬆弛及降低血壓等;亦可代替麥角。青海西寧西郊民間煎水服,用以催產。 [2] 

苦馬豆屬化學成分

從苦馬豆屬植物中分離出來的化合物較少, 主要包括黃酮類、生物鹼類、香豆類及甾醇類等類型的化合物。其中已分離出來的黃酮類化合物異鼠李素3-O-芸香糖苷(isorhamnetin-3-O-ruti-noside)、4′, 7-二羥基-2, 3-二甲氧基異黃烷(spherosin, 苦馬豆素)、苦馬豆寧(spherosinine)、異鼠李素(isorhamnetin);香豆素類有6-甲氧基-7-羥基香豆素(6-methoxy-7-hydroxycoumarin);生物鹼類有苦馬豆鹼(spherophysine)、八氫吲嗪三醇(swainsonine);甾醇類有β-谷甾醇(β-sitos-terol)。 [3] 
參考資料
  • 1.    苦馬豆屬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2.    苦馬豆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3.    馬忠俊, 李銑. (2000). 苦馬豆屬植物的化學及藥理學研究進展. 瀋陽藥科大學學報, 17(6), 452-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