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苦蕒菜

(菊科苦蕒菜屬植物)

鎖定
苦蕒菜(Ixeris polycephala Cass. ex DC.)是菊科,苦蕒菜屬一年生草本植物。根垂直直伸,生多數鬚根。莖直立,高可達80釐米,基生葉花期生存,葉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基部箭頭狀半抱莖或長橢圓形,基部收窄,全部葉兩面無毛,邊緣全緣,頭狀花序多數,在莖枝頂端排成傘房狀花序,花序梗細。苞片卵形,內層卵狀披針形,舌狀小花黃色,極少白色,瘦果壓扁,褐色,長橢圓形,冠毛白色,白色,纖細,微糙,3-6月開花結果。
分佈於中國陝西、江蘇、浙江、福建、安徽、台灣、江西、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雲南。中南半島、尼泊爾、印度、克什米爾地區、孟加拉、日本廣有分佈。生長在海拔300-2 200米的山坡林緣、灌叢、草地、田野路旁。
苦蕒菜全草入藥,具清熱解毒、去腐化膿、止血生機功效;可治療瘡、無名腫毒、子宮出血等症。
中文名
苦蕒菜 [1]  [11] 
拉丁學名
Ixeris polycephala Cass. ex DC. [11] 
別    名
多頭萵苣、多頭苦蕒菜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菊目
菊科
苦蕒菜屬
苦蕒菜
命名者及年代
Cass.,1822

苦蕒菜形態特徵

苦蕒菜
苦蕒菜(13張)
一年生草本。根垂直直伸,生多數鬚根。莖直立,高10-80釐米,基部直徑2-4毫米,上部傘房花序狀分枝,或自基部多分枝或少分枝,分枝彎曲斜升,全部莖枝無毛。基生葉花期生存,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包括葉柄長7-12釐米,寬5-8毫米,頂端急尖,基部漸狹成長或短柄;中下部莖葉披針形或線形,長5-15釐米,寬1.5-2釐米,頂端急尖,基部箭頭狀半抱莖,向上或最上部的葉漸小,與中下部莖葉同形,基部箭頭狀半抱莖或長橢圓形,基部收窄,但不成箭頭狀半抱莖;全部葉兩面無毛,邊緣全緣,極少下部邊緣有稀疏的小尖頭。 [2]  [12] 
頭狀花序多數,在莖枝頂端排成傘房狀花序,花序梗細。總苞圓柱狀,長5-7毫米,果期擴大成卵球形;總片3層,外層及最外層極小,卵形,長0.5毫米,寬0.2毫米,頂端急尖,內層卵狀披針形,長7毫米,寬2-3毫米,頂端急尖或鈍,外面近頂端有雞冠狀突起或無雞冠狀突起。舌狀小花黃色,極少白色,10-25枚。瘦果壓扁,褐色,長橢圓形,長2.5毫米,寬0.8毫米,無毛,有10條高起的尖翅肋,頂端急尖成長1. 5毫米喙,喙細,細絲狀。冠毛白色,白色,纖細,微糙,不等長,長達4毫米。花果期3-6月。 [2] 

苦蕒菜近種區別


苦蕒菜
枝葉
莖直立,高可達80釐米,基生葉花期生存,葉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基部箭頭狀半抱莖或長橢圓形,基部收窄,全部葉兩面無毛,邊緣全緣
葉柄長1-4釐米,葉片圓形或橢圓形,總苞片2-3層,外層極短,披針形
花果
頭狀花序多數,在莖枝頂端排成傘房狀花序,花序梗細。苞片卵形,內層卵狀披針形,舌狀小花黃色,極少白色,瘦果壓扁,褐色,長橢圓形,冠毛白色
頭狀花序少數,枝生或莖生2-3枚頭狀花序,成傘房狀排列。總苞鍾狀,長8毫米。瘦果褐色,長橢圓形,長2.5毫米,寬0.8毫米,無毛
圖片
苦蕒菜 苦蕒菜
圓葉苦蕒菜 圓葉苦蕒菜

苦蕒菜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300-2200米的山坡林緣、灌叢、草地、田野路旁。 [2]  苦莢菜喜温暖濕潤氣候,既耐寒又抗熱。耐熱性強,在夏季35-40℃的高温條件下,只要保持水肥供應,生長仍十分旺盛,產量極高。耐寒性較強,成株可抵抗-7-5℃的冬季低温。苦蕒菜對土壤要求不嚴,各種土壤均可種植,但在排水良好的肥沃土壤上生長良好。對水分要求較多,但不耐積水。耐輕度鹽鹼,在pH值小於8.0的鹼性土壤上生長良好。苦莫菜耐蔭,可在果林行間種植。 [3] 

苦蕒菜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陝西(華陰、眉縣、城固、勉縣)、江蘇、浙江(遂昌、麗水、昌化)、福建(永安)、安徽(各地)、台灣(台東、台北)、江西(南昌)、湖南、廣東(連平、西涌(張壽洲等0792)、南澳(張壽洲等4428)、大鵬、梧桐山(深圳考察隊1520))、廣西(百色)、貴州(江口、望謨)、四川(南川)、雲南(昆明、大理、麗江)。阿富汗、不丹、柬埔寨、印度、日本、老撾、緬甸、尼泊爾、越南、孟加拉國、朝鮮、韓國、巴基斯坦、馬爾代夫等國也有分佈。 [2]  [13] 

苦蕒菜繁殖方法

苦蕒菜人工繁殖

播種期:中國南方春季、秋季均可播種。春播以2月下旬至3月下旬為佳,秋播在9月至10月。
播種方式:可採用直播和育苗移栽。直播方法可採用條播、穴播或撒播。條播行距為25-30釐米。育苗移栽,行株距為(25-30)釐米×(10-15)釐米。
播種深度:播種深度以1-2釐米為宜。沙質土壤宜深,粘土宜淺;土壤墒情差的宜深,墒情好的宜淺;春季宜深,秋季宜淺,以達到既要保證種子接觸到潮濕土壤,又要保證種子能破土出苗。
種子用量:撒播時,每畝種子用量為1-1.5千克;條播時;每畝種子用量為0.5-1千克。育苗移栽,每畝大田只需種子0.2-0.5千克,苗牀與大田面積之比為1:5。 [3] 

苦蕒菜自然繁殖

苦蕒菜為異花傳粉,花粉壽命較短,自交不親和,自然條件下很容易產生種間雜種。苦蕒菜種子為瘦果,有冠毛,大部分果實的冠毛露出時最適宜採種。苦蕒菜為小粒種子,壽命較短。 [5]  [7] 

苦蕒菜栽培技術

整地:苦莫菜種子小而輕,頂土能力弱,播種前必須將地塊整平整細,在翻地的基礎上,採用圓盤耙、釘齒耙耙碎土塊,平整地面,以利於播種和出苗。 [3] 
底肥:苦莫菜速生,再生力強,刈割次數多,鮮草產量高,因而需肥量大。要結合整地施足基肥,每畝可施腐熟的農家肥2000-3000千克,尿素15-20千克,過磷酸鈣15-20千克。移栽苗成活後或定苗後可溝施或穴施1次提苗肥,以後每次刈割時追施1次,追肥應以速效氮肥為主,配施適量腐熟有機肥和磷鉀肥。 [3]  [6] 
除草:苦葜菜宜密植,如過稀則不僅影響產量,而且會使莖稈老化,品質及適口性降低。大田直播栽培的,幼苗有2~3片真葉時應中耕除草1次,以後視情況每隔15~20天除草1次,直至封行;大田移栽的,定植苗成活6~8天后要進行中耕除草,以後每隔15~20天中耕除草1次,直至封行。 [3]  [6] 
施肥:水肥充足是充分發揮生產潛力的關鍵措施,施用氮肥效果尤其顯著,在刈割後追施10-15千克尿素或複合肥,可顯著提高產量。 [3] 
灌水:整地時應開好圍溝、腰溝和畦溝。降雨時不時巡田,發現積水或堵溝,及時清溝和排水。旱前,可用稻草等對畦面進行覆蓋,有一定的保水抗旱作用。夏、秋旱時,每隔6~10天溝灌或穴灌水1次,不要大水漫灌或串灌。 [5]  [6] 

苦蕒菜病蟲防治

苦蕒菜的病害有白粉病、鏽病等,蟲害有蚜蟲、小菜蛾等。其中需要重點防治蚜蟲,可在畦溝兩側和田埂上覆蓋銀灰色薄膜或插掛銀灰色薄膜條,有較好的驅避蚜蟲作用,也可插掛黃色誘蟲板,有很好的誘捕蚜蟲效果。發生病蟲害時如達不到經濟危害程度,不需用藥防治。確需用藥劑防治時,應選用低毒或無毒、高效、易降解的農藥,不可用高毒、高殘留的農藥,儘量用一種藥同時兼治多種病蟲害,以降低成本和減輕環境壓力。 [6] 

苦蕒菜主要價值

藥用:全草入藥,味苦、甘,性涼,具清熱解毒、利濕消痞、去腐化膿、止血生肌功效,可治療瘡、無名腫毒、肺熱喉痛、目赤腫痛、腹痛、子宮出血、闌尾炎等症。 [2] 
飼用:苦蕒菜葉量大、再生力強,產草量高;含有豐富的粗蛋白質、粗脂肪,能量價值高;莖葉纖維少、脆嫩多汁,適口性好,豬、牛、羊、兔、雞、鴨、鵝及草食性魚類均喜食,是一種良好的青綠飼料。苦蕒菜飼用主要有以下幾種利用方式:一是刈割利用。因開花後蓮座基生葉片逐漸老化,適口性和草質變劣,所以當苦蕒菜長出大量花蕾時進行最後1次刈割。整喂或切碎喂均可,也可與其他精料拌勻後飼餵,隨割隨喂。二是剝葉利用。三是青貯利用。青貯後呈黃色,具芳香氣味,有微酸味,可飼餵豬、兔、鵝、雞、魚等動物。除上述3種方式外,苦蕒菜還可製成草粉,或提取葉蛋白作蛋白飼料。 [4]  [6] 
食用:苦蕒菜全株含白色乳汁,味苦,葉片柔嫩多汁,營養豐富,不僅可用作飼草,也是理想的蔬菜品種,炒食、涼拌、做湯風味鮮美。 [5] 

苦蕒菜擴展閲讀

1821年Cassini建立了苦蕒菜屬(Ixeris Cass.),並將苦蕒菜(I. polycephala Cass.)設定為模式種,這得到了Condolle(1838)、Gray(1859)、Kitamura(1935)等學者的承認,而Bentham等(1873)將苦蕒菜屬(Ixeris Cass.)作為萵苣屬(Lactuca)的一個組Lactuca sect. Ixeris
1838年de Condolle建立了沙苦蕒屬(Chorisis DC.),Tzvelev(1964)承認該屬的成立,而Gray(1859)和Kitamura(1935)把其作為苦蕒菜屬的一個組Ixeris sect. Chorisis來處理,Bentham等(1873)則將其作為萵苣屬的一個組Lactuca sect. Chrosoma
1920年Nakai建立了黃瓜菜屬(Paraixeris Nakai),Tzvelev(1964)承認該屬的成立,而Stebbins(1937)把其作為苦蕒菜屬的一個亞屬Ixeris subg. Paraixeris,Kitamura(1942)將其作為黃鵪菜屬(Youngia)中的一個組Youngia sect. Paraixeris來處理。
1964年Tzvelev建立小苦蕒屬(Ixeridium (A.Gray) Tzvel.),而Gray(1935)和Kitamura(1956)則把其作為苦蕒菜屬的一個組 Ixeris sect. Ixeridium
1997年出版的《中國植物誌》(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1997)採用了細分的概念,將廣義的苦蕒菜屬(Ixeris Cass.s.lat.)劃分為苦蕒菜屬(狹義)(Ixeris Cass.s.str.)、沙苦蕒屬(Chorisis DC.)、黃瓜菜屬(Paraixeris Nakai)、小苦蕒屬(Ixeridium (A.Gray) Tzvel)。 [8-10] 
參考資料
  • 1.    苦蕒菜  .中國自然標本館[引用日期2019-01-07]
  • 2.    苦蕒菜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3.    黃詩偉.優質牧草苦蕒菜的栽培與利用技術[J].草業與畜牧,2011年,第5期:26,41
  • 4.    金紅雲主編,主要雜草系統識別與防治圖譜,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04,第514頁
  • 5.    胡遠彬, 梁小玉, 季楊,等. 苦蕒菜種質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現狀[J]. 中國草食動物科學, 2018, 38(1):4.
  • 6.    周煜鈞, 敖禮林, 宋孝才,等. 飼用苦蕒菜豐產高效栽培技術[J]. 科學種養, 2018(4):2.
  • 7.    班騫. 苦蕒菜種質資源發掘利用及分子遺傳多樣性研究[D]. 四川農業大學, 2016.
  • 8.    佚名. 山東菊科萵苣亞族植物的系統學研究. 2007.
  • 9.    高召蘭,李法曾. 山東廣義苦蕒菜屬(菊科)葉表皮微形態的研究[J]. 廣西植物,2007,27(3):435-439.
  • 10.    蔡鑫. 浙江廣義苦蕒菜屬(菊科)的系統分類學研究. 杭州師範大學.
  • 11.    苦蕒菜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13]
  • 12.    苦蕒菜  .植物誌庫[引用日期2023-05-07]
  • 13.    李沛瓊、李勇藏 主編.《深圳植物誌第三卷》中國林業出版社,2012年12月:第548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