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苦蔘

(豆科槐屬植物)

鎖定
苦蔘(Sophora flavescens Aiton),豆科槐屬多年生亞灌木,高1-2米。莖直立多分枝;葉卵狀披針形,背面密生柔毛;總狀花序頂生,花冠黃白色,旗瓣卵狀匙形;果圓柱形,呈串珠狀;種子褐色扁球狀;花期6-7月,果期7-9月。 [4]  《本草綱目》中記載了苦蔘名稱的由來:“苦似味名,參以功名,槐似葉形名也。” [5] 
苦蔘,原產於中國 [6]  ,除青海、新疆外,國內各地均有分佈 [7]  ,在印度、日本、朝鮮、俄羅斯也有分佈。常見於山坡、沙地草坡灌木林中或田野附近 [6]  。苦蔘喜温暖燥熱氣候,耐寒耐高温,喜肥怕澇耐鹽鹼沙質土壤。主要繁殖方式為播種和分根繁殖 [8] 
據《神農本草經》記載:“苦蔘味苦寒,可治療心腹結氣、癥瘕、積聚、黃疸、溺有餘瀝、逐水、癰腫,可補中明目止淚 [9]  ”。現代藥理研究證明,苦蔘含苦蔘鹼,對多種皮膚真菌、結核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10]  。苦蔘具有良好的濕潤及展布作用,可做輔助劑用;莖皮纖維也可織麻袋 [11]  ;種子可作農藥。 [12] 
中文名
苦蔘 [3] 
拉丁學名
Sophora flavescens Aiton [3]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豆目
豆科
苦蔘屬
苦蔘
命名者及年代
Alt.,1789

苦蔘植物學史

《本草綱目》中記載了苦蔘名稱的由來:“苦似味名,參以功名,槐似葉形名也。” [5] 

苦蔘形態特徵

苦蔘
苦蔘(10張)
苦蔘,豆科槐屬多年生亞灌木,稀呈灌木狀,通常高1米左右,稀達2米。莖直立,多分枝,紋稜,幼時疏被柔毛,後無毛。羽狀複葉長達25釐米;托葉披針狀線形,漸尖,長約6-8毫米;小葉6-12對,互生或近對生,紙質,形狀多變,橢圓形、卵形、披針形至披針狀線形,長3-4(-6)釐米,寬(0.5-)1.2-2釐米,先端鈍或急尖,基部寬楔開或淺心形,上面無毛,下面疏被灰白色短柔毛或近無毛。中脈下面隆起。
總狀花序頂生,長15-25釐米;花多數,疏或稍密;花梗纖細,長約7毫米;苞片線形,長約2.5毫米;花萼鍾狀,明顯歪斜,具不明顯波狀齒,完全發育後近截平,長約5毫米,寬約6毫米,疏被短柔毛;花冠比花萼長1倍,白色或淡黃白色,旗瓣倒卵狀匙形,長14-15毫米,寬6-7毫米,先端圓形或微缺,基部漸狹成柄,柄寬3毫米,翼瓣單側生,強烈皺褶幾達瓣片的頂部,柄與瓣片近等長,長約13毫米,龍骨瓣與翼瓣相似,稍寬,寬約4毫米,雄蕊10,分離或近基部稍連合;子房近無柄,被淡黃白色柔毛,花柱稍彎曲,胚珠多數。莢果長5-10釐米,圓柱形,種子間稍縊縮,呈不明顯串珠狀,稍四稜形,疏被短柔毛或近無毛,成熟後開裂成4瓣,有種子1-5粒;種子長卵形,稍壓扁,深紅褐色或紫褐色。花期6-7月,果期7-9。 [1]  [4]  [13] 

苦蔘產地生境

原產於中國, [6]  分佈於中國南北各省區。除青海、新疆外,國內各地均有分佈。 [7]  印度、日本、朝鮮、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也有分佈。生於海拔1500米的以下山坡、沙地草坡灌木林中或田野附近。 [1]  [6] 

苦蔘生長習性

苦蔘喜温暖燥熱氣候,耐寒耐高温,喜肥怕澇耐鹽鹼沙質土壤。 [8] 

苦蔘繁殖方法

苦蔘 苦蔘 [14]
苦蔘主要繁殖方式為播種和分根繁殖。 [8] 
播種:用碾米機將苦蔘種子快速碾1-2遍,使其種皮變色。當種皮顏色由棕褐色變為灰白色,用手摸有細末即可。防止碾壓過度,影響出苗。播種時間:春播為3月20日至4月20日;夏播為6月20日至7月10日;秋播宜早,9月上旬以後為防止越冬時部分幼苗被凍死,不宜再進行播種;冬播當氣温下降到5℃以下土壤封凍前進行,當年不出苗。次年春季出苗。播種量為22.5-30.0千克/公頃。播種深度為3-5釐米。大田直播:行距40釐米、株距20-27釐米,每穴留苗1-2株,種植密度8.25-9.60萬株/公頃,採用機械播種。 [2] 

苦蔘栽培技術

旋耕定植:清明前7天左右,苦蔘未發芽,但小草已長出,可用旋耕機進行輕微旋耕,深度2-3釐米,可將大部分小草連根拔去,為後期省工不少。當苦蔘幼苗株高6-8釐米時,進行疏苗,每垵留苗1-2株。在苦蔘幼苗長出5-7片複葉時,50%的複葉出現5片複葉,中耕除草,深度10-15釐米。
結合中耕:26-30釐米株距定苗,每墳留1-2株,留30-50%的雙株。結合定苗,在缺苗斷壟處刨20釐米深的坑,將起出的苗補於缺苗斷壟處。移栽時在缺苗斷壟處刨20釐米深的坑,就地起苗移栽復土踩實回。
切斷根狀莖:一年生苦蔘一般不發生地下根狀莖,但二年生苦蔘會大量發生,從蘆頭上長出10餘個芽,有的甚至超過20個,呈水平狀向四周生長。一部分長出地面,影響田間通風透光;一部分不出地面,但與根爭奪養分。斷莖一般可使根條增產10-15%。具體方法:早春或初夏.用單腿耬或鋤頭順行開溝,溝深10釐米,將橫向生長的根狀莖切斷嘲。
摘花打頂:苦蔘第2年進入開花結實期,將消耗大量營養物質,平均生產1千克種子需要消耗3.3的幹物質;摘花打頂對苦蔘的生物鹼含量也會有一定的提高。因此。為減少養分消耗、促養分向根部積累、提高根條品質,在第2、3年的苦蔘田間管理中進行摘花打頂。一般在6月10日至7月10日進行問。方法:苦蔘60%顯蕾,10%花朵始花期用麻刀或人工第1次摘花打頂,每隔10天進行1次。
追肥原則:苦蔘生長前期追施氮素化肥,中期追施磷、鉀肥,後期噴施葉面肥。苦蔘幼苗細嫩,不耐高效化肥,因此一般不施種肥,重施追肥。每年6月20日至7月10曰追施尿素和磷酸二銨各120千克/公頃。開溝施肥,施後覆土,以保肥行實地查看,發現袋式種植的三葉青的結塊根情況比大田和直接種植在地裏的三葉青明顯塊根要多。種植6-7個月的三葉青每袋在20-30顆,種植3-4年後產量每袋(2株苗)可在100-200克,按照放置3-3.75萬袋平方米毫米計算,園下袋式種植三葉青的模式可以收穫鮮品2250-3750千克/公頃,產值可以達到90-150萬元/公頃,經濟效益十分顯著。 [2] 

苦蔘主要價值

苦蔘藥用

苦蔘 苦蔘 [14]
據《神農本草經》記載:“苦蔘味苦寒,可治療心腹結氣、癥瘕、積聚、黃疸、溺有餘瀝、逐水、癰腫,可補中明目止淚”。 [9]  現代藥理研究證明,苦蔘含苦蔘鹼,對多種皮膚真菌、結核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10] 
苦蔘根含苦蔘鹼金雀花鹼等,入藥有清熱利濕,抗菌消炎,健胃驅蟲之效,常用作治療皮膚瘙癢,神經衰弱,消化不良及便秘等症。 [1] 

苦蔘經濟

苦蔘具有良好的濕潤及展布作用,可做輔助劑用;莖皮纖維也可織麻袋; [11]  種子可作農藥。 [12] 
參考資料
  • 1.    苦蔘  . 中國植物物種信息數據庫[引用日期2019-11-22]
  • 2.    韓亞平,雷振宏,趙丹,魏紅國,王玉龍.苦蔘規範化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5年,第18期:107,110
  • 3.    苦蔘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06]
  • 4.    吳琦.南京野花圖鑑:南京出版社,2021年
  • 5.    金世元.金世元中藥材傳統鑑別經驗: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年
  • 6.    徐曄春、朱根發.觀賞植物原色圖譜4000種權威版: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年
  • 7.    林餘霖、李葆莉、魏建和.中草藥真偽鑑別原色圖譜 3:華齡出版社,2020年
  • 8.    蘇佔輝.燕山地區中藥材種植與加工技術:中醫古籍出版社,2020年
  • 9.    程飛、太鑫.金匱方藥新編: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年
  • 10.    劉芳、伍大華.國醫大師劉祖貽: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9年
  • 11.    劉文哲.中國秦嶺經濟植物圖鑑 下:世界圖書出版社,2019年
  • 12.    李時珍.生生不息 《本草》裏的草木果蔬谷: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9年
  • 13.    苦蔘  .植物誌庫[引用日期2023-05-04]
  • 14.    温玉波、李海濤主編.一分鐘速查中草藥全圖鑑: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01:13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