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若(拼音:ruò、rě)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3]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人舉手順理頭髮的樣子,其本義應為“順”。“若”字後世多假借為“像、如”義,由“如”義又可以引申為“及、達到”。“若”字又可借為第二人稱代詞用,相當於“你、你的”。又可作假設連詞用,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假如”。 [4] 
中文名
拼    音
ruò,rě
部    首
[6] 
五    筆
ADKF [1] 
倉    頡
TKR [1] 
鄭    碼
EGJ [1] 
筆    順
橫、豎、豎、橫、撇、豎、橫折、橫 [6] 
字    級
一級(編號:1002) [3] 
平水韻
入聲十藥(ruò),上聲二十一馬(rě) [5] 
總筆畫
3+5 [2] 
四角碼
4460₄
筆順編號
12213251 [1] 
注音字母
ㄖㄨㄛˋ,ㄖㄜˇ
統一碼
CJK統一漢字 82E5 [1] 
造字法
象形字或會意字
字形結構
獨體字或合體字,上下結構
異體字
𠭀、𠭚、𡧻、𦱶、𦱡、𧁇、𣞆、𦴈、𠭞、𡻦、𦱢、𠰥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4]
若最早為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圖1)像一個女子梳頭的形狀,上面中間的三豎表小長長的頭髮,左右雙手舉起,靠近頭髮,表示正在把頭髮梳理順暢。下面彎曲線條表示坐着的身子。金文(圖2)字形上半部分與甲骨文相同,下半部呈半立狀;有的字形左下增加了一個“口”(圖3),就變成會意字。不僅理順頭髮,還用口突出表達順應之義。秦篆字形則有很大的變化,上部表示雙手和頭髮的構件變成了“艸”頭和“又”,下面一個“口”(圖6)。大概是表示用手整理順雜草,字形還是想表示理順之意。漢隸字形(圖7、8)在秦篆基礎上進一步變化,就成為上“艸”或“艹”,下“右”的“若”字。從甲骨文字形來看,“若”最初之義就是指女子梳理頭髮的情形,大概藉此表達順應之義。商承祚《殷虛文字類編》:“卜辭諸若象人舉手而跽足,乃象諾是巽順之狀,古諾與若為一字,故若字訓為順。古金文若字與此略同。”
“若”既然是順從,引申就有了應允、答應的意思,即“諾”。“順從、依從”是按照已有的規定行事,因此和“如”字類似,可以引申表示“如同、好像”的意思,例如“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等,其中的“若”都作“如同、好像”理解。同樣的,和“如”一樣,在這個意義上還可以引申表示“及、到、比得上”,例如《論語·學而》中所説的:“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這裏的“若”作“比得上”講。 [17-18]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ruò
動詞
順;順從。
obey
《尚書·説命中》:“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設都。”
《穀梁傳·莊公元年》:“不若於道者,天絕之也。”

選擇。
choose
《國語·晉語二》:“夫晉國之亂,吾誰使先若二公子而立之,以為朝夕之急。”

如同;像。
like; as if
《商書·盤庚上》:“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若無其事;口若懸河;欣喜若狂;安之若素
及得上,比得上。
match
《孟子·萬章上》:“吾豈若使是君為堯舜之君哉?”

至,到。
arrive
《尚書·召誥》:“越五日甲寅,位成。若翼日乙卯,周公朝至於洛。”

諾;應允。後作“諾”。

《馬王堆漢墓帛書·經法·名理》:“已若不信,則知(智)大惑矣。已若必信,則處於度之內也。”

踐踏。也作“蹃”。

漢·司馬相如《上林賦》:“徒車之所轥轢,步騎之所蹂若。”

形容詞
善;和善。

《左傳·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魑魅罔兩,莫能逢之。”
《漢書·禮樂志》:“神若宥之,傳世無疆。”

等同;一致。

《孟子·滕文公上》:“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麻縷絲絮輕重同,則賈相若。”
《戰國策·楚策一》:“此蒙谷之功,多與存國相若。”

代詞
你(的);你們(的)。
you;your
《莊子·人間世》:“一若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
《史記·淮陰侯列傳》:“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
若輩
他(的);他們(的)。
he;his
《尚書·召誥》:“今王嗣受其命,我亦惟茲二國命,嗣若功。”
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七:“若,其也。嗣其功者,嗣二國之功也。”

如此;這樣的。
such
《尚書·大誥》:“爾丕克遠省,爾知寧王若勤哉!”
《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用於近指。這;這個。
this
《論語·憲問》:“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怎麼;怎樣。
where
《南齊書·王敬則傳》:“我昔種楊柳樹,今若大小?”
宋·王安石《奉酬永叔見贈》:“他人若能窺孟子,終身何敢望韓公?”

用同“偌”。這麼;那麼。

《紅樓夢》第一百零六回:“老太太若大年紀,兒子們並沒奉養一日,反累他老人嚇得死去活來。”

副詞
表示不肯定,相當於“好像、似乎”。

《左傳·定公四年》:“若聞蔡將先衞,信乎?”
《史記·孝武本紀》:“公孫卿言見神人東萊山,若雲‘見天子’。”

乃;就。

《尚書·秦誓》:“日月逾邁,若弗雲來。”
《國語·周語上》:“必有忍也,若能有濟也。”

連詞
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如果”。
if
《國語·魯語下》:“若我往,晉必患我,誰為之貳。”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史傳》:“若任情失正,文其殆哉!”

表示選擇關係,相當於“或、或者”。

《儀禮·公食大夫禮》:“魚腸胃倫膚若九,若十有一,下大夫則若七若九。”
《史記·高祖本紀》:“諸將以萬人若以一羣降者,封萬户。”

用在句首以引起下文,相當於“至於”。
so
《孟子·梁惠王上》:“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
《史記·伯夷列傳》:“若至近世,操行不軌,專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

表示承接,相當於“和、及”。
and
《尚書·召誥》:“拜手稽首,旅王若公。”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願取吳王若將軍頭,以報父之仇。”
茅盾《子夜》一:“祖若父兩代侍郎,皇家的恩澤不可謂不厚。”

表示承接,相當於“而、而且”。
but
《尚書·金縢》:“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藝,能事鬼神。”

助詞
用在形容詞或副詞後面,表示事物的狀態。

《易·離卦》:“出涕沱若,戚嗟若。”
《詩經·衞風·氓》:“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語氣詞。用於句首。

《尚書·文侯之命》:“汝多修扞我於艱,若汝予嘉。”
戰國·屈原《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

名詞
神話中的海神名。

《莊子·秋水》:“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

香草名。即杜若

戰國·屈原 《九歌·雲中君》:“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
漢·司馬相如《子虛賦》:“其東則有惠圃衡蘭,芷若射干。”

神話中的神木名。

《山海經·西山經》:“西望大澤,后稷所潛也;其中多玉,其陰多榣木之有若。”
《屍子》卷下:“大木之有奇靈者為若。”

秦、漢時縣名。治所在今湖北省宜城市東南。本為春秋國,後滅於楚。

《漢書·地理志上》:“(南郡)縣十八:……若。”顏師古注:“《春秋傳》作鄀。其音同。”

古水名。即今雅礱江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除邊關,關益斥,西至沫、若水。”
《漢書·地理志上》:“(越嶲郡)台登(注)孫水南至會無入若。”

姓氏用字。



-
見例詞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7]  《現代漢語詞典》 [8]  《漢語大字典》 [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一】【艸部】而灼切(ruò)
擇菜也。從艸、右。右,手也。一曰杜若,香艸。 [10] 

説文解字注

擇菜也。《晉語》:“秦穆公曰:夫晉國之亂,吾誰使先若夫二公子而立之,以為朝夕之急。”此謂使誰先擇二公子而立之。若正訓擇,擇菜引伸之義也。
從艸右;右,手也。此會意。毛傳曰:“若,順也。”於雙聲叚借也。又假借為如也,然也,乃也,汝也。又兼及之詞。五部。
一曰:杜若,香艸。此別一義。此六字依《韻會》,恐是鉉用鍇語增,今人又用鉉本改鍇本耳。 [11] 

廣韻

人賒切,平麻日 ‖ 若聲魚部(ré)
若,蜀地名,出《巴中記》。人賖切。又惹、弱二音。二。
【校釋】本紐類推音為ré,而“若”字今讀ruò,來自藥韻而灼切。
人者切,上馬日 ‖ 若聲魚部(rě)
若,乾草。又般若,出釋典。又虜複姓,二氏。《周書·若干惠傳》曰:“其先與魏俱起,以國為姓。”《後燕録》有步兵校尉若久和。人者切。又人勺切。三。
而灼切,入藥日 ‖ 若聲鐸部(ruò)
若,如也。順也。汝也。辝也。又杜若,香草。亦姓,魯人也。又虜三字姓,《後魏書》:“若口引氏後改為宼氏。”而灼切。十一。 [14] 

康熙字典

【申集上】【艸部】若
古文:𦱡、𦱶、𧁇
(ruò)《唐韻》而灼切。《集韻》《韻會》《正韻》日灼切。並音弱。《説文》:若,擇菜也。
又《玉篇》:杜若,香草。《楚辭·九歌》:採芳洲兮杜若。《夢溪筆談》:杜若,即今之高良薑。
又順也。《書·堯典》:欽若昊天。傳:敬順也。《詩·小雅》:曾孫是若。
又汝也。《儀禮·士昏禮》:勗帥以敬先妣之嗣,若則有常。《晉語》:晉文公謂勃鞮曰:爾為惠公從餘於渭濱,命曰三日,若宿而至。
又如也。《書·盤庚》:若網在綱。
又乃也。《周語》:必有忍也,若能有濟也。
又語辭。《儀禮·士相見禮》:君若降送之,則不敢顧。疏:若者,不定之辭也。
又《前漢·武帝紀》:民年九十以上,為復子若孫。注:若者,豫及之辭也。
又若若,垂貌。《前漢·石顯傳》:印何纍纍綬若若耶。
又《莊子·秋水篇》:向若而嘆。注:若,海神。
又歲名。《爾雅·釋天》:太歲在醜曰赤奮若。
又若木。《淮南子·地形訓》:若木在建木西。《楚辭·天問》:若華何光。注:若木何能有明赤之光華乎。
又水名。《水經注》:若水東南流,鮮水注之。
又姓。《正字通》:漢下邳相若章。
(rě)又《廣韻》人者切。音惹。乾草也。
又般若,梵語謂智慧也。《晉書·曇霍傳》:霍持一錫杖,令人跪,曰:此是波若眼。
又《韻會》:浮屠所居,西域謂之蘭若。柳宗元文:蘭若真公。注:官賜額者為寺,私造者為招提、蘭若。
又人賒切,音婼。蜀地名。《前漢·地理志》:若屬南郡,春秋傳作鄀。
《唐韻古音》讀汝。《三略》:尊卑相若,強弱相虜。古人讀若字為汝,故傳記之文,多有以若為汝者。《史記·項羽本紀》雲:吾翁即若翁,《漢書》雲:吾翁即汝翁,此可據也。 [12]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書寫 書寫
“艹”3畫,首筆是長橫。“艹”窄、扁,“右”寬、大。“艹”,居上居中。“右”,居下居中,長橫寬於“艹”,在橫中線;長撇起筆於豎中線,穿過田字格中心,收筆與橫的起筆上下對齊;“口”,居下略偏右,左豎在豎中線左側。 [6]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ȵ
i̯ak
王力系統
ȵ
ǐak
董同龢系統
ȵ
jak
周法高系統
n
jak
李方桂系統
n
jak
西漢



東漢





jak


jak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藥鐸

jɑk
北魏後期北齊
藥鐸

jɑk
齊梁陳北周隋
藥鐸

jɑk
隋唐
高本漢系統

ȵʑ
i̯ak
王力系統

ɽ
ǐak
董同龢系統

ȵ
jɑk
周法高系統

ȵ
iɑk
李方桂系統

ńź
jak
陳新雄系統

ǐɑk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5-16]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九麻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人賒切/音惹
ȵja
上聲
三十五馬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人者切/人勺切
ȵja
入聲
十八藥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而灼切/音弱
ȵjɑk
集韻
平聲
下平九麻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人奢切
nʑia
上聲
三十五馬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爾者切
nʑia
入聲
十八藥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日灼切
nʑiɑk
禮部韻略


入聲




日灼切

增韻


上聲




爾者切



入聲




日灼切

中原音韻

入聲作去聲
歌戈
開口呼

次濁

ɽiɔ

上聲
車遮
齊齒呼

次濁

ɽiɛ
中州音韻


入聲作去聲
蕭豪




葉饒去聲



上聲
車遮




禳者切



入聲作去聲
車遮




仁蔗切

洪武正韻

上聲
十六者


次濁
爾者切
ȵiə

入聲
六藥


次濁
如灼切
ȵiak
分韻撮要

陽入
第九張掌帳着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20-05-15]
  • 2.    若的詳細釋義  .百度漢語[引用日期2020-07-04]
  • 3.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5-08]
  • 4.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53
  • 5.    平水韻 十藥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1-05-08]
  • 6.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97
  • 7.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9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328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087;1111
  • 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397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37
  • 11.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1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46-147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991
  • 13.    若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1-05-08]
  • 14.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169;309;502
  • 15.    若的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1-05-08]
  • 16.    若的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1-05-08]
  • 17.    鄭春蘭編著.精彩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6:430-431
  • 18.    徐建中著.漢字國學 漢字裏的生活常識[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16.11:15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