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火旁龙(又称炸龙)是台湾苗栗县客家人于元宵节期间举行的传统庆典活动,属台湾四大元宵习俗之一,以燃放鞭炮炸舞龙为特色。
该活动源于客家迎龙祈福习俗,清朝传入台湾后逐渐演变为炸龙驱邪纳吉的仪式。核心流程包含“六部曲”:制龙、点睛赋予灵性、迎龙入户祈福、民众跟随龙队巡游、燃鞭炮炸龙及化龙送神返天。活动期间,龙队巡游时会接受民众以鞭炮轰炸,象征祛除晦气并迎接祥瑞,兼具传统信仰与节庆欢庆功能。因地理位置差异,苗栗的炸龙活动被称为“中火旁龙”,区别于台湾其他地区元宵习俗。
历史背景
播报编辑
台湾客家人市台过年,是要从正月初一一直到正月十五才谅糊算过完年。而客家人称元宵节为“正月纸谜签半”,也称“灯节”。客家俚谚中有“月半大过年”,说明了客家人过元宵比过新年还热闹的景象。这天家家除了吃汤圆(不同于元宵)、吃菜包(又称“猪笼粄”)、上愉微放灯、赏灯、猜灯谜等过节习俗外,还有一项最重狼蒸道要的传统活动——“火旁龙”。“火旁龙”为客语发音,也就是“炸龙”的意思。火旁龙活动不仅有迎春纳福的煮榆意涵,更保有传统习俗及文化传承的深远意义。
苗栗火旁龙归钻担是源于苗栗地区的迎龙庆典而演变而来,是一个相当热闹又刺激的元宵迎新年庆典,之后更将舞龙神化为“迎龙”活动,期望藉神龙带来祥瑞之气,带给民众平安吉祥、五谷丰收。“火旁龙”就是用鞭炮炸龙,采道寒骗悼用大量鞭炮、蜂炮去炸舞龙方式得到去邪(去旧)迎新年的作用,每年快接近元宵节时,很多龙队开始出来练习,到了元宵节那天则进入高潮。台湾各地皆有舞龙之民俗活动,唯独苗栗客家发展出“炸龙”的习俗。
火旁龙六部曲
播报编辑
糊龙 祥龙点睛 迎龙 跈龙 火旁龙 化龙返天 以上各有其不同之文化意涵:
糊龙:由龙主取材制龙,于元宵前完成。 祥龙点睛:祈求天神赐降神灵瑞气,附于龙身,藉神龙绕境参拜,护祐苍生。 迎龙:客家人相信“神龙”登门参拜,等于“神明造访”能为地方消灾,给家户带来好运。 跈龙:即跟着龙走,带来平安吉祥。 火旁龙:龙愈火旁愈旺,迎龙时燃放鞭炮,有恭迎神龙的灵气驱邪纳吉之意,一方面庆贺助兴,一方面增加年节热闹气氛。 化龙返天:炸完龙后,龙队须返回龙籍点睛的土地公庙“谢神化龙”,其意功德圆满送龙神返天。
地理位置
播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