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苗日新

鎖定
苗日新,1934年5月出生,清華大學研究員(退休),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原籍山西省大同市天鎮縣。
中文名
苗日新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34年5月
畢業院校
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
出生地
山西省大同市天鎮縣

苗日新工作經歷

195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本科五年制)。先後任教於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助教)、土木建築系和工程力學數學系。1964~1966、1976~1991年曾任工程力學數學系教務科長(講師)、教研室主任、工程力學系副主任(副教授)等。1991年任基建規劃處處長(研究員),1997退休,至2006年繼續任該處顧問。現為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特約研究員。
1956年入黨,政治輔導員,曾任土木建築系分團委副書記、校團委委員、党支書、系黨委委員、清華大學校黨委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
主編有《氣壓傳動與控制》、主譯有《流體邏輯導論》、論文有“清華校園規劃的原則及其體現”、“清華園九十年的變遷”等十餘篇。
他退休前後近20年,着力研究清華大學校史和涉及清朝歷史的清華園史。著有《熙春園·清華園考——清華園三百年記憶》,為2011年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獻禮專著。該書由顧秉林題書名,吳良鏞、李學勤、羅哲文、張寶章作序。
百年校慶後著有《導遊清華園》,2012年8月出版。 [1] 

苗日新活動經歷

2010年9月30日下午,清華大學苗日新教授做客新人文講座,為570餘名師生做了題為“熙春園清華園三百年中國文化聖地百年文教聖地”的精彩演講,以歷史學研究的嚴謹態度和科學的研究方法,帶領聽眾追溯了三百年間清華園的深厚文化歷史。
苗教授圍繞《古今圖書集成》、康熙《御製律歷淵源》等中國科技史上極具價值的着作的成書歷史與清華園(熙春園)的關係,通過實地考察,測量研究,對珍貴史料有關善本書和影印本的考證,同時廣泛的參考了其他史書資料,指出西學東漸的發源地之一正是清華園的西部。他驕傲的告訴大家,從陳夢雷的《古今圖書集成》到清華學校四大導師的國學研究院,從編撰《律歷淵源》的中外學者們到科學館走出來的80多位留洋院士,清華園在西學東漸,中外融會古今貫通和改革開放的歷程中,所扮演的文化聖地角色一直是一脈相承的。他同時也批評了一些知識分子在對待歷史事件方面缺乏考證,缺乏依據而妄加結論的不嚴謹態度,告誡青年學生不要盲信歷史,不要盲目跟風,在日漸浮躁和功利化的社會中保持清醒的自我認識與自我追求。
整場講座既充滿了歷史的深邃與厚重感,又充滿了批判性的思維和創造性的學術精神。苗教授歷盡曲折,談到四年考證過程,感慨萬端。人文學者也需要建立科學的世界觀,在這一點上,這場講座更啓發了我們思考。
9月26日晚,在五教的5103教室,由校會時代論壇溯源講堂開展的以“清華園的過去”為主題的講座進行了。給同學們講演的是苗日新教授,1958年畢業於我校土木系,我校原基建規劃處處長、現為我校基建規劃處顧問,校史研究室特約研究員。
苗日新老教授在他退休後的時間裏,開展了對我校歷史的研究工作,參閲了四庫全書、康熙題詩等大量權威資料,深入挖掘,獲得了許多人前一直不為人知的有關清華歷史的資料。他雖已72歲高齡,但他將這些蒐集來的資料整理好,來給同學們講演展示,使得更多的人瞭解昔日的清華。
在講座的開始部分,苗老師重點給同學們講述了清華解放前的規劃狀況。清華有很多教授院,像南院、西院、新林院等等,苗老師做出了細心的講解。南院現名照瀾院,過去時有很多著名教授曾在此居住過,而苗老師根據所蒐集的資料,講解了每一處住宅的主人,以及其主要事蹟。他繪聲繪色地給同學講着,同時結合着形象生動的幻燈放映,讓同學們感受到了當時清華園內的風貌,以及瞭解到了老教授們的過去。接下來,苗老師也以同樣的方式介紹了西院以及新林院。在生動的講解中,苗老師又時不時地帶着一絲幽默,使得整場講座顯得有趣而不乏味。同學們也被深深地吸引住,認真仔細地聽着苗老師的講解。
接下來,苗老師給大家講了清華園建立的歷史。這是他通過查閲各種古籍得出來的結論,給同學們帶來的全是新鮮有趣的東西。在這段講解完了之後,同學們也針對研究的內容提了一些問題,苗老師也相應地做出瞭解答。
最後,講座順利地結束了,到場的同學雖然不是很多,但基本上都聽到了最後,同時也反映出了講座的內容十分精彩。

苗日新人物詩作

光明的背影
岩石,鋼鐵,堅硬的東西,
終會燃成灰燼,歸於土地。
風,海浪,傳説,柔弱的,
卻在世間流傳。
人的肉體,或許
可以被消滅,
而自由的精神,卻被詩歌頌揚。
聲音
他的背影在光明裏,
面孔
他的聽眾在黑暗中沉默無語。
在內心的世界裏,知識和人格,
是依賴生存的空氣和水。
良心是光芒。
如果
故宮的紅牆真的可以存在一萬年,
知識分子的背影,能存在一萬零一年。
當27遇見78
年輕的少年
向海邊飛奔,
他吶喊着
朝夕陽擲出一顆圓石。
圓石在看得見的地方
墜落,
大海嘆一口氣
一切平靜如常。
當27遇見78。
耄耋之年的老人
輕輕咬着煙斗,
他望着少年
把煙絲點燃,
老人深吸一口
讓煙霧把夕陽籠罩。
當27遇見78。
當富於浪漫同時兼具悲情,
當希望和現實還有些齟齬不清,
當權力和暴力不加吝惜地染紅了夜晚,
當迷途的彷徨教會人堅強。
當27遇見78。
當月亮和海洋相互關照又要告別,
當泉水和岩石相遇有分離,
當牧歌和草原相聚又遠去,
還會來到
就要到來
終將到來。
當27遇見78。

苗日新人物後記

2010年10月22-23日清華校友會在深圳召開,我有幸作為攝影師參與到其中。
苗日新老師是1958年畢業於清華土木系,曾經在清華學校裏土木系、工程系、數學系任教,曾任清華大學基建規劃處處長。苗老師於2010年4月出版了一本關於清華校園的專着《熙春園·清華園考清華園300年記憶》。書中除了闡述了熙春園這座皇家園林的歷史,還揭秘了一個鮮為人知的文史片段:我國曆史上現存最大類書《古今圖書集成》的編纂、印刷裝訂就是在清華園內進行的。集成館主編陳夢雷在90年的人生歷程中前後經歷兩次流放,一生流放的時間長達40年,陳夢雷編撰的10050冊《欽定古今圖書集成》被雍正皇帝據為己有,在熙春園中編寫印刷的歷史事實篡改為在故宮中編寫印刷。陳夢雷命運多舛,卻撰書不倦,其價值除了編撰了一億六千萬字的巨着,還在於面對命運的驚濤駭浪能不驚不懼,這需要世人無法想象的承受力。好在陳夢雷的豁達,使陳夢雷活到了九十歲的高齡,這不能不説與一個人廣闊的知識面和豐富的閲歷有關。苗日新老師在文革中也頗受衝擊,想必,苗老師是和陳夢雷在書籍和知識之中風雲際會了一把,苗老師私下裏對我説,挫折是最好的老師。
要説這人生,真是個緣分。22號的君悦酒店晚宴上,苗老師提出問題英國漢學家寫的《中國科技史》誰知道,我自不量力在眾多清華教授和校友莫衷一是之時插話:作者系漢學家李約瑟。在23號下午的校友論壇上苗老師做了關於熙春園、清華園的校史講座,我之前幾日一直在閲讀徐曉的《半身為人》,頭腦裏還留存着知識分子在那個威權年代的側影,所以對苗老師的講座心有慼慼焉。在當晚的晚宴上,我舉起茅台酒向苗老師致敬,在酒席宴前向比我大半個世紀的老知識分子討教了幾個關於知識分子與學術、知識分子和世界、知識分子和社會的問題。經過苗老師的點撥,茅台酒的揮散,我從對歷史風波事件本表象的迷惑,深入到到本質的思考。
如果我不讀那麼多書,我不會一分錢不收去為清華大學免費拍攝校友會;如果我不讀中國現代史、文革史、文革私人回憶錄,也不會理解苗老師着書的內涵。如果我不對社會現象做出深入思考,也不會與苗老師以及清華校友成為一見如故的忘年交。
還是那句話,人生的修煉,不在於學歷和院校,有些人有先天的智慧,有些人有後天的經驗。各種途徑,其中一個“悟”字為首要。悟人,悟事,悟世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