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苗族蘆笙棒舞

鎖定
苗族蘆笙棒舞,中國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縣傳統舞蹈,貴州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項目名稱
苗族蘆笙棒舞
認證級別
省級
項目分類
傳統舞蹈
國    家
中國
認證時間
2009年
認證批次
第三批
申報地區或單位
中國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縣

苗族蘆笙棒舞簡介

苗族“惹捱德亙”(也稱為:蘆笙棒舞)是一種依存於“蒙灑”苗人(苗族川滇黔方言區中的一支苗族)喪祭儀式中的傳統祭祀性舞蹈。這種舞蹈主要流傳在“蒙灑”苗人聚居的村寨中,是一種表現比較豐富、歷史意藴深厚、特色鮮明的舞蹈。
“蒙灑”苗人的苗族羣體在貴州省的黔西北約有十餘萬人,主要居住在北盤江流域的羣山中,以其婦女頭飾有一如彎月的木梳,並歪插於髮髻之上,故也稱為“歪梳苗”。該舞蹈是一種歷史淵源久遠的舞蹈,但現今的主要留存地在貴州省黔西南州的普安縣境內的龍吟、白沙等鄉鎮的苗族村寨。

苗族蘆笙棒舞歷史淵源

據普安縣誌記載,“蒙灑”苗人是明末遷至普安,其“惹捱德亙”(蘆笙棒舞)起源於何時,均無文字可考,但從其傳説、表演形態和伴奏音樂看,苗族蘆笙棒舞是我國古代歌、舞、樂一體的藝術形態在苗族族羣中的留存。但從其傳説、表演形態、伴奏音樂等上看,苗族蘆笙棒舞是我國古代歌、舞、樂一體的藝術形態在苗族族羣中的留存,流傳至今至少也在千年以上。

苗族蘆笙棒舞基本內容

“蒙灑”苗人的“惹捱德亙”(蘆笙棒舞)主要是在其喪祭儀式(在其“解簸箕”儀式中也會出現)中出現,有一整套嚴格的儀式規範,嚴格按照:絞谷→索亙→高樁德亙→嘞幹赤的順序進行舞蹈,是喪祭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舞蹈動作難度大,技巧性強。有“巧喝酒”、“蚯蚓滾沙”、“滾山珠”、“過門坎”、“猴子上樹”、“疊羅漢”、“牛打架”、“鬥雞”等名稱套路。但現今亦在“蒙灑”苗人的其他文化場合出現,比如節日慶典等。

苗族蘆笙棒舞基本特徵

苗族蘆笙棒舞原始古樸、粗獷剽悍、熱情奔放,集中表現了“蒙灑”苗人先民在遠古時期遷徒時圍獵、搏殺、披荊斬棘開闢道路、開疆種地等歷史族羣記憶。其中的原始狩獵記憶的表現鮮明而突出。該舞蹈是“蒙灑”苗人民族性格和精神觀念重要組成部分,它揭示了“蒙灑”苗人對信仰、人生觀、世界觀和審美觀等態度和看法。苗族蘆笙棒舞古樸悠遠、神秘驚奇,風格粗獷剽悍、熱情奔放,反映了苗族人民不畏艱難的民族性格和樂觀主義精神。

苗族蘆笙棒舞主要價值

苗族蘆笙棒舞是樂舞一體進行表演的,在保持一系列文化功能性的同時,極具審美和觀賞價值。該舞蹈文化內涵豐富,對於舞蹈學、民族音樂學、民俗學、民族學、歷史學、文化人類學等學科研究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同時也揭示了苗族人民對宗教信仰、人生觀、世界觀、審美觀等的態度和看法。

苗族蘆笙棒舞瀕危狀況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隨着改革開放的逐步推進,追求經濟利益發家致富已成為苗族人的生活目標和方向。由於跳蘆笙棒舞沒有任何經濟收入,所以很多喜歡跳蘆笙棒舞的年輕人都選擇外出打工去了。這讓蘆笙棒舞在喪葬習俗中的表演難度、精彩度大大降低。由於人員不齊,舞蹈配合不到位也使很多套路殘缺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