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苗族板凳舞

鎖定
苗族板凳舞主要流傳在貴州省黔東南州的凱裏市及周邊地區。該市位於貴州省的東部,黔東南的西部,清水江上游,苗嶺東北麓,是黔東南苗侗族自治州的首府所在地。全市面積1306平方公里,所轄10個鄉鎮,5個街道辦事處,人口約45萬人,其中苗族人口占63%,少數民族佔全市總人口的74%,是一個以苗族為主體,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凱里地處雲貴高原東側的梯級狀大斜坡帶,橫跨黔中山原和黔東中低山丘陵兩個地貌區,最高海拔1447米,最低海拔329米,山地和丘陵佔總面積的97%,氣候温和,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中文名
苗族板凳舞
流行區域
雲南
所屬民族
苗族

苗族板凳舞舞蹈簡介

板凳舞
板凳舞(9張)
苗族的板凳舞主要流行於革一、後哨、大塘、枱盤等地。是在走親訪友時,婦女們酒後隨興而起的一種舞蹈。舞蹈場地不限,或在某家裏,或在寨壩上。這種舞蹈的伴奏樂器主要是板凳,因而得名板凳舞。舞蹈時有兩種跳法。一是由一名婦女敲擊板凳,其餘婦女圍圈用雙手隨節拍拍手,雙腳輪換狂跳講邊歌邊舞。歌內容結合走親內容隨興而編,但大多歌詞是圍繞攀親內容而唱。如:“親家喲親家喲/親家真親喲/親家的鼻子長又長/傻乎乎去扛穿機板/扛不動喲用足力氣扛……”歌意為窮親戚攀富親戚,攀不上也用力攀。 [1] 
另一種板凳舞蹈是參加舞蹈之人每人雙手各持一隻凳子,集中在較寬的壩子上,一起圍着圈子轉跳,舞蹈動作是先走右腳用腳踉向外、前點兩點,與此同時雙手的板凳也擊兩下,之後收左腳向內、前點兩點,雙手板凳也即拍兩下,如此反覆幾遍後。圓圈隊形又逐漸轉換為面對面並列兩隊形。舞蹈動作基本同前,舞時兩對面伸出有手持板凳相互擊一下,又換左手相互擊一下,二人在作這兩個動作時,各自的右、左腳跟也互換點地。之後,面對面各自轉身向外斜成“弓”字形擊了兩下,與此同時二人屁股相撞,百褶裙子飛揚。如此反覆幾遍後,各人又邊擊板凳,雙腳同時起跳如蛤模跳躍狀,一邊手擊板凳,一邊與其它舞蹈婦女用臀部東擊西碰。如此反覆狂舞,直到興盡方休。 [1] 

苗族板凳舞舞蹈淵源

苗族板凳舞的流傳源遠流長,其產生的歷史缺少記載,多數苗族人認為,板凳舞與蘆笙舞一樣,萌發於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年天大旱,百草凋謝,五穀不生。清水江的龍太子被望坡老人殺死了,屍體浮在水面上,引起氣候反常。於是,當地人請來三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來到江邊,分別用十二個蛋、十二支香、十二砣粑粑供奉天神和龍王,並燒香燒紙,向天神龍王賠罪,請求降雨於人間。人們只好成羣結對沿着江邊到處呼喊。天上的姜央聽到了呼喊聲,請求見雷公,請求開恩降雨。雷公不理,反而把姜央罵了一頓。為了解除百姓苦難,姜央想來想去,砍來竹子做成竹簫,吹奏出優美動聽的曲子。雷公聽到曲子,十分高興,也拿起兩根小板凳“啪啪”地敲打起來,並且不停地歡跳。雷公的板凳舞感動了天神龍王,於是給人間降下雨來。天下的人們興高采烈,也拿板凳跟着雷公跳起舞來。從此以後,板凳舞就在清水江一帶和高坡上的苗族中流傳下來了。
凱里的苗族板凳舞,是苗族婦女酒後即興的一種舞蹈,與酒相存,無酒無舞。板凳舞是苗家人喝酒助興的舞蹈,婦女們借酒興而起舞。舞時,腳踩腳,板凳和屁股相撞,妙趣橫生。同時,舞興助酒興,直到人醉興盡。因此,板凳舞又是苗家人的醉舞。
在凱里苗寨裏,每逢“滿月”酒、過春節,酒後,就興跳板凳舞。跳舞的苗族婦女,上穿對襟衣,下穿中短裙,每人雙手各拿一隻小板凳,邊敲板凳邊從場壩的兩邊跳向中央,圍成圈。舞蹈的動作是:先出右腳向前,腳跟踩三下(有的地方只點兩下),手中的板凳也敲三下(有的地方只敲兩下),然後換左腳重複右腳的動作,節奏是3/4拍或4/4拍。之後,隊形變成兩隊,面對面地跳,跳的動作和節奏如前,邊跳邊伸出手中的板凳相互擊兩下。跳舞時,舞者故意相互踩對方的腳,屁股對屁股相互撞擊,身上的裙子飛揚,妙趣橫生,如此反覆狂舞狂敲,手中的板凳有的被敲破。看到有板凳敲破,主人家高興地來敬酒助興,意思是板凳打破是“打發”。跳舞之中,誰的腳步錯了,走錯了隊形,就要被罰酒。喝了酒後,婦女們藉着酒興又狂跳起來,直到盡興方休。

苗族板凳舞舞蹈形式

凱里板凳舞的舞蹈形式有兩種:一種是隻跳不唱,以爐山鎮為代表;另一種是又跳又唱,分別以旁海、三棵樹兩地為代表,唱的內容大致有:“親家喲/親家喲/親家真親喲/親家的鼻子又長又長/傻乎乎去扛木頭/扛不動喲/用力扛……”意思是窮親家攀富親家,攀不上也用力攀。凱里的苗家人認為,板凳舞是慶賀喜事和節日的舞蹈,只有嫁娶、生子“做滿月”以及“過年”等喜事和節日跳。
苗族板凳舞發源於原始社會,生長在民間,是一種原汁原味的古代舞,是苗族婦女酒後自娛性的一種舞蹈。它因酒興而起,它的動作粗獷,激越、表情熱情奔放,表現了苗族人民不屈不撓的性格,吸引遠鄉近鄰親朋好友或喝酒或跳舞,使感情得到釋放,親情更加融洽。因此,它是增進民族團結,建設農村和諧人際關係的紐帶。
苗族板凳舞經歷了原始社會的萌發期,封建社會發展期,新中國成立後的興盛期,“文革”十年由於破“四舊”,板凳舞進入衰落期。改革開放後,隨着農民生活的改善,各種民間節日重新恢復,板凳舞又在苗族人民中間興盛開來。但近十幾年來,由於市場經濟的發展,外來文化的衝擊,苗族中不少年青人失去了學習本民族文化和舞蹈的興趣,板凳舞只有中老年人跳,後繼乏人,有失傳的危險。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