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苗嶺

(地理地點)

鎖定
苗嶺,位於中國貴州省,是珠江水系長江水系分水嶺。一般指從惠水以東至雷公山,長約180公里,寬約50公里的斷續綿延山地,東西斷續綿延;或泛指西起六枝,東達錦屏、貴陽以南、獨山以北的東西分水嶺高地。橫亙於貴州東南部,因是苗族集中聚居區故名。
中文名
苗嶺
地理位置
中國貴州省
180公里
50公里

苗嶺山脈簡介

苗嶺海拔一般1200~1600米,山峯則常達1500~2000米以上,東段主峯雷公山達2179米,中段雲霧山高1584米,斗篷山高達1961米,西段老王山海拔2127米。
苗嶺-施秉雲台山 苗嶺-施秉雲台山
苗嶺並無地質構造上的脈絡,是由若干南北向背斜的堅硬岩層組成的山峯和被抬升和高地聯合而成。東、西段地質和地貌迥異。
東段是由元古代輕變質岩組成的斷塊山,西段則是由古、中生代石灰岩為主組成的喀斯特地貌。
其東部(凱里、丹寨以東)受到強烈切割,地面起伏較大,相對高度常達500-700米,是一片中山區,間有河谷盆地。
珠江水系與長江水系的分水嶺 珠江水系與長江水系的分水嶺
西部由岩溶山地、山間溶蝕盆地和地面比較平緩的夷平面組成,層狀地形顯著,地面起伏較小,但也有1700米以上的高峯聳立其上。
苗嶺以夷平面及大型喀斯特盆地構成的層狀地貌最為顯著,從而形成耕地集中連片的夷平面及盆地區和山坡上高掛的層層梯田等獨具特色的景觀。
苗嶺屬亞熱帶濕潤山區,是貴州省重要林區之一。
盛產杉、樟、竹及亞熱帶水果和烤煙等。六枝特區老王山(郎山)、貴定縣雲霧山、雷山縣雷公山稱為苗嶺的三大名山。 [1] 

苗嶺聚居民族

苗嶺山脈是苗族主要的聚居地之一,森林資源豐富。苗嶺也是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珠江水系與長江水系)的分水嶺,以北屬清水江流域,以南則是西江流域。
苗嶺山脈的主峯雷公山位於雷山縣,被苗族視為母親山。
苗族(越南文:Mèo;泰語:แม้ว/ม้ง;Maew/Mong,英語也稱Hmong),是一個發源於中國的國際性的民族,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苗族總人口為:894,0116人,主要分佈在貴州、湖南、雲南、湖北、海南、廣西、等省(區)。
苗族聚居的苗嶺山脈和武陵山脈氣候温和,山環水繞,大小田壩點綴其間。苗族人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穀子、小麥、棉花、烤煙、油菜、油桐等。

苗嶺山脈景觀

國家地質公園
2009年8月11日,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正式公示了第五批國家地質公園資格審批結果,黔東南苗嶺國家地質公園榜上有名。
苗嶺國家地質公園台江園區標誌碑 苗嶺國家地質公園台江園區標誌碑
黔東南國家地質公園包括清水江流域丹寨、麻江、凱里、黃平、施秉、鎮遠等11縣市的局部地區,以寒武紀地層為主,其中有號稱世界第三的劍河八郎生物羣,凱里杷榔動物羣及凱裏市境內的震旦紀和整個古生代六個紀的古生物地層。
黔東南的地質遺蹟及古生物資源在國內外享有盛名,幾乎所有的古生物祖先均在境內被發現,已成為國際古生物古地質科學考察研究的重要地區。
劍河八郎古化石、黎平天生橋、雷公山森林公園……黔東南州不乏令人驚歎的景觀。
國家地質公園的建立將成為一條紐帶將黔東南州內諸多美景緊密聯繫在一起,併為它們賦予具有科學研究價值的深層底藴。
申報歷史
苗嶺國家地質公園的誕生經歷了漫長的孕育。
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州政府就大力關注旅遊業發展,以生態環境和森林植被為中心建立了多個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特色旅遊區、森林公園及旅遊景點,不斷完善景區基礎設施建設,為地質公園的建設準備了必要條件。
2006年,在各項條件均已成熟的情況下,以古生物化石、“金釘子”剖面、喀斯特地貌、地質構造、河流峽谷和山原地貌為主打,苗嶺國家地質公園開始申報,經過兩年的考察準備後,申報材料日臻完善,貴州省國土資源廳於2008年6月2日批准地質公園為省級地質公園並同意推薦至國土資源部申報國家地質公園。
2008年8月10日,喜訊從北京傳來,在國家地質公園評審委員會召開的第五批國家地質公園資格評審會上,黔東南苗嶺國家地質公園經評議通過,參評專家一致對苗嶺國家地質公園給予高度評價,認為黔東南地質遺蹟豐富、品位高,具有較高的旅遊和科研價值,可進一步申報世界級地質公園。
公園特色
地質公園以地質遺蹟景觀為主,融合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為一體,具有特殊的科學意義、稀有的自然屬性和優雅的美學觀賞價值,整個公園劃分為革東、(氵舞)陽河、雷公山、黎平四個園區,共有革東古生物化石、劍河温泉、上(氵舞)陽、雲台山、黑衝、杉木河、下(氵舞)陽、鐵溪、雷公坪、雷公山頂峯、八舟河、天生橋12個景區,充分突出八郎古生物化石遺蹟、(氵舞)陽河及黎平喀斯特地貌景觀、雷公山山原地貌景觀、民族風情和生態漂流幾大黔東南旅遊資源品牌特色,具有很高的科學、美學和歷史文化價值。
另外,地質公園將按功能佈局劃分為地質科考、休閒活動、文化瀏覽、旅遊服務四個區,讓遊客在飽覽美景、休閒放鬆的同時,領略獨特的苗侗民族風情,品嚐一份地質科學知識的饕餮大餐。
考古新發現
1982年11月,貴州大學趙元龍、黃友莊、龔顯英等在革東鎮八郎古生物化石羣測制2-3寒武紀凱里組剖面時,意外地發現了數塊完整的棘皮動物化石,後經專家證實其中的始海百合為全國3寒武紀首次發現。
苗嶺生物羣化石
經多年研究,專家發現凱里生物羣類似於在雲南澄江、加拿大布爾吉斯發現的生物羣,而且凱里生物羣的時代晚於澄江生物羣,早於布爾吉斯頁岩生物羣,在生物演化上處於承前啓後的位置,對古生物學研究有着極其重要的意義。
凱里生物羣至今已發現11個大門類、近130屬動物化石,含有大量珍稀的軟軀體動物化石,是當今全球三大布爾吉斯頁岩型生物羣之一。
另外,八郎剖面上還有一個擁有9個門類60個屬的台江生物羣,是全球2寒武紀末期第一個古生物化石羣。
八郎剖面自身則是潛在的全球寒武系2-3統界線層型剖面,有望成為地球在這一地質歷史時期界線劃分的全球標準點。
八郎剖面上有兩個世界級的古生物化石羣和一個潛在的“金釘子”,乃是世界罕見,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國內外科研機構前來考察研究。
地質奇觀
(氵舞)陽河沿岸白石聳立,遠望雄嶺拔地,近觀奇峯嵯峨,連綿處雲天一色,險峻處萬夫莫開,遊人至此,無不屏息凝神,驚歎連連。據專家介紹,(氵舞)陽河流域屬白雲岩喀斯特地貌,由於岩石溶蝕現象在這裏很不明顯,構造崩塌脱離是其主要成因,其地貌形態類似於碎屑岩地貌,是一種分類位置介於喀斯特地貌與碎屑岩地貌之間的新的地貌類型,暫稱為“中國南方白雲岩喀斯特地貌”,這在我國是首次發現。有一位專家説:“在中國南方,多雨潮濕的地方,能夠形成以崩塌脱離為主要成因的白雲岩峯林、峯叢喀斯特地貌,非常罕見。”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舞陽河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舞陽河
生物大觀園
相對於(氵舞)陽河的鬼斧神工,雷公山展現的則是一派典型的構造侵蝕地貌景觀,山原地貌形態以台狀高中山、波狀中山、脊狀低中山及低山為主,山勢雄偉,渾圓的山脊連綿展布,生物種類近5058種,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動、植物共有53種,被譽為“動植物基因庫”。1982年6月雷公山自然保護區成立,地跨雷山、台江、劍河、榕江4縣。州政府於1985年組織成立一個由102名專家組成的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綜合考察團,對區內的地質、地貌、水文、氣象、土壤、植被、森林資源、野生動植物分佈等進行跨學科的綜合調查與研究。2005年5月至2007年3月,貴州大學、貴州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中南林學院、浙江大學等30個科研院所和高校,139位專家、學者和200名科技人員,歷時兩年時間,對雷公山自然保護區進行了生物資源本底調查研究。
國家地質博物館
2011年初,投資400餘萬元人民幣的黔東南苗嶺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通過評審,正式落户台江縣。
地質博物館效果圖 地質博物館效果圖
2006年黔東南州委、州政府開始黔東南苗嶺國家地質公園申報,2009年8月國土資源部批准國家地質公園資格,計劃投資400餘萬元對台江縣古生物博物館進行改造、擴建成黔東南苗嶺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公園分為革東、舞陽河、雷公山、黎平4個園區,面積429平方公里。《方案》通過評審,對加快黔東南苗嶺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在台江縣的修建起到了實質性的推進作用。
已經完成了《貴州省黔東南苗嶺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陳展設計修改方案》、《貴州省黔東南苗嶺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展項策劃》、《黔東南苗嶺國家地質公園碑立在台江原始森林大草原及相關景區建設實施方案》和《黔東南苗嶺國家地質公園雷公山園區掌水坪、玉龍潭公園建設規劃》等。其他各項工作有待進一步抓緊和落實之中。

苗嶺文藝作品

《苗嶺的早晨》
《苗嶺連北京》
《苗嶺飛歌》
《苗嶺迎客歌》
兒歌《高高苗嶺什麼最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