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苗可秀

(抗日愛國將領)

鎖定
苗可秀(1906-1935),原名苗克秀,字爾農,出生於本溪縣下馬塘苗家村一農民家庭。1914年入私塾,1919年8月入下馬塘高等小學,1922年8月考入瀋陽第三中學,1926年8月中學畢業考入東北大學文學院中文系預科,1928年8月升入本科。1931年9月因“九.一八”事變流浪北平,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借讀,組建東北學生軍,任大隊長。1932年3月任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代表到遼東活動,6月於東北大學畢業,7月參加鄧鐵梅組建的東北民眾義勇軍,8月任軍官學校教育長,9月任總參議。1933年3月離開鄧鐵梅部。1934年2月1日任中國少年團總裁、同心會會長、中國少年鐵血軍總司令。1935年6月21日被日軍逮捕,7月25日就義於鳳城南山溝。 [5] 
2015年8月24日,被列入民政部公佈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 [1] 
別    名
苗景墨 [2] 
而農 [2] 
所處時代
中華民國
出生地
遼寧本溪
出生日期
1906年4月25日
逝世日期
1935年7月25日
本    名
苗克秀;苗可秀
畢業院校
東北大學

苗可秀人物生平

1906年出生於遼寧本溪縣下馬塘苗家村。
1926年,考入東北大學中文系預科,後升入本科。在大學讀書期間,苗可秀對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活動十分憤慨。他提倡使用國貨,抵制日貨。1928年5月,日本帝國主義藉口日商被搶,在濟南大肆殺戮中國官民,並且非法攫取吉會築路權,引起東北人民的憤怒反抗。這年暑假回本溪時,為了表示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抗議,他寧肯徒步,也不乘坐日本人經營的安奉路火車。
1931年9月27日,由閻寶航、盧廣績、高崇民、王化一等人發起組織了“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苗可秀和一大批流亡學生經常到抗日救國會活動。為了集中人才,以備東北民眾抗日之需,車向忱、苗可秀、張希堯、高鵬等人組織了東北學生軍,在北平江西會館設了總部,苗可秀任學生軍大隊長,屬救國會直接領導。
1931年11月5日,苗可秀和一部分東北學生軍參加了“東北民眾赴京請願團”,並且是請願團的負責人之一。苗可秀在參加這次請願活動中,進一步看清了南京政府妥協、投降的真面目。他原來曾迷信過國家主義,對蔣介石國民黨政府收復東北還抱有一定幻想,南京之行使他認識到必須依靠民眾自己的力量,組織起來,共御外敵,東北青年更要作全國青年的先聲,奔赴東北抗日前線,殺敵救國。赴京請願團返回北平之後,東北抗日救國會為充實東北各地抗日義勇軍的領導骨幹,選拔一大批流亡到北平的東北各大、中學的學生,分派到各部義勇軍中工作。 [6] 
1932年5月,參加鄧鐵梅部義勇軍,任東北民眾自衞軍總參議。7月,任東北民眾自衞軍軍官學校教育長。學員400餘人,參加了自衞軍數次反圍鬥爭。1933年底,由於自衞軍戰鬥頻繁損失慘重,把部隊化整為零分散活動。1934年2月,創建中國少年鐵血軍,任總司令,率部參加沙裏寨、大岔溝戰鬥。 [4] 
1935年春,日軍調集重兵在鳳城、寬甸等地“討伐”抗日部隊。苗可秀沉着應戰,指揮所部與日軍周旋,待機殲敵。同年6月12日,鐵血軍由鳳界渡大洋河向峽巖方向移動,途經羊角溝時,突然被日軍包圍。苗可秀帶領部隊備力突圍,不幸中彈負傷,遂留在密林深處醫治,後被密探偵知將他俘獲,押至鳳城縣,日軍以高官為誘餌,勸其歸順,遭到拒絕後,又以嚴刑拷打相威逼,他寧死不屈。日軍見其志不可奪,便決定將他處死。當時一位日本翻譯官前山,對苗可秀的愛國行為很是敬佩,便請他最後題字留念,他當即書寫“正氣千秋”四個字贈給前山;作“誓掃奴不顧身”詩一首以明其志。1935年7月25日,苗可秀被日軍槍殺,英勇就義,時年29歲。 [2] 

苗可秀主要事蹟

建立東北民眾自衞軍軍官學校
抗日將領苗可秀 抗日將領苗可秀
1932年3月初,苗可秀到達鄧鐵梅的司令部。鄧鐵梅歡迎苗可秀到東北民眾自衞軍任職,苗可秀表示回北平請示救國會後即來投效。1932年5月末,苗可秀返回北平向救國會彙報情況。這時東北大學已經在北平彰儀門裏正式覆校,苗可秀與在北大借讀的王堯庚等同學回東大參加了6月份的畢業考試。畢業後,許多同學在京津兩地謀職,而苗可秀卻馬上返回東北,從事抗日活動。
1932年7月,苗可秀回到安東三角地帶,當即被鄧鐵梅委任為東北民眾自衞軍的總參議,輔佐鄧鐵梅參贊軍務。苗可秀清楚地認識到,要想提高部隊戰鬥力,必須迅速培養訓練大批骨幹。於是在部隊打完岫巖之後,他便提出成立軍官學校的建議。鄧鐵梅欣然同意。東北民眾自衞軍軍官學校於1932年7月建立,校址在鄧鐵梅部義勇軍司令部所在地尖山窯(今屬岫巖大營子鎮),鄧鐵梅親任校長,苗可秀任教育長,實際工作由苗可秀主持。學員包括中、小學學生和中小學教員,以及一部分青年農民,主要是培養訓練自衞軍中的下級軍官。全大隊約有400餘人,分三個中隊,預計四個月為一期。軍官學校的教學內容以軍事訓練為主,也進行政治教育。每週安排兩個半天講政治課,由苗可秀親自任教。他給學生大隊講政治教育課時,尖鋭批評南京政府不抵抗政策,鼓勵學員發揚中華民族的正氣,堅持抗日到底。苗可秀對於國內各階層各團體的抗日主張表示歡迎,對共產黨的抗日主張極表贊同。軍官學校為義勇軍培養了一批人才,其中不少人後來成為東北民眾自衞軍和少年鐵血軍的領導骨幹。 [6] 
組建少年鐵血軍
苗可秀在幾年的抗日鬥爭中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試圖摸索到一種更好的組織形式,以適應抗日鬥爭的需要。鑑於過去東北各地義勇軍瓦解失敗的教訓,他認為主要是義勇軍的組織鬆散,目標太大,無力對付敵人強大兵力“圍剿”,以致失敗。要想使抗日組織更堅實、有力,必須在義勇軍中另外組織一個秘密團體,並以此為核心,培養骨幹,堅持長期鬥爭。於是,在1934年2月,他另創了一種抗日武裝組織。這個組織政治上叫“少年團”,軍事上叫“少年鐵血軍”,其宗旨是“用黑鐵赤血精神,採取全民革命手段,收復東北,振興中國”。公推苗可秀任鐵血軍總司令,下設六個大隊,12個分隊。鐵血軍的主要成員是鄧鐵梅部隊中的學生隊和鳳城、岫巖、莊河、安東幾個縣境內的中、小學生,中、小學教員和青年農民。
少年鐵血軍發展很快,到1934年末人員已有300名,這期間曾與日偽軍進行過多次戰鬥。
1934年4月,鐵血軍剛組建不久,苗可秀、劉壯飛在鳳城境內沙裏寨與日偽軍相遇,雙方激戰兩小時,敵軍傷亡十餘名,匆忙逃竄。同年5月,苗可秀率第一、第二大隊150多人,在大岔溝與敵軍300多人遭遇,鐵血軍佔據有利地形猛擊敵人,激戰半日,敵軍傷亡20餘人,內有中尉軍官一名。鐵血軍以少勝多,未受損失。
1934年5月,民眾自衞軍總司令鄧鐵梅被捕,9月間犧牲。苗可秀從義勇軍鬥爭失敗受挫的教訓中逐漸認識到,抗日軍隊各部必須聯合起來共同作戰,形成一個拳頭,才有力量打擊敵人。到1934年,三角地區的各部義勇軍,除鄧鐵梅的東北民眾自衞軍餘部——“少年鐵血軍”外,其他如劉景文、李春潤、李子榮部均已潰散。而此時在楊靖宇領導下的抗日部隊,已由長白山區轉移到安奉路以東的寬(甸)、桓(仁)地區開展抗日遊擊戰爭。
1934年秋冬,苗可秀曾派趙同、劉壯飛等人過安奉路東找楊靖宇聯繫。1935年春,楊靖宇派金參謀帶20多戰士化裝成日軍,過安奉路到岫巖縣三道溝街會見苗可秀,就如何堅持抗日鬥爭等問題交換了意見,並約定聯合協同作戰,擬定攻打雞冠山車站的計劃。金參謀離開岫巖以後,安奉路西側敵人加緊了“討伐”,致使兩軍聯合作戰的計劃未能實現。鐵血軍決定單獨攻打火車,戰鬥中打死打傷日偽軍40餘名,後因日軍鐵甲車增援,鐵血軍撤出戰鬥。 [6] 
密寫信件
1934苗可秀給抗日救國會張德園密寫信 1934苗可秀給抗日救國會張德園密寫信 [3]
在遼寧省丹東市檔案館裏,保存着四件抗日民族英雄苗可秀的實物檔案,那就是1934年苗可秀寫給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負責人的密寫信。
在東北大學就讀時,苗可秀就是“博學多聞”的高材生。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東北淪陷,東北大學遷移至北平。苗可秀和他的老師車向忱等人輾轉來到北平(今北京),借讀於北平大學。在北平期間,苗可秀參加了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並同救國會的其他成員一起組織了東北學生軍,他擔任大隊長。在此期間,他曾幾次冒險到遼寧一帶偵察敵情,並組織訓練學生軍200餘人,以備抗敵。他所訓練的學生軍有百餘名被救國會派往東北參加抗日活動。
1932年3月,東北民眾救國會派苗可秀回到遼東三角地區,與鄧鐵梅取得了聯繫。當時鄧鐵梅在遼東三角地區創建的東北民眾自衞軍,在“鳳岫安莊”(鳳凰城、岫巖、安東、莊河)地區與日本侵略者經常發生戰鬥,已經成為一支抗日勁旅。
苗可秀照片 苗可秀照片
不久受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的派遣,來到了鄧鐵梅部。鄧鐵梅委任他為司令部總參議。苗可秀協助鄧鐵梅做了大量工作,一時軍威大振,隊伍不斷壯大。為了提高部隊的軍事素質,苗可秀向鄧鐵梅建議成立軍官學校,培養有戰鬥力的抗日骨幹,鄧鐵梅欣然同意,宣佈自任校長,委任苗可秀為軍校教育長,主持軍校日常事務。軍官學校主要招收農村中小學學生和農民中的知識青年,因而這個軍官學校也叫“學生大隊”。
東北抗日聯軍 東北抗日聯軍
日本當局將這支民眾抗日力量視為眼中釘、肉中刺,不斷地集結兵力進行圍剿,但屢屢不得手。這4封密寫信就是苗可秀從北平來到鄧鐵梅部工作一段時間後,向北平東北民眾救國會負責人王化一、張德園等人彙報工作的信件。信的正面均為用毛筆書寫的家書,表面看與平常家書沒有任何不同,而背面則是用特殊材料書寫的密信,需要用特殊方法處理才能現出文字。這4封密寫信的主要內容是苗可秀彙報自己在“自衞軍”中的工作情況、當時遼東地區抗日戰況、戰爭形勢以及東北抗日組織面臨的經濟、槍支彈藥等方面的困難。苗可秀在其中的一封密寫信中介紹了由他組織的在“鳳岫莊營海安”等多個城市張貼標語等抗日活動的情況,信中説:“我等在三角地帶作一次普遍的同一標語運動,以鳳岫二城為主幹,其他各鎮則零星散見——此次標語計岫巖城內散佈五寸長一寸寬之小標語,城外粘貼五色紙標語一千張,鳳城內四千張,安東、莊河、營口、海城等處各千餘張——此次運動之目的,就是為了振作城市內死氣沉沉的民眾和擾亂偽國軍心……”
這四封有“血色”的密寫信,真實地記錄了當年遼東地區民眾抗日組織與侵略者進行的不屈不撓的鬥爭…… [3] 
參考資料
  • 1.    民政部公佈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  .人民網
  • 2.    中國軍事博物館編著,勇敢者無畏:為國捐軀的八百將校,光明日報出版社,1995.08,第409頁
  • 3.    中國檔案報社,深圳市檔案局編,紅色檔案揭秘 上,現代出版社,2015.08,第300-302頁
  • 4.    民政部優撫安置局編,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中國社會出版社,2015.11,第157頁
  • 5.    苗可秀烈士  .中華英烈網[引用日期2022-12-26]
  • 6.    苗可秀  .中國軍網-英烈紀念堂[引用日期2022-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