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芳線柱蘭

鎖定
芳線柱蘭(Zeuxine nervosa (Lindl.) Trimen):植株高20-40釐米。根狀莖伸長,匍匐,肉質,莖狀,具節。莖直立,圓柱形,具3-6枚葉。葉片卵形或卵狀橢圓形,上面綠色或沿中肋具1條白色的條紋。總狀花序細長,直立,具數朵疏生的花;花較小,甚香,半張開;花瓣偏斜的卵形,長約5.5毫米,寬約3.2毫米,先端鈍,無毛,與中萼片粘合呈兜狀;唇瓣呈Y字形,長7毫米,前部擴大,寬約4.5毫米,白色,並2裂。花期2-3月。
生於海拔200-800米的林下陰濕處。分佈於中國台灣和雲南、柬埔寨、老撾、泰國、越南、日本(琉球)、印度東北部、錫金、不丹、尼泊爾和孟加拉。此花有栽培,具有較高的園藝價值。(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1] 
中文名
芳線柱蘭
拉丁學名
Zeuxine nervosa (Lindl.) Trimen [4] 
別    名
台灣線柱蘭
黃花線柱蘭
六龜線柱蘭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天門冬目
蘭科
線柱蘭屬
芳線柱蘭
命名者及年代
Trimen, 1885

芳線柱蘭形態特徵

芳線柱蘭
芳線柱蘭(6張)
芳線柱蘭植株高20-40釐米。根狀莖伸長,匍匐,肉質,莖狀,具節。莖直立,圓柱形,具3-6枚葉。葉片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4-6釐米,寬2.5-4.5釐米,上面綠色或沿中肋具1條白色的條紋,先端急尖,基部收狹成長1-1.5釐米的柄。 [5] 
總狀花序細長,直立,具數朵疏生的花;花苞片卵狀披針形,舟狀,長約7毫米,寬約4.5毫米,先端漸尖,紅褐色,背面被毛;子房圓柱形,扭轉,被毛,連花梗長8-9毫米;花較小,甚香,半張開;中萼片紅褐色或黃綠色,卵形,凹陷,長5-5.5毫米,寬4.5-5毫米,先端急尖或近漸尖,無毛;側萼片長圓狀卵形,長6-6.5毫米,寬約3.5毫米,先端急尖或鈍,與中萼片同色,無毛。
花瓣偏斜的卵形,長約5.5毫米,寬約3.2毫米,先端鈍,無毛,與中萼片粘合呈兜狀;唇瓣呈Y字形,長7毫米,前部擴大,寬約4.5毫米,白色,並2裂,其裂片近圓形或倒卵形,它的基部具綠色斑點,而兩裂片之間的夾角呈V字形;中部收狹成爪,爪白色,邊緣全緣,內卷,基部擴大且凹陷呈囊狀,囊內兩側各具1枚裂為3-4角狀的胼胝體。花期2-3月。 [2] 

芳線柱蘭栽培技術

芳線柱蘭裝盆

上盆(或翻盆)時間一般在春季3-4月或秋季10-11月。花盆以口小、盆深、底孔大的為佳。新從山上挖來的野生苗需理植於瓦盆(泥盆)中,這樣蘭花泥易幹,通氣性好.容易髮根;2-3年後方可換人紫砂盆或瓷盆。蘭花種植(在盆中)的方法與一般花卉不同,尤其是名種蘭花,翻種移盆必須洗根。方法足將根浸入清水中,用舊牙刷或毛筆輕輕洗刷,切勿用力過大傷根;用剪刀將殘葉、黃葉、斷裂根、發黑腐爛根剪去,注意勿傷幼芽。然後將處理好的植株放在陰涼通風處晾乾,待根部發白並顯細小皺紋柔軟時,再植入盆中。 [3] 
方法一 準備好蘭盆及植料後,將蘭株倒拿(根在上,葉在下)放於水龍頭下以慢水沖洗,但水壓切忌過強,以免傷蘭根及葉子。用拇指和食指抓住蘭頭,小指抵住盆緣,用竹筷將根固定,當放入盆內時,儘量不要讓根接觸到盆壁。將豆粒大的混合石礫倒入盆底至三分之一處。然後倒入中粒植料至五分之四處,填實和儘量不要留下空間。將竹筷拔出,並搖實盆中植料。填實植料後,再用大粒植料埴入至距盆緣1.5釐米處。最後再倒入豆粒大植料,以將假鱗莖全部埋入土中為度,然後充分搖實。用壓土工具輕壓植料,並將表面弄平。種植完畢後,植料在盆中以中央稍高為好。 [3] 
方法二 要注意盆底排水,泥盆用碎瓦填,紫砂盆必須用穿孔尼龍紗罩住盆底。植前先在盆內鋪上粗石子,佔盆深2/5左右,粗石培養土,厚3-5釐米,然後放入蘭草。上盆時注意根部要自展,不能捲曲。種植名種蘭草時一定要將老草靠邊,新草放在中心,這樣再發新草就有餘地。種植時,左手握持蘭草,右手加泥(要防止泥土貫入葉心),再將蘭株稍稍提起,使根自然舒展。然後邊加土邊搖盆,使土與根緊密接觸。再用手將莖部四周的泥土按緊,最後使盆面略顯饅頭狀(即中間四周略低)。上面鋪覆一層青苔或細石子,這樣盆土不易板結並可減少水分蒸發。上完盆,立即澆水。第一次澆水水量要充足。最後將蘭盆放置陰處。一個月內不宜直接曬太陽,並控制澆水,不宜太濕,以後放置地點宣選擇在半陰半陽、通風透氣,早上照到太陽的地方。 [3] 

芳線柱蘭澆水

澆水在蘭花生長盛期,夏季一旦缺水,則盆蘭生長不良,蘭花需八分幹、二分濕。澆水應本着“幹則澆,濕則停,適當偏幹”的原則。澆水必須澆透,不可澆半截水。澆水次數可視盆蘭的植料而定。如火山石、紅磚粒、浮水石等硬質疏水植料,每天可供水1次;塘泥、腐殖土等吸水性強的植料,則可兩三天供水1次。澆水一般在清晨或傍晚進行,切忌在中午澆水和當頭傾注。應以清潔無污染、微酸性水(pH值5.5-6.5)為好。蘭花爛根,葉面出現黑點,葉芽腐爛等病態,多與供水不當有關。
花卉植物栽種後,第一次澆水被稱為“定根水”。定根水必須澆足澆透。一般上盆後要連續澆水兩次,第一次澆水,見水從盆底孔流出後,再重澆一次。選擇適宜的澆水方法。通常採用噴澆法,既能增加空氣濕度,又能沖洗葉面灰塵。但對於葉片有絨毛或正在開花的花卉,不宜噴澆,而應將整個花盆放在水盆裏,做到水不淹盆口,利用盆底孔滲水,使盆土濕潤。注意水温。如果水温與土壤温度相差較大(超過6℃),冬季先將水放置在室內一段時間,或稍加温水,使水温升到15℃左右再澆花;夏季應避免在烈日暴曬下和中午高温時澆水。澆水時間。在春、秋、冬三季,上午10點左右和下午4點以後是澆花的最適宜時間。 [3] 

芳線柱蘭施肥

農家肥是很好的有機肥,但一定要堆放腐熟一年以上才能施用。可用這種肥液對水10-20倍澆施,儘量施在盆沿處,不接觸根部,不沾蘭葉。施用化肥時,要注意氮、磷、鉀的平衡,並嚴格控制濃度,葉藝苗要控制葉綠素的合成,不宜施氮肥,也不可施含錳、鎂的肥料(如鈣鎂磷肥等),因為錳、鎂元素能加速葉綠素的合成對花藝蘭,如果培育大瓣型花,可適量增施氮肥。 以葉面噴肥為主,葉面噴肥既可通過蘭葉吸收補充蘭株的營養,又不會使肥接觸根部引起肥害,對蘭花來説是一種最好的施肥方式。只要在生長髮育期,堅持10天左右進行一次葉面噴肥,完全可以養好蘭花,不需要往盆裏施肥。可用1∶1000的磷酸二氫鉀和1∶1000的硼肥,也可用蘆薈液。因為蘆薈中含有大量的多糖和氨基酸等營養物質,並含有二十多種礦物質,可滿足蘭花所需要的養分,且蘆薈裏含有遙蘆薈酊幾乎可殺死所有的病菌和病毒,施用後無需再施農藥防病。 施肥要勤施薄施,少吃多餐:蘭花在發育生長期需要的肥料不多,對生長旺盛的健壯蘭株,可每隔10-15天施一次稀薄液肥。以天然有機物為主。天然有機肥營養元素比較全面,不必再施其他肥料,且性情平和,對植物沒有副作用,而化肥容易使基質板結,且化肥大多為酸性,長期施用,會造成基質過酸,引起病害。 [3] 

芳線柱蘭植物文化

蘭花是中國最古老的花卉之一,早在帝堯之世就有種植蘭花的傳説。古人認為蘭花“香”、“花”、“葉”三美俱全,又有“氣清”、“色清”、“神清”、“韻清”四清,是“理想之美,萬化之神奇”。最早賦予蘭花一定人文精神的是孔子,據東漢蔡邕《琴操》載:孔子自衞反魯,隱谷之中,見幽蘭獨茂,蔚然嘆曰:“蘭當為王者香”。真正的蘭花文化則起源於戰國時期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他種蘭、愛蘭、詠蘭,以蘭花為寄託,千百年來一直影響着後人。後世詩人在詠蘭時,也有許多的名句,比如陳子昂的“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劉克莊的“一從夫子臨軒顧,羞伍凡葩鬥豔濤”。詩人們將蘭花的高潔與人格的完美聯繫起來,使得蘭花文化不斷得以拓展和延續。 蘭花以高潔、清雅、幽香而著稱,葉姿優美,花香幽遠。自古以來,蘭花都被譽為美好事物的象徵,已廣泛在民間人格化了。蘭花對社會生活與文化藝術發生了巨大的影響。父母以蘭命名以表心,畫家取蘭作畫以寓意,詩人詠蘭賦詩以言志。蘭花的形象和氣質久已深入人心,並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古代舞劇以“蘭步”、“蘭指”為優美動作,把優秀的文學作品和書法作品稱為“蘭章”,把真摯的友誼叫做“蘭交”,把人的芳潔、美慧喻為“蘭心蕙 質”。又把傑出人物的去世比作“蘭摧玉拆”。蘭花在中國人民心目中,已經成為一切美好事物的寄寓和象徵。 [3] 

芳線柱蘭病蟲防治

芳線柱蘭鞘鏽菌

通常在葉的上下表面,較少在莖上出現凸起的小皰,內含黃色、橙色、鏽色或甚至紫黑色的粉狀孢子。鏽病並不致命,葉亦不至死亡,但使植株生長衰弱。防治方法除剪去病葉外,可用65%代森鋅粉劑500-600倍液或含銅殺菌劑噴灑。 [3] 

芳線柱蘭白絹病

多發生於黴雨季節。初發病時、葉基佈滿白色茵絲.導致根莖腐爛。防治方法:去掉帶菌盆土,撒上五氯硝基苯粉劑或石灰。根治方法:注意通風透光,盆土排水良好。嚴重的病株要燒燬。 [3] 

芳線柱蘭炭疽病

終年都有,高温多雨季節更為猖撅,而以建蘭感染尤多。病斑先從葉尖向根莖處延伸,初為褐色,然後逐漸擴大增多,出現許多幹黑點,嚴重時導致整株死亡。防治方法:除積極改菩環境條件外,在發病期內,可先用50%甲基託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500倍液噴治,每7-10天一次;然後再輔以1%等量式波爾多液,每半月一次,連續噴3-5次。

芳線柱蘭介殼蟲

俗稱“蘭蝨”。在高温多濕、空氣流動不暢的情況下,繁殖最快。可於孵化期內用1%氧化樂果或1500倍50%馬拉硫磺噴治。如盆數不多,亦可人工刷除。 [3] 

芳線柱蘭產地生境

生於海拔200-800米的林下陰濕處。產中國台灣、雲南。柬埔寨、老撾、泰國、越南、日本(琉球)、印度東北部、錫金、不丹、尼泊爾和孟加拉也有分佈。模式標本採自印度。 [2] 

芳線柱蘭生長習性

蘭花一般生長在深山幽谷的山腰谷壁,透水和保水性良好的傾斜山坡或石隙,稀疏的山草旁,次生雜木林陰下。或有遮陰,日照時間短或只有星散漏光的地方。空氣濕度大且空氣能流通的地方,有時也生於山溪邊峭壁之上。 蘭花宜種植於空氣流通的環境。性喜陰,忌陽光直射,喜濕潤,忌乾燥,15℃至30℃最宜生長。35℃以上生長不良。5℃以下的嚴寒會影響其生長力,這時,蘭花常處於休眠狀態。如氣温太高加上陽光曝曬則一兩天內即出現葉子灼傷或枯焦。如氣温太低又沒及時轉移進屋裏,則會出現凍傷的現象。
蘭花是肉質根,適合採用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排水性能必須良好,應選用腐葉土或含腐殖質較多的山土。微酸性的鬆土或含鐵質的土壤,pH值以5.5-6.5為宜。 [3] 

芳線柱蘭繁殖方式

在春秋兩季均可進行,一般每隔三年分株一次。凡植株生長健壯,假球莖密集的都可分株,分株後每叢至少要保存5個連結在一起的假球莖。分株前要減少灌水,使盆土較於。分株後上盆時,先以碎瓦片覆在盆底孔上,再鋪上粗石子,佔盆深度1/5至1/4,再放粗粒土及少量細土,然後用富含腐殖質的沙質壤土栽植。栽植深度以將假球莖剛剛埋入土中力度,盆邊緣留2釐米沿口,上鋪翠雲草或細石子,最後澆透水,置陰處10-15天,保持土壤潮濕,逐漸減少澆水,進行正常養護。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