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桂花鱸

鎖定
桂花鱸又名鱖魚, [1]  是脊索動物門魚綱鱸形目真鱸科魚類動物。 [2]  中國有兩屬十種。 [3]  其體較高而側扁,背部隆起;口大,下頜明顯長於上頜;上下頜、犁骨、口蓋骨上都有大小不等的小齒,前鰓蓋骨後緣呈鋸齒狀,下緣有四個大棘;頭部具鱗,鱗細小;側線沿背弧向上彎曲;背鰭分二部分,彼此連接,前部為硬刺,後部為軟鰭條;體黃綠色,腹部灰白色,體側具有不規則的暗棕色斑點及斑塊;自吻端穿過眼眶至背鰭前下方有一條狹長的黑色帶紋。 [2] 
桂花鱸分佈於中國、俄羅斯(阿穆爾河)、朝鮮、韓國、日本、越南(紅河)等。 [3]  桂花鱸棲息於江河、湖泊、水庫中,喜歡清潔、透明度較好、有微流水的環境中。桂花鱸為典型的肉食性魚類,喜食活餌料,常吞食超過自身長度的活魚苗。 [4]  雄魚一齡即達性成熟,雌魚兩齡性成熟,生殖季節一般在5月中至7月初,6~7月是產卵盛期,懷卵量在27738~213828粒,產卵時水温必須在22度以上。 [5] 
桂花鱸於中醫藥學保健評價中,其味甘,性平。可入脾,胃經。補氣血,益脾胃,治虛勞羸瘦,腸風。《隨息居飲食譜》謂其可“養血,補虛勞,殺勞蟲,消惡血,運飲食”。宜忌:患寒濕病人不可食。 [1]  桂花鱸肉質細嫩豐滿,少刺肉多,味道鮮美,為魚中佳品,深受人們喜愛。 [4] 
中文名
桂花鱸
別    名
花鯽魚
外文名
Siniperca chuatsi
主要適用症
虛勞嬴瘦;脾胃虛弱;腸風便血
藥    味
味甘;性平
藥材基源
為鮨科動物桂花鱸的肉

桂花鱸形態特徵

桂花鱸,體側扁,較高,背部隆起。頭側扁,口大,略傾餘,下頜突出。側線鱗121-128,背鰭Ⅻ-13-15,臀鰭Ⅲ-9-11。體色棕黃,背部橄欖色,腹部灰白。體側及各鰭的軟鰭部分,皆有大形黑色斑點。由吻端穿過眼徑有一條黑紋。

桂花鱸基本介紹

桂花鱸
Siniperca chuatsi
桂花鱸 桂花鱸
俗名鱖魚,英名(Freshwater grouper。)
【藥名】桂花鱸
【別名】鱖豚、水豚、石桂魚、蘮魚、錦鱗魚、桂魚、鯚魚、鰲花魚、母豬殼
【漢語拼音】gui hua lu
【英文名】Freshwater grouper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
【歸經】脾;胃經
【功效】補氣血;益脾胃
【科屬分類】鮨科
【拉丁文名】Siniperca chuatsi
【主治】虛勞嬴瘦;脾胃虛弱腸風便血
【生態環境】該魚是我國特產。食物主要為魚類、蝦類等。
【採收和儲藏】春、秋季捕撈。捕後,除去鱗片及內臟,洗淨,鮮用。或曬乾。
【性味】味甘;性平
【藥材基源】為鮨科動物桂花鱸的肉。
【用法用量】內服:蒸食,適量;或燒存性,研末,酒調服。
【出處】《中華本草》
《開寶本草》:桂花鱸,益氣力,令人肥健。
隨息居飲食譜》:桂花鱸甘平,益脾胃,養血,補虛勞,遠飲食,肥健人。
《品彙精要》:患寒濕病人不可食。
桂花鱸體較高而側扁,背部隆起。口大,下頜明顯長於上頜。上下頜、犁骨、口蓋骨上都有大小不等的小齒,前鰓蓋骨後緣呈鋸齒狀,下緣有4個大棘;後鰓蓋骨後緣有2個大棘。頭部具鱗,鱗細小;側線沿背弧向上彎曲。背鰭分二部分,彼此連接,前部為硬刺,後部為軟鰭條。體黃綠色,腹部灰白色,體側具有不規則的暗棕色斑點及斑塊;自吻端穿過眼眶至背鰭前下方有一條狹長的黑色帶紋。
桂花鱸一般棲息於靜水或緩流的水體中,尤以水草茂盛的湖泊中數量最多。冬季不大活動,常在深水處越冬,一般不完全停止攝食。春季天氣轉暖時,則游到沿岸淺水區覓食;此時的雌雄魚白天都有側卧在湖底下陷處的卧穴習性,夜間在水草叢中活動、覓食。主要以其它魚類為食,1-2月攝食較差,6-7月最為旺盛,生殖期採食強度稍下降。桂花鱸通常長至2冬齡,在東北須至3冬齡才達性成熟,親魚於5-7月集羣於夜間在平緩的流水環境中產卵。6-7月為產卵盛期,懷卵量為3-20萬粒。
常見桂花鱸有2種,外形極為相似,區別在於:翹嘴桂花鱸(S.chuatsi ,英文名:Mandarinfish , Aukua)的鰓耙為7,眼較小,頭長為眼徑的5.3-8.1倍,上頜骨伸達眼後緣之後的下方,側線鱗為110-142,頰下部有鱗,幽門垂為198-440個。而大眼桂花鱸(S.kneri ,英文名:Bigeye mandarinfish)的鰓耙為6,眼較大,頭長為眼徑的4.7-5.1倍,上頜骨僅伸達眼後緣之前的下方,側線鱗為85-98,頰部不被鱗,幽門垂為74-98個。翹嘴桂花鱸生長速度快,個體大,常見為2-2.5公斤,最大個體重可達50公斤;大眼桂花鱸生長緩慢,個體較小,最大個體能長至重2公斤。
桂花鱸廣泛分佈於中國東部平原的江河湖泊。天然產量相當高。肉潔白、細嫩而鮮美,無小刺,富含蛋白質。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質15.5-19.3克,脂肪0.4-3.5克,熱量78-109千卡,鈣79-206毫克,磷107-143毫克,鐵0.7-5.6毫克,硫胺素0.01毫克,核黃素0.10毫克,尼克酸1.9毫克。桂花鱸自古就被列為名貴魚類之一。
桂花鱸肉性味甘、平,無毒,具有補虛勞、益脾胃的功效。其尾可治小兒軟癤,其膽可治骨鯁在喉。

桂花鱸生殖習性

池中養殖的桂花鱸,常棲息於底層,會使該底部處形成一凹穴,以利其躲藏,在池中偶有依壁的現象,移動性不大,在白天光線較強時會躲在池底的凹陷處,黃昏時開始出來覓食小魚,夜間的攝食活動力亦強。桂花鱸被稱為絕對的肉食性魚類亦不為過,因為此魚類僅掠食活的生物,主要以小魚、小蝦為主食,對於人工餌料的接受性很低,迄目前為止尚僅能以活魚作為養殖的餌料。

桂花鱸種羣分佈

分佈於國內各江河、湖泊中。

桂花鱸食療價值

桂花鱸 桂花鱸
鮨科動物桂花鱸的肉。桂花鱸又稱鱖豚、翹嘴桂花鱸、石桂魚、錦鱗魚、桂魚、鰲花魚。廣泛分佈於我國各江河、湖泊中。獲得後,去鰓、鰭、內臟等,洗淨鮮用。
[性能]味甘,性平。能補氣血,益脾胃。
[參考]含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1、B2和煙酸、鈣、磷、鐵等成分。
[用途]用於氣血不足,虛勞羸瘦;脾胃虛弱食慾減退等。
[用法]煎湯,入菜餚。
[注意]《本草品彙精要》載:“患寒濕病人不可食”。供參考。
桂花鱸羹:桂花鱸250g,切段,百合30g,薏苡仁30g。一同煮熟,略加豬脂、食鹽調味服食。
張杲《醫説》説:“越州邵氏女年十八,病勞累年,偶食桂花鱸羹遂愈。觀此正與(本草)補勞、益胃、殺蟲之説相符。”(據《本草綱目》)但實際上恐非“殺蟲”(有抗結核的作用),而在於補虛扶正。本方加入百合、薏苡仁取其能補脾滋肺、補土生金。用於肺癆病人的輔助治療或脾虛氣弱、氣血不足等。
【別名】桂魚。
【歸經】歸脾、胃經。
宜:體質衰弱,虛勞贏瘦,脾胃氣虛,飲食不香,營養不良者宜食。
忌:桂花鱸性平補虛,諸無所忌。
桂花鱸烹飪 桂花鱸烹飪

桂花鱸營養分析

1. 桂花鱸含有蛋白質、脂肪、少量維生素、鈣、鉀、鎂、硒等營養元素,肉質細嫩,極易消化,對兒童、老人及體弱、脾胃消化功能不佳的人來説,吃桂花鱸既能補虛,又不必擔心消化困難;
2. 吃桂花鱸有“癆蟲”的作用,也就是説有利於肺結核病人的康復;
3. 桂花鱸肉的熱量不高,而且富含抗氧化成分,對於貪戀美味、想美容又怕肥胖的女士是極佳的選擇。
適宜人羣
一般人都可以食用
1. 適宜體質衰弱,虛勞贏瘦,脾胃氣虛,飲食不香,營養不良之人食用;老幼、婦女、脾胃虛弱者尤為適合;
2. 有哮喘、咯血的病人不宜食用;寒濕盛者不宜食用。
烹飪指導
桂花鱸紅燒、清蒸、炸、燉、熘均可。也是西餐常用魚之一。
食療作用
味甘、性平、無毒,歸脾、胃經;
具有補氣血、益脾胃的滋補功效。
桂花鱸 桂花鱸

桂花鱸繁殖方法

竹筒桂花鱸 竹筒桂花鱸
適合作為繁殖用的母魚,為腹部膨大柔軟且有彈性,生殖孔突起紅腫;適合繁殖用的雄魚,在繁殖季節時輕擠生殖孔附近的腹部會有白色的精液流出。適合作為繁殖用的種魚體重最好在1公斤以上,水温在24℃左右,以每公斤魚體重注射200微克的促黃體釋放激素,約在注射激素後35~40小時間即可排卵,體重1公斤左右的母魚約克排卵4~6萬粒。

桂花鱸種苗培育

桂花鱸的魚苗,有一偌大的卵黃囊,仔魚在孵化後沉於底部,水温在22~25℃,4~5天后,卵黃逐漸被吸收消化,既可以開始攝食,可以利用朱文錦剛孵化的幼苗作為初期餌料,約經2~3日桂花鱸苗稍微長大後即可將較小的朱文錦幼苗吞食之,成長的速度就相當快。

桂花鱸養成時間

養殖5~8個月即可長至400~600公克之上市體型。
參考資料
  • 1.    彭波編著,天天享魚 家庭烹魚大全,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09,第190頁
  • 2.      .物種庫 - 國家動物標本資源庫[引用日期2023-06-24]
  • 3.    姚國成,梁旭方主編,鱖魚高效生態養殖新技術,海洋出版社,2015.08,第2頁
  • 4.    金愷編,全國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動指導教程叢書 農田生物世界 水生篇,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06,第39頁
  • 5.    悦讀坊主編,你應該知道的淡水魚品種與分佈 上+下,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11,第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