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花陂村

鎖定
花陂村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城郊鄉鄉境東南部,距縣城6公里處。
中文名
花陂村
行政區類別
地理位置
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
人口數量
1996人

花陂村自然地理

規劃發展 規劃發展
南鄰五星鎮方營村,東連溧河鋪鎮李樓村,北依溧河鋪鎮周營村,西與關場村、胡營村接壤。南北長3公里,東西寬2公里,面積4平方公里。如今,村委轄10個自然村,10個村民小組,547户。均為漢族。有秦、羅、鄒、薛、王、盧、吳、江、陳、常、劉、田、閻、龐、徐、趙、段17個姓氏。花陂村地處城郊、五星、溧河三鄉鎮交界處,自東北、西南呈長方形,花陂溝把全村分為兩部分,土質均為黑粘土。植物資源有蘆葦、荷花、蒲公英、車前草、野菊花等野生中藥材。主要經濟狀況 建國後農村經濟得到發展,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生產力進一步解放,經濟建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1978年,全村工農業產值7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0元。1993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67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50元。全村工農業總產值121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250元。

花陂村建置沿革

指導種植 指導種植
花陂村,因臨近花陂溝而命名。花陂溝,古水利設施,系西漢召父渠渠尾,因渠內荷花遍佈而得名。1958年屬城關公社為花陂大隊。1963年屬城郊公社為花陂大隊。1984年屬城郊鄉為花陂村委會。村委會駐常家。轄10個自然村。尚莊(亦稱常家)位於花陂溝西岸。清康熙年間,常起隆自唐河常寨遷至花陂劉家和田家,後劉家衰敗,田家人少,改稱常家。閻家 清嘉慶年間,閻姓從今關場遷此居住,以姓取名。王家 明初,王姓自山西洪洞縣遷至花陂於家莊,至清乾隆年間,於家衰敗,改名王家。薛家 清乾隆年間,薛姓自水田遷此,名薛家。徐家 清乾隆年間,徐姓從今沙堰橫堤鋪遷入,後改名徐家。小秦莊 清乾隆年間,秦姓由今王集秦杜營村遷此居住,以姓命村。盧家 清乾隆年間,盧姓自今施庵盧大橋遷此建村,故名。趙莊 清康熙年間,趙姓自今上港鄉果園遷此居住,以姓取村名。龐家 清乾隆年間,龐家自今城關鎮乾明寺後巷遷此居住,以姓取名。陳家 清康熙年間,陳姓從唐河縣陳排灣遷此居住,以姓取村名。

花陂村社會事業

建國前,村原有私塾1所。建國後,村在王家大廟建村辦小學。1985年,村投資6萬元對原有小學進行翻建。2001年,籌措資金20萬元,將村辦小學搬遷至王家門前油渣路兩邊。新建教學樓520平方米,並對校園進行硬化、綠化,基本達到“六配套”標準。村先後為大中專學校輸送學生360名。村重視科技工作,科技事業得到快速發展。村有農民技校1所,聘請技術人員利用VCD光盤給村民輔導養殖技術和政策、法律、法規、計劃生育、婦幼保健等知識,年受訓村民400人(次)。 建國初,村少醫缺藥,後醫療衞生事業有了較快發展。1978年,村有衞生所1個,醫務人員4名。1993年,衞生所發展到3所,醫務人員增加到9名。重點開展地方病防疫和常見病防治工作。2003年以來,實行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村民看病難的問題得到了改善。

花陂村村民生活

建國前,多數村民過着飢寒交迫的生活。建國後,經過土地改革和生產互助,村民生活有了改善。特別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93年,村民人均佔有糧食350公斤,細糧比例佔65%。2007年,人均佔有糧食450公斤,細糧比例佔90%以上。蔬菜、禽蛋、肉類消費量大幅度增加。住房質量明顯提高,由磚木結構發展為磚混結構的樓房。村民穿着由20世紀70年代單調青、白、藍服裝變為色彩豐富、式樣新穎的服裝。人均住房由70年代的12平方米上升到2007年的30平方米。人均收入由90年代的1500元提高到2007年的3250元。村民耐用消費用品百户擁有自行車200輛,洗衣機30台,電視機110台,電話70部,部分家庭還擁有汽車、摩托車、電冰箱、空調等。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