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花葉秋海棠

(秋海棠科秋海棠屬植物)

鎖定
花葉秋海棠(Begonia cathayana Hemsl.),別名:中華秋海棠、山海棠、公雞酸苔、華秋海棠,秋海棠科秋海棠屬多年生具莖草本,根狀莖伸長,圓柱狀,扭曲,節處生出多數纖維狀之根。莖常有分枝,有稜,被較短的褐色開展之毛。基生葉未見,莖生葉互生,具長柄;葉片兩側極不相等,輪廓極斜,卵形至寬卵形,蒴果下垂,有縱稜,無毛,輪廓倒卵長圓形,疏被毛或近無毛,大的呈寬舌狀或長圓形,有縱紋,無毛,呈斜三角形;種子多數,小,長圓形,淡褐色,光滑。 [1] 
圖片取自中國植物圖庫 [2] 
中文名
花葉秋海棠
拉丁學名
Begonia cathayana Hemsl.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葫蘆目
秋海棠科
秋海棠屬
花葉秋海棠
拼    音
huā yè qiū hǎi táng

花葉秋海棠植物形態

花葉秋海棠 Begonia cathayana 花葉秋海棠 Begonia cathayana [2]
多年生具莖草本植物,高可達60釐米。根狀莖伸長,圓柱狀,扭曲,節處生出多數纖維狀之根。莖常有分枝,有稜,被較短的褐色開展之毛。 [3] 
基生葉未見,莖生葉互生,具長柄。葉片兩側極不相等,輪廓極斜,卵形至寬卵形,長9-14釐米,寬7-10.8釐米,先端漸尖至長漸尖,基部極偏,深心形,窄側寬2.5-3.9釐米,寬側向下延長2-3釐米,寬4.5-6釐米,呈寬大耳狀,邊緣有大小不等三角形淺齒,齒尖帶芒,芒長6-10毫米,並常淺裂,裂片三角形,先端急尖,上面深綠色,有一圈明顯紅紫色的色帶,密被短小硬毛,偶在局部有幾條較長之毛,下面淡綠色,密被柔毛,沿脈被開展直毛,掌狀6-7條脈,中部以上呈羽狀;葉柄長3.5-9.8釐米,有縱稜,密被開展之毛;托葉披針形,長約10毫米,先端漸尖,頂端有長芒,兩面和邊緣均被褐色直毛。 [3] 
花粉紅色,8-10朵,呈2-3回二歧聚傘狀,花序梗長5-6.1(-11)釐米,首次分枝長1-3釐米,花期均密被開展短毛,逐漸脱落;苞片早落,小苞片披針形,長5-10毫米,寬1-1.5毫米,先端漸尖,兩面和邊緣均被硬而開展之毛;雄花:花梗細弱,長約1.3釐米,密被褐色開展卷曲毛;花被片4,外面2枚,寬卵形,長1.7-2釐米,寬約1.2釐米,先端圓,外面密被褐色長毛,內面2枚,長圓形至卵形,長約1.4釐米,寬5-7毫米,先端圓;雄蕊多數,花絲長約1毫米,花葯長圓倒卵形,長約1毫米,先端微凹;雌花:花梗長約1.7釐米,被褐色開展之毛;花被片5,近等大,長圓形至寬卵形,先端圓,外面被褐色毛,子房倒卵狀長圓形,長約10毫米,直徑5-7毫米,外面被毛,2室,每室胎座具2裂片,具不等3翅,花柱2,基部合生,柱頭膨大,外面扭曲呈U字形,並密被刺狀乳突。 [3] 
蒴果下垂,梗長3.5-4.8釐米,有縱稜,無毛,輪廓倒卵長圓形,長1.8-2.1釐米,疏被毛或近無毛,具不等3翅,大的呈寬舌狀或長圓形,長1.2-1.5釐米,寬1.2-1.8釐米,有縱紋,無毛,其餘2翅窄,呈斜三角形;種子多數,小,長圓形,淡褐色,光滑。花期8月,果期9月開始。 [1]  [3] 

花葉秋海棠生長習性

花葉秋海棠
花葉秋海棠(7張)
生於混交林下、山坡山谷陰處、溝底潮濕處,海拔1200-1500米。 [1] 

花葉秋海棠地理分佈

花葉秋海棠 花葉秋海棠
產中國廣西(那坡、防城、十萬大山)、雲南(西疇、麻栗坡、屏邊)。模式標本採自雲南蒙自。 [1] 

花葉秋海棠植物鑑別

長毛秋海棠 長毛秋海棠
該種外形極似長毛秋海棠(B. villifolia Irmsch.),唯該種葉片上面密被短小硬毛;而後者葉片上面被長卷毛,而極不相同。 [1]  [3] 

花葉秋海棠繁殖方式

花葉秋海棠扦插

花葉秋海棠 Begonia cathayana 花葉秋海棠 Begonia cathayana [2]
扦插的方法進行無性繁殖,時間在3月中下旬或9月上中旬。苗牀可用木箱製作,大小以插穗的多少和搬動方便為宜。基質可用通氣保水的蛭石或珍珠岩。或者兩種各半混合,裝入苗牀便可進行扦插。剪取插穗,要選生長健壯的枝條,每段長約10-12釐米,帶踵剪下,修去基部葉片,留頂端兩片,隨剪隨插,覆土壓實,用細孔噴壺把水噴透,苗牀置於廕庇通風的地方,白天蓋上玻璃,晚上揭開讓其充分飲露。牀內温度控制在20-25℃。在温濕度都比較適宜的情況下,插穗生根較快,一般15-20天能產生癒合組織,根原體開始出現。20-25天就能長出新根。一般新根長出3-4釐米時,便可帶原土撬起,定植於小花盆中,冬季放入温室中蒔養,第二年便可根據長勢,進行正常的蒔養管理,如果管理得法,8-9月就能鮮花滿株。 [4] 

花葉秋海棠播種

播種一般在早春或秋季氣温不太高時進行。由於種子細小,播種工作要求細緻。播種前先將盆土高温消毒,然後將種子均勻撒入,壓平,再將盆浸入水,由盆底透水將盆土濕潤。在温度20℃的下約7-10天發芽。待出現2片真葉時,及時間苗;4片真地,將多棵幼苗分別移植在口徑6釐米的盆內。春季播種的冬季可開花,秋播的翌年3-4月開花。 [4] 

花葉秋海棠栽培技術

花葉秋海棠種植方法

花葉秋海棠 Begonia cathayana 花葉秋海棠 Begonia cathayana
花葉秋海棠,性喜温暖、稍陰濕的環境和濕潤的土壤,不耐寒,怕乾燥和積水。生長適宜温度18-22℃。夏季炎熱時要進行遮蔭,或放在迎風半陰處,避免烈日暴曬。降低温度,以不超過25℃為宜。若超過32℃,則生長不良,莖葉枯落。冬季移入温室,放在向陽處、温度保持15℃以上時,仍可繼續生長開花。最低温度不能低於10℃,否則生長緩慢。生長期除冬春季可適當接受直射日光外,一般應放在疏蔭處,以充足的散射光照為好。光照過強,生長不良,葉色變黃。 [4] 
栽培時,可挑選外表美觀的宜興紫砂盆。基質可用森林腐葉土4份,泥炭土5份,堆積腐熟的廄肥或整細過篩的幹雜肥1份配製,配好後充分混合。上盆前,要用數塊瓦片棚蓋在盆底孔,周圍回填粗顆粒土壤,上面再填一層腐熟的油枯粉、骨粉之類的有機乾肥,肥上再填培養土。操作時,帶土團取苗,剔去多餘的附着土,把苗株植於花盆中央,扶正後回填細土,輕輕壓實,注意保護好細嫩根系,澆透水後,置於廕庇通風處,緩苗5-7天,便可進行正常的蒔養管理。 [4] 

花葉秋海棠田間管理

花葉秋海棠 Begonia cathayana 花葉秋海棠 Begonia cathayana [2]
澆水:花葉秋海棠,屬於鬚根類花卉。它喜濕潤不耐乾旱,生長季節要隨時保持土壤的濕潤狀態。春秋兩季,一般可每隔2-3天澆水一次。操作時要注意,宜興紫砂盆通透性差,栽培基質保水保肥,澆水一定要根據土壤墒情,盆內確實缺水了才澆水,否則長期水漬,容易引起爛根。夏季要適當增加澆水次數和澆水量,把花盆置於通風的地方,注意不要受大雨的侵襲,保護好植株的葉片。冬季控制澆水,盆土以幹潤為宜。一般20-25天澆水一次即可。 [4] 
施肥:花葉秋海棠,生長非常強健,葉大花多。在整個生長季節,需要隨時增加養分。一般每半月可施一次腐熟的餅類液體肥料,濃度為1∶6、1∶8,施後次日把水灌透,這樣更有利於花葉秋海棠吸收養分,夏冬兩季,一般都不施肥,以免傷根,影響植株來年的生長。 [4] 
温度:花葉秋海棠,要求在温暖而涼爽的氣候環境中生長。它最適宜的生長温度為16-20℃。夏季超過35℃,冬季低於10℃便停止生長。所以,夏季要降温,置於廕庇和涼爽的氣候環境裏,經常在花盆周圍灑水,降低小範圍的空氣温度,增加空氣濕度。 [4] 
光照:花葉秋海棠生長期的光照也要適度,如果被強陽光直射,葉片也會出現捲縮和焦斑,夏季温度超過32℃ ,濕度又大時,容易引起地下部分爛根,地上部分莖枝腐爛,造成植株死亡。 [4] 

花葉秋海棠病蟲害防治

秋海棠白粉病為世界性病害,該病嚴重影響植株生長,降低其觀賞價值。該病主要侵染植株的葉片、莖、葉柄及花。感病部位形成灰白色或淡褐色病斑,病斑上佈滿白色粉狀黴層。病害發生嚴重時,感病組織逐漸壞死。
防治措施
  1. 加強管理。引進新材料時,無論是從外地還是在附近市場上購買的植株、種苗都要進行嚴格檢查,儘量杜絕病株的引入;在野外採集野生植物時應選取健康無病植株。搞好栽培環境的清潔衞生,經常及時清除植株上的病枝老葉和掉落的殘花敗葉,消除滋生病害的隱患。棚內通風,如遇連續陰雨,應多開門窗。適當增施有機肥、複合肥和鉀肥等,不偏施氮肥,以提高植株抗病力。
  2. 合理用肥,避免密植,改善通風條件,摘除病葉。
  3. 發病初期及時噴灑15%三唑酮(粉鏽寧)可濕粉劑1000-15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500-600倍液、50%硫磺懸浮劑300倍液,或噴施20%粉鏽寧4000倍液。 [4] 

花葉秋海棠主要價值

花葉秋海棠 Begonia cathayana
花葉秋海棠 Begonia cathayana(4張)
花葉美觀豔麗,可盆栽供觀賞。 [5] 
全草:酸、澀,涼。清熱解毒,活血祛瘀。用於燒、燙傷,癰瘡癤腫,跌打瘀痛。
【傣藥】宋丁仗:全株用於清熱利濕,跌打瘀痛《傣醫藥》。花酸苔:全株用於慢性支氣管炎,肺熱咳嗽,咯血,外感高熱,百日咳,風濕,骨折《滇省志》。
【拉祜藥】山海棠:全株用於水火燙傷,癰瘡,癤腫,火牙痠痛《拉祜醫藥》。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