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花葉病

鎖定
花葉病是唐菖蒲的常見病害,為世界性病毒病害。發病初期,葉片上出現褪 綠角狀病斑,最後變為褐色;病葉出現淺綠與常綠相間的花葉;嚴重時葉片變形、黃化,植株矮小,花穗短,花小花少,甚至不能抽出花穗。有的品種花瓣變色呈碎棉狀,嚴重影響切花的產量與質量。
中文名
花葉病
別    名
百科花葉病
拉丁學名
Chrysanthemum virus B
病原分類地位
中國北部
類    型
傳染性急病
主要危害作物
唐菖蒲,菊花目錄
主要為害部位
葉面
危害程度
世界性病毒病害
拼    音
huā yè bìng

花葉病症狀

花葉病 花葉病
花葉病是一種全株顯症的病害,染病植株從上部葉最先顯症,出現濃綠、淡綠相間的花葉或斑駁症狀,嚴重的葉片皺縮畸型。病株生長衰弱,節間縮短,全株矮化。病株開花時花器畸形,花稀少,結莢少,豆莢呈鼠尾狀,籽粒不充實,有時還可以出現褐色壞死斑紋。

花葉病病原

浩瀚農業根據大田取樣檢測研究發現,花葉病是由多種病毒侵染引起的,其毒原主要有3種:
1、黃瓜花葉病毒(CMV),病毒粒體球形,直徑28-30納米,病汁液稀釋終點為1000-10000倍,病株汁液可通過摩擦接觸傳染,但以菜田的多種蚜蟲,如菜蚜、桃蚜、棉蚜等傳毒為主。種子不帶毒。
2、豇豆蚜傳花葉病毒(CAMV),病毒粒體線條狀。主要通過桃蚜、棉蚜和豆蚜傳毒;汁液摩擦接種也能傳毒;種子也有約8-10%的帶毒率。除侵染豇豆外,還能侵染綠豆、利馬豆和莧色藜、昆諾藜等。
3、豇豆花葉病毒(Cowpea MV),病毒粒體棒狀,長約750納米,病汁液稀釋終點3000-4000倍。主要通過病汁液摩擦接觸傳毒,棉蚜、桃蚜亦可傳毒。一般豇豆種子不帶毒,但洋豇豆種子有一定帶毒率。

花葉病發病規律及條件

花葉病的毒源,除少數可以種子帶毒的以外,其主要來源是田間受侵染的寄主植株和某些雜草寄主。病害在田間發生的再侵染主要通過傳毒介體有翅蚜蟲和農事操作的汁液接觸傳染完成的。高温、乾旱的天氣,以及栽培管理粗放、缺肥缺水是誘發豇豆花葉病的最主要因素。

花葉病防治技術

1、選用抗病品種,之豇28-2、鐵線青等。
2、農業防治。建立無病留種田,加強田間管理,保證肥水供應,儘量避免高温乾旱出現,促使植株生長健壯,可減輕發病。
3、防治蚜蟲。 生長間儘量避免蚜蟲危害,發現蚜蟲及時用藥防治。常用藥劑有40%樂果乳油1000倍液,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或20%殺滅菊酯乳油8000倍液噴霧。
4、加強營養調節。用藥期間補噴抗病毒植物生長調節劑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