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花色黑釉

鎖定
古代瓷器釉色之一,釉面呈黑色或黑褐色。黑釉主要呈色劑為氧化鐵及少量或微量的錳、鈷、銅、鉻等氧化着色劑。通常所見的赤褐色或暗褐色瓷器,釉料中氧化鐵比例為8%左右,如將釉層加厚到1.5毫米時,燒成的釉色即呈純黑。
中文名
花色黑釉
性    質
古代瓷器釉色
顏    色
黑色或黑褐色
主要成分
氧化鐵及少量的錳、鈷、銅、鉻等
黑釉釉料為石灰釉和石灰鹼釉兩大類。東漢、東晉等早期黑釉都屬石灰釉。唐代以後,基本上都改用石灰鹼釉。就黑釉的品種而論,可以分為一般黑釉與花色黑釉兩大類。油滴、兔毫、玳瑁、麻醬釉等,即屬花色黑釉。黑釉瓷器出現於東漢中、晚期,但當時的釉色為深褐綠色乃至黑色,釉層也薄厚不均,常有蠟淚痕,並在器表的底凹處聚集着很厚的釉層。早期燒製黑釉最成功的首推東晉時期浙江德清窯,所燒黑釉釉面滋潤、光亮,色黑如漆,可與漆器媲美。唐代黑釉較為盛行,宋代則是黑釉的高峯時期。明、清時期御器廠所燒黑釉器做工精細,多在純淨的黑釉上施以各種低温色彩,黑釉則成為各種美麗顏色的襯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