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花生褐斑病

鎖定
花生褐斑病,又稱花生早斑病,是由花生尾孢菌侵染所引起的、發生在花生葉片上的一種病害。主要為害葉片,嚴重時也可為害葉柄和莖稈。 [1] 
花生褐斑病是世界性普遍發生的病害。在中國各花生產區均有發生,是花生種植中分佈最廣、為害最重的病害之一。花生初花期開始發生,生長中後期為發生盛期。病葉佈滿病斑,光合作用面積減少,造成早期落葉、莖稈枯死,嚴重影響幹物質積累及莢果飽滿度和成熟度。受害花生一般減產10-20%,重者減40%以上。 [1] 
花生褐斑病的防治方法以農業防治和化學防治為主。首先因地制宜選種抗(耐)病品種或無病種子。適時播種,合理密植。避免偏施氮肥,施足基肥,增施磷鉀肥,適時噴灑植物生長調節劑,調控植株生長。雨後及時清溝排水,降低濕度。花生收穫後及時清潔田園,清除田間病殘體,集中燒燬或漚肥,及時深耕土壤。最後再結合化學防治。 [1] 
中文名
花生褐斑病
外文名
peanut brown spot
別    名
花生早斑病
病    原
花生尾孢菌
為害作物
花生
為害部位
葉片、葉柄和莖稈

花生褐斑病病原特徵

病原菌為花生尾孢菌(Cercospora arachidicola Hori),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叢梗孢目、尾孢菌屬;有性世代為落花生球腔菌(Mycosphaerella arachidicola (Hori) Jenk),屬子囊菌亞門,座囊菌目,球腔菌屬。 [1]  [2] 

花生褐斑病形態特徵

花生尾孢菌的子座多生於病斑正面,亦可生於老病斑的背面,散生,不明顯,深褐色,大小為25-100微米;子座上叢生或散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黃褐色,無隔膜,或有1-2個隔膜,不分枝,直或略彎,頂端漸細,大小為95-60微米×3-3.5微米,孢痕明顯,頂端並有明顯的節狀彎曲,分生孢子頂生,無色或淡褐色,倒棍棒形或鞭狀,略彎曲,大小為38-108微米×3-6微米,有4-14個隔膜,多數有5-7個隔膜,基部圓或平切。 [2] 
子囊腔生於病葉兩面,卵形至球形,大小為47.6-34微米×44.4-74微米,孔口處有乳狀突起。子囊圓筒形或倒棍棒形,束生,大小為27-37.8微米×7-8.4微米。子囊孢子雙細胞,上部細胞較大,微彎,無色,大小為7-16.4微米×3-4微米;與花生黑斑病菌子囊孢子相比較,該菌子囊孢子的上部較細、而孢子也較短。雄器生於葉的兩面,卵形至球形,黑色,大小為46-75微米×30-75微米;性孢子桿狀,大小為1.5-3微米×0.5微米。有性世代在中國尚未見到。 [2] 

花生褐斑病生理特性

花生尾孢菌生長髮育的温度為10-33℃,最適温度為25-28℃,低於5-10℃或高於33-36℃則停止發育。在培養基上形成孢子不需要光線。中國以外報道,該菌有三個生理小種,生長温度範圍是2-35℃,最適温度是26-32℃。相對濕度在80%以上。該病菌只為害花生,尚未發現其他寄主。 [1]  [2] 

花生褐斑病為害症狀

花生褐斑病
花生褐斑病主要為害葉片,嚴重時也可為害葉柄和莖稈。發病初期,葉片上產生黃褐色或鐵鏽色小斑點,逐漸擴大成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一般直徑1-10毫米,病斑周圍有明顯的黃色暈圈;葉片正面病斑呈茶褐色或暗褐色,背面顏色較淺,呈淡褐色或褐色,在葉片正面病斑上產生不明顯的散生小黑點,即病菌的子座。在潮濕條件下,大多在葉片正面病斑上病健部交界處產生灰褐色黴狀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發病重時,葉片上產生大量病斑,病斑匯合在一起,常使葉片乾枯脱落。葉柄和莖稈上的病斑為長橢圓形、暗褐色,病斑中間稍凹陷。 [1] 

花生褐斑病侵染循環

主要以分生孢子和菌絲體在花生病殘體上越冬,翌年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或昆蟲進行傳播進行初次侵染和再侵染,從葉片表面氣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致病。病斑上產生分生孢子,成為田間病害再侵染源,春花生上的病菌又成為夏花生的初侵染源。 [1] 

花生褐斑病流行規律

中國河南、山東等地一般6月上旬始見,7月中旬至8月下旬為發生盛期;南方春花生於4月開始發生,6-7月為害最重。高温、多雨、多霧、多露、日照不足的高濕天氣有利於病害的發生和蔓延,大雨過後驟晴、悶熱,病情迅速發展,特別是7-8月多雨潮濕天氣發病重,乾旱少雨的天氣發病較輕。氮肥施用過多、植株生長過嫩多汁,土壤黏重、偏酸,重茬連作等地塊發病重,土壤肥力不足、耕作粗放、雜草叢生的地塊,植株抗性降低,發病較重。一般在水肥充足、地勢低窪、 土壤潮濕、田間病殘體多的地塊易發病。在種植密度大、植株生長茂密而又少見陽光的中下部葉片上發病較多。花生生育前期發病少而輕,老葉發病多而重。花生品種間抗性有差異,直生型品種較蔓生型或半蔓生型品種抗病,晚熟品種發病較重。 [1] 

花生褐斑病防治方法

花生褐斑病農業防治

  1. 因地制宜選種抗(耐)病品種或無病種子,實行多個品種搭配與輪換種植。 [1] 
  2. 適時播種,合理密植,重病田與甘薯、玉米水稻、大豆等非寄主作物實行2年以上的輪作。 [1] 
  3. 避免偏施氮肥,施足基肥,增施磷鉀肥,適時噴灑植物生長調節劑,調控植株生長。雨後及時清溝排水,降低濕度。 [1] 
  4. 花生收穫後及時清潔田園,清除田間病殘體,集中燒燬或漚肥,及時深耕土壤。 [1] 

花生褐斑病化學防治

花生開花初期,是防治褐斑病的關鍵時期。在發病初期,當田間病葉率達到5-10%時,及時噴灑藥劑進行防治。每畝可選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70-90克,或30%己唑醇懸浮劑20-30毫升,或50%咪鮮胺錳鹽可濕性粉劑40-60克,或50%氯溴異氰尿酸可溶粉劑40-80克,或1.8%辛菌胺醋酸鹽水劑150-250毫升,或30%苯甲·丙環唑乳油20-30毫升等,對水40-50千克,均勻噴霧。也可選用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800倍液,或50%多菌靈懸浮劑600-800倍液,或80%乙蒜素乳油800-1000倍液,或10%多抗黴素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000-20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5000-7000倍液等,均勻噴霧,畝噴藥液40-50千克。噴藥時宜加入0.03%的有機硅或0.2%洗衣粉作為展着劑,間隔10-15天噴1次,連噴2-3次,藥劑應交替施用,可兼治其他葉斑病害。 [1] 

花生褐斑病病害區別

花生褐斑病和花生黑斑病都為害花生葉片、葉柄和莖部。褐斑病發生較早,約在初花期即開始在田間出現;花生黑斑病大多在盛花期才在田間開始出現。後期嚴重時兩種病害在同一植株上都有發生,引起嚴重落葉,甚至整株枯死。花生褐斑病多發生在葉片的正面,病斑為黃褐或暗褐色,圓形或不規則形,直徑4-10毫米,潮濕時病斑上產生灰白色黴狀物。花生黑病斑的病斑小而圓,暗褐色和黑褐色,直徑1-6毫米。病斑邊緣較褐斑病整齊,葉揹着生許多黑色顆粒點,排列成許多同心輪紋。 [3] 
參考資料
  • 1.    王朝陽著;楊秀芳編,花生病蟲害原色圖譜,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06,第2-8頁
  • 2.    劉惕若著,油料作物病害及其防治,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11,第169頁
  • 3.    雷樹仙.花生葉斑病的發生與防治[J].現代農村科技,2016,(第6期):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