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花狹口蛙

鎖定
花狹口蛙是無尾目姬蛙科狹口蛙屬兩棲動物。 [7]  體較大;頭短而寬;吻短,吻端平直,吻稜不顯;鼻孔位於吻端;鼓膜不顯;舌後端無缺刻;指端寬闊平齊如切,指關節下瘤發達;後肢短而肥壯,脛跗關節前伸僅達肩後方,左右跟部不重疊;趾基具蹼跡,趾末節略呈圓柱形,趾關節下瘤明顯;皮膚較厚,光滑;體背和四肢散有圓疣;枕部有膚溝;腹面皮膚皺紋狀,散有淺色疣粒。體背棕黑色,有“八”字形斑,散有棕黃色斑點;腹面土黃色。
花狹口蛙分佈於印度、斯里蘭卡、尼泊爾、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在中國雲南、福建、廣西、海南、香港、廣東亦有分佈。穴居於住宅、庭園周圍的石塊下或溝坑土穴內。挖掘能力強,白天匿居。除繁殖期外,其餘時間很少活動。嗜食蟻類,也捕食其他昆蟲、馬陸和蜘蛛等。3—6月產卵, [8]  卵產於水塘或小水坑內。 [7] 
花狹口蛙分佈較寬,棲息地的生態環境質量下降,但種羣數量尚多, [9]  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10-11] 
中文名
花狹口蛙
拉丁學名
Kaloula pulchr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兩棲綱
無尾目
姬蛙科
狹口蛙屬
花狹口蛙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參差型亞目
亞    科
姬蛙亞科
亞    種
2種(中國) [1] 
命名者及年代
Gray,1831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2] 
英文名稱
Banded Bull Frog

花狹口蛙形態特徵

  • 成體
花狹口蛙
花狹口蛙(17張)
雄蛙體長55–77毫米,雌蛙體長56–77毫米。體略呈三角形,頭寬大於頭長;吻短,吻端圓,吻稜不顯;鼻孔位於吻端兩側,鼻間距小於眼間距而略大於上眼瞼寬;鼓膜不顯;無犁骨齒,有發達的犁骨稜;舌寬大,後端圓。 [1]  [3] 
前肢發達,前臂及手長等於或大於體長之半;指末節前寬後窄,末端平齊如切或不呈平切狀,指長順序3、4、2,1;關節下瘤發達;掌突3個,外掌突較大,長橢圓形,中掌突最小,內掌突較高,略遊離。後肢短而肥壯,前伸貼體時胚關節僅達肩後方,左、右跟部相距遠;脛長約為體長的1/3,足比脛長;趾末端方圓或略尖出,趾間僅在基部有蹼;關節下瘤發達;內蹠突斜置,具遊離刃,外蹠突平置,二者不相遇。 [1] 
皮膚厚,較光滑,背面有小疣粒或圓疣;枕部膚溝明顯,顳褶清晰。腹面皮膚成為皺紋狀,其間散有淺色疣粒;雄蛙咽喉部皮膚粗糙。 [1] 
生活時背面有一條十分醒目的鑲深色邊的棕黃色寬帶紋,從兩眼間開始,繞過眼瞼,折向體側延伸至胯部,略呈“∩”形,在“∩”形寬帶內為深棕色大的三角形班,寬帶外側有一條深棕色寬紋從眼後斜伸至腹側;四肢背面無橫紋,密佈深棕色斑點或不規則的小斑塊;顳部至口角色淺。腹面淺棕黃色或肉色。液浸標本原深棕色部位變成為灰黑色,淺色部位變成灰白色。 [1] 
  • 第二性徵
雄蛙具單嚥下外聲囊,咽喉部藍紫色;胸、腹部有厚的皮膚腺;雄性線明顯。 [1] 
卵羣聚集成片,浮於水面,各卵粒彼此互不粘連。卵徑1.2-1.4毫米,動物極黑色,植物極乳白色;卵外有膠膜2層,膠囊直徑3.2毫米左右;動物極頂端外層膠膜形成圓盤帽狀“漂浮器”。 [1] 
  • 蝌蚪
生活時頭體背面、體側及尾肌深棕色、橄欖棕色或灰棕色,少數個體頭體背上有淺色脊線;尾鰭及體腹面色淺,散有少量棕色小斑點。體形寬圓略扁,頭部扁平;尾肌甚發達,尾鰭寬而薄,易破裂,尾末端鈍尖。早期蝌蚪無外鼻孔,後肢充分發育後才出現,鼻孔位於吻端與兩眼間垂直線中點兩側;眼小,位於頭部兩極側;出水孔在腹面後端中線上,其膚褶覆蓋在肛孔的後上方;肛孔開口於尾基腹面正中線上;口位於吻前端,無唇齒、乳突和角質頜。 [1] 

花狹口蛙棲息環境

花狹口蛙生活於海拔150米以下的住宅附近或山邊的石洞、土穴中,也有隱匿於離地面不高的樹洞裏的。 [1] 

花狹口蛙生活習性

花狹口蛙雄蛙鳴叫聲洪亮,音響如牛吼。夜間花狹口蛙行動遲緩,見電光後鳴聲即停,關閉電光後約1分鐘又開始鳴聲;捕捉後身體鼓脹近於球形。花狹口蛙擅長以後肢撥土挖穴,邊挖土邊將身體後部埋入土中,只要3-8分鐘即可將全身隱沒在土裏,僅露出吻端。除繁殖季節外,平時不易發現它們的蹤跡。主要以蟻類為食。 [1] 

花狹口蛙分佈範圍

世界分佈:孟加拉國、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老撾、馬來西亞、緬甸、新加坡、泰國、越南。 [2] 
中國分佈:主要分佈在北迴歸線以南,最北達福建(詔安),如雲南(景洪、河口、孟連、滄源)、福建(詔安)、廣東、香港、澳門、廣西(憑祥、龍州、南寧、金秀、玉林、上思十萬大山)、海南(文昌、海口、陵水、樂東尖峯嶺)。 [1] 
花狹口蛙分佈圖 花狹口蛙分佈圖

花狹口蛙繁殖方式

繁殖季節在3–6月,雌蛙每年可產卵兩次,常在暴雨之後產卵於臨時積水坑裏,卵羣成片,單粒浮於水面,含卵4126粒左右,經24小時即可孵出小蝌蚪,20天左右完成變態。 [3] 

花狹口蛙亞種分化

2亞種(中國)
中文名
拉丁名
命名者及年代
Kaloula pulchra hainana
Gressitt,1938 [4] 
Kaloula pulchra pulchra
Gray,1831 [5] 
Pope 和 Boring(1940)認為海南亞種與指名亞種難於區別,未於承認。劉承創等(1973)認為中國的花狹口蛙兩個亞種的主要區別在於:指名亞種的指末端成平切狀,跳末節呈柱狀;海南亞種的指末端不呈平切狀,趾末節略尖出;這二者之區別頗為明顯且較恆定。同時還指出海南亞種的將完成變態者及新成蛙,指末端寬闊呈平切狀,與其成體不同,卻與指名亞種相同。 [1] 

花狹口蛙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4年 ver 3.1——無危(LC)。 [2]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6] 
參考資料
  • 1.    費梁,胡淑琴,葉昌媛,黃永昭等.中國動物志-兩棲綱(中卷)無尾目:科學出版社,2009:926-935
  • 2.    Kaloula pulchra  .The IUCN Red List[[引用日期2020-07-07]
  • 3.    費梁,葉昌媛,江建平編著.中國兩棲動物及其分佈彩色圖鑑: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578-581
  • 4.    Kaloula pulchra hainana  .ITIS[引用日期2020-07-08]
  • 5.    Kaloula pulchra pulchra  .ITIS[引用日期2020-07-08]
  • 6.    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引用日期2020-07-07]
  • 7.    莫運明,韋振逸,陳偉才編,廣西兩棲動物彩色圖鑑,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11,第272頁
  • 8.    黎振昌,肖智,劉少容編著,廣東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廣東科技出版社,2011.11,第76頁
  • 9.    費梁,葉昌媛,江建平編著,中國兩棲動物及其分佈彩色圖鑑,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2,第580頁
  • 10.    魯長虎,孫立峯主編,南京市野生動物資源,東南大學出版社,2016.09,第167頁
  • 11.    魯長虎,孫立峯主編,南京市野生動物資源,東南大學出版社,2016.09,第180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