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花槍緣

鎖定
《花槍緣》是根據豫劇傳統老戲《對花槍》改編的。《花槍緣》是豫劇五大名旦(陳素真常香玉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之一馬金鳳的代表劇目,其中的唱腔可以非常明晰的凸顯馬派唱腔的明亮純淨,清脆圓潤,剛健豪爽,深入淺出,藴藉醇化的特色。
故事講述,隋末瓦崗寨義軍的營外忽然有人要與羅藝認親,羅藝拒認,反誣是楊林派來的奸細。程咬金察出其中必有蹊蹺,親往南營視察。薑桂枝終於説出原委。原來,四十年前,羅藝趕考途中發病,被河南南陽姜家集員外帶回家中調養,其女薑桂枝一見傾心,在父母應允下,與羅藝結為夫妻。後來,由於戰亂,夫妻分離。羅藝因戰功卓著成為隋朝大將,並另娶妻生子羅成。程咬金巧妙安排,使羅藝親自出戰,大敗薑桂枝的花槍之下。羅藝理屈詞窮,只得認錯,結髮夫妻重新團圓。
中文名
花槍緣
類    型
戲曲
出品公司
西安電影製片廠
製片地區
中國大陸
導    演
林豐
編    劇
宋詞
主    演
馬金鳳
任四亮
片    長
99 分鐘
上映時間
1985年6月
對白語言
普通話
色    彩
彩色

花槍緣劇情簡介

隋末,瓦崗寨義軍不斷髮展壯大。一天,羅藝打敗隋軍主帥楊林,山寨正為羅藝、羅成
花槍緣 花槍緣
父子設宴成功。忽然山下有二人要與羅藝認親,稱羅藝為父、為爺。羅藝因為年老怕認親受人恥笑,另外害怕羅成反對因此拒認,反誣是楊林派來的奸細。寨主程咬金派尤通、史大奈二大將出馬將來人趕走,不料大敗而歸,並帶回一封書信,羅藝仍不相認。羅成便下山出戰,使出背後三槍,不想竟被小娃娃破解並被生俘。程咬金察出其中必有蹊蹺,親往南營視察。薑桂枝終於説明原委,才知薑桂枝系羅藝原配之妻,在山下討戰者羅松是羅藝之子,羅煥是羅藝之孫。原來40年前,羅藝趕考途中發病,被河南南陽姜家集姜員外帶回家中調養,其女薑桂枝一見鍾情,在父母應允下,與羅藝結為夫妻。白天薑桂枝陪夫讀書,夜裏向羅藝傳授姜家槍法絕技,104路槍法傳了72路還沒有傳齊,羅藝便前去趕考。由於戰亂,夫妻分離。羅藝因戰功卓著成為隋朝大將,並另娶秦夫人(秦瓊的姑母)生子羅成。隋煬帝暴政,天下大亂,羅藝帶羅成舉兵燕山投奔了瓦崗寨反隋義軍。前妻薑桂枝日夜思念親夫羅藝。當她得悉羅藝已上瓦崗寨之後,便率兒孫、兒媳前來認親。程咬金巧計安排,使羅藝親自出戰薑桂枝。羅藝被薑桂枝連罵帶打,大敗於薑桂枝的花槍之下。按婚前約定,二人中有一方忘恩負義,就用繡花鞋打破臉皮。在眾人面前,羅藝理屈詞窮,只得認錯。花槍解怨結緣,使結髮夫妻重歸團圓,從此,更壯大了義軍力量。

花槍緣演職員表

花槍緣演員表

    • 馬金鳳 飾 薑桂枝
    • 任四亮 飾 羅藝
    • 李建洛 飾 羅松
    • 馬東法 飾 程咬金
    • 王志貴 飾 尤通
    • 陳貞 飾 羅松妻

花槍緣職員表

導演 林豐
編劇 宋詞
攝影 牛漢
錄音 陳於旦
展開

花槍緣幕後創作

《對花槍》原來也叫《父子會》《羅松找父》,寫羅藝赴京趕考,病滯南陽姜家集,與薑桂枝成婚。薑桂枝教羅藝花槍七十二路。羅藝趕考得中後,又娶秦氏為妻,生子羅成,將花槍傳授予了他。四十年後,薑桂枝得知羅藝在瓦崗聚義,便攜子羅松、孫兒羅煥到瓦崗認父。羅藝不敢相認,羅成怒戰羅松父子,被羅煥生擒。薑桂枝又戰敗羅藝。後經程咬金説合,夫妻相認,舉家團圓,同上瓦崗。此劇頗有傳奇色彩,語言有濃厚鄉土氣息。以老旦(薑桂枝)、老生(羅藝)、花臉(程咬金)、武生(羅成)和娃娃生(羅煥)應工,是有名的唱做兼備、文武並重的戲,許多著名豫劇名旦(如王秀蘭等)都唱這齣戲,並因此而出名。
1956年,安陽市豫劇團排演了由河南著名戲劇家王鎮南的整理本,崔蘭田飾薑桂枝,盧士元飾羅藝,曾引起轟動。1957年,崔蘭田就帶着這齣戲進京演出,周恩來總理因公事忙,後來趕到劇場,只看了這齣戲的後半場,並接見全團演職人員,給了極高評價。1959年這齣戲獲河南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優秀獎。
1981年夏,經宋詞再整理後,更名為《花槍緣》,由洛陽市豫劇團排演,馬金鳳飾薑桂枝。當年馬金鳳第四次進京演出時,把這齣戲帶到了北京,也引起了極大轟動。當時有人頗有微詞,説馬金鳳搶了崔蘭田的戲,對這種説法我不能贊同。
一出優秀的劇目由不同的演員演出,這在梨園界是常有的事。例如,《玉堂春》梅、尚、程、荀四大名旦都演過,他們的不少學生仍在演。1959年由梅蘭芳大師改編的《穆桂英掛帥》,前不久,中國京劇院三團也在“空中大劇院”演出了程派版的《穆桂英掛帥》(程派再傳弟子李佩紅飾演穆桂英)。豫劇也是這樣,上個世紀30年代陳素真演出的《三上轎》,後來崔蘭田也排這齣戲,並將它列入崔派的代表作品之一。當今,常派名劇《大祭樁》更有不下一二十個著名演員都演過這齣戲。所以,我認為馬金鳳再演這齣戲無可後非,更不應該指責。當然,我絕無褒馬貶崔之意,因為兩位豫劇大師在我心目在地位是一樣的。
作者在洛陽生活了近50年,看馬金鳳的戲較多,聽到她的故事也較多。對《花槍緣》是怎樣從《對花槍》改過來的,也略知一二。1981年4月定下7月1日洛陽市豫劇團要帶《穆桂英掛帥》和《花打朝》兩台大戲,第四次進京演出的日程。誰料當月底,卻傳來了洛陽市委宣傳部“進京不帶《花打朝》的通知”,劇團陷入了困境,離進京日子只有兩個月的時間,再排新戲已來不及,況且又沒有新本子可用,總不能讓馬金鳳老是進京演穆桂英吧!當時劇團知道馬金鳳早年演過《對花槍》,二十多年崔蘭田大師進京演出過這齣戲,1979年中國戲曲學校實驗京劇團將《對花槍》移植成京劇(由鄭子茹主演),都獲得了成功,我們能不能也重新加工整理一下呢?當時從南京趕來為馬金鳳加工《穆桂英掛帥》的宋詞(江蘇省劇作家,曾為馬金鳳共同整理了《老徵東》,後來因著作權問題,兩人鬧翻了,本人無語,不加評論),知道此事後,欣然接受了整理劇本的任務,並答應回南京後半月內寫好寄來。劇團看了宋詞的改編本,覺得可以採用,救了劇團之急,便電函宋詞火速來洛,協助趕排這齣戲。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花槍緣》就趕排出來了,彩排之前,請河南著名編劇、導演楊蘭春做了進一步加工指導,使這齣戲又上一層樓。6月23日在石家莊市河北劇院進行演出,得到好評。進京前,劇團及馬金鳳又從邢台專程回到鄭州,向省委宣傳部領導彙報了情況,並講到河北梆子劇團也在北京演出了《花打朝》,省委宣傳部當場拍板,“一掛兩花”三齣戲一同進京演出,並指令楊蘭春再次加工《花打朝》,和劇團一同進京彙報演出。洛陽市委宣傳部領導也專程趕到劇團,親自帶領劇團於6月28日赴京。
自7月1日起,洛陽市豫劇團在北京長安劇院,陸續演出了《穆桂英掛帥》《花打朝》及《花槍緣》三齣戲。盛況空前,各家媒體競相報道,讚譽“《花打朝》轟動全京城……”。戲曲理論家郭漢城撰寫了《從再改編得到的啓示》,戲曲評論家馮亦代也撰寫了《六十歲的愛情》一文,對《花槍緣》給予了充分讚賞與肯定。
洛陽日報對於《花槍緣》的報道更是連篇累牘,不遺餘力。作者在劇團進京演出回洛後,才看到這齣戲的演出,並且一連看了兩場。這齣戲劇本改得好,導演導得好,演員演得好,馬金鳳唱得好!比她的《花打朝》要好,與她的《穆桂英掛帥》相比,也絲毫不差。
《花槍緣》與原來的《對花槍》相比較,刪去了羅藝的重婚夫人秦氏和秦瓊等戲曲人物,加強了程咬金、羅藝、羅成等人物的刻畫,豐富了幽默風趣的表演成分,突出了羅藝和薑桂枝兩人的愛情主線,對唱詞也改動了許多,增加了這齣戲的可看性。以“南營”一場,薑桂枝出場後的那一段唱詞為例,我把新老兩個版本的唱詞都羅列於本文後面,以便於讀者比較。
“紅花要有綠葉配”,其他幾個演員精彩的表演,可圈可點,為戲增色不少。馬金鳳當年近六十,基本合於薑桂枝的年齡,她傾五十多年的舞台演出經驗與唱做功底,成功塑造了薑桂枝這個藝術形象。與她以往扮演的穆桂英、七奶奶作比較,也有所突破。戲中後半場她扎靠旗,着戎裝,使一根銀槍,與羅藝對打,英姿颯爽,顯示了巾幗不讓鬚眉的英雄氣概。
説到唱腔,更是無所挑剔。馬金鳳師承祥符調名家馬雙枝,但早年在豫東、豫西及魯西南、皖北一帶演出多年,所以她的唱腔裏既有豫東調的高亢和明亮,又有祥符調的典雅與細膩,也有豫西調的質樸與婉轉,還夾雜有山東梆子的粗獷與豪放。她兼收幷蓄,有機地把各流派之長融入她的唱腔裏,創造出一大批多彩絢麗、清脆優美的唱段,逐步形成了她形成了咬字清晰,字正腔圓,尾音乾脆,輕鬆自如,旋律明快,平中見奇,俗中見巧的聲腔特點。在這出以唱為主的戲裏,她的唱腔無不洋溢着她所創造的馬派聲腔藝術的神韻,為觀眾所喝彩。
在“南營”一場,那段“老身家住南陽地”敍述薑桂枝與羅藝愛情故事的長達十幾分鐘的唱段,她非常鬆弛,氣息上下貫,似唱非唱,似説非説,把説和唱結合的天衣無縫,聽起來優美而不乏味,鬆弛而不失神韻,毫無冗長之感。基本上只用了“二八”一種板式,沒有高腔大調,沒有花裏胡哨的甩腔,但憑藉她嫺熟的演唱技巧,把一百多句的唱詞,唱得如行雲流水,聲聲入耳,在她平緩舒展的唱腔裏,還不時蹦出些飛珠濺玉來。越聽越有味,在看似平凡的唱腔裏,隨處可見她吐字、歸韻之乖巧,行腔、用氣之講究,行腔走板中隨處可見俏麗的甩腔,和婉轉細膩的腔彎,與細微處凸顯她們平中見奇,俗中見巧的唱腔特點,這也正是唱腔中流露出韻味是那樣清脆、甜潤的主要原因。
在最後一場與羅藝對花槍,把他一槍挑落在地上,總算解了氣。薑桂枝的那兩段唱腔,從“老羅藝,你手拍胸膛想一想,你怎樣到的姜家集”,到程咬金促使眾人跪地講情時,“眾位英雄跪在地,千仇萬恨也難提。罷!罷!罷!眾位英雄快請起”,再到羅藝拿着鞋底要打自己臉時,薑桂枝那段“咳!咳!看看你個老東西,我説打,你就打,這事可不能當真的”歡快活潑的唱腔,雖不太長,但都恰如其分地唱出了人物的心理變化。
《花槍緣》於1985年6月,由西安電影製片廠拍成了彩色戲曲藝術片,在全國放映。這部電影拍的比她的前兩部都要好,連馬金鳳本人也比較滿意。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