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花斑鸌

鎖定
花斑鸌(學名:Daption capense)為鸌形目、鸌科、花斑鸌屬的唯一海洋性鳥類。體型似鷗,體長38-40釐米,翼展80-90釐米。體重340-528克。上嘴結構特別,由管狀鼻子構成,嘴端呈鈎狀,鼻孔在嘴的上方成兩個管口。
主要出現在大陸架以外的寒冷水域,但在繁殖期間也可以在近海水域發現。在南極洲海岸周圍的島嶼和亞南極島嶼上繁殖。在露天的懸崖和岩石斜坡上築巢,但也在距離大海一千米以內的岩石地面上築巢。該物種是中上層物種,廣泛分佈在海洋水域。跟隨漁船時形成大羣,有時與其他海鳥一起,並與大型海洋哺乳動物一起將獵物引向水面。主要取食磷蝦,還有魚、魷魚的內臟。分佈於非洲中南部地區、印度洋、南美洲、太平洋諸島嶼、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南極地區。
中文名
花斑鸌
拉丁學名
Daption capense
別    名
岬海燕
外文名
英文 Cape Petrel, Cape Pigeon, Pintado Petrel
法文 Damier du Cap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1]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鸌形目
鸌科
花斑鸌屬
花斑鸌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2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花斑鸌形態特徵

花斑鸌體長38-40釐米,翼展80-90釐米,體重450-480克。成鳥是中等大小的海鳥,頭部呈圓形。上體和上翼有非常獨特的黑白格子圖案。下體和翅下為白色。前緣和後緣均是黑色,就像終端尾帶一樣。頭部、頸背和後頸為黑色,形成一個黑色的兜帽,略微延伸至上背部。下頦和喉嚨顏色較淺、呈煙褐色甚至白色。虹膜呈深棕色至黑色。嘴、腿和蹼腳都是黑色的。雌雄成鳥的羽毛相似,但雌性的喙、跗節、翼長和重量較小。 [3] 
幼鳥的羽毛與成鳥相似,但黑色的羽毛被洗成灰色,上背和內上翼覆羽上的羽毛顯示出狹窄、蒼白的邊緣。 [3] 

花斑鸌棲息環境

花斑鸌是海洋和中上層的動物,尤其是在冬季。它們主要出現在大陸架以外的寒冷水域,但在繁殖期間也可以在近海水域發現。 [1] 
在南極洲海岸周圍的島嶼和亞南極島嶼上繁殖。在露天的懸崖和岩石斜坡上築巢,但也在距離大海一千米以內的岩石地面上築巢。在繁殖季節,主要聚羣在附近覓食。但在冬季,該物種是海洋性和遠洋性鳥類,跟隨寒流。通常出現在大陸架以外的冷水中。會避開浮冰,但可以看到在冰山附近覓食。 [3] 

花斑鸌生活習性

花斑鸌行為

花斑鸌在海上羣居,但也可以獨居。它們在鬆散的羣體中繁殖。4-8月之間,花斑鸌不會出現在南極洲,而亞南極地區的鳥類可能會停留相當長的時間。它們可能會跟隨主要的寒流進入更温帶的地區,並且可以在赤道科隆羣島附近看到,主要是在捕魚地點。該物種是中上層物種,廣泛分佈在海洋水域。跟隨漁船時形成大羣,有時與其他海鳥一起,並與大型海洋哺乳動物一起將獵物引向水面。該物種像鴿子一樣採食,總是非常活躍和忙碌。當它們高高地停留在水面上時,會向前和向兩側移動。還以翅膀進行“俯衝”來捕捉獵物。與暴風鸌相比,飛行時需要更多的翅膀撲動和更短的滑行。花斑鸌飛行能力很好,飛得很快,有時甚至飛得很低。 [3] 
主要通過海水錶面抓取來進食,但也可以使用其他技術,例如拍打和滑水。以屍體為食,並可能利用嗅覺來定位食物。 [3] 

花斑鸌聲音

像許多海鳥一樣,花斑鸌通常在遠離棲息地的地方保持沉默。然而,當鳥兒爭奪食物時,餵食的鳥羣會很吵鬧,同時會發出攻擊性、尖鋭的嘰嘰喳喳聲或咕嚕咕嚕的聲音。還會發出諸如“cac-cac,cac-cac”之類的咯咯聲。相互搖頭的問候顯示都伴隨着類似的聲音。 [3] 

花斑鸌食性

花斑鸌通過滑水、翅膀掠過水麪及偶爾潛水來獲取食物。該物種它與鯨魚和其他海鳥有聯繫,並在拖網漁船周圍成羣聚集。食物主要包括磷蝦、魚、魷魚、水母,此外還吃腐肉、內臟和漁船上的廚房垃圾。 [1]  [3] 

花斑鸌分佈範圍

繁殖地:南極洲、布維島、法屬南部領地、赫德島和麥克唐納羣島、新西蘭、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羣島;
非繁殖地:斐濟和烏拉圭;
旅鳥:厄瓜多爾(科隆羣島);
留鳥:安哥拉、阿根廷、澳大利亞、巴西、智利、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福克蘭羣島(馬爾維納斯)、毛里求斯、莫桑比克、納米比亞、秘魯、留尼汪島、聖赫勒拿島、阿森松島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南非;
遊蕩(繁殖地):挪威;
遊蕩:庫克羣島、法國、法屬波利尼西亞、加蓬、直布羅陀、印度尼西亞、意大利、肯尼亞、塞舌爾、東帝汶和多哥;
來源不確定(季節性不確定):馬達加斯加、新喀里多尼亞、紐埃、諾福克島、皮特凱恩、斯里蘭卡和湯加。 [1] 
在繁殖季節,花斑鸌在南極洲大陸架周圍覓食,在冬季,它們會向北活動,最遠可達安哥拉和厄瓜多爾的科隆羣島。它們在南極洲和亞南極島嶼的許多島嶼上繁殖,有些甚至遠至奧克蘭羣島、查塔姆羣島、坎貝爾島(新西蘭)。它們的主要繁殖地位於南極半島、南喬治亞島、巴勒尼羣島、凱爾蓋朗羣島(法屬南部領地)以及斯科舍海的島嶼。 [1] 
花斑鸌分佈圖 花斑鸌分佈圖 [1]

花斑鸌繁殖方式

繁殖季節發生在11-12月。在懸崖或陡峭的岩石斜坡上形成不同大小的羣體。伴侶實行一雄一雌制,並有長期的配對關係。它們進行精心設計的求愛表演,用於維持和加強彼此成對的關係。花斑鸌形成大小不一的鬆散羣落(與其他海鳥一起可達數千只),但它也可以像克羅澤羣島那樣單獨行動。雙方都會互相“扭頭”、啃咬、咯咯笑、互相梳理。巢穴還用於領地防禦。 [1]  [3] 
巢穴地建立在岩石地面或礫石以及帶有壁架的高懸崖上,築巢於淺裂縫、岩石壁架、穩定的礫石牀上或巨石之間。雌性會進行2-3周的產卵前攝食之旅。雌性產下一枚白色的卵。孵化期持續45天,由雌雄成鳥共同承擔。它們輪流輪班數天,通常雄性為4天,雌性為3天。雛鳥的絨毛是煤煙色的。孵化出的最初幾天,由父母雙方用反芻的食物餵養。孵化後約46-57天長出羽毛,並且獨立。5-6歲時即可繁殖。 [1]  [3] 

花斑鸌亞種分化

花斑鸌(2亞種)
序號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花斑鸌澳大利亞亞種
Daption capense australe
Mathews, 1913
2
花斑鸌指名亞種
Daption capense capense
(Linnaeus, 1758)
[2] 
花斑鸌有兩個公認的亞種:
  • 指名亞種出現在南極洲和從南喬治亞島東部到赫德島的亞南極島嶼。
  • 澳大利亞亞種發現於澳大利亞和南極洲之間的温帶至南極水域。它在新西蘭地區的島嶼上繁殖。這個亞種的體型稍小,上體的上翼和背部有更多的黑色區域。然而,在磨損的羽毛中,該亞種顯示出更多的白色區域。在下體上,可以在尾羽和翅下看到一些黑色斑點。尾端黑色帶較寬。 [3] 

花斑鸌保護現狀

花斑鸌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ver3.1——無危(LC)。 [1] 

花斑鸌種羣現狀

花斑鸌在2004年全球總量估計超過2,000,000只。趨勢理由:在沒有任何下降或重大威脅的證據的情況下,認為種羣數量保持穩定。 [1] 
新西蘭的大多數繁殖地都沒有哺乳動物捕食者,但凱爾蓋朗島、奧克蘭島和科孔斯島的繁殖地卻受到老鼠和貓捕食的影響。一些荒涼的地方是抵禦入侵者和掠食者的良好天然屏障。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