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花承閣遺址

鎖定
花承閣遺址始建於乾隆年間,咸豐十年(1860年)被“英法聯軍”破毀,位於頤和園萬壽山後山區寅輝城關以東的中御路南一個從山坳裏突出來的其狀如舌的小山包上,是一組庭院和佛寺混合的建築羣,原由蓮座盤雲佛殿、多寶琉璃塔、花承閣及六兼齋組成。
中文名
花承閣遺址
地理位置
頤和園萬壽山後山
門票價格
免費
投用時間
乾隆十九年(1754年)

花承閣遺址歷史沿革

被八國聯軍焚燬前的花承閣立面圖 被八國聯軍焚燬前的花承閣立面圖
花承閣遺址於乾隆十九年時(1754年)建成,多寶琉璃塔是乾隆皇帝為慶祝皇太后六十大壽而建造。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破壞後殘存殿址、磚牆、石雕、假山。多寶琉璃塔和石碑亦因是磚石結構,得以完整保存。 [1] 

花承閣遺址地理位置

花承閣遺址
花承閣遺址(5張)
花承閣遺址位於頤和園萬壽山後山區寅輝城關以東的中御路南山坡上。 [2]  在四大部洲的東側,遺址選址在一個從山坳裏突出來的其狀如舌的小山包上,建造高台強調了遺址局部地貌的典型特徵。 [3] 

花承閣遺址建築結構

花承閣遺址 花承閣遺址
花承閣遺址是一組庭院和佛寺混合的建築羣。原由蓮座盤雲佛殿、多寶琉璃塔、花承閣及六兼齋組成,全部建築坐落在直徑約60米、高約7米倚山勢築成的半月形磚砌高台上。院落依萬壽山後山的坡勢分做2層台地,北面建有2柱牌樓山門,院中置太湖石及石座。高台的中軸部位為佛殿蓮座盤雲,坐南朝北,面闊3間,前後有廊,硬山頂。東西配殿坐落在下層台地上,均面闊3間。高台的外緣建37間半月形弧形遊廊。弧廊的東端接六兼齋,西端接花承閣,六兼齋坐落在洞壑穿插的疊石平台上。 [1] 
花承閣面闊3間,依東高西低的陡坡而建,面東為1層,面西為2層。花承閣的南面是一個長方形的小院,院中有南北2層台地,上層台地上聳立着八面七級的多寶琉璃塔。下層台地上豎立着一座御碑,上鐫用滿、蒙、漢、藏四種文字鐫刻的乾隆御製多寶塔頌。多寶塔高17.6米,八脊攢尖七重檐,漢白玉台基,塔身用浮雕着596個佛像的彩色琉璃磚鑲砌而成,配以白色的須彌座,平安如意雕花漢白玉石欄,鍍金的寶頂,斑斕彩錯,極為絢麗。塔前牌樓為2柱1樓,面闊2.9米 [1] 
多寶塔 多寶塔
花承閣遺址的高台前沿與地面的高差達7米,高台與後山幹道之間留下一片寬約30米的緩坡地種植松林,西面山谷裏一片桃花,建築羣隱藏在這道翠屏之後,加大了景深感。路人只能通過樹隙隱約窺見高台,正面無由通達。這樣就自然而然的渲染了建築的神秘氣氛。從高台上觀看遠處的山和近處的景色,能聽到梵鈴鐘磬的聲音,有飄然欲仙的浪漫感覺。 [2] 
多寶塔老照片 多寶塔老照片
多寶塔建在花承閣遺址的最高處,造型挺拔秀麗,小巧優美,色彩鮮豔豐富。修長的塔身在綠樹叢中顯得光彩奪目,成為後山東區風景構圖的核心。多寶塔下面立着乾隆《御製萬壽山多寶佛塔頌碑》,碑文以漢、滿、蒙、藏四種文字鐫刻。多寶塔旁邊保存着一塊奇石,架於大型石座上,奇石四周雕刻着精緻的圖案。 [2-3] 

花承閣遺址景點文化

花承閣遺址中的六兼齋地勢高曠,視野開闊,是欣賞良辰美景的佳處。唐朝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曾慨嘆滕王閣“四美具,二難並”,乾隆認為六兼齋兼具“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美和“賢主、佳賓”二難,故延其意名建築曰六兼齋,並賦詩曰:“湖山雅號賞心主,風月堪稱樂事賓。若問六兼齋好處,率逢美景與良辰。”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