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花帽軍

鎖定
花帽軍是金朝後期的一支強軍,以抵抗蒙古入侵而聞名。
中文名
花帽軍
外文名
Taqiyah army
存在時期
金朝後期
性    質
武裝力量
從金蒙戰爭初期開始,由漢人構成的義軍逐漸展現在歷史舞台面前。一開始義軍分兩種類型,一種是金軍戰敗後,由地方土豪組成的義軍,比如金居庸關失守後“邇者撤居庸兵,我勢遂去。今土豪守之,朝廷當遣官節制,失此不圖,忠義之士,將轉為他矣。”就屬於這種類型,另一種類型是金政府官員組織的,比如中都被圍時,任尚書省令史的田琢招集義勇“募兵旬日,得二萬人。”,侯摯“貞祐初,大兵圍燕都,時摯為中都曲使,請出募軍,已而嬰城有功。”花帽軍與他們略有不同,是政府官員屬下的“壯士”招募的,“(貞祐)二年正月,乘夜與壯士李雄、郭仲元、郭興祖等四百九十人出城,緣西山進至佛巖寺。令李雄等下山招募軍民,旬日得萬餘人。擇眾所推服者領之,詭稱土豪,時時出戰。”郭仲元就是其中的“壯士”之一,他確實很盡力“李雄募兵,仲元與完顏阿鄰俱應募,
數有功。”從現有史料分析,他招募的地域範圍很大,比如後來成為郭仲元部將之一的李霆,是寶坻人“貞祐初,縣人共推霆為四鄉部頭。霆招集離散,糾合義兵,眾賴以安。招撫司奏其事,遷兩官。霆與弟雲率眾數千巡邏固安、永清間,遙授寶坻縣丞,充義軍都統。”關於花帽軍初期的戰績,由於金史的缺載只能從一些間接的史料來推測,但有一點不容否認,當時他招募的花帽軍確實是在金朝各個義軍中相對強的一支,南宋人已經知道他的名氣“有户部令史郭忠者(按,應為郭仲元之誤),率山後軍民擊韃靼,逐之。金人後名其軍為‘花帽軍’。”元代的史料有一條,記載宋珍“時先父獨與先叔祖留燕,會聖朝(蒙古)親王領兵下,叔祖歸之,王善,賜之銀符,置千夫長。擊花帽賊於燕之水谷,以戰死。”,這裏的“花帽賊”即“花帽軍”,擊敗了附屬蒙古的一支地主武裝。應該説蒙古軍最終沒有破中都,而接受與金議和,花帽軍的奮力作戰是不容忽視的。除了以上兩條外,還有一些史料能説明問題,金朝遺民劉祁説“南渡之初,將帥中最著名者曰郭仲元,俗號郭大相公,其軍號‘花帽子’。”又云“仲元為將,重厚沈毅,有謀。”這裏説郭仲元是南渡之初最著名的將帥。此外按金制“近制,賜本朝姓者,凡以千人敗敵三千者賜及緦麻以上,敗二千人以上者賜及大功以上,敗千人以上賜止其家。”完顏阿鄰後來要求特賜其兄守楫及從父兄弟,宣宗許之,引起郭仲元的不滿,曰“臣頃在軍旅,才立微功,遽蒙天恩,賜之國姓,非臣殺身所能仰報。族兄徐州譏察副使僧喜、前汾州酒同監三喜、前解州鹽管勾添章、守興平縣監酒添福猶姓郭氏。念臣與僧喜等昔同一家,今為兩族,完顏阿鄰與臣同功,皇恩所加並及本族,僧喜等四人乞依此例。”從以上史料證明,郭仲元和郭阿鄰同時立下了金朝規定的“止賜其家”的戰功,保守的估計是戰功達到以千人擊敗敵千人。但是這麼估計也有一定的問題,因為金朝後期有濫予賜姓的現象,故所謂的賜姓標準好多依君主和宰執一時好惡來制定的,有一定的隨意成分。在貞祐三年以後,郭仲元先後擔任“永定軍節度使”併兼任本路宣撫使 “遙授知河間府事”“知濟南府事,權山東東路宣撫副使。”等官職。
[1] 
花帽軍在宣宗前期立下的另一比較大戰功是鎮壓山東的紅襖軍起義,紅襖軍起義,根本原因是因為金朝的括地政策致使漢族農民失去土地。直接原因是蒙古南下,金朝對這裏失去了控制,首先發難的是楊安兒,早在泰和年間的金宋戰爭時,就活躍在山東一帶。後接受金朝招安,大安三年金蒙戰爭起,金朝另他招募“鐵瓦軍敢戰軍”迎敵。但他卻乘機回到山東,於是紅襖軍起義開始興起,金朝為了對付起義軍,以駙馬僕散安貞為主將,攜帶郭仲元和郭阿鄰兩軍南下,宋人記載主要的起義軍皆為花帽軍所擊敗“又有郝八者,名儀,以貞祐二年春據山東叛,僭號大齊,改元順天。金人遣花帽軍生擒之,磔於開封。又有劉二祖者,亦名盜也,其女劉小姐亦聚眾數萬,皆為花帽軍所破。”
大元兵退,金乃遣完顏霆為山東行省,黃摑為經歷官,將花帽軍三千討之,敗安兒於闌頭滴水,斷其南路。 [2] 
蒙古方面卻在攻克中都後,繼續向金髮動試探性進攻,貞祐四年秋,蒙古派出以三木合拔都為主將的萬餘軍隊,向金的潼關防線進攻,他們的戰術運用很巧妙“韃兵自河東渡河攻潼關,不能下,乃由嵩山小路趨汝州,遇山澗,輒以鐵槍相鎖,連接為橋以渡。於是潼關失守。”金朝不得不調動部隊迎擊,郭仲元部在“十月,徙軍盧氏,改商州經略使,權元帥右都監。”目的就是防禦蒙古進攻潼關,但是不久潼關失守,蒙古軍長驅直入,郭仲元部“仲元軍趨商、虢,復至嵩、汝,皆弗及。”南宋方面記載的有些不同,“金主(宣宗)急召花帽軍于山東。十月,韃兵至杏花營,距汴京二十里,花帽軍擊敗之。”
《金史》宣宗本紀記載興定元年夏四月“庚戌,花帽軍作亂於滕州,詔山東行省討之。”在其他列傳中亦有類似記載。按《宋史》,投奔宋朝有一支張惠率領的花帽軍。從以上來推斷,這支叛金的花帽軍很可能是張惠所部。張惠是李霆的部將,在鎮壓紅襖軍中立下戰功。
雖然張惠為宋人立下好多戰功,但其由於為北人,難免受到宋人的猜忌,儘管在夏全和李全的叛宋活動中,張惠也有意與其保持距離,但終不為南宋所容,於正大三年北上回歸金朝,金給予其“臨淄郡王”的爵位。
張惠在迴歸金朝後,參加了兩次戰鬥,第一次是正大七年的第二次大昌原之戰,紇石烈牙吾塔率領“臨淄郡王張惠,恆山公武仙,都尉高英,樊澤,楊兀連等進兵數萬救慶陽,大軍(蒙古軍)失利。”,這一戰金軍獲勝,乃至金軍將領對蒙古使者發出狂言。第二次是對金朝有決定性意義的三峯山之戰,在蒙古假道於宋時,張惠提出“截江為便,縱之渡,我腹空虛,能不為所潰乎?”但是金朝主將沒聽從他的意見,後果嚴重,“北兵既渡,皆殊死戰,合打兵不能遏”,隨後的戰役中,金軍逐漸陷入被動,張惠提控步軍,在金軍突圍的過程中,大部分將領戰死後,唯有張惠“步持大槍奮戰而歿。”張惠的戰死,標誌着花帽軍由抗蒙興起,由抗蒙殉國而結束,一代金末名軍的歷史結束了。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