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花岙兵營遺址

鎖定
花岙兵營遺址,位於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高塘島鄉花岙島,是明末清初東南沿海地區一處規模較大的抗清軍事設施遺址。 [2] 
花岙兵營遺址用礫石堆砌而成,保存尚好。由主兵營2座、小型兵營10處及防禦牆、關隘、望所、烽火台、地道、路障等諸多附屬設施組成。雉雞山、高塗岙兩處兵營遺址面積最大。花岙兵營遺址作為古代軍事遺產,具有較高的歷史與科學價值,兵營在選址、佈局、構造等方面均反映出較高的營建思想、構築水平與軍事謀略,且兵營位置特殊、規模龐大、佈局清晰、內涵豐富、年代明確,為研究中國明清時期海島軍事防禦設施體系與海島軍事屯田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2] 
2013年5月,花岙兵營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花岙兵營遺址
地理位置
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高塘島鄉花岙島
所處時代
明至清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0183-1-183

花岙兵營遺址歷史沿革

花岙兵營遺址 花岙兵營遺址
花岙兵營遺址兵營及軍事設施、屯田,是清順治三年(1646年),由張蒼水與張名振一起開始營建。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張名振卒後,張蒼水開始獨立經營。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至清康熙元年(1662年),成現存遺址之規模。清康熙三年(1664年),張蒼水被執後廢用。 [5] 
1982年,發現花岙兵營遺址。 [2] 

花岙兵營遺址遺址特點

綜述
花岙兵營遺址
花岙兵營遺址(5張)
花岙兵營遺址是明末清初東南沿海地區一處規模較大的抗清軍事設施遺址。遺址用礫石堆砌而成,保存尚好。由主兵營2座、小型兵營10處及防禦牆、關隘、望所、烽火台、地道、路障等諸多附屬設施組成。雉雞山、高塗岙兩處兵營遺址面積最大。雉雞山兵營平面略呈方形,前部呈鈍角凸出,城牆合計長310餘米,面積約4800平方米;高塗岙兵營平面呈東北至西南不規則長方形,通長220米,通寬約65米,面積在12000平方米以上。兩兵營均築有城牆、營房、校場、地道等設施,中間以小道相通,上下呼應。小型兵營10餘處,分佈於主兵營周圍的清水岙、懸岙、高塗岙、雉雞山等處。此外還發現軍屯田地近70萬平方米。花岙兵營遺址為抗清名將張名振、張煌言(蒼水)所築。 [2]  [5] 
雉雞山兵營
雉雞山,主峯海拔約308.6米,兵營位於峯巔西南約400米山腰礫石流緩坡上,坐東北朝西南,面海而建。中心位置海拔180米。營前有海拔約167米西北—東南向排列的三座平崗作屏障,南下250米即花岙(岙中沙灘上建有媽祖廟,岙底為花岙自然村)。兵營平面略呈方形,前部呈鈍角凸出,城牆合計長310餘米,包圍面積約4800平方米。城牆用大塊礫石砌成,厚約1米,有收分,殘高1~2.5米,築有方形望孔;四面各闢城門一座,寬1.3~3米不等,東北、東南兩門有小甕城,保存相對完整,其旁貼建單間獨立小屋,西北門進深3.2米,殘高1.8米。營房總體佈置呈倒“丁”字形,建於兵營之前部和縱中一帶;殘存易辨者,有近20棟,約40間,單體平面以“一”字形為主,曲尺形者少。以面寬與進深比例或以內牆分隔計,棟1~4間不等,偶有7間者,朝向大多與兵營方向一致,依坎高低,參差不齊。牆體悉礫石疊砌,從山牆推斷均作二坡頂,其上當初架檁蓋茅,已朽盡無存。單體建築體量不一,牆厚度大多為0.45~0.8米,但高度雷同,山牆高度一般為2.5米左右。通常前牆、隔牆闢門,偶見山牆闢門,有門寬0.73米、殘高1.4米者,往往後牆砌有壁龕、山牆砌洞窗,尺寸隨意。營內多地道、洞穴,地道入口後,常曲尺形轉彎,其大小、深淺,走向不一。
雉雞山兵營營房遺址 雉雞山兵營營房遺址
城東北門外約12米有一石構築,村民傳為祭台;西北門外約20米,有建築面積約25平方米的一間小屋,傳為張蒼水建的平水老爺廟,並祀平水娘娘與土地神,祈求出海和島居的平安。城西牆跟(外)有一泓清泉。營前三平崗均作校場,西北面第一平崗距營約130米,面積約1600平方米;第二平崗即在營前,面積約800平方米,城南20餘米為第三平崗,面積300餘平方米;三校場均有大礫石或高起的台墩作操練指揮台。在營城通往第一平崗道路高坎下有7棟建築,分為三處。一處1棟,一處2棟,皆貼坎而建;另一處4棟,離高坎20餘米,均為面積6.4~12平方米之半地穴式石砌兩坡頂建築,設門、壁龕、地道暗口,發現推出或拔去龕後石塊或地道暗口石塊就是通向室外地下暗道之道口、挪動房屋周近大塊石即成地道口現象。雉雞山兵營旁邊駁有梯田,西北有二小道通山頂哨所與山西北麓高塗岙兵營,兩營相距約700米。雉雞山兵營西南一線山麓、島西之南北向主道外側築有長數百米高約5米左右的防禦牆,外側面砌有五個以上高1.4米、寬0.5米地道口,分段佈置,直入數米後轉彎,深不可測。成為有效的抵禦進攻的陸上第一道防線。雉雞山兵營有固守之宜。 [5] 
高塗岙兵營
高塗岙兵營,在距雉雞山頂約500米之西北麓礫石流坡上,其前部為懸岙坑西口台地,總地形東南高西北低,海拔5~28米,兵營背東南(山)面西北(海)而建。因含於雉雞山與中路山、德人山圍成之海灣—高塗岙內而命名。兵營處島西側南北交通主道中點,向東可循懸岙坑、跨懸岙嶺抵懸岙而扼島東側南北交通要道中點。營城平面呈東北—西南走向不規則狹長形,通長約220米,通寬約65米,面積在12000平方米以上。營之外圍城牆,中段相對平直,兩端段隨坎曲折,全長近600米,其中西北面中段110餘米築平行復城,外層可視為郭,城、郭厚度均1米許,殘高0~2.5米。城中營區由與營城形制類同的牆垣分隔成大致為十個規模不等之小區,該牆垣暫命為子城。子城與營城互相搭接,隨基起伏,逶迤盤曲,殘高0~3米不等,厚度不一,但基寬多為1.2~1.5米,身有收份,偶見壁龕。營城之西門似經後世變動,北門已塌,均形制不明;西門外為台地前沿高坎,其下原為海岸,有島之南北向公路通過,與兵營用石磴道聯結升降,作為出海口,門旁有方形殘墩,原或為敵台;北門處於復城段城牆中點,門內有石砌斜道通登兵營中部中心小區北門,斜道南端即中心小區北門外小壕壕橋;南門保存較好,寬3米,殘高1.5米,出南門上石流坡有間道與雉雞山兵營相通;東門寬近2米,門外東側貼城有一崗位樣小屋遺蹟。北門城跟(外)有石砌圓井一口,水清不腐,井口覆蓋大石塊。
兵營營房,中部密集,東部次之,西部疏朗,不完全統計,近30棟約60間。單體建築形制與雉雞山兵營類似,朝向多數與兵營一致或稍偏,少數異之。中心小區營房佈置作院落狀,推測為指揮機構所在,議事與生活兩用。前部四合院,倒座74平方米,正屋104平方米,兩旁廂房,均向天井開門;後部地坪突然提高,砌“一”字形東、西兩棟後房,東棟後房前石砌地坎,為門前橫向道路,其實中空,內為地道,寬約1米,高約0.7米,西段崩毀,原似通向南門外,東、西后房後又有數間獨立小屋,似為警衞用房,院西子城旁也有獨立小屋,疑為廁所。後房南牆外、子城北門內亦布有地下暗道,整座兵營地下與子城城牆中孔道甚多,地面坎障縱橫,入兵營如入迷宮。
單體營房構造。朝向,西北偏西,殘存牆體皆就地取材以大小不一的塊礫砌造,不甚規整。通面寬約20米,通進深4.5米,四開間,自東至西分別面寬5.83米、5米、5.77米、5.83米,牆體厚度不夠統一,在0.45~0.8米間,殘高0.3~1.8米不等,其中東、西山牆分別殘高1.8米與1.4米,東起第一、二、三間均前牆闢門,第一、二間門寬0.7米,第三間因塌不明,第三、四間間隔牆前部開內門,寬約0.6米,遂成套房。第一間內東側有南北向牆體砌跡,完全坍塌,似隔為暗室或儲物倉之用,第二間東壁離地1.2米高度砌壁龕,高0.35米、寬0.3米、深約0.25米,第三間後壁離地0.7米砌壁龕,寬約0.6米、高0.27米、深0.4米,西山牆則離地0.9米砌寬0.3米、高0.4米洞窗。是房應為硬山或懸山造兩坡頂建築。
石崖、地道、中心小區 石崖、地道、中心小區
兵營北面即校場,處台地前部,面積達4000餘平方米,近兵營側砌有厚0.6米左右之矮牆垣,台地西北沿亦然。兵營與校場間為道路,向東接通懸岙坑、懸岙嶺,沿坑沿路砌石作路障或兼用蓄水,其數不下二十堵,低小者如門檻,高大者似營城。西門外道路通島南,北門外道路通島北,過校場北下溪橋百米,有一間獨立小屋,為關爺廟,祀武聖關羽,是抗清復明義軍的精神依託,再往北200餘米,即高塗岙嶺,嶺頂設關隘,可資阻滯北向來敵。該嶺兩側山坡與岙底、東面懸岙嶺外懸岙及其南清水岙多屯田,有大量散在小兵營。高塗岙兵營進可出海,防有屏障,退有餘地,具機動性。 [5] 
小型兵營及其中張蒼水歸隱、被捕兵營
小型兵營,散佈全島各地,以清水岙、懸岙一帶、高塗岙周邊、天作塘內兩側佈置最多,其它地方相對較少。自北至南,大佛頭山、北面山、雉雞山、火着山頭、炮台山之山頂均設望所,大佛頭山又設防禦牆,炮台山又有烽火台。小兵營選址、朝向依地理形勢與利於戰防、瞭望、聯絡、用船、方便屯墾而各不相同,或山頂山坡,或“溪頭谷口”或,岙底海邊,或向陽向路或面海面水。通常由1~4棟房子組成,其佈置、體量、式樣、築法與兩座寨城內營房類同,但一般不設圍垣。小型兵營遺址除6座在當代農事中拆除外,大多保存良好。
其中位於懸岙岙底、北面山礫石流坡西側的懸岙1號兵營遺址較具特點。花岙村民傳為張蒼水隱居被捕之所。遺址海拔約90米,座南朝北,築於石砌高坎上半圓形的台地內側。兵營曲尺形佈置,正屋一棟,兩大間,西山牆外附建小屋一間,東側橫屋一棟,單長間,均前壁開門。正屋面寬16米,進深6米,牆殘高0.5~3米。其中東間面寬7米,前壁開洞窗,門寬1米;西間面寬9米,西山牆上開洞窗與壁龕,後壁特厚,齊腹以上砌出通排大壁龕,立石作隔,似為蒼水“積書充棟”之用,門寬達1.4米,設條石門檻。橫屋面寬6.4米,進深4米,南山牆砌壁龕,北山牆築洞窗,正對院子出入口,門寬1米。正屋西山牆外小屋面寬3.3米,進深2.4米。因為台地前沿石砌高坎上增砌女兒牆,使屋前擁有約90平方米的院子,院子東北角—橫屋北山牆與女兒牆間作為出入口,寬1.4米。兵營東、南、西三面多荊棘雜樹,北面高坎陡起,坎下綠樹成蔭,相當隱蔽,山下不能發現營房,但在營前向下望,視野寬廣,懸岙海面與東北面南田灣海域大部收於眼底。懸岙1號兵營選址較殊,構築比同類型兵營高大寬敞,似有主房、次房、警衞、廚房或廁所等不同功能之分配,設施相對齊全,應是首長營房,花岙村民中有“該茅草廠廠基是張蒼水住”的説法,許多史料稱張蒼水歸隱、被執懸岙,故完全有可能是張蒼水在清康熙三年(1664年)迫於大勢、解散義軍後歸隱與被執之所在。
眾多小型兵營、哨所、瞭望所、關隘、烽火台、防禦牆以兩座主營為中心共同構成全島有機軍事佈防,同時也為墾造、種植1千多畝田地,爭取軍糧自給、軍隊自救作出了最有效的措施。 [5] 

花岙兵營遺址歷史文化

花岙島
花岙島,又名懸岙,古為“南田八島”之一,面積約9.83平方千米,中心是火山原生地,丘陵地貌,羣山挺秀。島上有許多石砌建築遺址,當地村民稱之為“煌言兵營”、“煌言廠基”,島中盛傳明末清初張煌言在此屯兵抗清、畜猿放哨、最後被捕的故事。 [5] 
張蒼水
張蒼水紀念館 張蒼水紀念館
張蒼水,名煌言,號蒼水,是浙江鄞縣人。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中舉。明弘光元年(1645年),清軍入浙,毅然投筆從戎抗清,官至南明兵部尚書,曾三渡閩關,四入長江。他以花岙、南田為主要根據地,前後堅持20餘年。清康熙三年(1664年),終因大勢已去散兵隱居花岙島,以圖再起。同年7月17日,因叛卒出賣,被捕於此,解經寧波至杭州途中,寫下“國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日月雙懸於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之壯詞,嚴正拒絕了清廷誘降。同年9月17日,在杭州官巷口從容就義。葬於杭州南屏山,與岳飛、于謙同被譽為“西湖三傑”。 [4-5] 
張蒼水曾作詩:“鳩工嚴部勒,治屋亦猶兵。據水軒轅法,依山壁壘橫。短垣繚卻月,中露貫長庚。只此扶桑國,居然細柳營。”(《島居八首》)是對兵營最早最真實的記錄與寫照。 [5] 

花岙兵營遺址研究價值

花岙島兵營遺址規模較大,佈局不拘一格,以兩座主營為中心,眾多兵營、哨所、瞭望所、關隘、烽火台、防禦牆、屯田等,密切聯繫、相互呼應,共同構成了全島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是東南沿海地區重要的海島防禦工程,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2] 

花岙兵營遺址保護措施

2013年5月,花岙兵營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花岙兵營遺址旅遊信息

花岙兵營遺址地理位置

花岙兵營遺址位於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高塘島鄉花岙島。

花岙兵營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浙江省寧波市自駕約1小時30分鐘抵達金高椅碼頭,轉乘渡輪登花岙島(靠近花岙兵營遺址)。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