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花山岩畫

鎖定
花山岩畫,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寧明縣馱龍鄉耀達村花山屯北面的明江東岸,畫面臨江,高44米,寬170米,古人把赭紅色的赤鐵礦粉用動物脂肪稀釋調勻,用草把或鳥羽蘸上,在天然崖壁上直接刷繪出這些神奇的壁畫。 [8] 
花山岩畫圖像1800多個。圖像包括人物、動物和器物3類,以人物為主。人物只畫出頭、頸、軀體和四肢,不見五官和其他細部。動物圖像主要是狗,皆側身,作向前小跑狀。器物圖像主要有刀、劍、銅鼓、羊角紐鍾。其中典型的組合是:以一個高大魁梧、身佩刀劍的正身人為中心,腳下有一狗,胯下或身旁置一面或數面銅鼓,四周或左右兩側有眾多的、形體短小的側身人。這些畫面可能是一場場莊嚴而又歡快的祭祀活動儀式的記錄,是巫術文化的遺蹟。 [8] 
1988年1月13日,花山岩畫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2]  2016年7月15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提名項目“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入選《世界遺產名錄》。花山岩畫申遺成功填補了中國巖畫類世遺項目的空白。 [2] 
中文名
花山岩畫
外文名
Zuojiang Huashan Rock Art Cultural Landscape [1] 
地理位置
崇左市寧明縣X570縣道
所處時代
戰國至東漢
佔地面積
約 7480 m²
保護級別
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1月1日-12月31日 08:00-18:00;週一至週五:10:30、15:00 週末:10:30、13:30、15:00,法定節假日人滿即發 [6]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景點級別
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編    號
3-0165-4-002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花山岩畫歷史沿革

據專家考證,花山岩畫繪製於戰國至東漢時期,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關於花山岩畫的最早記載,在明代張穆的《異聞錄》,文中是這樣描述的:“廣西太平府有高崖數里,現兵馬執刀杖,或有無首者。”據清光緒九年(1883年)出版的《寧明州志》記載:“花山距城五十里,峭璧中有生成赤色人形,皆裸體,或大或小,或執干戈,或騎馬。”
1954年初,廣西博物館派人赴寧明縣調查了民間傳説中的“花山”崖畫。 [10] 
1956年8月,成立的廣西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中,廣西民族學、歷史學和考古學的工作者,以及中央民族學院部分師生,在明江下游發現了7個巖斷地點。這次調查被認為是對於左江流域巖畫科學調查的開端。
1962年7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民委正式組建由歷史學、民族學、考古學、地質學等多學科專家學者參加的考察團,對左江巖畫進行了比較全面、深人的調查,歷時15天,行程200多千米,在左江兩岸新發現了43處巖畫地點。這次調查還訪問、記錄了有關左江崖壁畫的民間傳説,並組織專人臨摹部分圖像。這是對廣西花山岩畫有組織的第二次調查。
1980年,自治區博物館組織了一次巖畫複查。
1985年,由自治區政府與民委又組織了一次大規模巖畫調查,這兩次巖畫調查後很快在自治區掀起新一輪的巖畫研究熱潮,並且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2007年至2011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中,寧明、龍州兩縣的文物工作者對左江花山岩畫進行了又一次全面深入的考察,對所有巖畫點均做了翔實的資料登記工作,充分調查記錄了左江花山岩畫的保存現狀,並對其周邊的考古遺址等有了更為全面的瞭解。2010年9月,由自治區文化廳左江巖畫申遺辦牽頭,聯合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南寧市、崇左市的文博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左江巖畫考古隊,從9月5日開始至9月30日的調查中,對左江沿岸70多處巖畫點及周邊區域進行了記錄,發現新的巖畫點15處。所有巖畫點都現場進行了相關數據、標本的採集和拍攝、登記工作。 [7] 

花山岩畫遺址特點

花山岩畫高44米,寬170米,面積達7480平方米,大約是戰國至東漢時期繪製在崖壁上的圖畫,壯語名為“岜菜”,漢譯為“花花綠綠的山”。畫面臨江,崖壁明顯內斜。繪畫是以赭紅色的赤鐵礦粉為顏料,用動物脂肪稀釋調勻,用草把或鳥羽直接刷繪在天然崖壁上。畫法採用單一色塊平塗法,只表現所畫對象的外部輪廓,沒有細部描繪。如人物只畫出頭、頸、軀體和四肢,無五官等細部。風格古樸,筆調粗獷。現存圖像1900多個,包括人物、動物和器物三類,以人物為主。人物的基本造型分正身和側身兩種。正身人像形體高大,皆雙臂向兩側平伸,曲肘上舉,雙腿叉開,屈膝半蹲,腰間橫佩長刀或長劍。側身人像數量眾多,形體較小,多為雙臂自胸前伸出上舉,雙腿前邁,面向一側,做跳躍狀。
除人物巖畫之外,動物圖像及器物圖像也佔很大比例。其中,花山岩畫動物圖像主要是狗,皆側向,做小跑狀;器物圖像主要有刀、劍、銅鼓等,刀、劍一般佩戴在正身人腰部;銅鼓數量多、但大都畫得十分簡略,只畫出鼓面,有的鼓面中心有芒,個別鼓面側邊有耳。這些交錯並存的圖像,組合成一個個單元,排滿了整幅畫面。其中有一個組合最為典型:以一個高大魁偉、身佩刀劍的正身人為中心,腳下有一狗,胯下或身旁置一面或數面銅鼓,四周或左右兩側有眾多形體矮小的側身人。這些畫面可能描繪的是一場祭祀活動儀式,是巫術文化的遺蹟。巖畫的絕大部分描繪着不同形態的人物,仍能清晰地看到的有1300多個,最大的高達3米,最小的不到0.3米。這些人物大多是裸體的,形象自然淳樸,兩手上舉,兩腿叉開。巖畫正中有一個腰佩長劍身高數米的巨人,威風凜凜地站在只怪獸背一上,觀看着那些手舉銅鼓、銅鑼和其他槳器狂歡縱舞的人羣。巖畫畫法原始古樸,線條粗獷有力。據專家考證,它是壯族先民駱越人留下的藝術作品。花山岩畫內容豐富、氣勢雄偉,是中國已發現的最大的一處巖畫點。畫面經過反覆重疊,形成了造型獨特、風格簡潔質樸、色彩鮮豔明麗、構圖飽滿的特點,給予人們以粗獷、勇猛激奮的藝術感染力。 [8] 

花山岩畫文物遺存

  • 第1處
第1處位於花山臨江崖壁的下半部,整個崖壁明顯內凹,如一巨大的巖廈。山腳下為長210米、寬3~11.8米、高10~16米的一級台地,向南延伸,北段中斷,形成斷崖。巖畫面向西南,長221米,高約40米,畫面底部距水面15~18米。這是花山岩畫中畫幅最大、圖像最多、圖像最密集、規模最壯觀的一處巖畫點。畫面圖像以人像為主,清晰可辨認的圖像有1951個,其中正身人像347個、側身人像1209個、銅鼓圖像209個、羊角鈕鍾圖像7個、細鈕鍾圖像5個、環首刀圖像14個、有格或有首劍圖像82個、扁莖短劍圖像1個、渡船圖像13個、男女交媾圖像1個、犬圖像63個。巖畫所屬期別涵蓋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期。單組畫面尺寸最大的是該處的第6組,畫面寬約41.45米,高34米,面積約1409平方米。該巖畫共分為15組。
第1組:位於崖壁北端的崖壁上,隱約可見2個人像,高約60釐米。
第2組:在第1組右側約2米,左右兩側可見4個人像,圖像已較模糊。
第3組:在第2組右上方約5米處,有各種圖像49個,其中銅鼓圖像9個、犬圖像6個、正身人像8個、側身人像26個。
第4組:在第3組右下方約6米處,畫面寬7.3米,高約20米,共有圖像84個,其中正身人像20個、側身人像47個、圓形圖像10個、動物圖像7個。畫面下部圖像密集,多為成行的側身人像;上部圖像較稀疏,多為單個正身人像。
第5組:在第4組右側,圖像多已模糊,尚可辨認者74個,其中正身人像7個、銅鼓圖像10個、羊角鈕鍾3個,其餘為側身人像。
第6組:在第5組右側,畫面圖像密集,共約593個,是花山署畫中畫面最大、圖像最多的一組,其中銅鼓圖像74個、犬圖像15個、正身人像89個、羊角鈕鍾1個,其餘為側身人像。
第7組:在第6組右側1.3米處,有圖像250多個,部分圖像稍黯淡或模糊,有正身人像57個、犬圖像6個、銅鼓圖像23個,其餘為側身人像。
第8組:在第7組右側,圖像有些已殘缺,可辨認者有124個,其中正身人像17個、側身人像90多個、銅鼓圖像12個、犬圖像5個。
第9組:在第8組右側約1.5米處較為平整的崖壁上,處於整個寧明花山署畫的中心位置,共有圖像221個,有正身人像、側身人像、銅鼓圖像、犬圖像等,是寧明花山署畫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其中,正身人像63個,畫面中部為一個體較大、腰佩環首刀的正身人像為首領,頭頂飾一小動物,該人像手掌有5指,右手下懸掛一扁莖短劍;此外,有似戴面具者2人、女性2人(似已懷身孕)、銅鼓圖像27個、犬圖像7個、羊角鈕鍾圖像1組,其餘均為側身人像。
第10組:在第9組右上方約2米處,可見圖像41個,其中正身人像16個、側身人像16個、銅鼓圖像4個、犬圖像5個。
第11組:在第10組右下方8.2米處,尚可辨認圖像108個,其中正身人像16個、側身人像78個、銅鼓圖像11個、犬圖像3個。
第12組:在第11組右上方約3米處,有16個圖像,其中正身人像6個、側身人像3個、犬圖像2個、銅鼓圖像5個。
第13組:在第12組下方約3米處,尚可看到圖像221個,其中正身人像30個、側身人像166個、男女交媾圖像1個、犬圖像6個、銅鼓圖像18個。
第14組:在第13組右側2.2米處,隱約可見圖像30個,其中正身人像5個、側身人像21個、銅鼓圖像4個。
第15組:在第14組右下側2.6米處,隱約可見圖像7個,其中正身人像2個、側身人像4個、銅鼓圖像1個。 [9] 
  • 第2處
第2處位於第1處第1組上方約100米處絕壁上一個洞口的兩側。巖洞下方約25米處有一個寬3~5米的斜平台,斜平台外側為臨江的峭壁。巖洞分左右兩支洞,巖畫畫面朝西,高出江面約110米,可分為3組。第1組在左支洞左側的洞外石壁上,僅見模糊圖影,形狀莫辨。第2組在兩個支洞之間的小石壁上,共有8個正身人像,高0.46~0.71米。人像比較瘦長,手腳多歪斜。頭部略圓,比脖頸稍大,有倒“八”字形、三叉形羽飾,或椎髻。頸、身皆細長,胸腰等寬。左起第2人腰部佩一長刀。綜而觀之,此組巖畫顏色已極暗淡。第3組在右支洞右側洞外石壁上,巖畫保存情況與第1組相似。 [9] 
  • 第3處
第3處位於第2處東北側約110米外的山峯腹部崖壁上。崖壁不甚平整,上方岩石略前凸,下方為倒石錐坡。畫面向西北,高、寬各約1米,高出地面約80米,南距明江東岸100米左右,僅見1個銅鼓圖像,面徑約0.5米,鼓下有一橫線。 [9] 

花山岩畫歷史文化

花山岩畫花山傳説

花山岩畫 花山岩畫
傳説太過很久很久以前,花山一帶有個奇人叫勐卡,他食量驚人,力大無比。某年,官逼民反,勐卡想帶頭反抗,可是手裏沒有兵馬。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石頭上一籌莫展。這時,不知從何處來了一位銀鬚白髮的仙人,送給他一疊紙和一支筆,説道:“你在這紙面上畫兵馬,等滿一百天後,紙上的兵馬就會變成真人真馬,但千萬不能讓任何人知道。”仙人説完便飄然而去。從此,勐卡為了不走漏風聲,只好每天躲在家裏畫畫,晚上才去做工。他母親覺得奇怪,問他在幹什麼,他説:“一百天後你就知道了。”誰知道在第九十九天時他母親實在忍不住了,趁勐卡懷在家,便推門進去打開藏畫的箱子。剎那間,狂風大作,電閃雷鳴,天昏地暗,紙上的兵馬紛紛飛出,因不足百日,尚未點化成真而落在山崖變成了壁畫。

花山岩畫巖畫之謎

  • 起源之謎
峭壁之上,一幅幅奇詭畫卷撼人心魄。關於這些壁畫的來歷,是眾多專家學者力圖解開的一個謎。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幾代研究人員提出了多種假説。
“耀武揚威”説——花山岩畫是壯族先民駱越民族首領用來顯示統治力量,宣揚自己的文治武功的。專家認為,當時花山部落大首領為了壯大自己的力量,聯合其他小部落結成聯盟,而巖畫就是記錄當時部落會盟的場景。
“祭祀神明”説——花山岩畫是駱越民族用來祭祀神明的。古時人們的原始崇拜非常虔誠,對祭祀活動尤為重視,每逢祭祀均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即便如此,他們還是覺得不足以表達對神明的敬仰,於是把祭祀的場景描繪在崖壁上,用巖畫打造一場永不落幕的祭禮。 [11] 
  • 技術之謎
“是誰揮得筆如橡,乾坤寫此大詩篇。”古人對花山岩畫發出驚歎的同時也提出了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疑問,在如斧劈刀削般高聳險峻的崖壁上,花山岩畫繪製在裸露的懸崖峭壁上,最高處距地面約40米,現代考古學家想用現代化的技術和設備對巖畫進行準確的拍照和完整的臨摹都感到無計可施,古代壯族先民在崖上作畫的艱險就可想而知了。
為了解開這個謎團,幾十年來專家學者們反覆觀察、研究巖畫周圍的地形,提出了幾種可能性較大的作畫方式。但這些僅僅是猜想,因為這些提法都無一例外地有着重大的瑕疵,無法圓滿地解答登高繪畫的疑問。
自下而上攀巖法——利用巖畫上部或下部的樹枝、樹根或岩石裂隙等地形地物,攀巖而上達到作畫地點的方法。然而,崖壁陡峭光滑,無法攀登,站立尚且艱難,如何在上面作畫。
自上而下懸吊法——以繩索、藤條之類為輔助工具,利用樹根、巖縫等地物,從崖壁頂部懸吊而下以達到作畫地點。可是,整座花山崖壁呈向外傾斜姿勢,底陷上突,從崖頂到地面的垂直點與崖壁的距離達20多米。如果從崖頂往下吊人,如何讓人貼近崖壁進行長時間作畫。
高水位浮船法——在山洪暴發、江水上漲之時,利用高水位浮船或木排到崖壁下作畫的方法。然而畫像最高處距地面40多米,假如江水真的漲到這一高度,明江流域豈不是早已一片汪洋。
直接搭架法——在坎坡上構搭一定高度的木架,畫者攀在木架上作畫。這種方法看似比較合理,但細究起來也有缺陷。從崖底至河邊的平台最窄處僅3米寬,要搭架子,必須得從河裏搭起,在科技水平落後的遠古時期,難度可想而知。 [11] 
  • 色彩之謎
“初識壁面認前朝,色自丹丹跡未凋。”“鬼斧神工輸技巧,風吹雨打猶鮮妍。”令人稱奇的是,經歷瞭如此久遠年代的風吹日曬雨淋,壁畫的顏色仍然鮮豔奪目,這是一個奇蹟。不知先民們是用什麼顏料作畫的。
據歷年來國家文物保護部門用先進的科技手段進行檢測,發現花山岩畫的作畫顏料主要成分是一種天然礦物質原料——赤鐵礦。然而僅僅用天然赤鐵礦粉無法在堅硬、光滑而且直立的崖壁上作畫,必須添加黏合劑調和。經過進一步檢驗,發現顏料裏的確包含有黏合劑成分。但是這種膠類駱越人是如何獲取與赤鐵礦又是如何配製的,給人們留下了許多謎團。 [11] 
  • 年代之謎
根據花山岩畫上的羊角鈕鍾、環首刀、銅鼓等器具的形制,並與出土文物做對比,專家推測巖畫創作於戰國至東漢時期,距今已有2000~3000年曆史。花山岩畫成畫年代尚無定論,考古學家們的研究結果也不盡相同。 [11] 

花山岩畫世界文化遺產

遺產名稱:廣西左江花山岩畫
Zuojiang HuashanRock Art Cultural Landscape
入選時間:2016年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iii)(vi)
地理位置:N22 15 20 E10701 23
遺產編號:1508
遺產描述:
廣西左江巖畫主要分佈在桂南左江流域的寧明、龍州、崇左、扶綏、大新等壯族聚居的地區的江河轉彎處寬大、平整、垂直的石壁上,是壯族祖先駱越人所畫,共79處。其中寧明縣明江花山崖壁畫規模最大,最為壯觀,被稱為“自然展覽宮”、“壯族文化瑰寶”。
廣西左江花山岩畫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寧明縣城西南約25公里處的明江河畔,有一座斷巖山,臨江斷面寬220米,高45米,形成一個明顯內凹的巖壁。巖壁上留存有大批壯族先民駱越人繪製的赭紅色巖畫,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花山岩畫。巖畫中繪有人物1900多個,另有眾多的動物、銅鼓(或銅鑼)、環首刀等圖形。其中人像高者達2.4米,小的只有0.3米,多數在0.6米至1.5米之間,人像一般雙腳下蹲,呈八字張開,雙手向上託舉,整個造形如蛙泳,線條粗獷有力,形象古樸。是已發現規模最大的古代巖畫之一。
花山巖畫是左江流域巖畫羣的代表,也是目前為止中國發現的單體最大、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一處巖畫。位於寧明縣城中鎮耀達村明江西岸,是戰國至東漢時期嶺南左江流域壯族先民駱越人巫術活動遺留下來的遺蹟、國內外著名的古代塗繪類巖畫點,已有1800~2500年的歷史,以規模宏大,場面壯觀,圖像眾多,成為廣西左江流域巖畫的典型代表而聞名於世。據專家考證,花山岩畫的繪製年代早期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歷經了戰國、西漢、東漢等多個歷史時期的不斷完善,才形成這震撼人心的宏篇鉅著。
2016年7月15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會議中心舉行的第40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廣西左江花山岩畫藝術文化景觀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經文物專家研究,花山岩畫是戰國至東漢時期當地壯族先民駱越人羣體祭祀遺留下來的遺蹟,距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和與其依存的山體、河流、台地共同了構成了壯麗的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
遴選依據標準(iii):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展示出獨特的景觀和岩石藝術,生動地表現出從公元前5世紀到公元2世紀,生活在左江沿岸一帶的駱越族人蓬勃的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它是這一傳統的唯一見證。
遴選依據標準(vi):左江花山中的銅鼓形象及相關元素與當地銅鼓文化直接相關,見證了該區域廣泛興盛的文化特色。銅鼓在中國南方仍然被視為權力的象徵。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花山岩畫位於中國西南邊陲地區的陡峭巖壁上。這38處巖畫展現的是駱越族人生活和宗教儀式的場景,這些繪製年代可追溯至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2世紀的巖畫與其依存的喀斯特地貌、河流和台地一起,使人得以一窺過去在中國南方盛行一時的青銅鼓文化儀式的原貌。這一文化景觀如今是這種文化曾經存在的唯一見證。 [4] 

花山岩畫文物價值

花山岩畫圖案充分反映了從戰國到漢代駱越先民的社會、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內容。這樣規模宏大、內容豐富的壁畫,不僅在中國少有,而且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所以説花山岩畫堪稱戰國到漢代壯族的一部歷史書卷,是壯族古代藝術的瑰寶和中華民族勞動人民千年文化的結晶。 [11] 
花山岩畫在國內冠有五個之最
第一,地點規模之最。寧明花山暑畫面長170米左右,寬44米左右,面積為7480多平方米,僅人身蛙形圖像就有1 300多個。在同一個地點作畫面積之大,內容之多,這樣的規模堪稱中國和世界之最。
第二,稻作文化之最。壯族是最早發明水稻人工種植的民族之一。200多米的花山岩畫羣裏以蛙為圖騰,展示了2000多年前壯族發達的稻作經濟和稻作文化,是集中大規模展示稻作文化之最。
第三,直觀歷史之最。寧明花山暑畫就像一部立體的史書,畫中使用的工具展示出壯族社會如何由漁獵採集經濟過渡到稻作經濟;銅製的器具展示出社會已經進人青銅時代並開始產生階級分化,地位有高低,權力有大小....總之,從花山岩畫上可以探索壯族的經濟史、社會發展史、文化史,科技史、思維發展史,原始宗教史、藝術史、民族史。
第四,畫風綿延之最。花山岩畫上整齊劃一的人身蛙形的主體形象.寫實的作畫風格從戰國時期綿延到東漢,長達2000多年,時間之久遠國內外罕見,實屬畫風延綿之最。
花山岩畫 花山岩畫
第五,活態民俗之最。花山署畫的內容源自真實的生活,有豐富的活態民俗與之對應,“敬蛙”“護蛙”在民間處處有所體現:流傳着300多個“蛙”故事、蛙圖、蛙舞、蛙樂、蛙節、蛙詩,甚至蛙形墳在民間隨處可見。 [11] 

花山岩畫文物保護

1963年,花山岩畫被列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 
1988年1月13日,花山岩畫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2] 
2004年11月,花山岩畫以文化、自然“雙遺產”的形式,被列入國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
2006年12月,花山岩畫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重設目錄。 [13] 
2016年7月15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召開的第40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世界遺產大會),審議並通過中國廣西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項目。該項目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填補了中國巖畫類世界遺產名錄的空白。 [5] 

花山岩畫所獲榮譽

1995年12月,經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命名為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0] 
1998年,以花山岩畫為中心的花山風景區被定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14] 
2017年12月,花山岩畫入選教育部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名單。 [3] 

花山岩畫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花山岩畫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寧明縣馱龍鄉耀達村花山屯北面的明江東岸。
  • 交通信息
寧明花山岩畫距南寧150千米、崇左市50千米,為南友高速公路。南寧吳圩機場有飛往全國各大城市的航班。湘桂鐵路和國道322線穿越寧明縣全境,乘坐火車到南寧或寧明後再去花山也很便捷。遊覽花山岩畫景點全程需乘坐江船。
到花山一定要先到寧明,寧明位於南寧到憑祥高速公路中間段,距南寧市區160千米,距憑祥50千米,有中越鐵路、322國道經過,乘坐火車、長途客車或自駕車都可到達。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