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芬妮與亞歷山大

鎖定
《芬妮與亞歷山大》是由英格瑪·伯格曼執導,貝蒂爾·加夫、裴妮拉·阿爾文主演的劇情片,於1982年12月17日在瑞典上映。
該片講述了芬妮與亞歷山大在經歷了父親猝死、母親改嫁、繼父被燒死等事件以後,在伊薩克的幫助下重新獲得自由的故事 [1]  。1984年,該片獲得第5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 [2] 
中文名
芬妮與亞歷山大
外文名
Fanny och Alexander
出品時間
1982年
製片地區
法國、瑞典、西德
拍攝日期
1981年9月8日至1982年3月23日
導    演
英格瑪·伯格曼
編    劇
英格瑪·伯格曼
類    型
劇情
主    演
貝蒂爾·加夫
主    演
裴妮拉·阿爾文
片    長
188分鐘
上映時間
1982年12月17日
電影分級
USA:R
對白語言
英語、德語、瑞典語、意第緒語
色    彩
彩色
imdb編碼
tt0083922
主要獎項
第5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
第40屆威尼斯電影節費比西獎

芬妮與亞歷山大劇情簡介

伊克達一家三代住在瑞典的烏普薩拉。在聖誕前夜,他們聚在祖母海倫娜身邊,歡快地迎接着節日。海倫娜是位知名的演員。她為人慷慨、和藹可親,並且深得兒孫們的愛戴。她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奧斯卡和兒媳愛米莉亞都是演員。奧斯卡和愛米莉亞經營着一家劇院,他們和十歲的兒子亞歷山大以及五歲的女兒芬妮相親相愛地生活在一起。
一天,奧斯卡在舞台上排練時突然中風。他被送回家以後便離開了人世。奧斯卡死後,主持奧斯卡喪禮的青年主教厄德瓦向愛米莉亞求婚。愛米莉亞答應了主教的求婚,並帶着亞歷山大和芬妮搬到了主教家,從此他們的生活便罩上一層陰影。厄德瓦和母親、姐姐還有一個神智不健全的姨母住在一起。亞歷山大和芬妮到達主教家後,一不準穿漂亮的衣服,二不許玩玩具。主教表面温文爾雅,實際上是一個虐待狂。一次,亞歷山大説錯了話,主教竟當着芬妮的面用鞭子抽打亞歷山大。愛米莉亞發現主教是個偽君子後,便想跟他離婚,可厄德瓦不同意,理由是愛米莉亞已懷孕。為此,他把兩個孩子監禁起來作為人質。在商人伊薩克的幫助下,兩個孩子才從主教家逃出。伊薩克有兩個會使魔法的侄子,他們知道亞歷山大恨主教,便使魔法讓那個卧病在牀的姨母將油燈打翻,從而引起火災將主教燒死。聖誕節又到了,伊克達一家又重新聚在一起。海倫娜高興地朗誦着劇本,而亞歷山大則在祖母的身旁進入了夢鄉 [1] 

芬妮與亞歷山大演職員表

芬妮與亞歷山大演員表

芬妮與亞歷山大職員表

製作人 丹尼爾·託斯坎·杜普蘭蒂爾、Jörn Donner、Renzo Rossellini
導演 英格瑪·伯格曼
副導演(助理) Peter Schildt
編劇 英格瑪·伯格曼
攝影 Sven Nykvist
配樂 Daniel Bell
剪輯 Sylvia Ingemarsson
藝術指導 Anna Asp
服裝設計 Marik Vos-Lundh
佈景師 Susanne Lingheim
展開
參考資料來源 [3] 

芬妮與亞歷山大角色介紹

  • 亞歷山大

    愛米莉亞的兒子。他在父親奧斯卡死後,跟隨母親一起搬到了主教厄德瓦的家中。然而,主教竟當着芬妮的面用鞭子抽打他。隨着時間的流逝,他與主教的矛盾也日益尖鋭。

  • 芬妮

    愛米莉亞的女兒。原本她與父親奧斯卡、母親愛米莉亞、哥哥亞歷山大一起相親相愛地生活在一起。在父親去世以後,她和亞歷山大、愛米莉亞一起搬到了厄德瓦的家中居住。

  • 海倫娜
    演員 古恩·瓦爾格倫

    知名演員,為人慷慨、和藹可親,深得兒孫們的愛戴。她從愛米莉亞那裏瞭解到芬妮與亞歷山大的遭遇後,就請求自己的老友伊薩克幫忙解救兩個孩子。

  • 愛米莉亞

    芬妮與亞歷山大的母親,海倫娜的媳婦。她與丈夫奧斯卡共同經營了一家劇院。奧斯卡死後,她答應嫁給主教厄德瓦。之後,她帶着亞歷山大和芬妮一起搬到了主教家。當她發現主教是個偽君子後,便想跟主教離婚,可是主教卻不同意她的要求。

參考資料來源 [1]  [4] 

芬妮與亞歷山大幕後花絮

影片花絮
  • 利夫·厄曼是扮演愛米莉亞的最初人選,但最終她被否決。
  • 主教厄德瓦原定由馬可斯·馮·西多扮演,但他因為另有拍攝計劃而選擇放棄。
  • 在拍攝教堂外面的葬禮戲時,儘管導演患上了流感,但他仍然與其他工作人員一起完成了拍攝。
  • 在一組長鏡頭的拍攝過程中,扮演主教的Jan Malmsjö因為過度疲勞而暈倒。
  • 在拍攝過程中,導演英格瑪·伯格曼和攝影師Sven Nykvist發生過爭吵,而起因是Sven Nykvist想在葬禮中出現,而英格瑪·伯格曼不同意有他的畫面留在鏡頭內。
  • 英格瑪·伯格曼的劇本草稿完成於1979年,其中大約有一千張手寫的紙。
穿幫鏡頭
  • 當主教和新娘在婚禮結束以後回到住處時,在一個窗户下面的角落裏可以看到安全消防公司生產的消防器材。
  • 在片中有一場戲是厄德瓦告訴愛米莉亞他聽説宇宙在膨脹;宇宙大爆炸理論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受到人們的關注,而該片的時代背景是1905年。
參考資料來源 [5] 

芬妮與亞歷山大獲獎記錄

時間
獎項名稱
獲獎方
獲獎情況
1983年
第40屆威尼斯電影節費比西獎
《芬妮與亞歷山大》
獲獎
第40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芬妮與亞歷山大》
提名
1984年
第9屆法國愷撒獎最佳外國電影
《芬妮與亞歷山大》
獲獎
第41屆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
《芬妮與亞歷山大》
獲獎
第41屆美國金球獎最佳導演
英格瑪·伯格曼
提名
第37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攝影
斯文·尼科維斯特
獲獎
第37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服裝設計
Marik Vos-Lundh
提名
第37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外語片
《芬妮與亞歷山大》
提名
第28屆意大利大衞獎最佳外國導演
英格瑪·伯格曼
獲獎
第28屆意大利大衞獎最佳外國劇本
英格瑪·伯格曼
獲獎
第28屆意大利大衞獎最佳外國電影
《芬妮與亞歷山大》
獲獎
第5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藝術指導
Anna Asp
獲獎
第5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服裝設計
Marik Vos-Lundh
獲獎
第5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
英格瑪·伯格曼
提名
第5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
《芬妮與亞歷山大》
獲獎
第5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
斯文·尼科維斯特
獲獎
第5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
英格瑪·伯格曼
提名
參考資料來源 [2] 

芬妮與亞歷山大製作發行

上映日期
時間
國家
1982年12月17日
瑞典
1983年1月17日
丹麥
1983年1月21日
芬蘭
1983年3月9日
法國
1983年5月26日
葡萄牙
1983年6月17日
美國
1983年10月8日
西德
1984年1月26日
阿根廷
1984年3月29日
澳大利亞
1984年6月28日
墨西哥
1984年12月21日
東德
1985年10月3日
匈牙利 [6] 

芬妮與亞歷山大影片評價

影片劇照
影片劇照(20張)
《芬妮與亞歷山大》雖然有思考、信仰和掙脱,但是卻不夠決絕與激烈,在影片的後半部分是伯格曼電影中並不多見的平和、温馨與温暖。在電影《芬妮與亞歷山大》中,女性角色的數量很多,無論是影片開始出現的劇場,還是整個愛柯達家族,女性都是影片中的一個重要羣體。然而,無論是人格畸形或者是自甘墮落的女性,導演都是從一種客觀公正的角度對人物進行刻畫。在奧斯卡去世的那一場戲中,導演入木三分地刻畫了人情世故,奧斯卡的同事在他遺體面前的歡呼既寫實又諷刺(《電影文學》評) [7] 
在《芬妮與亞歷山大》中,封閉性貫穿全片始終。在影片中,自成一體的小世界處處存在,而這些大大小小的世界所傳遞出來的都是一種自我的、排他的、難以溝通的昏暗之感。導演英格瑪·伯格曼還在片中表達了對於生活的界定和總結。雖然伯格曼用温暖的紅橙色調來顯示艾克達與伊薩克兩家的生活,以陰暗的灰色來表現主教大人一家,但是在簡單的色調下所藴含的內容並不是以兒童視角來作出情感的判斷,其依據恰恰是伯格曼以成人視角作出的選擇、決定與反抗(《青年文學家》評)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