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芫花根

鎖定
芫花根,中藥名。為瑞香科植物芫花DaphnegenkwaSieb.etZucc.的根或根皮。分佈於華東及河北、陝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等地。具有逐水,解毒,散結之功效。用於水腫,瘰癧,乳癰,痔瘻,疥瘡,風濕痹痛。
別    名
黃大戟
蜀桑
鐵牛皮
浮脹草
中文學名
芫花根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桃金娘目
瑞香科
芫花屬
芫花
分佈區域
華東及河北、陝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等地
採集時間
全年
毒    性
有毒

芫花根入藥部位

根或根皮。

芫花根性味

味辛、苦,性温。

芫花根歸經

歸肺、脾、肝、腎經。

芫花根功效

逐水,解毒,散結。

芫花根主治

用於水腫,瘰癧,乳癰,痔瘻,疥瘡,風濕痹痛。

芫花根相關配伍

1、治水氣洪腫,小便澀:芫花根30g,銼,微炒,搗細羅為末。每服空心以温水調下3g,得小便大利便差。(《古今錄驗》)
2、治瘰癧初起,氣壯人:芫花根、擂水一盞服,大吐利,即平。(《瀕湖集簡方》)
3、治急性乳腺炎:用去表皮之芫花根浸出液蘸棉球。將浸好的棉球塞入鼻內,至發熱感5min後取出。(《青島中草藥手冊》)
4、治便毒初起:芫花根擂水服,以渣敷之,得下即消。(《瀕湖集簡方》)

芫花根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4.5g;搗汁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敷;或熬膏塗。

芫花根使用注意

孕婦及體虛者禁服。反甘草。

芫花根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採,挖根或剝取根皮,洗淨,鮮用或切片曬乾。

芫花根形態特徵

芫花又名:金腰帶,藥魚草、藥魚棵、悶頭樹。落葉灌木,高0.3-1米,多分枝;樹皮褐色,無毛;小枝圓柱形,細瘦,乾燥後多具皺紋,幼枝黃綠色或紫褐色,密被淡黃色絲狀柔毛,老枝紫褐色或紫紅色,無毛。葉對生,稀互生,紙質,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至橢圓狀長圓形,長3-4釐米,寬1-2釐米,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基部寬楔形或鈍圓形,邊緣全緣,上面綠色,乾燥後黑褐色,下面淡綠色,乾燥後黃褐色,幼時密被絹狀黃色柔毛,老時則僅葉脈基部散生絹狀黃色柔毛,側脈5-7對,在下面較上面顯著;葉柄短或幾無,長約2毫米,具灰色柔毛。花比葉先開放,紫色或淡紫藍色,無香味,常3-6朵簇生於葉腋或側生,花梗短,具灰黃色柔毛;花萼筒細瘦,筒狀,長6-10毫米,外面具絲狀柔毛,裂片4,卵形或長圓形,長5-6毫米,寬4毫米,頂端圓形,外面疏生短柔毛;雄蕊8,2輪,分別着生於花萼筒的上部和中部,花絲短,長約0.5毫米,花葯黃色,卵狀橢圓形,長約1毫米,伸出喉部,頂端鈍尖;花盤環狀,不發達;子房長倒卵形,長2毫米,密被淡黃色柔毛,花柱短或無,柱頭頭狀,橘紅色。果實肉質,白色,橢圓形,長約4毫米,包藏於宿存的花萼筒的下部,具1顆種子。花期3-5月,果期6-7月。

芫花根生長環境

生於路旁、山坡或栽培於庭園。分佈於華東及河北、陝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等地。

芫花根藥理作用

有致瀉及致吐、利尿作用,芫花萜及芫花根的碳酸鈉提取液均有明顯致流產作用,在芫花根的引產機理中,內源性前列腺素起重要作用,芫根乙素可擴張冠脈。

芫花根現代應用

1、用於引產。
2、治療急性乳腺炎。
3、治療腹水。

芫花根相關論述

1、《別錄》:“治疥瘡,可用毒魚。”
2、《分類草藥性》:“治風濕筋骨痛,跌打損傷。”
[1-3]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
  • 3.    冉先德.《中華藥海》:哈爾濱出版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