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芥菜疙瘩

鎖定
芥菜疙瘩(Brassica juncea var. napiformis (Pailleux & Bois) Kitam)是十字花科(Brassicaceae)蕓薹屬(Brassica)二年生草本植物 [1]  ,又名大頭菜、根用菜、辣疙瘩 [2-3]  。全株無毛。塊根圓錐形,外皮白色,根肉質。莖直立,從基部分枝。基生葉少數,莖生葉似基生葉。花淺黃色,花瓣倒卵形。 長角果線形,稍側扁。 種子球形,黑褐色 [1]  。花期4-5月,果期5-6月 [1] 
芥菜疙瘩可生長在砂質土、黏質土和壤土中 [12]  ,是一種長日照植物,性喜冷涼濕潤氣候 [7-8]  ;適宜生長於疏鬆的沙質土壤中 [9]  。芥菜疙瘩在世界範圍內分佈於加拿大 [6]  、日本 [4]  、新西蘭 [5]  和中國 [1]  ;在中國各省均有栽培 [1] 
芥菜疙瘩作為燻蒸材料,對黃瓜枯萎病菌、番茄枯萎病菌、水稻紋枯病菌等土傳病原真菌具有抑菌效果 [17]  。芥菜疙瘩的塊根醬漬供食用,同時又可作飼料 [1] 
中文名
芥菜疙瘩
拉丁學名
Brassica juncea var. napiformis (Pailleux & Bois) Kitam [2] 
別    名
大頭菜 [2-3] 
根用菜 [2-3] 
辣疙瘩 [2-3] 
植物界(Plantae) [2] 
維管植物門(Tracheophyta) [2] 
木蘭綱(Magnoliopsida) [2] 
十字花目(Brassicales ) [2] 
十字花科( Brassicaceae) [2] 
蕓薹屬(Brassica [2] 
芥菜(Brassica juncea [2] 
變    種
芥菜疙瘩(Brassica juncea var. napiformis [2] 
分佈區域
芥菜疙瘩在世界範圍內分佈於中國 [1]  、日本 [4]  、新西蘭和加拿大 [5]  [18]  ;在中國各省均有栽培 [1] 

芥菜疙瘩形態特徵

芥菜疙瘩是二年生草本植物,高60-150釐米,全株無毛,稍有粉霜 [1] 

芥菜疙瘩

塊根肉質,粗大,堅實,長圓球形,頂部不縮小,外皮及根肉均為黃棕色,下面生多數鬚根;基生葉及下部莖生葉長圓狀卵形,長20-30釐米,有粗齒,稍具粉霜 [1] 

芥菜疙瘩

莖直立,從基部分枝 [1] 
芥菜疙瘩的莖 芥菜疙瘩的莖

芥菜疙瘩

基生葉少數,大頭羽狀淺裂,長10-20釐米,至少在幼時下面脈上及邊緣有少數刺毛,頂裂片寬卵形,長達9釐米,頂端圓鈍,邊緣有不整齊尖齒,基部有2顯明側裂片及數個小裂片,疏生;葉柄長3-4.5釐米;莖生葉似基生葉,長5-12釐米;上部莖生葉長圓披針形,近全緣或全緣,無柄或稍抱莖 [1] 
芥菜疙瘩的葉 芥菜疙瘩的葉

芥菜疙瘩

花淺黃色,直徑7-8毫米;萼片披針形或長圓卵形,長約6毫米;花瓣倒卵形,長8-10毫米,頂端微凹,有細爪 [1] 
芥菜疙瘩的花 芥菜疙瘩的花

芥菜疙瘩果實和種子

長角果線形,長3-5釐米,稍側扁,喙圓錐形,長5-7毫米;果梗長5-8毫米。 種子球形,直徑約1.5毫米,黑褐色,有細網紋 [1] 
芥菜疙瘩種子 芥菜疙瘩種子

芥菜疙瘩分佈範圍

芥菜疙瘩在世界範圍內分佈於中國 [1]  、日本 [4]  、新西蘭和加拿大 [5]  。芥菜疙瘩在中國各省均有栽培,主要產區為湖北、四川、浙江、雲南、貴州、江蘇等地 [8]  [10] 
芥菜疙瘩中國省級分佈圖 芥菜疙瘩中國省級分佈圖

芥菜疙瘩生長環境

芥菜疙瘩可生長在砂質土、黏質土和壤土中 [12]  ,芥菜疙瘩喜温和的氣候條件、較強的光照、適宜的土壤和空氣濕度 [22]  。野生芥菜疙瘩生於荒地、坡邊,能見大片生長 [23] 

芥菜疙瘩生長習性

芥菜疙瘩生長適宜温度在15-20℃,種子萌動、幼苗生長期或肉質根貯藏期間需在1-15℃下通過春化階段 [8]  。芥菜疙瘩抗旱能力不強,適宜生長在年降水量為762-2032毫米的地域 [12]  。薺菜疙瘩是長日照植物,也可生長在輕度遮光或不遮光的環境中,最適宜的光週期為16小時 [5]  ,日照過短抑制花芽分化、日照過長塊根產量降低。 [24] 

芥菜疙瘩繁殖方式

芥菜疙瘩自然繁殖

芥菜疙瘩屬於常自花授粉的作物,幾乎沒有自交不親和現象出現,在自然狀態下授粉很混雜,其花器官很小,人工授粉難度大、效率低,所以它與其他十字花科蔬菜廣泛使用的雜種優勢利用方法有很大的區別,並非利用自交不親和而是通過選育芥菜細胞質雄性不育 [21] 

芥菜疙瘩人工繁殖

芥菜疙瘩可直播亦可育苗 [8]  ,對於播種期有較為嚴格的要求,過早播種易發生病毒病和先期抽墓,過遲播種則易使後期生長不良,降低產量。中國西南地區和長江以南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播種,8月播種要搭建涼棚,防止暴雨影響 [8]  ,播完覆蓋地膜。待播種後20-40天,幼苗4-5片葉可移栽定植 [8] 

芥菜疙瘩栽培技術

芥菜疙瘩田間管理

芥菜疙瘩苗期應適度間苗,以防止幼苗擁擠、胚根伸長、纖弱彎曲、發生畸形根。生長前期需追肥3-4次,秋後進入肉質根生長旺盛期也需要追肥,生長期間進行中耕培土 [8]  。移植緩苗後淺耕1次,達到除草和促根系生長的目的,大頭菜生長進入肉質根膨大期前,結合中耕除草和培土,追肥、保濕 [11] 

芥菜疙瘩採收

根據種植地氣候,在定植90-140天后、植株基生葉枯黃、田間5%植株開始抽薹、肉質根頭部由綠色轉為黃色時便可採收,需在次年一月中旬前採收完,適時採收提高產量和增進醃製品的品質,晚收易出現肉質根空心、肉質根纖維發達等問題 [8] 

芥菜疙瘩病蟲防治

芥菜疙瘩苗期常見的病害主要有猝倒病和立枯病,生長期病害主要有霜黴病和十字花科軟腐病等,病害防治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輪換用藥,確保防治效果 [11] 
芥菜疙瘩苗期常見的蟲害主要有黃曲條跳甲、小菜蛾、菜青蟲和蚜蟲等,蟲害防治要堅持綜合防治和栽培管理有機結合原則,輪換用藥,科學搭配,做到“農防化防綜合治、播前播後連續治、成蟲幼蟲結合治”的原則 [11] 

芥菜疙瘩近種區別

芥菜疙瘩為蕓薹屬芥菜的變種之一 [1]  ,自1859年芥菜物種被定名為Brassica juncea以來,對芥菜變種的研究較多 [14]  。已知芥菜(Brassica juncea)下共有三個變種,分別是芥菜(原變種)(Brassica juncea (L.) Czern.)、芥菜疙瘩(Brassica juncea var.napiformis (Pailleux & Bois) Kitam.)和榨菜(Brassica juncea var. tumida Tsen & S. H. Lee) [1]  [13] 
物種名稱
芥菜疙瘩
芥菜
榨菜
學名
Brassica juncea var. napiformis (Pailleux & Bois) Kitam [1] 
Brassica juncea (L.) Czern. [13] 
Brassica juncea var. tumida Tsen & S. H. Lee [15] 
形態特徵
芥菜疙瘩是二年生草本,全株無毛,稍有粉霜。塊根圓錐形,外皮白色。基生葉少數,莖生葉似基生葉。花淺黃色,花瓣倒卵形。長角果線形。種子球形,黑褐色 [1] 
芥菜是一年生草本,常無毛。莖直立,有分枝。基生葉寬卵形至倒卵形。總狀花序頂生,花黃色,花瓣倒卵形。長角果線形。種子球形,紫褐色 [13] 
下部葉的葉柄基部肉質,膨大,形成高低不平的拳狀;基生葉倒卵形或長圓形,長40-80釐米,平坦或皺縮,基部大頭羽狀深裂,成為具溝的粗葉柄 [15]  。其餘形態特徵同芥菜 [13] 
主要價值
芥菜疙瘩塊根醬漬可供食用,又可作飼料 [1] 
芥菜主治寒飲咳嗽、痰滯氣逆、漆瘡等症狀 [20]  。芥菜葉片鹽醃可供食用,種子磨粉稱芥末,為調味料,可榨芥子油,本種為優良的蜜源植物 [13] 
榨菜經鹽醃加工製造後,可供食用 [15] 
圖片
(芥菜疙瘩) (芥菜疙瘩)
(芥菜) (芥菜)
(榨菜) (榨菜)

芥菜疙瘩主要價值

芥菜疙瘩研究價值

芥菜疙瘩作為蕓薹屬植物,其植物組織中含有大量的硫代葡糖酸脂(Glucosinolates,GSLs)。在植物組織腐爛過程中,將產生黑子酶(Myrosinase),黑子酶能夠水解GSLs,水解產物為異硫氰酸脂類(Isothiocyanates,ITCs)。ITCs有很強的殺生性,能夠用於土壤消毒處理 [16]  。芥菜疙瘩作為燻蒸材料,對黃瓜枯萎病菌、番茄枯萎病菌、水稻紋枯病菌等土傳病原真菌具有抑菌效果 [17] 

芥菜疙瘩食用價值

芥菜疙瘩的食用部位以塊根為主 [1]  ,其肉質根中富含膳食纖維、多糖、維生素、多酚和黃酮 [10]  。但是新鮮的肉質根帶有較重辣味,直接食用口感不佳,所以常將其切丁、醃製後食用 [18-19]  ,也可將其與蘿蔔同切成細絲作辣菜食用 [1] 

芥菜疙瘩飼用價值

芥菜疙瘩的肉質根可用作飼料 [1] 
參考資料
  • 1.    芥菜疙瘩 Brassica juncea var. napiformis|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種信息系統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4-03-16]
  • 2.    芥菜疙瘩  .物種2000[引用日期2024-03-16]
  • 3.    單輝,汪璐,劉健等.芥菜疙瘩紅色素的製備及其穩定性與抗氧化活性[J].食品研究與開發,2022,43(12):124-132
  • 4.    胡懷容,張友華,唐萍,等.防腐劑對低鹽醃製大頭菜中腐敗菌的抑制效果[J].食品與發酵工業,2014,40(10):103-107
  • 5.    P. B. Heenan, M. I. Dawson, R. G. Fitzjohn & A. V. Stewart (2007) Experimental hybridisation of Brassica species in New Zeal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Botany, 45:1, 53-66
  • 6.    The Biology of Brassica juncea (Canola/Mustard)  .Canadian Food Inspection Agency[引用日期2024-03-16]
  • 7.    Tarakanov, I.G., Wang, J. Light trophic and signal roles in the control of morphogenesis of the Brassica plants developing storage roots. Russ J Plant Physiol 56, 232 (2009)
  • 8.    蔡俊德,葉麗珣,曹筱芝,趙榮琛.南方蔬菜栽培技術:農業出版社,1990:103
  • 9.    劉延江.新編園林觀賞花卉: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976
  • 10.    陳嶺林,查學強,李強明,羅建平,楊磊.芥菜疙瘩超微粉對小鼠慢性阻塞性肺炎的改善作用[J].現代食品科技,2022,38(03):33-40+184
  • 11.    班盛,龍文當,鄧存英等.桂南地區大頭菜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及潛力品種推薦[J].長江蔬菜,2020(19):11-13.
  • 12.    Brassica juncea var.napiformis  .Alternative Crop Suitability Maps[引用日期2024-03-16]
  • 13.    Brassica juncea (L.) Czern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4-03-16]
  • 14.    陳旭,雷開榮,林清,郝風,吳紅,田維彬.芥菜種質資源分類研究進展[J].南方農業,2007(04):88-90
  • 15.    榨菜 Brassica juncea var. tumida|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種信息系統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4-03-16]
  • 16.    Lu, P., Gilardi, G., Gullino, M.L. et al. Biofumigation with Brassica plants and its effect on the inoculum potential of Fusarium yellows of Brassica crops. Eur J Plant Pathol 126, 387–402 (2010).
  • 17.    李明社. 生物燻蒸和熱水消毒法替代甲基溴用於植物土傳病害治理的研究[D].新疆農業大學,2006.39頁
  • 18.    董全.方便大頭菜加工工藝研究[J].中國調味品,1994(06):26-27.
  • 19.    趙子彤. 基於市場調研下的蝦油醬醃菜產品的研發[D].山東農業大學,2017.1頁
  • 20.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 上 第2版: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482
  • 21.    孫曉妍. 根用芥菜優良雜交組合篩選及晚抽薹性狀遺傳規律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23.:2頁
  • 22.    範興亮.百種作物無公害施肥技術:中原農民出版社,2006:355-357
  • 23.    周素子.水雲集: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2016:243
  • 24.    Tarakanov, I.G., Wang, J. Light trophic and signal roles in the control of morphogenesis of the Brassica plants developing storage roots. [J]Russ J Plant Physiol 2009.56, 232–24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