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芍藥湯

鎖定
芍藥湯,中醫方劑名。為清熱劑,具有清臟腑熱,清熱燥濕,調氣和血之功效。主治濕熱痢疾。腹痛,便膿血,赤白相兼,裏急後重,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弦數。臨牀常用於治療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屬濕熱為患者。
功    用
清熱燥濕,調氣和血
主    治
濕熱痢疾
分    類
清熱劑-清臟腑熱
出    處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芍藥湯歌訣

芍藥湯內用檳黃,芩連歸桂草木香,重在調氣兼行血,裏急便膿自然康。

芍藥湯組成

芍藥、檳榔、大黃、黃芩、黃連、當歸、官桂、 甘草、木香。

芍藥湯用量

芍藥30g,當歸、黃連、黃芩各15g,檳榔、木香、炙甘草各6g,大黃9g,肉桂5g。

芍藥湯用法

水煎服。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後温服。

芍藥湯功用

清熱燥濕,調氣和血。

芍藥湯主治

濕熱痢疾。腹痛,便膿血,赤白相兼,裏急後重,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弦數。

芍藥湯方義

本證多由濕熱塞滯腸中,氣血失調所致,治療以清熱燥濕,調氣和血為主。濕熱下注大腸,搏結氣血,釀為膿血,而為下痢赤白;腸道氣機阻滯則腹痛、裏急後重;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象弦數等俱為濕熱內藴之象。方中黃芩黃連性味苦寒,入大腸經,功擅清熱燥濕解毒,以除致病之因,為君藥。重用芍藥養血和營、緩急止痛,配以當歸養血活血,體現了“行血則便膿自愈”之義,且可兼顧濕熱邪毒燻灼腸絡,傷耗陰血之慮;木香、檳榔行氣導滯,“調氣則後重自除”,四藥相配,調和氣血,是為臣藥。大黃苦寒沉降,合芩連則清熱燥濕之功著,合歸、芍則活血行氣之力彰,其瀉下通腑作用可通導濕熱積滯從大便而去,體現“通因通用”之法。方以少量肉桂,其辛熱温通之性,既可助歸、芍行血和營,又可防嘔逆拒藥,屬佐助兼反佐之用。炙甘草和中調藥,與芍藥相配,又能緩急止痛,亦為佐使。諸藥合用,濕去熱清,氣血調和,故下痢可愈。

芍藥湯配伍特點

氣血並治;兼以通因通用;寒熱共投,側重於熱者寒之。

芍藥湯運用

本方用於濕熱痢疾,臨牀應用以腹痛,便膿血,赤白相兼,裏急後重,舌苔黃膩,脈弦數為辨證要點。

芍藥湯加減化裁

苔黃而幹,熱甚傷津者,可去肉桂,加烏梅,避温就涼;如苔膩脈滑,兼有食積,加山楂、神曲以消導;如熱毒重者,加白頭翁、銀花增強解毒之力;如痢下赤多白少,或純下血痢,加丹皮、地榆涼血止血。

芍藥湯禁忌

痢疾初起有表證者忌用。

芍藥湯附註

芍藥湯附方

黃芩湯

芍藥湯組成

黃芩、甘草、芍藥、大棗。

芍藥湯用量

黃芩 9g,甘草6g,芍藥6g,大棗12枚。

芍藥湯用法

水一斗(今1000毫升),煮取三升(今600毫升),去滓,温服。

芍藥湯功用

清熱止痢,和中止痛。

芍藥湯主治

熱瀉熱痢。身熱,口苦,腹痛下利,舌紅苔黃,脈數。

芍藥湯方義

黃芩可以清熱,此方是由於太陽、少陽二經脈病邪導致,故用其瀉火;甘草、大棗,甘柔用以和太陰經。白芍酸澀,可以收斂。

芍藥湯化裁方比較

黃芩湯與芍藥湯均治熱痢。但本方的清熱燥濕功用較遜,多用治濕熱泄瀉、大便不暢、口苦兼身熱之證;芍藥湯清熱燥濕之力頗強,且能行氣調血,多用治濕熱痢疾、瀉下赤白、腹痛裏急、肛門灼熱者。

芍藥湯重要文獻摘要

①張秉成《成方便讀》卷1:“夫痢之為病,固有寒熱之分,然熱者多而寒者少,總不離邪滯藴結,以致腸胃之氣不宣,釀為膿血稠粘之屬。雖有赤白之分,寒熱之別,而初起治法皆可通因通用。故劉河間有云: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二語足為治痢之大法。此方用大黃之盪滌邪滯,木香、檳榔之理氣,當歸、肉桂之行血;病多因濕熱而起,故用芩、連之苦寒以燥濕清熱;用芍藥、甘草者,緩其急而和其脾。” [1] 
②《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中:“下血調氣。經曰:瀉而便膿血,氣行而血止,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
[2-3] 
參考資料
  • 1.    張秉成.《成方便讀》: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年03月
  • 2.    鄧中甲.《方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1年9月
  • 3.    汪昂.《湯頭歌訣》: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