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芋葉

鎖定
芋葉,中藥名。為天南星科芋屬植物芋Colocasia esculenta(L.)Schott的葉片。分佈於中國南方及華北地區。具有止瀉,斂汗,消腫,解毒之功效。常用於泄瀉,自汗,盜汗,癰疽腫毒,黃水瘡,蛇蟲咬傷。
別    名
芋荷
芋苗
青皮葉,獨皮葉
中藥名稱
芋葉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單子葉植物綱
天南星目
天南星科
芋屬
分佈區域
南方及華北
採收時間
7-8月
用    量
15-60g;鮮品30-60g;外用適量
毒    性
無毒
貯    藏
貯乾燥容器內,置陰涼乾燥處,防潮

芋葉入藥部位

葉片。

芋葉性味

味辛、甘,性平。

芋葉功效

止瀉,斂汗,消腫,解毒。

芋葉主治

用於泄瀉,自汗,盜汗,癰疽腫毒,黃水瘡,蛇蟲咬傷。

芋葉相關配伍

治黃水瘡:芋苗曬乾,燒存性研搽。(《青囊雜纂》)

芋葉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鮮品30-60g。外用:適量,搗汁塗或搗敷。

芋葉炮製

芋葉一、 採集加工

7-8月採收,鮮用或曬乾。

芋葉二、 炮製方法

《聖濟總錄》:“去粗莖。”《本草彙纂》:“取莖葉陰乾。”現行,取原藥材,除去殘餘葉柄及雜質,搓碎,篩去灰屑。

芋葉形態特徵

濕生草本。根莖卵形,常生多數小球莖,褐色,具纖毛。葉基生,2-3枚或更多,葉柄肉質,長20-90cm,綠色,基部呈鞘狀;葉片卵狀廣橢圓形,長20-50cm,質厚,盾狀着生,先端短而鋭尖,基部耳形,耳片鈍頭,全緣,呈波狀。花序柄常單生,短於葉柄;佛焰苞長短不一,一般為長20cm左右;管部綠色,長約4cm,粗2.2cm,長卵形;檐部披針形或橢圓形,長約17cm,展開成舟狀,邊緣內卷,淡黃色至綠白色;肉穗花序長約10cm,短於佛焰苞;雌花序位於下部,長3-3.5cm,中性花序位於中部,長3-3.3cm,雄花序位於上部,長4-4.5cm,先端驟狹,附屬器鑽形,長約1cm。花期2-8月。

芋葉生長環境

我國南方及華北各地均有栽培。

芋葉飲片性狀

呈不規則碎片。上表面黑綠色,下表麪灰白色。質脆。氣微,味微澀。
[1-3] 

芋葉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 芋葉
含量參考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35 千卡
蛋白質 4.4 g
脂肪 0.9 g
飽和脂肪酸 0.2 g
多不飽和脂肪酸 0.4 g
單不飽和脂肪酸 0.1 g
水分 86 g
碳水化合物 2.6 g
2.2 g
葉酸 39 μg
胡蘿蔔素 6980 μg
3 mg
45 mg
60 mg
650 mg
110 mg
1.8 mg
2.3 mg
0.32 mg
0.9 mg
維生素A 1160 μg
維生素B1(硫胺素) 0.21 mg
維生素B2(核黃素) 0.46 mg
煙酸(煙酰胺) 1.5 mg
維生素C(抗壞血酸) 52 mg
展開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9年
  • 2.    南京中醫藥大學 .《中藥大辭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6年
  • 3.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