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艾迪卡拉

鎖定
艾迪卡拉(Ediacaran)動物羣是Sprigg於1947年在澳大利亞中南部Ediacara地區的龐德砂岩層中首先發現的。埃迪卡拉動物羣包含三個門,19個屬,24種低等無脊椎動物。艾迪卡拉動物羣包含了多種形態奇特的動物化石:身體巨大而扁平、多呈橢圓形或條帶形,具有平滑的有機質膜,是人們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最原始的化石,也是在元古代地層中發現的最有説服力的生物證據。
中文名
艾迪卡拉
外文名
Ediacaran
發現者
Sprigg
地    點
澳大利亞中南部Ediacara地區
發現時間
1947年

目錄

艾迪卡拉簡介

最初人們未能確定這一動物羣的時代,後來終於確定為前寒武紀,年齡為6.7億年。三個門是:腔腸動物門環節動物門節肢動物門。水母有7屬9種;水螅綱有3屬3種;海鰓目(珊瑚綱)有3屬3種;缽水母2屬2種;多毛類環蟲2屬5種;節肢動物2屬2種。 多保存為印痕化石,儘管它們的形態、結構都很原始,但它們被認為是20 世紀古生物學最重大的發現之一。這一發現使科學界擯棄了長期以來認為在寒武紀之前不可能出現後生動物化石的傳統觀念。所謂後生動物即是指相對於原生動物的各種多細胞動物

艾迪卡拉分歧

按Seilacher的觀點,艾迪卡拉動物羣可分為輻射狀生長、兩極生長和單極生長3種類型。除輻射狀生長的類型中可能有與腔腸動物有關係的類羣外,其他兩類與寒武紀以後出現的生物門類無親源關係。 儘管有關艾迪卡拉(型)動物羣的性質還有許多爭議,但其奇怪的形態令許多學者相信,艾迪卡拉(型)動物羣是後生動物出現後的第一次適應輻射,它們採取的不同於現代大多數動物採取的形體結構變化方式。不增加內部結構的複雜性,只改變軀體的基本形態,變得非常薄,成條帶狀或薄餅狀,使體內各部分充分接近外表面,在沒有內部器官的情況下進行呼吸和攝取營養。如現代大型寄生動物滌蟲現代大多數動物採取的是保持渾圓或球形的外部形態的同時,進化出複雜的內部器官來擴大相應的表面積(如肺、消化道),從化石上可以看出,這些生物已具有了高度分化的組織和器官,説明它們已不是最原始的類型。它們代表了後生動物出現以後的第一次輻射演化因此,可以認為艾迪卡拉(型)動物羣是在元古宙末期大氣氧含量較低的條件下後生動物大規模佔領淺海的一次嘗試,結果失敗了,而導致絕滅。在後來的演化過程中,後生動物採取了第二種方式,使內部的器官複雜化和物種多樣化的發展,即生物系統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