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艾煊

鎖定
艾煊(1922—2001),安徽舒城人。中共黨員。畢業於抗日中學。1940年參加新四軍,歷任新四軍《抗敵報》及《先鋒報》記者、編輯,華東野戰軍前線新華社分社、支社編輯主任、採訪主任、特派記者。曾在漣水、魯南、萊蕪、孟良崮、萊陽、淮海、渡江、上海等戰役中進行火線採訪報道,《新華日報》編委、特派記者、副刊主編,中共江蘇省委文藝處長,江蘇省文聯副主席、秘書長,省作協主席、黨組書記。1943年開始發表作品。2001年8月10日病逝。 [2] 
中文名
艾煊
國    籍
中國
籍    貫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縣桃溪鎮
出生日期
1922年
逝世日期
2001年8月10日
畢業院校
抗日中學
職    業
作家
原    名
光道

艾煊人物生平

艾煊(1922年—2001年),原名光道。安徽省六安市舒城縣桃溪鎮人。抗日戰爭爆發,他和部分同學離開學校,參加了抗日救亡團體。1940年3月,投奔新四軍江北指揮部,被分配到鄉間做民運工作。同年秋,調任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第八分校沛洛宣教團任隊長、指導員。1942年1月,調分校政訓處工作,同時擔任幾個隊的國文教員,同時擔任《抗敵報》《先鋒報》記者、編輯。這時,他正式在報刊上發表文學作品,主要是散文和詩歌。抗日戰爭勝利後,轉入解放戰爭。艾煊被分配到正在組建的新華社華中野戰軍前線分社任編輯主任、採訪主任、特派記者,參加漣水、魯南、萊蕪、孟良崮、淮海、渡江、上海諸大戰役戰地採訪報道。淮海戰役結束後,調華東野戰軍八分團新華分社。1949年7月中句,前線總分社隨第三野戰軍總部由上海遷南京。總分社組織規模空前的渡江戰役軍事報道。艾煊被派往中路軍前線採訪。同年秋,被派採訪亞洲、澳洲工會會議。 [1] 
作為戰地記者,艾煊從1938—1949年11年間,經歷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1949年以後的整三年,一直在華東野戰戰場,沒有離開過前線,寫下了《內戰戰場聞見實錄》,記下了中國幾千年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國內戰爭的大量史實。 [1] 
南京解放後調到《新華日報》擔任編委、部主任、副刊主編,被派去北京籌建《新華日報》駐京辦事處。 [1] 
1954年春,江蘇省委宣傳部決定由艾煊着手籌建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召開第一次省文代會。他被選為省文聯秘書長、主持省文聯日常工作,同時成為專業作家。 [1] 
1957年春,艾煊和一批青年作家響應黨的號召,向省委提出專業創作的申請(不拿工資,靠稿費生活)。省委書記處書記陳光批准了他的要求,但要他繼續擔任省文聯黨組副書記,不管日常工作,只參加一些文聯工作的研究。他獲准專業創作後,即去蘇州繼續《紅櫻槍》的創作。6月初,反右鬥爭的喇叭已經吹響,被貶太湖西山孤島勞動。被落實政策後回到南京。孰料“文革”又起,他家三代八口被逐,再貶太湖,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艾煊才得以徹底平反昭雪。1980年後,任江蘇省作家協會主席、黨組書記、省文聯副主席。2001年8月10日病逝。2002年7月,《艾煊文集》(1—8卷)由省委宣傳部和省作家協會聯繫上海文藝出版社正式出版,為艾煊一生劃了個圓滿的句號。 [1] 

艾煊主要作品

艾煊 艾煊
著有中長篇小説《戰鬥在長江三角洲》《秋收以後》《大江風雷》《山雨欲來》《鄉關何處》《散發弄扁舟》《清濁界》《郊鄂外史》《太極之野》《蒼頡之過》,散文集《碧螺春汛》《太湖漫遊》《雨花棋》《艾煊散文選》《金陵·秣陵》(後改名《金陵夢華錄》),散文套書《煙水江南綠》(包括《人之初》《茶之餘》《海之潮》《綠醉天涯》《醒時的夢》《海內存知己》)等6部,電影文學劇本《風雨下鐘山》(已拍攝發行)等。 [2] 
參考資料
  • 1.    徐元華.六安市新聞志(1902-2005)/第十篇 人物傳略.中共六安市委宣傳部, 六安市老新聞工作者協會:天馬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09月:371-372
  • 2.    艾煊  .中國作家網[引用日期2024-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