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蠻龍

(是生活於晚侏羅世的大型獸腳類恐龍)

鎖定
蠻龍(Torvosaurus)是生活於晚侏羅世的大型獸腳類恐龍,體長可達10米以上。該屬下目前有兩個種,包括髮現於北美洲的譚氏蠻龍(Torvosaurus tanneri),和發現於葡萄牙的格氏蠻龍(Torvosaurus gurneyi)。蠻龍擁有巨大的牙齒,其手部的指爪也非常發達,可以輔助捕獵。目前發現的最大的獸腳類牙冠屬於格氏蠻龍,其長度達到了145.5毫米。蠻龍與異特龍和角鼻龍分佈在同一地區。
中文名
蠻龍
拉丁名
Torvosaurus
模式種
譚氏蠻龍(Torvosaurus tanneri
歸入種
格氏蠻龍(Torvosaurus gurneyi
分類位置
巨齒龍超科,巨齒龍類,巨齒龍亞科
產    地
美國,葡萄牙
時    代
晚侏羅世,卡洛夫期至提塘期
地    層
莫里遜組(Morrison Formation),盧連雅揚組(Lourinhã Formation)
模式種命名人
彼得·高爾頓和詹姆斯 ·詹森(Peter Malcolm Galton and James Alvin Jensen)
歸入種命名人
克里斯多福·安德里克斯和奧克塔維·馬迪烏斯(Christophe Hendrickx and Octa´vio Mateus)

蠻龍基本信息和形態學

蠻龍模式種標本

模式種正型標本:BYU 2002,不完整的左右前肢 [1] 
模式種歸入標本:BYU 2003至BYU 2018,包括左側齒骨,頸椎背椎,左側的三枚掌骨,右側腸骨,左右恥骨,右側坐骨,右側脛骨,右側腓骨,右側跟骨,右側距骨,左側的指節骨和第一指的爪 [1] 
模式種歸入標本:BYUVP 4883,5286,9249,4882,5110,4884,4860,4998,9120,9121,9090,4890,5086,5004,4976,9013,9135,5029,9621,5020,9622,5129,5136,9620,5276,5077,5147,5281,5277,5009,5005,5280,5241,5278,8966,5279,包括齒骨,顴骨,淚骨,眶後骨,前頜骨,方骨,寰椎,頸椎,背椎,尾椎,脈弧,跟骨,距骨,腓骨,肱骨,三枚蹠骨,尺骨,橈骨,脛骨 [2] 
模式種歸入標本:TATE 401, 1002–1005,保存了顴骨,肩胛烏喙骨和肋骨。
模式種歸入標本:TATE 0012,保存了寰椎,樞椎,薦椎,尾椎,脈弧,肩胛骨,烏喙骨,腸骨,恥骨,坐骨,股骨,脛骨,腓骨。
模式種歸入標本:FMNH PR 3060,一些腹膜肋的碎片,右側第三掌骨,右側手部指節骨,左側的第II-IV蹠骨,左側的腳部第一趾第一趾節骨。
譚氏蠻龍艾拉維斯(Elvis) 譚氏蠻龍艾拉維斯(Elvis)
除此之外還有一件未在學術期刊發表,但是完整度到達55%的標本,被稱為艾拉維斯(Elvis)。

蠻龍歸入種標本

歸入種正型標本:ML 1100,一枚不完整的左側上頜骨,保留了一枚突出的牙齒和一枚較小的牙齒。頭後骨骼有一枚近端尾椎。
歸入種歸入標本:ALT-SHN.116右側上頜骨。
歸入種歸入標本:ML 962,一枚齒冠。FUB PB Ther 1,一枚側牙。
格氏蠻龍ML 1100 格氏蠻龍ML 1100
歸入種歸入標本:ML 430,不完整的脛骨。ML 632不完整的股骨。ML 1186胚胎的頭骨和頭後骨骼材料。

蠻龍形態特徵

蠻龍具有以下特徵組合與其它獸腳類相區分:上頜骨眶前窩內具有一個非常淺的上頜窩。上頜窩之下有一個非常明顯的脊,位於眶前窩的前腹側角。齒間板的長度達到了上頜骨體內側壁的二分之一。後部背椎和前部尾椎的椎體側面有較明顯的窩,窩內有氣孔。高度骨化的恥骨坐骨板(puboischiadic plate)。坐骨遠端具有發達的外側脊 [3] 
格氏蠻龍與譚氏蠻龍的主要區別在於:上頜骨的齒槽數量小於11。上頜骨內側稜的前端缺少一個發達的脊。前內側突的背側和內側脊沒有向後延伸。齒間板不具備“V”字形的腹邊緣 [3] 

蠻龍系統發育位置

系統發育分析顯示蠻龍屬於巨齒龍超科,巨齒龍類,巨齒龍亞科,與巨齒龍擁有較近的親緣關係,而與非洲獵龍亞科的成員親緣關係較遠 [4] 
蠻龍的系統發育位置 蠻龍的系統發育位置

蠻龍生殖生物學

2013年的一項研究報道了一件蠻龍胚胎與蛋窩關聯的標本。能夠確定恐龍物種的蛋窩或者蛋化石非常稀少,因此這一發現無疑增加了一個新的很重要的數據,同時也填補了獸腳類生殖特徵演化早期的空白。蠻龍的蛋殼僅由一層構成,其殼單位的形狀參差不齊。蠻龍蛋的蛋殼具有較大的孔隙度,這説明蠻龍的蛋窩可能與現生鱷魚類似是全封閉的巢穴(全封閉的巢穴由於透氣性差,因此蛋需要更大的孔隙度來進行氣體交換)。結合蠻龍的系統發育位置和其它獸腳類蛋殼的結構,可以定性推測獸腳類蛋殼結構的演化過程:早期獸腳類的蛋殼僅具有一層,而基幹鳥獸腳類的蛋殼開始分化為錐體層和柱狀層,進步的副鳥類,如傷齒龍的蛋殼結構與鳥類類似,除了錐體層和柱狀層以外還具有外層 [5] 

蠻龍與其它大型獸腳類的共存

蠻龍捕食葡萄牙巨龍想象圖 蠻龍捕食葡萄牙巨龍想象圖
在北美洲,蠻龍與異特龍,角鼻龍和食蜥王龍被發現於同一地層。研究者認為,這幾種大型捕食者存在一定程度的生態位分離,如蠻龍和角鼻龍可能更傾向於在水道附近活動,而異特龍更傾向於在乾燥的沖積平原活動 [6]  。另一項研究也指出異特龍更傾向於在內陸活動,而蠻龍更傾向於在海岸線附近的地區活動 [7] 
參考資料
  • 1.    Galton P M, Jensen J A. A new large theropod dinosaur from the Upper Jurassic of Colorado[J].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Geology Studies, 1979, 26(2): 1-12.
  • 2.    Britt B B. Theropods of Dry Mesa Quarry (Morrison Formation, late Jurassic), Colorado, with emphasis on the osteology of Torvosaurus tanneri[J].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Geology Studies, 1991, 37: 1-72.
  • 3.    Hendrickx C, Mateus O. Torvosaurus gurneyi n. sp., the largest terrestrial predator from Europe, and a proposed terminology of the maxilla anatomy in nonavian theropods[J]. PLoS One, 2014, 9(3): e88905.
  • 4.    Carrano M T, Benson R B J, Sampson S D. The phylogeny of tetanurae (Dinosauria: Theropoda)[J].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2012, 10(2): 211-300.
  • 5.    Araújo R, Castanhinha R, Martins R, et al. Filling the gaps of dinosaur eggshell phylogeny: Late Jurassic theropod clutch with embryos from Portugal[J]. Scientific Reports, 2013, 3(1): 1-8.
  • 6.    Bakker R T, Bir G. Dinosaur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s: theropod behavior at Como Bluff, Wyom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birdness[J]. Feathered dragons: studies on the transition from dinosaurs to birds, 2004, 14: 301.
  • 7.    Rauhut O W M, Hübner T, Lanser K P. A new megalosaurid theropod dinosaur from the late Middle Jurassic (Callovian) of north-western Germany: Implications for theropod evolution and faunal turnover in the Jurassic[J]. Palaeontologia Electronica, 2016, 19(2): 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