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艱難險阻

鎖定
艱難險阻(拼音:jiān nán xiǎn zǔ)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1] 
“艱難險阻”的原義是道路行進中的危險、困難、障礙;亦借指所經歷的艱險;在句子中可充當賓語、定語。 [1] 
中文名
艱難險阻
拼    音
jiān nán xiǎn zǔ
近義詞
荊棘載途艱難曲折
反義詞
一帆風順無往不利萬事亨通
注音字母
ㄐㄧㄢ ㄋㄢˊ ㄒㄧㄢˇ ㄗㄨˇ
成語出處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語法結構
聯合式
語法屬性
作賓語、定語

艱難險阻成語出處

晉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晉國,險阻艱難,備嘗之矣。(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2] 
後人據此典故概括出成語“艱難險阻”。 [2] 

艱難險阻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勵精圖治,使晉國日益強大,之後,便準備挑戰當時的霸主楚成王。公元前632年,晉文公親率大軍進攻曹國和衞國。曹國和衞國是兩個小國,它們都依附於楚國。在此之前,楚國曾圍攻宋國,晉文公此舉實際上借攻打曹、衞兩國來解除宋國之圍。 [2] 
楚成王有意撤軍,他命人去告訴出伐宋國的大將子玉離開宋國,並且告誡子玉説:“不要去追逐晉國軍隊。晉文公在外逃亡十九年,受困的時間太久了,終於返回晉國。他因嚐盡了艱難險阻,就能正確對待百姓,上天為他開路, 他不可阻擋。” [2] 
楚成王所説的“在外逃亡十九年”等,正是晉文公在當上國君之前的坎坷經歷。當時,晉國公子重耳遭到其父親晉獻公之妃驪姬的迫害,被迫離開晉國都城絳,來到蒲城。受驪姬迷惑,晉獻公派勃去謀殺重耳。勃割斷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牆僥倖逃走,往他母親孃家戎族人所在地的方向跑。公元前651年,晉獻公逝世,驪姬立他兒子奚齊為國君。裏克殺了驪姬和奚齊,並派人迎接重耳回國即位,重耳辭謝。公元前650年,重耳的弟弟夷吾登君主寶座,自立為晉惠公。晉惠公派勃第二次追殺重耳,仍然沒有成功。得逃大難的重耳不敢再在戎族地區多留,他向齊國投奔,得到了齊桓公的熱情款待。重耳留在齊國享樂,一度失去了胸中的大志。公元前639年,在被忠臣趙衰等人用酒灌醉後,重耳被舅舅狐偃等人強行帶離齊國,逃到曹國。公元前638年,重耳到了宋國,後來又到了鄭國,鄭文公拒絕接待他。再後來,他又到了楚國,楚成王設宴接待他。最後,重耳來到秦國,秦穆公熱情地接待了他。公元前636年,在外顛,沛流離了近十九年的重耳在秦穆公的護送下,重新回到晉國,即位為晉國國君,是為晉文公。 [2] 

艱難險阻成語寓意

人的一生要經歷許多挫折,挫折在許多時候並不是壞事,它能磨練人的意志,能激人奮進。古往今來,許多成就大業者都是歷經磨難之人,在經歷艱難險阻之後,他們最終達到了自己事業和人生的頂峯。同樣地,在學習中,人可能會遇到不懂的問題,只要及時請教,加深理解,就一定能不斷地提高自已的知識和能力。 [2]  [4] 

艱難險阻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艱難險阻”在句子中可充當賓語、定語;形容經歷極為困難的境地。 [1] 
  • 運用示例
唐·令狐德棻等《周書·卷一七·梁御等傳·史臣曰》:“梁御等負將率之材,藴驍鋭之氣,遭逢喪亂,馳騖干戈,艱難險阻備嘗,而功名未立。” [3] 
宋·朱熹《朱子全書·卷十四·論語·雍也·君子博學於文章》:“只此便是許多艱難險阻。” [3] 
宋·岳珂《檉史·大散論賞書》:“先生以博大高明之學,當艱難險阻之時,凡百施設,莫非經久。” [3] 
清·魏秀仁《花月痕》一五回:“況復鬱郁中年,艱難險阻;鬃鬃遲暮,顛沛流離。” [3] 
學者·章炳麟《致杭州電文》:“險阻艱難,十年如一日。” [3] 
參考資料
  • 1.    艱難險阻  .漢典[引用日期2019-11-27]
  • 2.    關煒炘,田靜編著. 中華經典故事全集[M]. 北京:西苑出版社, 2010.09:30-31
  • 3.    王大倫,景在峯著. 《毛澤東選集》中的成語典故[M].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9.05:118
  • 4.    秋名編. 成語故事[M]. 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 2014.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