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良渚文化玉琮

(福建省源古歷史博物館館藏)

鎖定
此展品為良渚文化文物。呈方柱狀,器型規整,輪廓分明。外表有小眼、大眼的組合花紋。是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現收藏於福建省源古歷史博物館
中文名
良渚文化玉琮
館藏地點
福建省廈門市湖裏區環島幹道4765
所屬年代
石器時期
尺    寸
通高5.8釐米
所屬博物館
福建省源古歷史博物館
所屬地區
福建三明

良渚文化玉琮文物介紹

良渚文化玉琮 良渚文化玉琮
玉琮的基本形制為內圓外方,以示天圓地方。此琮呈方柱狀,器型規整,輪廓分明。玉琮外表有小眼、大眼的組合花紋。良渚玉琮的形制大小高低不一,一般早期矮,晚期高,琮身均飾有獸面紋,紋飾以四角線為中心,分為四組。此件具有神秘宗教色彩的獸面紋玉琮,是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

良渚文化玉琮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距今五千年的一個江南文明時期。因距杭州幾十裏的良渚鎮出土了若干新石器時代的精美前人遺物而得名。其中以大量的玉器和石器,陶器以用遺址而聞名海內外。
在距今5300~4000年的良渚遺址區內發現一座面積290萬平方米的古城,其年代不晚於良渚文化晚期,具體的建築年代,有待進一步考古確定。考古學家指出,這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發現的同時代中國最大的城址。
良渚文化的分佈主要在太湖流域,包括餘杭良渚這裏,還有嘉興南、上海東、蘇州、常州、南京一帶;再往外,還有擴張區,西到安徽、江西,往北一直到江蘇北部,接近山東,曾經良渚人為了佔領這裏,還打了一仗;再往外,還有影響區,一直到山西南部地帶。

良渚文化玉琮琮字解讀

“琮”,據“説文解字”的文字注音“反切”,似乎讀為“從”音而非“蹤”。中國古代文字有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形聲字,不少為多音字。偏旁部首,也有一個現象,是後人多不太理解文字的演進規律。譬如,凡有“王”字邊的字,如果是表示質料為“玉”的,這裏的“王”字旁,應讀做“玉”字邊。
“反切”,是中國古代對文字表音的方法。如“琮”字,在古文中,多會在“注”或者文字的下邊或者右邊註明讀音“夫碗切”。即讀音時,前面為聲母,後邊取其韻母。合併發音。這在《説文解字》或者先秦經典諸如“小學”、 “爾雅”等國學基礎知識文獻中,都可觀照。
“琮”做為中華文明古代早期新石器時代代表文化,其作用一般認為是祭祀之物。多采用方形圓柱的形式。
在中國古代人類文明文化中,諸多史前文明出土作品中,玉器做為陪葬品,屢見不鮮。但距今五千年上下的良渚文化中玉器文化的精美卻令人歎為觀止。
良渚文化中文化內涵極為豐富,表現在玉器裏的便有無限的思想性、藝術性和科學性。

良渚文化玉琮數字博物館

2013年,福建省源古歷史博物館與百度百科強強聯手,共同打造了數字化、立體化的知識普及平台:福建省源古歷史博物館之百科數字博物館。該數字館通過玉器館、陶器館、瓷器館、佛教文化館和雜項館等分館,全方位展示了福建省源古歷史博物館的眾多珍貴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