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 名
- 良价
- 別 名
-
洞山良价禪師
洞山 - 所處時代
- 唐代
- 民族族羣
- 漢族
- 出生地
- 越州諸暨(今屬浙江)
- 出生日期
- 807年
良价人物生平
編輯良价早年經歷
公元807年,洞山良价出生。幼年便出家。
8歲時,有一天念《般若心經》,唸到“無眼、耳、鼻、舌、身、意”這句時,忽然用手摸面,就問師父:“我有眼、耳、鼻、舌等,為何《般若心經》上卻説沒有?”師父非常驚訝,並告訴良价:“我不能成為你師父”。隨即領良价到五泄“三學禪院”,拜靈默禪師(747~818年)為師,並受到披剃。其後十幾年,良价在靈默禪師的潛心指導下,精研佛學,闡揚佛道。
[1]
良价悟道因緣
20歲時良价赴河南嵩山受具足戒。戒畢回五泄。後離五泄到各地遊歷。他在池州(今安徽省貴池縣境內)拜謁了南泉禪師,得領玄契後又參拜溈山靈佑禪師並受心印。受心印後到雲巖(今江蘇吳縣虎丘山)參謁曇晟禪師 (782~841年)成為曇晟之法嗣。
唐宣宗大中(847~859)年末,在新豐山(今江西宜豐縣同安鄉境內)建“洞山寺”。後在此接引後學,弘揚大道,世稱“洞山良价”。
[1]
良价開宗曹洞
良价圓寂前後
良价主要成就
編輯良价開創宗派
洞山良价渡水圖(3張)
因良价住洞山首創禪宗新法,本寂居曹山續振此法,故後世將此法稱為“曹洞宗”,為中國禪宗五家之一,併成為中國禪宗主流。日本僧侶瓦室能光也曾千里迢迢求法於良价,並在洞山住了30年。良价圓寂後,新羅僧人利嚴從良价另一法嗣道膺學法,歸國後創須彌山派。公元13世紀,日本僧人又將曹洞宗傳入日本,開立日本曹洞宗,與臨濟宗共為日本兩大禪宗主要派別。《五燈會元》曾載道:“洞上玄風,播於天下。故諸方宗匠,鹹共推尊之曰:‘曹洞宗’”。
良价佛學主張
良价畢生精研佛學,造詣極深,他首倡五位君臣之説,以“正”、“偏”、“兼”三者,配以“君”、“臣”之位,藉以分析佛教真如和世界萬有之關係。
在宇宙觀上,良价提出了空的原則,體現在他講的“三種滲漏”,即三種錯誤認識上。第一種是“見滲漏”,是認識方面的錯誤,“機不離位,墮在毒海,妙在轉位也。”以世俗認為的客觀世界(色)為認識對象,執著色為實有,所以掉入毒海中,根治的妙法,將認識對象轉離開原位,即以色為空,就可消除這一錯誤。第二種是“智滲漏”,“滯在向背,見處偏枯。”這是情識本身的錯誤,人們的認識本身總想作出取捨,陷入彼此兩邊,是片面性的,無生命的。這是講識空,世俗認識的空。否定這種認識的方法是不落兩邊,不作取捨,由此説明不僅色空,情識也是空,主客觀世界均空。第三種是“語滲漏”,是語言本身的錯誤,説明語言本身也應該空掉。“體妙失宗,機昧終始。”眾生的語言是死句,失去宗旨,缺乏妙機。
良价的禪法以偏正回互為核心,偏喻事、用,正喻理、體。回互指圓融無礙。偏正關係有五種:正中偏、偏中正、正中來、兼中至、兼中到。
良价主要作品
編輯《五位君臣頌》
(1)正中偏 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識,隱隱猶懷舊日嫌。
(2)偏中正 失曉老婆逢古鏡,分明覿面別無真,休更迷頭猶認影。
(3)正中來 無中有路隔塵埃,但能不觸當今諱,也勝前朝斷舌才。
(4)偏中至 兩刃交鋒不須避,好手猶如火裏蓮,宛然自有沖天志。
(5)兼中到 不落有無誰敢和,人人盡欲出常流,摺合還歸炭裏坐。
《功勳五位頌》
(1)聖主由來法帝堯,御人以禮曲龍腰。有時鬧市頭邊過,到處文明聖朝。(此是“君向臣不共”,是指“正中偏”。)
(2)淨洗濃妝為阿誰,子規聲裏勸人歸,百花落盡啼無盡,更向亂峯深處啼。(此是“臣奉君一色”,是指“偏中正”。)
(3)枯木花開劫外春,倒騎玉象趁麒麟。而今高隱千峯外,月皎風清好日辰。(此是“君視臣功”,是指“正中來”。)
(4)眾生諸佛不相侵,山自高兮水自深。萬別千差明底事,鷓鴣啼處百花新。(此是“臣向君共功”,是指“偏中至”。)
良价史書記載
編輯《景德傳燈錄》記載,良价辭別曇晟時曾問:“若有人問及你的面貌如何,該怎樣回答?”曇晟答:“即遮個是。”“遮個”即“這個”。良价不解其意,及至宜豐縣洞水岸邊,見水中身影,頓悟其理。
《五燈會元》曾載道:“洞上玄風,播於天下。故諸方宗匠,鹹共推尊之曰:‘曹洞宗’”。
據《五燈會元》載,(良价)幼歲從師念《般若心經》,至“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處,忽以手捫面,問師曰:“某甲有眼耳鼻舌等,何故經言無?”師駭然異之,曰:“吾非汝師。”即指往五泄山禮靈默禪師披剃。
[6]
《五燈會元》卷十三 洞山良价傳
良价軼事典故
編輯良价參禪問法
良价到嵩山受具足戒後便遊方各地,先到安徽貴池參也是馬祖門徒的南泉普願,南泉稱讚他為“甚堪雕琢”的好料子,良价卻説,您不要“壓良為賤”啊!這兩句對話,一時成為名談。接着又到湖南參溈山,請教南陽慧忠講的“無情説法”是什麼意思。溈山介紹他到湖南澧陵(今醴陵)去參雲巖曇晟(屬青原下三世)。在曇晟處,良价也未得悟。辭別曇晟之際,良价問他,假如您百年之後,有人問我老師的禪法宗旨是什麼,我怎麼回答?曇晟説,告訴他“只這(個)是。”這包含“即事而真”的意思。良价不明白,帶着困惑離去了。後偶然過河,在水中看到自己的倒影,猛然大悟,作悟道偈一首,“切忌從他覓,迢迢我與疏。我今獨自往,處處逢得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恁麼會,方得契真如。”從我身和影子(我和渠)的關係上體悟到了理與事、體與用、佛與眾生的關係。不要向外(他)馳求,這隻會與理、與體、與佛性(我)愈來愈遠,而不能契得真如。理體能隨機緣起事用,形成處處現象(渠),而它們(渠,現象)都由本體緣起,本身都是空幻不實的,都歸之於本體(我)。一旦認識到這點,就不會再被現象迷惑,就能在每一現象中體認本體。良价所悟的,正是曇晟即事而真的“寶境三昧”,但曇晟一直未對他説破,這一點良价十分感激。
良价智慧之海
大約在公元860年,洞山五十餘歲時,便做了江西洞山的方丈。有一次,在雲巖的逝世紀念會上,有個和尚問他説:“師父,你在雲巖處是否得到了什麼特別的指示”?洞山回答:“我雖然在他那邊,卻沒有得到指示”。對方又問:“既然如此,你為什麼還要設齋供奉他呢”?洞山回答:“我豈敢暗地違揹他”?對方又問:“師父最先拜見的是南泉,為什麼卻替雲巖設齋”?洞山回答:“我並不是尊重雲巖的道德佛法,只是尊重他沒有替我説破這個秘密”。對方又問:“師父替先師設齋,是否完全同意先師的見解呢”?洞山回答説:“一半同意,一半不同意”。對方又問:“為什麼不全部同意呢”?洞山回答:“如果照你所説全部同意,那我便完全辜負了先師之意”。
由此可見他到了年長時,仍然沒有鬆懈他那特立獨行的精神。其實,學生必須比老師更為靈俐,才能得到老師的傳燈,這也正是禪宗的一個傳統。有和尚問洞山:“在冷天或熱天裏,我們要到那裏去躲寒避署”?洞山回答:“為什麼不到冷不熱的地方呢”?對方又問:“那是什麼地方”?洞山回答:“那地方是,冷時凍死你,熱時烤死你”。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洞是何等有耐心,何等思路敏捷的一位老師啊!在他手上,即使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問題,也會被他當作跳板,跳入了玄妙的智慧之海。
有個和尚問他説:“先師雲巖是否曾説過:‘就是這個’”?洞山回答:“是”。對方又問:“你知道他的意思嗎”?洞山回答:“當時我差點就會錯了意呢”!對方再問:“不知先師自己是否知道‘有’‘這個’”?洞山回答:“假如他不知道‘有’,他怎麼知道這樣説;假如他知道‘有’,他怎麼肯這樣説”。所謂“這個”是指的真我,“有”是指實有。嚴格的説,真我和實有都不是能用語言表達的。因此一個人當作體悟到真我或實有時,他同時也體悟到這是不能用語言表達的,即使“這個”兩字,也嫌多餘。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出洞山暗示給對方的是什麼了。作為一個偉大的禪師,他的教授法,並不是提供出自己的見解,而是用問題去刺激學生,讓他們自己去想,去自尋解答。學生自己所發現的解答,遠比老師教給他的,更有價值。
良价得法弟子
編輯良价有弟子二十六人,以雲居道膺、曹山本寂為著名,其中本寂繼承並發展洞山的思想,完成了曹洞宗的創立。
雲居道膺
雲居道膺(853~902),唐代曹洞宗僧。俗姓王,薊門玉田(河北省玉田縣)人,生具異秉,領悟能力過人,氣韻清朗,神采風度俊逸,自幼立下普濟眾生的宏志大願,振錫遠遊,廣參明師,後樹為曹洞宗禪學大師良价弟子的領袖。
[8]
曹山本寂
曹山本寂(840~901)即本寂禪師,唐代禪僧,是洞山良价禪師之法嗣,與洞山良价禪師開創禪宗五家之曹洞宗,被尊為曹洞宗第二代祖師。泉州(福建)莆田人。俗姓黃。幼習儒學,十九歲入福州福唐縣靈石山出家。二十五歲受具足戒。鹹通年間(860~873),禪風興盛,乃謁洞山良价。往來請益,密受宗旨。後住撫州(江西)曹山(舊名荷玉山,為思慕曹溪六祖惠能,遂改名曹山)。大揚宗風,並詳説洞山五位旨訣,而為叢林的楷式。
[9]
良价人物評價
編輯洞山(良价)的脾氣比較平和,不會用棒用喝。也不會叫人去苦蔘公案。他的對話都是平易而深刻的,正像橄檻一樣,愈嚼愈有味。
《宋高僧傳》的作者釋贊寧曰:“卻留累日古亦有之,如價之來去自由者,近世一人而已。”信焉!
[6]
良价地位影響
編輯良价後世紀念
編輯普利禪寺
普利禪寺又稱洞山寺,普利禪寺位於江西省宜豐縣同安鄉的洞山,是禪宗五家之一的曹洞宗的祖庭,至今有1500多年曆史。曹洞宗由良价禪師住持江西宜豐洞山時所創立。洞山山口一處牌樓上刻“古洞雲深”四個莊嚴道勁的大字。離牌樓不遠,在水流湍急的葛溪上,橫跨着逢渠橋,橋為單孔石砌,是宋代人為紀念洞山良价禪師而建造的。
- 參考資料
-
- 1. 宜豐洞山傳説 .宜春新聞網.2012-06-22[引用日期2015-01-02]
- 2. 洞山:良价禪師睹影悟道 五位君臣曹洞之宗 .鳳凰網佛教.2011-09-05[引用日期2015-01-02]
- 3. 洞山宗旨 .北海禪院.2014-09-09[引用日期2015-01-02]
- 4. “五位君臣頌”的禪學意境 .新加坡佛學院、《禪學研究》.2010-2-6[引用日期2015-01-02]
- 5.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曹洞宗】 .佛學在線.2006-06-02[引用日期2015-01-02]
- 6. 佛光一縷山水長 .搜狐網.2012-12-23[引用日期2015-01-02]
- 7. 農曆六月十六 唐代高僧曹山本寂禪師圓寂紀念日 .鳳凰網佛教.2014-07-11[引用日期2015-01-02]
- 8. 天下禪林——雲居山真如禪寺 .鳳凰網佛教.2011-01-25[引用日期2015-01-03]
- 9. 曹山本寂禪師的禪法思想 .中國社會科學網.2013-11-18[引用日期2015-01-02]
- 10. 與難:枯木花開劫外春 .中國文化報.2014-07-20[引用日期2015-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