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艦載雷達

鎖定
艦載雷達(shipborne radar)是裝備在船舶上的各種雷達的總稱,它們可探測和跟蹤海面、空中目標,為武器系統提供目標數據,引導艦載機飛行和着艦,躲避海上障礙物,保障艦艇安全航行和戰術機動等。各種艦艇上裝備的雷達種類和數量,取決於艦艇的戰鬥使命、武器裝備和噸位大小。通常小型戰鬥艦艇裝1~2部 ;大、中型戰鬥艦艇裝10多部,有的多達20餘部。
中文名
艦載雷達
外文名
shipborne radar
定    義
裝備在艦艇上的各種雷達的總稱
用    於
探測和跟蹤海面和空中目標
目    的
為武器系統提供目標座標等數據

目錄

艦載雷達定義

裝備在水面艦船上的各種雷達。用於探測和跟蹤海面、空中目標,為武器系統提供目標座標等數據,引導艦載機飛行和着艦,保障艦船安全航行和戰術機動等。 [1] 

艦載雷達歷史

1938年,德國在小型戰列艦“施佩伯爵”號上安裝“海浪”型艦艇雷達,發射峯值功率約7千瓦,頻率約375兆赫,探測大型艦艇的距離10海里。同年,美國在戰列艦“紐約”號上安裝XAF艦載雷達,發射峯值功率約6千瓦,頻率約200兆赫,對水面艦艇的探測距離為12海里,對飛機的探測距離為160千米。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英、德、蘇、日等國海軍的部分艦艇陸續裝備對空和對海警戒雷達,主要用於及早發現對方飛機和艦艇,以保障適時進行戰術機動和攻擊。
1941年3月28日,在馬塔潘角海戰中,裝備了艦載雷達的英國艦隊,在黑夜中及時測到意大利艦隊的位置,取得擊沉意大利巡洋艦3艘、驅逐艦2艘的戰果。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至50年代,各國海軍艦艇先後裝備炮瞄雷達、魚雷攻擊雷達和導彈制導雷達。早期的艦載雷達功能單一,性能較差,對目標的探測、識別和跟蹤等大都由人工操作。
70年代以後,電子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艦載雷達採用數字信號處理和數據處理技術以後,性能提高,工作靈活,功能增多,對目標的探測、識別和跟蹤逐步實現自動化,並出現了能同時測定空中目標距離、方位、高度(或仰角)的三座標雷達,典型代表為美國的AN/SPS-52、俄羅斯的“弗利蓋特”、英國的RN996等三座標雷達。
80~90年代,隨着相控陣技術、中大規模集成電路、固態器件的發展,一些新技術體制的雷達,如相控陣雷達、微波主/被動超視距雷達、固態發射機雷達等開始裝備水面艦船,典型代表為美國的AN/SPY-1艦載相控陣雷達、俄羅斯的“米涅拉爾”微波主/被動超視距雷達、法國的DRBV-26C對海對空警戒雷達和意大利的RAN-20S對海對空警戒雷達。中國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生產了第一批艦載雷達,安裝在魚雷快艇上,用作警戒和導航。
60年代中期以後,中國自行設計的艦載對海警戒雷達、對空警戒雷達、炮瞄雷達、導航雷達等,相繼裝備艦艇。
70~80年代,中國研製和製造的對空對海搜索雷達(目標指示雷達)、三座標雷達、火控雷達等裝備水面艦艇,性能不斷提高。
90年代至21世紀初,中國研製的微波主/被動超視距雷達、固態發射機雷達、超寬帶雷達、相控陣雷達相繼裝備大中型水面艦艇,使艦載雷達的性能得到較大提高。 [2] 

艦載雷達分類

按戰術用途,分為:
①艦載警戒雷達。用於發現和監視海面、空中目標,與艦載雷達識別系統相配合判定目標的敵我屬性。
②艦載引導雷達。通常為艦載三座標雷達,一般裝在航空母艦和大型水面艦艇上,保證對艦載機進行指揮引導。
③艦載相控陣雷達。能同時完成對空對海多目標的搜索、跟蹤和對多枚導彈的中繼制導。
④艦載超視距雷達。用於超視距發現和監視海上目標,為反艦導彈超視距攻擊提供目標指示數據。
⑤艦載火控雷達。用於自動跟蹤海面和空中目標,為火控計算機提供目標的精確座標數據,控制艦炮的射擊。
⑥艦載導航避碰雷達。用於測定艦位,保障艦艇安全航行。水面艦船上配置雷達的種類和數量,取決於艦船的戰鬥使命、武器配備、噸位大小和雷達自身功能。通常小型戰鬥艦艇配置1~2部,大、中型戰鬥艦艇配置數部至10餘部,有的達20餘部。 [2] 

艦載雷達組成

一艘艦艇裝備多部雷達時,通常採取合理分配頻率和天線位置等電磁兼容性措施,以減小各雷達之間和雷達與艦上其他電子設備之間的相互干擾。艦載雷達天線通常安裝在桅杆上或專設的平台上。艦載雷達的主要特點是:為適應艦艇運動和海洋環境條件,天線平台常配有穩定系統或波束指向校準等設備,以減小艦艇搖擺對雷達性能的影響;設有海雜波抑制裝置,以減小海水雜波對目標探測的影響;設有航向穩定系統,以消除艦艇航向變化對雷達跟蹤和顯示帶來的影響;具有體積小、重量輕,良好的防潮、防黴、防鹽霧、抗震等性能。為適應高速、密集、隱身和全空域的複雜目標環境及強烈的主被動干擾,將廣泛採用固態有源技術,使相控陣雷達的優越性得到充分發揮,如英國正在研製的MESAR艦載相控陣雷達採用了砷化鎵微波集成電路有源收發模塊;採用自適應技術,提高雷達的自適應抗干擾能力,如美國研製中的FLEXAR靈活自適應雷達採用14000種不同的波形,通過可編信號處理機、多模發射機和三通道接收機相結合,自適應改變雷達波形,使其與雷達工作環境匹配。艦載地波超視距雷達將實用化,以滿足反艦導彈超視距攻擊的作戰需求,如英國馬可尼公司提出的艦載地波超視距雷達的發射天線為單柱,接收天線陣長為100米,由架設在船舷上依次間隔排列的單柱天線組成。固態發射機技術、超低副瓣技術、低角跟蹤技術、超寬帶技術、低截獲概率技術等將得到進一步發展和應用。不同頻段的艦載雷達將與紅外、激光等艦載光電探測設備更完善地結合使用,組成綜合探測系統,並與艦載武器、通信、電子對抗、導航和作戰指揮控制系統協同,進一步向着一體化方向發展。 [2] 
參考資料
  • 1.    艦載雷達  .百度[引用日期2012-12-13]
  • 2.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