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艦載火控雷達

鎖定
艦載火控雷達用於跟蹤海面或空中目標,為武器指揮控制系統提供目標座標數據的艦載雷達,稱為艦載火控雷達。此類雷達充當艦載武器的眼睛,並與艦載武器配套使用,構成一個完整的武器系統。由於作戰艦艇上裝備的武器較多,所以火控雷達的類型和數量也較多。
中文名
艦載火控雷達
產品類型
雷達
艦載火控雷達 艦載火控雷達
按照目標指示跟蹤海面或空中目標,為艦載武器系統提供目標參數(諸元)的艦載雷達。屬精密跟蹤雷達。艦載火控雷達通常根據艦載警戒雷達或指控系統指示的目標位置截獲目標,並進行自動跟蹤,有的還具有一定的搜索能力和對武器的制導能力。通常工作於釐米波段或更短的波段。採用圓錐掃描、單脈衝體制或相控陣體制。其特點是:作用距離較近,一般在幾十千米左右;測量精度高,距離誤差在15米以內,方位誤差小於1.5密位;配有距離和角度自動跟蹤系統,能對目標自動進行跟蹤;天線系統配有縱橫搖機械穩定平台或電子穩定平台,能消除艦艇搖擺對目標跟蹤和測量的影響。艦載炮瞄雷達用於控制艦炮的瞄準射擊。又稱火炮控制雷達。發現指示的目標後,根據目標的方位角和高低角與雷達天線指向之間的誤差,通過天線伺服系統轉動天線,消除誤差,使天線軸始終對準指定目標,並將目標的座標數據傳送給火控系統或指揮儀,控制火炮的瞄準和射擊;以對海射擊為主的艦炮配套的炮瞄雷達能同時測定目標和彈着水柱的座標,可為艦炮提供射擊修正數據。為了減少多路徑效應和海雜波對低角跟蹤的影響,現代火控雷達中廣泛採用多種低角跟蹤技術和多普勒跟蹤、動目標檢測、數字信號處理、數據處理等雷達新技術,使其對低空目標的跟蹤能力得到較大改善;採用雷達、激光、紅外和電視相結合的複合方式,較大提高了抗干擾能力;採用開環、閉環、虛擬等校射方式,提高了艦炮武器的命中概率。艦載導彈制導雷達用於為導彈武器系統提供目標數據,並配合控制導彈飛行。分艦艦導彈制導雷達和艦空導彈制導雷達兩類。艦艦導彈制導雷達(又稱導彈攻擊雷達)一般具有獨立搜索目標的能力,能連續測定目標的座標數據,火控計算機根據目標運動的參數解算出導彈攻擊舷角和導彈末制導雷達的開機時刻,導彈發射後不再由艦艦導彈制導雷達控制。艦空導彈制導雷達有波束制導雷達、連續波照射制導雷達和綜合制導雷達等。波束制導雷達利用寬窄2個波束分別跟蹤導彈和目標,根據二者的位置誤差,通過指令發射機控制導彈的飛行;連續波照射制導雷達能對跟蹤目標進行連續波照射,導彈接收系統接收照射雷達從目標反射的回波信號,進行半主動尋的,控制導彈飛向目標;綜合制導雷達是以主動雷達為主,與電視、激光、紅外等光電制導和半主動雷達組合使用的綜合制導系統,提高了抗干擾能力,已得到廣泛應用。艦載綜合火控雷達能保證兩種以上艦載武器的攻擊、制導或不同口徑艦炮的射擊控制,具有搜索、跟蹤和照射等多種功能。有利於減少艦載雷達的配套數量,防止相互間電磁干擾。可為艦艇的火炮、導彈攻擊提供目標參數,保證射擊控制,有的還可為艦空導彈進行半主動尋的制導,在現代化程度較高的中小型水面艦艇上廣為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至20世紀50年代,各國海軍艦艇先後開始裝備炮瞄雷達。60年代中期,導彈制導雷達開始裝備大中型水面艦艇。從70年代起,相繼研製發展艦載綜合火控系統,利用高速數字計算機把目標指示雷達、火控雷達與火炮、導彈等武器組成一個整體,能自動完成從目標搜索、捕獲、跟蹤到武器分配、射擊諸元的提供和武器射擊控制等。中國海軍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相繼裝備了自行研製的艦載炮瞄雷達、導彈制導雷達和綜合火控雷達。艦載火控雷達的發展趨勢是發展具備跟蹤多目標能力和較強抗干擾能力的相控陣火控雷達。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