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船山學派

鎖定
船山學派是明末清朝王夫之所創立的學派。王夫之(1619~1692),字而農,號葁齋,清衡陽(今湖南衡陽)人。晚年居衡陽石船山,學者稱船山先生,此學派因此而名。王夫之的父親王朝聘是尊尚程朱理學的學者,夫之幼承家學,受其父影響很大。其學以張載之學為依歸,其淵源尤在張子《正蒙》一書。他對周、程、朱、陸、王各家學説皆持批評態度,其中對周、程、朱尚存禮敬,而對陸、王則以“異端”看待。
中文名
船山學派
創歷時間
明末清初
創始人
王夫之
學派思想
“氣”是宇宙的本質

船山學派簡介

王夫之像 王夫之像
王夫之一生以閉門著述為主,故其受業弟子及交遊者不眾。其中見諸史籍者有其次子王敔、唐端笏、章有謨、周士儀、錢澄之劉獻廷等。其私淑弟子有王文清 [1] 

船山學派學術成就

王夫之學術成就很大,對天文、曆法、教學、地理等方都有研究,尤精於經學、史學、文學,其主要貢獻是在哲學上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傳統的唯物主義。他試圖以張載思想為基礎,批判地吸收程、朱關於性命道德論述的合理成分,創造一種別開生面的哲學體系,實質上已經越出了理學的樊籬。
船山學派繼承了張載氣本論的思想,認為氣“氣”是宇宙的本質。認為“凡虛空皆氣也,聚則顯,顯則人謂之有;散則隱,隱則人謂之無”,“人之所見為太虛者,氣也,非虛也。虛涵氣,氣充虛,無有所謂無者”,“陰陽二氣充滿太虛,此外更無他物,亦無間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所範圍也”。“氣”在時間上具有永恆性和常任性,“東薪之火,一烈已盡,百為焰、為煙、為燼,木者仍歸木,水者仍歸水,土者仍歸土,特希微而人不見爾。一甑之炊,濕熱之氣,蓬蓬勃勃,必有所歸;若庵蓋嚴密,則鬱而不散。汞見火則飛,不知何往,而究歸於地,有形者且然,況且絪緼不可象者乎”!“故曰往為,曰屈伸,曰聚散,曰幽明,而不曰生滅”,從而樸素地論證了物質不滅原理。
該派認為,宇宙無論從時間還是從空間上説都是無限的,“天地之終,不可得而測也。以理求之,天地始者今日也,天地終者今日也。其始也,人不見其始;其終也,人不見其終。其不見也,遂以謂邃古之前,有一物初生之始;將來之日,有萬物皆盡之終,亦愚矣哉”!這樣便從時空上排除了宇宙精神性的主宰。
王夫之認為“太虛者,本動行也”,“動靜皆動也,由動之靜,亦動也”,故既無最初的寂然之靜,亦無最終的息止之靜。物質世界的生化機制是由陰陽二氣相互作用決定的。“一氣之中,二端既肇,摩之蕩之,而變化無窮”,“物物有陰陽,各亦如之”。陰與陽是對立統一的,陰陽關係具有兩重性:一方面“相反相仇”,另一方面又“互以相成”。宇宙不存在精神性的主宰,但存在精神現象。“性”不能泛言,人之性異於禽獸之性,“性”不是萬物之一源”。“物得與人而共”的是“命”,“天命”乃“太和絪緼之氣,屈伸而成萬化,氣至而神至,神至而理存者也”。在此基礎上,王夫之提出了“繼善成性”的觀點。所謂“繼善”,於人為“繼志”,於天為“繼道”;所謂“成性”,即道德的自我完善。“性者,生理也,日生則日成也”,而不成於初生之頃,“習成而性與成”。他批判理本論的觀點,認為“理與氣不相離”,“理,即是氣之理。氣當得如此,便是理。理不光而氣不後”,天下沒有隨事而變的“理”,沒有一成不變的“定理”,所以,應“即移以窮理”,不應“立理以限事”。
關於道器問題,夫之認為“道”體現在形器之中,“據器而道存,離器而道毀”,故“道”不應“遙空索去”,不應“執道以強物”。
關於知行問題,夫之反對“知先行後”和“知行合一”説,提出了“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的結論。認為“知必以行為功”,“行可有知之效”,“知”與“行”相互推動,“並進而有功”。
關於理欲問題,夫之認為,“有欲斯有理”,“禮雖純為天理之節文,而必寓於人慾以見”,“終不離人而別有天,終不離欲而別有理也”,“人慾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甚至提出“吾懼夫薄於欲之亦薄於理,薄予以身受天下禽之薄予以身任天下也”,把“欲”當作積極用世的動力。針對朱熹“要求美味”為“人慾”,要人“去欲”、“滅欲”的觀點,他提出“甘食悦色”乃是“天之化機”、“天之仁”,如“斷甘食悦色以為禽獸”。“則從佔無此苟簡徑截之君子”。聖人之學是主張“珍生”的,“珍生”就應該對“人慾”加以重視。他既反對過分壓抑“人慾”,也反對過分膨脹“人慾”。“若只推其欲,不盡乎理,則人已利害,勢相扦格”,故應將“盡己”與“推己”合而用之。
對於動靜問題,王夫之反對“主靜”説,否定“歸根曰靜”、“靜生動容”的觀點,認為“天地之氣,恆生於動,而不生於靜”,反對離開人的實踐活動談道德修養和以道德修養為藉口“禁天下之動”,提出“天下日動,而君子日生;天下日生,而君子日動。動者,道之樞,德之牖也”。“與其專言靜也,無寧言動”。
在歷史觀方面,王夫之反對循環論和復古論,持進化的觀點。並猜測到歷史進化中有某種內在的規律性,將其稱之為“勢”。認為“時異而勢異,勢異而理異”。 [1] 

船山學派主要著作

船山學派主要代表著作有王夫之《張子正蒙注》、《周易外傳》、《尚書引義》、《詩廣傳》、《讀四書大全説》、《思問錄》、《讀通鑑論》、《宋論》等,唐端笏《慚説》、《侮説》,周士儀《史貫》、《野獲編》,錢澄之《莊屈合注》、《藏山閣文集》,王文清《考古源流》等。 [1] 

船山學派評價

船山學派的學術流傳至為艱難,王夫之“竄身瑤峒,絕跡人間,席棘貽荼,聲影不出林莽,門人故舊。又無一有氣力背力之推輓。歿後遺書散佚,其子王敔始為之收輯推闡,上之督中,得上史館立傳儒林,而其書仍湮滅不傳,後生小子至不能舉其名勝”。徐世昌《清儒學案》評其學曰:“船山生當鼎革,隱居求志四十餘年,是以成書最富。平生為學,神契橫渠,羽翼朱子,力闢陸、王,於《易》根柢最深,凡説經必徵諸實,寧鑿勿陋,囊括百家,立言胥關於人心世道。在清初諸大儒中,與亭林、梨洲號為鼎足。至晚季始得同祀廟廡,昭定論焉。”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