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船尾舵

鎖定
船尾舵是用來控制船隻航行方向的操作機構或系統,由船尾舵漿演變而成。船尾舵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重要發明之一,在商朝已經使用,其形制經歷了幾個階段的演變。
中文名
船尾舵
外文名
Stern Rudder
船    尾
都設有槳手
釋    義
操縱和控制船舶航向的裝置

目錄

船尾舵作用

Stern Rudder
出土於長沙廣州和湖北江陵的漢代船隻模型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船尾都設有槳手,用來控制和操縱舟船的航行方向,這種設於尾部的槳通常稱為操縱槳。槳柄增長就成為艄,用以控制船的航向。操縱槳在長期的應用中增加了槳葉的面積,便於控制船的方向,然後逐漸產生了真正的舵。

船尾舵原理

舵雖然是小小的裝置,但它能使龐大的船體運轉自如,其奧妙何在?原來,航行中的船隻,如果要向左轉,就要將舵向左偏轉一個角度,水流就在舵面上產生了一股壓力,即舵壓。舵壓本身很小,但它距離船的轉動中心較遠,所以使船轉動的力矩比較大,船首就會相應地轉向左方。船尾舵的出現,在船舶發展史上是一件重大意義的事,舵結合風帆和指南針就成為確保船隻安全航行的三大條件。

船尾舵發展

古代用來操縱和控制船舶航向的裝置。通常由舵葉、垂直舵杆和水平舵柄組成。在舟楫活動早期,航向靠槳操縱,尾部的操縱槳因逐漸增大槳葉面積而演變成舵。1955年廣州東漢墓出土的陶船模型設有船尾舵,反映了槳的演變。東漢許慎所著《説文解字》和劉熙所著《釋名》等,對舵都有解釋,説明舵的應用在當時已相當普遍。到唐、宋時代船尾舵日臻完善和成熟。有的舵的舵葉面積延展到舵杆之前,使舵杆前後的水壓力比較平衡,使轉舵省力,稱為平衡舵。有的在舵葉上開菱形小孔,使舵葉兩側的水相通,轉舵既省力又不影響舵效。有的加設懸舵索和絞舵裝置,以便根據航道深淺調整舵葉入水深度,舵降下可提高舵效;舵提起可得到保護。後來大型船舶增設了操舵裝置,由滑車、繩索等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