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航空機炮

鎖定
航空機炮,能自動連續地完成開膛、抽殼、拋殼、進彈、鎖膛和擊發的射擊循環動作。口徑多為20~30毫米,有效射程通常為2000米,與機載火控系統交聯使用,對空射擊400~1200米。具有結構緊湊、重量輕、操作簡便迅速等特點。
中文名
航空機炮
外文名
aircraft gun
出現時間
1916年
有效射程
一般為2000米
裝備介紹
能自動連續地完成開膛、抽殼、拋殼、進彈、鎖膛和擊發的射擊循環動作。口徑多為20~30毫米,有效射程通常為2000米,與機載火控系統交聯使用,對空射擊400~1200米。具有結構緊湊、重量輕、操作簡便迅速等特點。按自動連續射擊動作的能源和結構,分為四類:①管退式航空機關炮。由1個炮管和1個彈膛組成,利用炮彈擊發時火藥燃氣產生的能量,通過機心推動炮管後退,帶動各機構完成連續射擊動作,射速400~1800發/分。如中國的30-1、俄羅斯的GSh-301等航炮。②氣退式航空機關炮。由1個或2個炮管和彈膛組成,利用炮彈擊發時從炮管的側孔導出的火藥氣體推動基本構件後退(炮管不動),帶動各機構完成連續射擊動作,射速1200~3400發/分。如中國的23-2、俄羅斯的GSh-23、美國的MK12等航炮。③轉膛式航炮。由1個炮管和多個可旋轉的彈膛組成,利用炮管後坐或導出的火藥燃氣能量,使鼓輪旋轉,各彈膛依次旋轉對準炮管,進行擊發,射速1000~1800發/分。如美國的M-39E、法國的30毫米“德發”航炮。這類炮體積和重量大,轉膛和炮管結合部密封難,泄漏出的高速高温火藥氣流燒蝕污染炮管和炮艙。④多管旋轉式航炮。由3~7個炮管和相應的彈膛組成,在電動機或液壓馬達的作用下,炮管和轉輪高速旋轉,機心上的滾輪在炮箱的螺旋槽內運動,使機心前後往復運動完成連續射擊動作,旋轉一週每根炮管在相同的位置上射擊一次,射速1500~6000發/分。如俄羅斯的GSh-6-30、美國的M61等航炮。優點是航炮工作可靠,射擊前不預先裝彈。缺點是炮彈在彈膛內與炮管同轉,使彈道性能變差,加大炮彈的散佈,影響單發命中精度。1914年,法國率先將地面用的機槍裝上飛機用於空戰。1916年,法國飛行員G.吉內默在空戰中使用了37毫米機關炮。1936年,蘇聯研製出“斯瓦克”20毫米航炮。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航炮成為飛機的主要射擊武器,口徑增大,射速和威力都有提高,出現了30~75毫米大口徑機關炮。1944年,德國研製出射速1200發/分的30毫米“毛瑟”MG-213轉膛炮,成為各型轉膛炮發展的基礎。20世紀50年代,美國研製出M-39型20毫米轉膛炮、蘇聯研製出NR-30航炮等。空空導彈出現後,有些國家曾一度忽視航炮的發展。經空戰證明,航炮仍是近距格鬥不可缺少的武器。其發展重點是減輕重量,提高初速和射速,彈藥力求通用性,提高爆破力和穿甲效能。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