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舟山漁民號子

鎖定
舟山漁民號子,是浙江省舟山市岱山縣的傳統民歌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舟山漁民號子是海島漁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實踐中自發創造的一種文化現象。初期,它只是一種簡單的有節奏的叫喊,其作用是使勞動過程中的用力一致或開步一致。由於無數次的重複和文字口語化,逐漸產生了音韻,再後來又產生了音譜,並最後形成了有節奏、有樂譜、有文字、有名稱的漁民號子。代表作品有:《搖櫓號子》《拔篷號子》《起錨號子》《拔網號子》等。
2008年,舟山漁民號子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Ⅱ-97。 [1] 
中文名稱
舟山漁民號子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編號
Ⅱ-97
遺產類別
傳統音樂
申報地區
浙江舟山

舟山漁民號子歷史淵源

舟山漁民號子具體起源於何時無古書記載,很難確切考證。但是從邏輯上來看,自島上有先民開荒闢野、弄舟捕魚始,就應該有與勞動相伴的原始歌謠號子的產生。從海島村落的遺址發現、漁業生產的歷史發展、“漁歌”名詞的首次出現,對舟山漁民號子的生髮歷史進行一番追本溯源。
據《岱山縣誌》載,公元3世紀(南北朝)。“沿岸捕撈及近海生產中,2~3人小木船作業,長期沿襲”。唐代,海島居民以漁為業,以海為利,近海捕撈發展。宋時,岱山附近洋山海域形成大黃魚漁場,漁民聞汛捕魚,汛畢即散。蘇軾《送馮判官之昌國》一詩為證:“蘭山搖動秀山舞,小白桃花半吞吐。春雷一震海帖伏,龍變海魚安海族。”蘭山、秀山為岱山的兩個小島。
元時,岱山漁鹽已漸發達。元末吳興人沈夢麟寄給當年棄官隱居岱山島的慈溪令陳文昭詩云:“公田七月收紅稻,山縣千家食大魚。見説海東時序好,欲攜妻子就耕組。” [2] 
舊時岱山及舟山諸島,木帆船是捕魚和海上交通的主要工具。船上一切工序全靠手工操作,集體勞動異常繁重。各種工序都要喊號子以統一行動,調節情緒,於是形成了豐富的號子。 [3] 

舟山漁民號子基本特徵

舟山漁民號子體現形式

舟山漁民號子按作業時用力的部位,可分為手拔類號子、手搖類號子、手扳類號子、測量類號子、牽拉類號子、抬物類號子、敲打類號子、肩挑類號子、吊貨類號子、拋甩類號子等二十多種,按作業的工序又可分為拔篷號子、起錨號子、拔網號子、拔船號子、搖櫓號子、打繩索號子、打水篙號子、打樁號子、起艙號子、滌網號子等。各類號子按工序操作所付出的力度大小又派生為小號和大號,同時各類號子之間相互靈活兼用。舟山漁民號子與浙江沿海其他地區漁民號子相比,有其短小精悍、品種多樣、方言濃重、即興自由、一唱眾和、風格粗獷、海洋氣息濃郁等特點,充滿了舟山漁民船工樸實、豪邁、奔放的個性,體現了鮮明的舟山海洋文化特徵。 [3] 

舟山漁民號子傳承保護

舟山漁民號子傳承價值

一、實用價值:
舟山漁民號子源於海洋漁業勞動,又服務於海洋漁業勞動。漁家號子的實質是漁業集體勞動過程中指揮與被指揮、命令與服從的關係的體現,是統一步調、統一意志的手段。漁民號子不是有副好嗓子就可以領唱的,它是由經驗豐富,由船老大或者負責此項勞作(如拉網)的領頭人領唱的。領唱就是指揮,就是命令,這來不得半點馬虎。於是體現了海洋漁家號子的首要功能—實用功能。
二、歷史價值:
舟山漁民號子是傳統海洋漁業作業的產物,是原始手工化生產的文化載體,它不僅受勞動強度的約束,同時也受生產技術水平的限制。隨着海洋漁業勞動方式的逐漸現代化和高科技化,一些眾多漁民需合力參與的繁重體力勞動逐漸減少,許多流傳千百年的傳統海洋漁民號子存在價值也愈來愈小。它是傳統漁業、海運業時代背景下產生、發展、興盛起來的,在現代科技的衝擊下,遂趨於瀕危狀態,所以它成了區分傳統與現代漁業、海運業的分界線。作為一種古老的海洋獨特民間藝術形式,作為舟山及岱山傳統漁業興旺史的佐證,具有不可多得的歷史價值。
三、藝術價值:
舟山漁民號子,與中國大陸勞動號子具有明顯的區別,與浙江沿海其他地區漁民號子相比較,品種相對較全,曲調較優美,尤其是起篷號子,一領眾和、剛柔相濟,富有藝術感染力,有着鮮明的海洋文化特徵。同時,它還具有娛樂價值,表現在於通過各種不同種類號子的歌唱來振作精神,統一節奏,大大減輕勞動者的體力消耗和煥發勞動熱情。尤其是舒緩號子和娛情號子,其娛樂功能更為明顯。舟山漁民號子與浙江沿海其他地區漁民號子相比,有其短小精悍、品種多樣、方言濃重、即興自由、一唱眾和、風格粗獷、海洋氣息濃郁等特點,充滿了舟山漁民船工樸實、豪邁、奔放的個性,體現了鮮明的舟山海洋文化特徵,具有厚重的歷史價值和獨特的藝術價值。
四、民俗價值:
舟山漁民號子,是舟山及岱山民間千百年來由特定地域和特定作業而形成的一種民俗文化現象,它是漁民船工與漁和船緊密相依的產物,它既含有漁民俗文化,又有船文化內涵。即哪裏有船,哪裏就有號子;哪裏需要有力,哪裏就有號子。在許多號子的內容中,也包含了漁民生活的風俗習慣。 [3] 

舟山漁民號子傳承人

葉寬興,男,1993年出生。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舟山市文廣局申報,項目名稱:舟山漁民號子。
2006年9月受普陀區航海隊隊長鬍牧邀請參與中央四台《走遍中國》攝製組拍攝漁都風情,在“綠眉毛”號船上演唱漁工號子。近年來,在普陀區舉辦的多次文化遺產日活動中帶隊表演漁工號子,並積極參省、市級表演;2007年以來,協助普陀區非遺中心收集整理了普陀全套漁工號子,在普陀各期漁工號子培訓班任教,並任普陀職教中心漁工號子傳承基地輔導老師;2009年,被評為浙江省第一批優秀民間文藝人才;2010年,被舟山市文廣局確定為漁工號子代表性傳承人。 [4] 

舟山漁民號子保護措施

1、開展內外宣傳:
一是2004年12月,浙江電視台專程來岱拍攝岱山漁歌專題片,該片多次在浙江電視台播出,並在香港鳳凰衞視等世界各地華人媒體中播放、播出;二是利用縣電視台欄目,播放岱山漁歌精品節目,加大觀眾的認知度;三是拍攝舟山漁民號子的相關專題,作為禮品輸送縣外,四是利用精品漁歌號子節目,參加市級以上文藝比賽或演出。
2、組織傳承隊伍:
縣文化館建立一支漁民號子輔導隊伍,常年下基層進行輔導。並分別在岱山縣城高亭鎮建立了“蓬萊業餘文藝演唱隊”和“晨練合唱團”兩支隊伍,開展常年性的演唱、教唱活動。
3、開展名師帶徒活動:
縣委表彰命名漁民號子傳人,發放每月補貼費,並規定每名漁民號子傳承者招收一名徒弟。
4、加強培訓輔導:
分別在岱山縣高亭小學、岱山技校等學校開設中小學生音樂第二課堂—學唱舟山漁民號子;幾年來通過師生在各個場合的演唱、表演,漁民號子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後繼有人的局面已基本形成。岱山縣文化館利用企業文化載體,組織業務幹部下企事業單位編排漁民號子節目。着力整理創新:據不完全統計,至目前共收集、整理漁歌小調100餘首、漁歌號子30餘曲,同時改編漁歌10餘首、創作漁歌新作20餘首,在此基礎上編印了《岱山漁歌》一集。 [3]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岱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舟山漁民號子”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5] 
同時為保護傳承舟山漁民號子,自2003年以來,中共岱山縣委、縣人民政府非常重視海洋民族民間藝術的搶救保護工作。2003年底,縣文化部門專門成立了民族民間藝術搶救保護小組,2006年9月成立由縣委副書記為組長的岱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對舟山漁民號子在表演隊伍、組織活動、保護整理、內外宣傳、教學傳承等方面展開了一系列的努力。 [3] 

舟山漁民號子社會影響

舟山漁民號子榮譽表彰

2012年9月9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湖北省人民政府主辦的第六屆中國原生民歌大賽中,舟山漁民號子榮獲中國原生民歌優秀演唱獎 [6] 
舟山漁民號子表演
舟山漁民號子表演(4張)
2016年5月24日-5月27日,在韓國光州廣域市城市觀光協會、英國朴茨茅斯華人協會和澳大利亞中華文化協會主辦的第十五屆國際中老年藝術交流節活動中,非遺文化傳承 “舟山漁民號子”斬獲國際金獎 [7] 

舟山漁民號子重要活動

2004年,岱山舉辦徐福東渡節,舟山漁民號子在開幕式上亮相,受到國際友人的好評; [3] 
2005年6月,岱山承辦首屆中國海洋文化節,推出漁民號子品牌;同時還主辦了首屆全國沿海省市漁歌邀請賽,盛況空前。舟山漁民號子登場亮相,獲一金一銀一銅佳績。 [3] 
2006年6月,在第二屆中國海洋文化節期間,岱山舉辦以漁歌號子為音樂載體,以感恩海洋為演唱主題的大型歌詠大會,1300餘名機關幹部、企事業職工和漁民農民羣眾參與演唱。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