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舞會

(芥川龍之介著短篇小説)

鎖定
《舞會》是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創作的短篇小説,發表於1920年1月的《新潮》雜誌上。
《舞會》以明治維新時代的鹿鳴館為舞台描寫了一個處於矇昧狀態的小姐,是怎樣在歐洲文明影響下成長起來的。貴族名媛明子進入鹿鳴館,偶遇法國軍官儒利安·維奧,維歐對她的美貌大加讚賞。三十年後明子依然對此記憶猶新。 [1] 
該作主要通過舞會的環境氛圍描寫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批判和諷刺了當時歐化之風下的日本社會的浮躁和淺薄,也表現出了作者無力改變社會現狀的絕望、悲觀和厭世情緒。
作品名稱
舞會
作    者
【日】芥川龍之介
作品出處
《新潮》
文學體裁
短篇小説
發表時間
1920年1月
字    數
約3000

舞會內容簡介

該作第一節描述了17歲少女明子參加舞會,與法國海軍軍官儒利安·維奧交談並共舞的經歷;第二節寫32年後,明子偶遇青年小説家,談起那夜的舞會,卻不知儒利安·維奧即皮埃爾·洛蒂。 [2] 

舞會創作背景

1886年的日本正處於走向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個關鍵轉折期。鹿鳴館是明治維新後在東京建的一所類似於沙龍的會館,供西化後的達官顯宦們聚會風雅的地方。由於來客多是日本近代化的決策層,從而使鹿鳴館賦予更多政治色彩。 [1] 
在鹿鳴館外交政策的引領下,日本迎來了歐化風潮高漲期。但這種歐化風潮本身存在着很大的淺薄性和不切實際性,不止西方人諷刺它為鬧劇,更有一大批傳統的日本人撰文指責這種外交是一種“媚外外交”,稱它“製造了荒淫的空氣”。 [3] 

舞會人物介紹

明子
小説《舞會》中的女主人公明子是芥川龍之介着筆最多、寄託最深而貫穿全文始終的人物,字裏行間對她傾注了作者的厚愛,把憧憬西洋文明的明子作為當時日本姑娘的典型來描寫的。出身貴族階層的明子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她會説當時的國際語——法語;她善跳流行的交際舞。她對初次參加的舞會,胸中充滿着歡愉的新鮮感和嚮往。那天夜裏的明子具有一種無可挑剔的日本少女的美:天生麗質的姿容、不凡的氣度、得體的打扮,傾倒了舞會上的所有人。她使正在登上石階的外國達官要人不由自主地讓道;使擦肩而過的日本同胞也情不自禁地戀戀不捨地回頭顧盼;甚至使舞會的主人——胸前佩戴幾枚勳章老奸巨滑的伯爵剎那間也顯出無邪的驚歎表情;使傲氣的伯爵夫人自感相形見絀,庸俗有餘,高雅不足。
整體説來,作者對明子是持諷刺態度的。明子是鹿鳴館時代催生出的貌美且擅長社交的上流社會的小姐。作品中頻頻寫到多位男性對明子美貌的驚訝,但這樣一位名媛,學得的所謂的修養全是一些社交的技巧,她不僅對海軍軍官提到的瓦託一無所知,而且直到晚年仍不知道她記憶中的海軍軍官就是小説家皮埃爾·洛蒂,在被邂逅的一青年提醒後,仍堅持認為那名軍官是於裏安·維歐(其實與皮埃爾—洛蒂是同一人)。明子這種在文學藝術上的無知與處在社交方面的敏感形成鮮明對比,這可能從某一方面反映了日本國民的愚昧是難以改變的,也可以説是反映了作者對於改變現實社會的絕望感。 [4] 
洛蒂
至於洛蒂,從他開始對明子好奇的關注,到後來望向舞台時“眼底忽然泛起揶揄的微笑”以及他所説的“豈止巴黎,舞會,哪兒都是一樣的”“我在想煙火的事兒,好比我們人生一樣的煙火”,作者也許是在借洛蒂之口表現自己對這種重複的、機械的社交活動感到無聊和虛無,一切在作者心中都如同轉瞬即逝的煙火,舞會是,這個浮躁的時代是,人生也是。舞會表面上是華麗的,但它的本質是空虛的,人生的意義要是在這種虛無的重複中消耗,是一件十分悲哀的事。洛蒂眼底揶揄的微笑,也代表着歐洲紳士社會對日本這種歐化熱情的嘲笑和戲謔態度,在西洋人眼裏,鹿鳴館只是形式上的滑稽模仿,甚至有西方人諷刺它是“東施效顰”、“公開的大鬧劇”。作者在借舞會隱喻西方資本主義浮華背後的虛無,及其膚淺、虛偽和腐朽,並暗示日本的某些上層社會人士是一羣只知媚外不知民間疾苦,披着“先進的” “現代文明外衣的愚昧的人。 [3] 

舞會作品鑑賞

在小説的結尾處,芥川將舞台定在大正七年秋天的一趟去往鎌倉的火車上,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時間,也是日本歷史上“米騷動”之年,與當年鹿鳴館時代不同的是,日本國內一片混亂。這也是對當年全面歐化的一種潛在對比。芥川假託一位與明子僅有一面之緣的青年小説家。那年的芥川剛好26歲,正值青年。
青年手裏的一束菊花,引發了H老夫人(已婚後的名字)對三十年前鹿鳴館那場舞會的回憶,青年不經意得知那位軍官竟是《菊子夫人》的作者。只不過,他已經換了新的名字——皮埃爾·洛蒂,H老夫人“喃喃地一再説,不,他不叫洛蒂。叫儒利安·維奧”。這一小段後記似的文字,看似無關緊要,實際上舞會的荒誕正在此處達到高潮。他們當年朗朗起舞,呢喃細語,一起看煙火,她完全不知道他的世界,無論是瓦託和煙火,還是他的作品和姓名。 [1] 
對舞會大廳浮華環境的描寫,“階梯兩側佈滿着宛如人工制的大朵大朵的菊花”“從階梯頂上的舞廳裏不斷地洋溢出歡快的管絃樂聲,彷彿在抒發難以抑制的幸福歡嘆”“其間置有幾張滿布銀器及玻璃器皿餐具的餐桌,桌上有堆成山狀的肉類及松露……”“有一方金色秀美的窗户被精巧的人工葡萄蔓所纏”,作者通過這樣的語句,為讀者再現了一個歐風格調的舞場,這種環境的裝飾所體現出的審美與鹿鳴館整個建築的格調相契合,但完全異於日本傳統的審美情趣,傳遞出的是當時的日本急於在文化習俗上向歐洲看齊的心態。再比如作者對舞會氛圍的描寫,“燕尾服和白色的肩膀在大廳裏摩肩接理地走來走去”“就在身後的舞廳裏,衣服鑲邊和花朵形成的波浪,仍在印有十六瓣菊花圖案的紫綢下,繼續無休止地起伏。而高音調的管絃樂旋律,仍舊毫不留情地朝着人海似的舞池猛吹”。在作者筆下,舞池裏沒有了人,只是一羣華服在喧鬧的樂聲中起起伏伏。人羣、樂聲在作者看來是如此浮華、喧囂,暴露的是當時日本全盤西化的形式化、極端化問題,抒發的是作者對當時社會的不滿、諷刺和嘆息。 [3] 

舞會作品影響

小説通過對上層社會舞會的規模之大、鹿鳴館陳設之豪華、舞會參與者服飾之精美,以及各種人物的心態、舉止、言談、風貌的描寫,使讀者猶如親眼目睹了當時上流社會的縮影。這對當代人,尤其是年青人和外國人瞭解明治維新以後的日本歷史是有幫助的,特別是對了解在日本外交史上稱其為“鹿鳴館外交”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4] 
在芥川龍之介的全部著作中,小説《舞會》雖然説不上佔了多麼顯著而重要的位置,然而卻被後人公認為明治文明開化時期的佳作。為此,《舞會》一文被精選在日本中學國語教科書之中。 [4] 

舞會作品評價

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舞會》富有韻律感,是一篇優美的短篇小説”,“真正的洛可可式的才能幸運地綻放了”。 [2] 

舞會作者簡介

芥川龍之介(1892~1927),日本小説家。生於東京,本姓新原,父經營牛奶業。生後9個月,母精神失常,乃送舅父芥川家為養子。芥川家為舊式封建家族。龍之介在中小學時代喜讀江户文學、《西遊記》、《水滸傳》等,也喜歡日本近代作家泉鏡花、幸田露伴、夏目漱石、森鷗外的作品。1913年進入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科。學習期間與久米正雄、菊池寬等先後兩次復刊《新思潮》,使文學新潮流進入文壇。其間,芥川發表短篇小説《羅生門》(1915)、《鼻》(1916)、《芋粥》(1916)、《手帕》(1916),確立起作家新星的地位。1916年大學畢業後,曾在橫須賀海軍機關學校任教,旋辭職。1919年在大阪每日新聞社任職,但並不上班。1921年以大阪每日新聞視察員身份來中國旅行,先後遊覽上海、杭州、蘇州、南京、蕪湖、漢口、洞庭湖、長沙、鄭州、洛陽、龍門、北京等地,回國後發表《上海遊記》(1921)和《江南遊記》(1922)等。自1917年至1923年,龍之介所寫短篇小説先後六次結集出版,分別以《羅生門》、《煙草與魔鬼》、《傀儡師》、《影燈籠》、《夜來花》和《春服》6個短篇為書名。 [5] 
參考資料
  • 1.    餘聰.從《舞會》看鹿鳴館外交——以芥川龍之介的《舞會》為中心[J].青春歲月.2013(11)
  • 2.    復旦大學外文學院編,復旦外國語言文學論叢 2013年春季號=Fudan forum on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09,第14-15頁
  • 3.    高燕文.日本鹿鳴館外交之淺論——芥川龍之介的《舞會》引發的思考[J].金田.2013(6)
  • 4.    杭州大學外語系學術委員會編.外語論叢 杭州大學外語系1989-1990年論文選:杭州大學出版社,1991.12:第341-344頁
  • 5.    芥川龍之介  .易文網[引用日期2014-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