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舜耕歷山

(歷史典故)

鎖定
舜耕歷山,是一個歷史典故上古五帝之一有虞氏,出自《墨子·尚賢中》。
中文名
舜耕歷山
出    自
墨子·尚賢中》
性    質
歷史
類    別
傳説

舜耕歷山歷史背景

舜耕歷山遺址 舜耕歷山遺址
家境清貧,故從事各種體力勞動,經歷坎坷。他在歷山(今地不詳,一説即今山西南部境內的中條山、一説菏澤境內歷山、一説濟南千佛山)耕耘種植,在雷澤(今屬山東菏澤)打魚,在黃河之濱製作陶器,在壽丘(今河南浚縣)製作家用器物,還到負夏(今山東兗州)做過小本生意,總之生計艱難,顛沛流離,為養家餬口而到處奔波。
相傳舜在20歲的時候,名氣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聞名的。因為能對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堅守孝道,故在青年時代即為人稱揚。過了10年,堯向四嶽(四方諸侯之長)徵詢繼任人選,四嶽就推薦了舜。堯將兩個女兒嫁給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與全家和睦相處,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現出的才幹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只要是他勞作的地方,便興起禮讓的風尚;“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製作陶器,也能帶動周圍的人認真從事,精益求精,杜絕粗製濫造的現象。他到了哪裏,人們都願意追隨,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縣為都)”。堯得知這些情況很高興,賜予舜絺衣(細葛布衣)和琴,賜予牛羊,還為他修築了倉房
上古五帝之一有虞氏。《史記》載:“舜耕歷山,漁雷澤(今山東菏澤境內),陶河濱,作什器於壽丘。”相傳舜對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堅守孝道,故在青年時代即為人稱揚。“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只要是他勞作的地方,便興起禮讓的風尚。他到了哪裏,人們都願意追隨,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後來舜繼堯之位成為上古五帝之一。

舜耕歷山舜帝

舜耕歷山概述

虞舜 虞舜
舜姓姚,有虞氏,名重華,史稱虞舜。相傳因四嶽推舉,堯命他攝政。他巡行四方,除去共工、餞兜和三苗等四人。,歷來與堯並稱,為傳説中的聖王。《史記》説舜名重華,晉代皇甫謐又説他字都君。舜又稱虞舜,據説是國號有虞,按先秦時代以國為氏的習慣,故稱有虞氏。還傳説舜出生於姚墟,故姓姚氏,名曰“重華”,字都君。但《史記》説舜是“冀州之人”,唐代張守節特別指出:“蒲州河東縣本屬冀州。”似認為舜是河東縣人。唐代蒲州河東縣,即今山西永濟市,治所在今蒲州鎮。東漢學者應邵説生於姚墟,即今菏澤市鄄城縣彭樓鎮舜城。

舜耕歷山賢德

虞舜 虞舜
相傳的家世甚為寒微,雖然是帝顓頊的後裔,但五世為庶人,處於社會下層。舜的遭遇更為不幸,父親瞽叟,是個盲人,母親很早去世。瞽叟續娶,繼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頑、母囂、象傲”的家庭環境裏,父親心術不正,繼母兩面三刀,弟弟桀驁不馴,幾個人串通一氣,必欲置舜於死地而後快;然而舜對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順,與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沒有絲毫懈怠。舜在家裏人要加害於他的時候,及時逃避;稍有好轉,馬上回到他們身邊,儘可能給予幫助,所以是“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常)在側”身世如此不幸,環境如此惡劣,舜卻能表現出非凡的品德,處理好家庭關係,這是他在傳説故事中獨具特色的一個方面。
舜得到了這些賞賜,瞽叟和象很是眼熱,他們又想殺掉舜,霸佔這些財物。瞽叟讓舜修補倉房的屋頂,卻在下面縱火焚燒倉房。舜靠兩隻斗笠作翼,從房上跳下,倖免於難。後來瞽叟又讓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卻在上面填土,要把井堵上,將舜活埋在裏面。幸虧舜事先有所警覺,在井筒旁邊挖了一條通道,從通道穿出,躲了一段時間。瞽叟和象以為陰謀得逞,象説這主意是他想出來的,分東西時要琴,還要堯的兩個女兒給他做妻子,把牛羊和倉房分給父母。象住進了舜的房子,彈奏舜的琴,舜去見他,象大吃一驚,老大不高興,嘴裏卻説:“我思舜正鬱陶!”舜也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順父母,友于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誠懇謹慎。

舜耕歷山為帝

九嶷山舜陵 九嶷山舜陵
後來堯讓舜參預政事,管理百官,接待賓客,經受各種磨鍊。舜不但將政事處理得井井有條,而且在用人方面有所改進。堯未能起用的“八元”、“八愷”,早有賢名,舜使“八元”管土地,使“八愷”管教化;還有“四凶族”,即帝鴻氏的不才子渾敦、少皞氏的不才子窮奇,顓頊氏的不才子檮杌、縉雲氏的不才子饕餮,雖然惡名昭彰,但堯未能處置,舜將“四凶族”流放到邊遠荒蠻之地。這些措施的落實,顯示出舜的治國方略和政治才幹。
經過多方考驗,舜終於得到堯的認可。選擇吉日,舉行大典,堯禪位於舜,《尚書》中稱為舜“受終於文祖”。又傳説是舜代替堯攝行天子之政,雖有天子之權,而無天子之號。與此二説差異甚大的一個傳説是,舜將堯囚禁起來,還不讓其子丹朱與他見而,舜自己做了天子,類似於後代的宮廷政變,篡權奪位。
舜執政以後,傳説有一系列的重大政治行動,一派勵精圖治的氣象。他重新修訂曆法,又舉行祭祀上帝、祭祀天地四時,祭祀山川羣神的大典;還把諸侯的信圭收集起來,再擇定吉日,召見各地諸侯君長,舉行隆重的典禮,重新頒發信圭。他即位的當年,就到各地巡守,祭祀名山,召見諸侯,考察民情;還規定以後五年巡守一次,考察諸侯的改績,明定賞罰,可見舜注意與地方的聯繫,加強了對地方的統治。
傳説中舜的治國方略還有一項是“象以典刑,流宥五刑”,在器物上畫出五種刑罰的形狀,起警戒作用;用流放的辦法代替肉刑,以示寬大。但又設鞭刑撲刑、贖刑,特別是對不肯悔改的罪犯要嚴加懲治,舜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歡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驅逐到三危,把治水無功的鯀流放到羽山,壞人受到懲處,天下人心悦誠服。

舜耕歷山二次為帝

按照《史記》所載傳説,舜攝政28年,堯才去世。舜於三年的喪事完畢之後,便讓位給堯的兒子丹朱,自己退避到南河之南。但是,天下諸侯都去朝見舜,卻不理會丹朱;打官司的人也都告狀到舜那裏,民間編了許多歌謠頌揚舜,都不把丹朱放在眼裏。舜覺得人心所向,天意所歸,無法推卸,遂回到都城登上天子之位。不過,傳説中舜的都城與堯的都城不在一個地方。據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引皇甫謐所説;“舜所營都,或雲蒲坂。”蒲坂在唐代是河東縣,即今山西永濟縣。

舜耕歷山整頓建制

堯死以後,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興革。原已舉用的皋陶、契、棄、伯夷、夔、龍、垂、益等人,職責都不明確,此時舜命禹擔任司空,治理水土;命棄擔任后稷,掌管農業;命契擔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擔任“士”,執掌刑法;命垂擔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擔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擔任“秩宗”,主持禮儀;命夔為樂官,掌管音樂和教育;命龍但任“納言”,負責發佈命令,收集意見。還規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績,由考察三次的結果決定提升或罷免。通過這樣的整頓,“庶績鹹熙”,各項工作都出現了新面貌。上述這些人都建樹了輝煌的業績,而其中禹的成就最大,他盡心治理水患,身為表率,鑿山通澤,疏導河流,終於治服了洪水,使天下人民安居樂業。當比之時,“四海之內鹹戴帝舜之功”,“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清平局面。

舜耕歷山禪讓天下

舜在年老的時候,認為自己的兒子商均不肖,就確定了威望最高的禹為繼任者,並由禹來攝行政事。故舜與堯一樣,都是禪位讓賢的聖王。
據説舜在堯死之後,在位39年,到南方巡守時,死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山,稱為“零陵”。
舜與堯一樣,同是先秦時期儒墨兩家推崇的古昔聖王。而舜對於儒家,又有特別的意義。儒家的學説重視孝道,舜的傳説也是以孝著稱,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為儒家倫理學説的典範。孟子孔子之後對儒學的發展有巨大貢獻,他極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導人們努力向舜看齊,做舜那樣的孝子。説:“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由(猶)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他甚至設想,舜為天子,而瞽叟殺人被捕,舜雖不會利用權力破壞刑律而將其赦免,但一定到監獄裏偷偷地把父親背出來,一起逃到海濱,過無憂無慮的日子,為了共享天倫之樂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於儒家的宣傳,有關舜的傳説事蹟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留下極深刻的影響。

舜耕歷山新解

舜耕歷山”的歷史傳説,始見於《墨子·尚賢中》:“古者舜耕歷山,陶河瀕,漁雷澤”。其後在諸子百家著述中,舜耕歷山的傳説多有轉述。到西漢,通過太史公史記·五帝本紀》的整理與轉述,“舜耕歷山”的歷史傳説在更大範圍受到人們的注意。東漢以後,一個引人注目的文化現象是,有關追蹤“舜耕歷山”的故實,辨析“歷山”等地之具體所指,在包括《史記》在內的諸多古籍註解中,可以説不絕如縷;在各種輿地之作乃至方誌之類的文獻中,也時有所見,並且綿延至今。篇幅所限,各種“歷山”其地説就不一一詳述。
近年來,“舜耕歷山在洪洞”説又引起學術界關注。
一、 堯舜活動舞台——冀州河東
禹貢》言:“冀州地,即堯舜之都”。古冀州之所在,即在西黃河和東黃河兩翼之間,包括今天的山西、河北、河南北部。“冀州之人”(《史記·五帝本紀》),舜曾經躬耕於歷山,又有“歷山在河東”(東漢鄭玄),所以,舜帝的發跡地應在河東無疑。“堯都平陽”已是史學界不爭的事實,作為堯的繼承人,且又有堯晚年訪賢的故事發生,可見,舜早期的活動範圍應鎖定在平陽附近區域。即分佈在古河濟之間及泰山以東以南。原因不外乎氣候變遷引起的海侵海水倒灌,歷史時期的幾次大洪水,或是部族之間的戰爭。“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 “水逆行,氾濫於中國”(《孟子·滕文公》),舜所屬部族舉族外遷,其中一支向西越過太行山,一路且遷且駐,到了汾河流域見此處洪水未肆虐,且自然條件優越,便在霍太山、汾河流域留了下來,並逐漸華化。
二 、“神聖之邦”——洪洞
古河東乃“帝王都所”,華夏根祖所在。洪洞古屬冀州河東之域,一系列古文化遺址的發掘,把洪洞的歷史推到了石器時代。在南大版《中國曆代名人詞典》中,所列 26位遠古人物裏,能在洪洞找到他們的活動傳説及文化遺存的竟達半數以上,被稱為“神聖之邦”,為五千年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古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低下,所居之地必然自然條件優越。洪洞的古環境如何?我們不妨來重建一下堯舜時的環境。
堯舜時代大概是 3000 aD.C,正當近5000年的第一個暖濕期“仰韶暖期”(約3000aD.C~1000aD.C)。黃河中下游地區當時為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温度高出現代2℃~3℃。適宜的温度,寒暑無憂滿足了先民生活的基本要求。舜之時,洪水氾濫成災,山西高原眾多的台地又為先民提供了避居之所,其中黃土殘塬形成的台地兀丘成為先民定居的首選之地,洪洞古歷山依山傍水,背風向陽,地勢高亢,即是這樣的“諾亞方舟”。洪洞位於霍山呂梁之間,一系列山脈橫亙東、南,中高山脈所產生的焚風效應,使得該地區成為多雨帶中的“少雨區”。而雨熱同期降水量偏少的氣候正好適合當時北方主要的旱物——黍、粟的生長,從而先民的食物來源也有了保障。另外,河邊大湖、周邊森林可供漁獵,優質豐富的陶土又可供燒製陶器,疏鬆的黃土利於耕作。就在這樣可漁、可陶、可耕的環境中,舜在歷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居樂業,直到堯王訪賢與之共掌國政。
舜曾躬耕於歷山,並留下了許多優美的傳説和文化遺存。
三、聖王庇廕——傳説、遺蹟
堯舜的傳説在歷山周邊流傳甚廣,並自成體系。甚至可以説,這片土地上,每一條溪流,每一塊山岩,每一座村落,甚至姓氏,都透着堯舜文化的氣息。傳説大概分以下幾類:
一類是關於舜的生息的傳説。據説舜生於洪洞諸馮,因舜由忠孝仁愛卒然成名,後改名聖王村。現在聖王村尚保留有地名諸馮疙瘩。後寓居耕作於歷山,在那裏且耕且牧,留下了魚鱗般精美的舜田,水草豐美的圈羊溝,甚至還有他遇害轉安的舜井,另外還有象窩溝、神象嶺、鳥兒蜂、爺爺樹、娘娘樹、迴心石、思過洞、饅頭窯羊圈墓、馬地裏、飲馬池、龍鬚瀑、烏龍潭、二聖談心樹、聖王麥等數不勝數。舜乃千古明君,後世景仰舜帝功德,在他曾經寓居的歷山修建了神立廟,而以歷山為中心,周邊也呈“萬佛朝宗“式排列有像鐵爐莊的望舜樓,聖王村舜廟等建築。
第二類是因堯王訪賢而衍生出來的故事傳説。如當地人津津樂道的天降神獸——羊獬(羊獬村名的由來),堯王晚年移居羊獬,其後的“堯妻二女於舜”,皋陶依“獬豸”斷案等以及兩位洪洞籍大隱士許由巢父的傳説。據説,洪洞箕山還留有許由拒受堯薦後,歸隱途中留下的“洗耳泉”“棄瓢池”遺址呢。
還有一類就是關於舜的身邊人。比如舜的一臂膀、後世尊稱“獄神”的皋陶,傳説為洪洞皋陶村人,今甘亭鎮士師村東仍存有皋陶墓,有陵有祠,歷代屢有修葺。相傳舜的兩位妻子娥皇、女英亦是賢良淑德,澤惠鄉里,深受百姓愛戴,以致每逢她們往返孃家婆家時,兩地人民都要自發聚集,爭相迎送。後來這種習慣就延續下來,沿襲成習。
四、堯舜遺風——廟會、鑼鼓
“造始之教謂之風;習而行之謂之俗,”(阮籍樂論》),又有“俗,習也。” (《説文》),可見百姓民眾由於受到祖先人物或統治者生活習慣的教育影響,在日常行為中所表現出來的言論、行為的趨向和好惡習慣,就是風俗。所以,風俗之始必有因。
從古至今幾千年來,洪洞歷山、羊獬以及萬安沿路村莊,一直保留着“接姑姑”、“送娘娘”的習俗。年復一年,傳承不衰,即便在戰爭年代和文革期間也未中斷。該民俗活動,尤以三月三、四月二十八的廟會最為隆重,可謂全民動員。一種習俗,在兩個相距 70多里的村落裏,竟延續了四千多年,這在我國曆史上恐是絕無僅有。可見堯舜聖德留在人們的心裏的刻痕是何等的深刻。 ,
接送途中,人們為了聊表興奮之情,敲擊石塊、石片或擊奏骨片、木頭等自然物,歷經數千年,這樣原始的造樂法竟演變為平陽大地聲震世界的“威風鑼鼓”。與別處的不同,羊獬的威風鑼鼓具有明顯的傳統特色。除擊奏方法、表演風格有異外,傳統的曲牌名也很有特點。比如“西河灘”、“風攪雪”、“五路垣”、“東河沙”、“吃涼粉”、“笑回鄉”等,接送的禮樂團在不同地方演奏不同的曲牌。相傳這些曲牌都是當時堯舜有感而發起的名,可見羊獬的鑼鼓文化也打上了堯舜文化的深深烙痕。
歷山周邊地區的這些特殊風俗、民情,也生動地反映出“舜鄉”所衍生形成的“舜文化”在民間的深遠影響。
傳説是歷史的影子,民俗是古事的反演,地名是史實的鏡子。遊歷山、聽故事、逛廟會,真可以使心中的疑團得到合乎邏輯的註解呢。
五、堯天舜日——考古佐證
生動的傳説,悠久的民俗,若沒有考古實物得出論證,一切都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
近年來諸多學科專家多次對古歷山周圍進行了田野考察、地表遺存採集和剖面觀察,先後發現白灰皮窯洞、各型灰坑及古陶窯若干處,另外還陸續發現釜、鬲、豆、斧、錛、錐、簪等生活器具遺件,經考古專家考證,屬龍山文化晚期遺存,與陶寺遺址屬同時期,因遺址表現為多時代遺存疊加,故命名為“ 陶寺文化歷山——東圈頭型” 。該遺址分佈範圍大、密集度高,可想當時此處為一相當大的聚落。對舜所居處,“一年成聚 ,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也是很好的印證。
古歷山周邊,暴露在路邊田埂上的“陶器”殘片隨處可見,地面散落的文物可謂“俯拾皆是”。可見這一帶地下一定有豐富的文物遺存,如果進行深入的科學考古發掘,一定會對揭開流傳數千年之久的“舜耕歷山”之謎,尋找到更有説服力的科學證據。
六、結論與建議
綜上,舜早期活動、發跡於古洪洞,有理有據,有史有實,舜曾經躬耕於古歷山也確信無疑。舜襲堯位後,巡視九州,各地人民感於舜帝聖德,視舜為己人,遂命名當地地物為舜故鄉地物名。以後,其後裔不斷外遷,並在各地發展,為追憶其故鄉,而將當地之山水喚作家鄉之名。可見,全國有那麼多的歷山存在亦在情理之中了。
數次考察,對古都平陽深厚的文化底藴感受頗深,所見所感受水平之限難以全部成文。在此,僅就古歷山未來建設及臨汾城市文化建設提出個人的淺見拙識:
( 1)歷山東圈頭文化遺址為舜耕歷山的重要考古佐證,在歷山開發旅遊中,可作為特色獨具的景點進行開發。此類遺址屬古人類文化遺址型地質遺蹟,屬非再生資源,一旦破壞便不可再生也不可復原,建議有關部門對其採取必要的保護措施。莫讓珍貴的遺產變為遺憾!
( 2)歷山——羊獬承傳千古的民俗,及鼓樂的曲牌名,當屬此地獨有、別處絕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做好保護與傳承工作的前提下,也應充分開發它們作為經濟資源的潛力,發展旅遊,服務當地經濟。
( 3)舜耕歷山在洪洞,“舜鄉”就成為平陽古城的另一名片。在肯定已有成績的基礎上,對歷山舜文化進行深挖掘研究。相信“堯都舜鄉”的稱號會給古都平陽的城市文化建設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
[1]馬志正.舜耕歷山在洪洞考辨[D]海峽兩岸文化交流會論文.2002.1.
[2]董治安.關於“舜耕歷山”的一些查考[J]濟南教育學院學報.1999.2
[3]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M] 中國地圖出版社. 1982-1988年版.
[4]馬志正.山西洪洞歷山先民聚落初步研究[J]山西師大學報社科版.200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