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舍聯鄉

鎖定
舍聯鄉,隸屬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地處康定市東南部,東與前溪、麥崩兩鄉山水相望,南與孔玉鄉接壤,西與爐城鎮毗鄰,北與姑咱鎮、時濟鄉相連,距市區45千米,區域面積243平方千米。2011年末,舍聯鄉轄區總人口2269人。 [2] 
1952年,設舍聯鄉。1966年,改為紅專公社。1975年,更名舍聯公社。1984年,公社改鄉。 [2]  2016年,撤銷舍聯鄉、前溪鄉,設立魚通鄉。 [1] 
2011年,舍聯鄉農業總產值946.9萬元。糧食作物以青稞、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小春糧食種植面積1093畝,產量449噸;經濟作物種植面積192畝,產量34噸。 [2] 
中文名
舍聯鄉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
地理位置
康定市東南部
面    積
243 km²
下轄地區
6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舍聯村
電話區號
0836
郵政編碼
626000
車牌代碼
川V
人    口
2269人(2011年)

舍聯鄉歷史沿革

1952年,設舍聯鄉。
1966年,改為紅專公社。
1975年,更名舍聯公社。
1984年,公社改鄉。 [2] 
2016年,撤銷舍聯鄉、前溪鄉,設立魚通鄉。 [1] 

舍聯鄉行政區劃

2011年末,舍聯鄉轄舍聯、江咀、乾溝、野壩、牛棚子、勒樹6個村民委員會。人民政府駐舍聯村(因黃金坪電站建設需要,鄉政府於2011年5月臨時搬遷至姑咱鎮辦公)。 [2] 

舍聯鄉地理環境

舍聯鄉位置境域

舍聯鄉地處康定市東南部,東與前溪、麥崩兩鄉山水相望,南與孔玉鄉接壤,西與爐城鎮毗鄰,北與姑咱鎮、時濟鄉相連,距市區45千米,區域面積243平方千米。 [2] 

舍聯鄉地形地貌

舍聯鄉地處青藏高原東部橫斷山脈中段,為高山峽谷地貌。 [2] 

舍聯鄉氣候

舍聯鄉日照長,乾旱少雨,雨量集中。年平均氣温17℃。 [2] 

舍聯鄉水文

舍聯鄉境內河流屬大渡河流域,主要河道有下索子溝河、響水溝河;大渡河為過境河流,自乾溝村入境,由北而南,境內流程30千米。 [2] 

舍聯鄉自然災害

舍聯鄉主要自然災害有乾旱、洪澇、泥石流、雷擊等。泥石流災害年平均發生3次,主要發生在5~9月,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2009年7月23日凌晨3時許,乾溝村的響水溝突發的泥石流在短時間內形成了長3000米、寬約50米的堰塞湖,庫容達300萬立方米。造成省道211線多處中斷,3000米道路被淹沒,電力中斷,通訊不暢。3個工程公司在長河壩水電站工地現場作業的195人中,安全轉移97人,現場逃離44人(4人受傷,其中1人重傷),死亡4人,失蹤50人。 [2] 

舍聯鄉自然資源

舍聯鄉境內已探明的礦藏主要為金,已經開發的有響水溝礦山、牛棚子礦山等5個礦區,礦區總面積約2.5平方千米。 [2] 

舍聯鄉人口

2011年末,舍聯鄉轄區總人口2269人。總人口中,男性1225人,佔54%;女性1044人,佔46%;14歲以下518人,佔22.8%;15~64歲1623人,佔71.5%;65歲以上128人,佔5.6%。總人口中,藏族1517人,佔66.9%;漢族742人,佔32.7%;回族6人,彝族4人。2011年,人口出生率18‰,人口死亡率10‰,人口自然增長率8‰。 [2] 

舍聯鄉經濟

  • 農業
截至2011年,舍聯鄉農業總產值946.9萬元。糧食作物以青稞、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小春糧食種植面積1093畝,產量449噸;經濟作物種植面積192畝,產量34噸;大春糧食種植面積1398畝,產量488噸。畜牧業以飼養牛、羊、馬、家禽為主。2011年末,各類牲畜年末存欄2023頭(匹、只),出欄1284頭(匹、只)。2011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3863元。 [2] 

舍聯鄉社會事業

舍聯鄉文化事業

2011年末,舍聯鄉有文化活動室2個;農家書屋1個,藏書900餘冊。主要文化藝術團體有野壩村業餘舞蹈隊1個,成員20餘人。 [2] 

舍聯鄉教育事業

2011年末,舍聯鄉有小學2所,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 [2] 

舍聯鄉社會保障

2011年,舍聯鄉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200户。年末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762人。 [2] 

舍聯鄉交通

截至2011年,舍聯鄉境內有211省道過境,通村公路2條。 [2] 

舍聯鄉歷史文化

舍聯鄉地名由來

舍聯鄉因鄉政府駐舍聯村而得名。 [2] 

舍聯鄉地方特產

  • 青稞
青稞是藏區的特殊商品,是藏民族羣眾的主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青稞耐寒性強,是高原山區適應最廣的農作物,幾乎成為高原唯一的糧食農作物。青稞營養成分豐富,蛋白質含量高。青稞作為藏族的一種主要農作物,是藏族人們生存的必需主食,在藏族文化中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早在吐蕃時期,藏族農業生產就有了長足的發展。青稞以其耐旱、耐寒等優勢,被地處寒冷、乾燥、農作物生長期短的青藏高原地區的藏民族所接受。 [3] 
參考資料